游正宽的个人主页

http://www.chineseyou.com/u.php?uid=6163  [收藏] [复制]

游正宽

  • 68

    关注

  • 86

    粉丝

  • 652

    访客

  • 等级:八星会员
  • 身份:版主
  • 总积分:8762
  • 男,1966-10-19

最后登录:2023-12-01

更多资料

日志

鳳山縣志

2014-08-13 13:42
鳳山縣志
書籍簡介
弁言施序梁序王序王序李序凡例輿圖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卷之四卷之五卷之六卷之七卷之八卷之九卷之十
書籍簡介
  本書(二冊一六六面九九、六○○字)凡十卷,陳文達編纂。文達里居、閱歷,見第一三種「臺灣縣志」篇。鳳山為清初臺灣設府時三縣之一,縣治東南抵高岡,西北臨大海;東北界諸羅縣、北界臺灣縣,南至沙馬磯山。康熙五十六年,鳳山知縣李丕煜以邑前未有志,乃延文達纂修。始事於五十八年,凡五閱月而成,至五十九年刊行。全書分封域、規制、祀典、秩官、武備、賦役、風土、人物、藝文、外志十志,志各為卷。按此志臺灣前此已佚存本,此據日本東洋文庫藏書攝影排印;惜內缺原版卷六「賦役志」第五、六兩頁,未悉攝影所遺、抑藏本所缺?
 
弁言
  清康熙末葉,本省纂輯有地方志書三部,其一即「鳳山縣志」。然細按「鳳山縣志」之編成,遲於「諸羅縣志」者二年、早於「臺灣縣志」者一年,而其刊行則與後者同在康熙五十九年。唯其版本,世已鮮覯。朱士嘉在其「中國地方志綜錄」雖載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及南京國學圖書館各藏有此書,然據本會前採集組長陳漢光查悉,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並無是書,蓋係誤傳也。
  民國四十六年,本會因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主任兼本會顧問賴永祥君出席亞洲圖書館協會會議之便,託其調查有關臺灣文獻時,發見日本東洋文庫藏有此書一部;乃特請為攝製影片帶回,以備印為本會「臺灣叢書」之用。嗣因此項預算被削減,以致經費無著,而以之束之高閣者竟達數年。
  今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以本刊深藏為可惜,介賴君來洽,倘本會肯提供該版本照片,該室願負責為加標點及校勘,而以該行之「臺灣文獻叢刊」之一種出版,藉廣流傳。竊惟邇今本省各縣市方各汲汲從事於纂修地方志書之秋,應有不少人士願得此書為參考者;故甚表贊同,樂於交與印行。茲諸工作就緒,將付剞劂,來請一言為弁,因略述本版本入手之經過等如是。
  附記:照片中缺卷六「賦役志」第五、六兩頁(約計五百余字),不知係攝照誤遺,抑藏本原缺?附此請閱者諒之,並向對於本刊刊行之執勞及素日留心臺灣文獻諸君,深表敬意!
  辛丑重陽前二日,李騰嶽識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序
  從來山川風土,何限於薄海內外!即荒陬殊域,素未入版圖而一經聖天子恩波所霑被、化日所照臨,優游歲年,生聚而教訓焉;安在井里桑麻之不咸歌樂土、詩書禮樂之不漸擬中邦耶!
  臺灣地當海外,從古職方所不載。曩吾先襄壯公平海功成,疏諸朝,郡縣其地;分為邑治三,而鳳山其次也。邑以山得名,屬郡治之南,周圍疆界延袤可數百里,與臺灣、諸羅二邑鼎踞各一方。計自隸天朝版籍以來,設官分治,三十余稔於茲矣。近者邑宰李君鳴琴斯土,政修事理,百廢具興。念邑乘猶闕,無以昭長吏職;爰請諸上官,集諸才士次第而編輯之。書既成,以地為先襄壯公開闢,而余提師繼父任,走郵筒徵序於余;蓋追念所自也。
  余按其輿圖,觀其規制,見夫祀有典、賦有額、軍防有所以及宦蹟人物之悉陳、民風物產之具列,參稽既詳,紀載尤備。余用是撫今追昔,思夫昔之窮陬絕徼,今皆比屋連廬,人煙叢簇矣;昔之蔓草荒榛,今皆青畦綠畝,稼穡盈寧矣;昔之蛟宮鯨窟、雕題黑齒所憑依,今皆家塾黨庠,學士經生所講誦矣。一方如此,他邑類然。可知盛朝車書一統,聲教無遠弗逮;實能使異方殊俗,漸化而與中華等。乃益追想吾先襄壯公伏鉞專征,仰藉聖天子廟算威靈,得乘風破浪,為天家廓未入之版圖。當年事業,幸至今猶赫赫人耳目間也。
  夫開疆賴有人,保治尤賴有人。余不才,膺茲重寄,惴惴惟隕越是懼。所願與封疆諸當事暨僚屬各將吏,殫心經理,百計綢繆;思所以整飭汛防、撫安黎庶,俾新造邦土,永固苞桑於萬年,庶可以答主恩、承先烈而無慚隕越也。因斯志告成,嘉李君纂輯心勞,且寓意相勸勉;遂不辭所請,涉筆而序諸簡端。
  康熙五十九年(歲次庚子),提督福建水師等處地方軍務、統轄臺澎水陸官兵事務、總兵官左都督,帶余功一次、加三級,施世驃撰。
 
梁序
  「鳳山縣志」成,邑宰李君抱是編而請於余曰:願得一言以弁其端也!余語之曰:子知夫志之所係者重乎?「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大司徒掌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其地域廣輪之數;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而太史輶軒所至,復採其聲詩以備列國之風。舉凡戶口、阨塞、學校、選舉、祭祀、秩官之大以及百工末技、昆蟲草木之微,無不犁然畢載於天府。秦雖焚諸侯之史記,而圖籍具在,故蕭何入關得以收之。厥後司馬遷作「史記」、班固作「漢書」,其間「天官」、「河渠」諸書,「地理」、「食貨」諸志,莫不採擇舊聞、考據圖籍,以成一代之典;俾世之欲觀形勢、考風俗者覽之,若指諸掌。其為事顧不重與?今臺灣之入版圖三十余年於茲矣。聖天子大無外之化,雖海外窮荒之島自古不通中國者,皆臣妾而郡縣之。設之官司、立之學校,衛以重兵、通以商旅;易雕題黑齒之鄉,為文物聲名之俗。幅員之所及、聲教之所暨,洵歷代之所未有。中朝士大夫之欲睹形勢而考風俗者,不知幾何矣!而紀載之書缺焉未備,遲之至今而始獲睹其成,是何前人之安於陋而子之勤厥職也?李君曰:不然。夫事無一定之重輕也,相其時之緩急而重輕之;故前之人不嫌於有所俟,而後之人亦不得以自諉。方臺地之始平也,劃削數十年盤踞之殘孽,人心未定、番漢雜處:蒞茲土者,以拊循長養為急。又其學舍、倉庫、廨宇之制,課農、度地、徵收之法,纖悉畢集;以責效於一旦,固未暇遑筆墨之事也。今則不然。規制已定,綱舉目張,踵成法而奉行之,自簿書期會之外,非有艱鉅之事之待經營規度也;因得以其暇,考山川、詢土俗。其父老之有識者願獻其芻蕘,以廣見聞;其子弟之秀良者皆懷鉛握槧,願少供纂修之驅使。皆曰庶幾勒成一書,上以備太史之採風、下以當凡蒞茲土者舊令尹之告也。則是今日之事之重,誠無踰於此者;而猶得以前人之緩緩之乎?在昔「周禮」之作,成於永清大定之後;而遷、固之書,皆歷數朝而始出焉。豈非修明禮樂,不可責之經綸草昧之時;而典章圖籍之修,不可緩於風氣大備之日與?余既樂其書之成,又嘉其不自矜共能以掩前人也,於是乎書。
  康熙五十八年(歲次己亥)七月,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政按察使司副使加四級紀錄六次,壽春梁文煊撰。
 
王序
  志於內地郡縣為重,而於海外郡縣為尤重。何也?內地郡縣建設既久,規模素定;風氣相承,典章文物縱有散佚,猶時時雜見於他書。一經修舉,秩然可考。海外則本我皇上聖神天縱,首闢洪荒,徑始、善後多端,不纖悉蒐羅、畢登於簡,何以上佐職方著無外之模!後之君子有志修明,亦苦於今日之湮沒而不彰者多矣。
  余不敏,叨守是邦。計延袤二千余里間,沾王化幾四十年;生齒日繁、貨殖日廣,學校興而人文蔚起、兵防密而守禦倍嚴,番黎之愚弱有恤、奸宄之流竄有防,山林川澤開治既多、丁糧雜課額不加溢。凡有事物,皆有可記;曷敢以載筆諉非我事?顧自前觀察高公初纂「郡志」已數經考訂而定,然只備其大綱;其條分縷解,尚俟三屬縣志成,相為輔翼,則在各尹之雅有同心也。歲丁酉,諸令周君先以志成告,臺、鳳因之亦踵事開館。茲「鳳山志」又成,李君來乞弁言。余為較閱,其卷有十、其目有六十五;其為詞也簡而該、其敘事也周而晰。佳哉志乘之手,擅史氏長矣!余與李君共事,知其勤敏精鋉之才、廉平公正之心,政教卓犖,素為上憲所獎薦;宜其書成,體裁謹嚴、義例周備,足垂一邑不刊之典。嗣是「臺志」不久亦竣,可繼「諸乘」並呈憲覽,與「府志」長相表里。且徵聖朝經制之詳,治外無殊乎治內也,豈不洵稱盛事哉?余既藉光彌甚,乃不辭固陋而為之序。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秋,知臺灣府事,上黨王珍雄樵氏撰。
 
王序
  夫邑之有志,蓋以驗風俗、核貢賦、考文物、觀政治者也;其所關亦甚鉅矣。臺灣遠在重洋,雕題黑齒之族從來未奉教化。自康熙二十二年始隸職方,建為臺郡;立屬邑三:臺灣縣附郭,鳳山居南,諸羅居北。各設有司以理之,選教職以訓之,特命憲副以統之,再置總戎以鎮之,幾與內地之郡邑無異。而蒞茲土者,以草昧初開、諸事尚簡,故邑之志乘無聞焉。北平李君博雅多聞、經綸素裕,當其宰南平也,撫字維勤、催科有術,士民亦輸將恐後,新舊錢糧俱於歲內全完;仰邀兩院給匾優獎,題請議敘,特旨加級。此其治績之章章可考者。迨調補鳳山以來,尤多善政。前撫軍陳大中丞又經特疏薦舉,不次之擢,當在指顧間矣。乃念我皇上軫恤荒服,蠲賑頻施;各憲臺仰體宸衷,時加教養。邇來海隅漸有起色,生齒日以繁、田土日以闢、商賈日以集;民間子弟殫心誦習,而文風亦日以興。不有以志之,後之採風問俗者憑何考證乎?於是退食之余,加意旁搜廣輯。或得於耆舊之傳聞、或得於耳目所聽睹;至於詩歌記載有關於風教者,一言必錄、片紙不遺。延集宿儒俊彥論定而纂訂之,越五月而「鳳邑志」成。己亥秋七月,李君持其書詣余索序。余受讀終卷,舉凡一邑之封域、規制、祀典、秩官、武備、賦役、人物、風土、藝文、雜紀,無不該載。由邑而綜於郡、由郡而匯於省,將來修明「大一統志」,史氏必重有藉於是書也。李君非具良史才,奚能淹博而精詳若此哉!夫既憲副梁公暨郡伯王公咸樂君之有功於是書,克觀厥成,各以如椽手筆弁其冊首;余固陋不文,焉用序為?然幸而同事岩疆,躬逢其盛;爰贅數言,以紀其大概云。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秋七月,臺灣府海防總捕同知加一級,虞山王禮謹序。
 
李序
  方輿圖志,古也。鳳山自康熙二十二年開拓臺疆,始得為邑;事多創始,百廢未興,志無由也。三十余年來,聖天子文教覃敷,民風丕變。戶口日以繁、土田日以廣,農耕於野、商貿於市,家弦戶誦之風,蓋彬彬乎盛矣。鳳之事物殆非昔比也,於此弗志,後將何稽?「周官」: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廣輪之數,凡山林、川澤、原隰、名物皆辨焉。又有職方氏之圖,若人民也、財用也、九榖六畜也,纖悉畢記;曰山鎮、曰藪澤、曰川、曰浸、曰區產、曰民生,細大不遺。志曷可少哉?
  夫天下者,郡之積也;郡者,邑之綜也。天下所志視諸郡,郡國所志視諸邑;邑之所志,宜詳而不宜略也審矣。況鳳山初入版圖,前未有志;志之更不可不詳。城郭津梁之創置、山川疆域之險易、丁糧之增減、水利之廢興、學校祠壇選舉之宜詳、阨要兵制之損益以及風聲時尚忠孝節烈,罔有或闕。下至一名一物,苟有可觀,皆有可取;苟有可取,皆有可志。矧邑自淡水而南,文身黑齒之所聚族也,其廬舍、其服飾、其器用,飲食居處,與漢人迥不相侔;志之又安可以或略?余自五十六年春調宰斯邑,目之所睹、耳之所聞,參之「郡志」不無異同。因詳請各上憲開局纂輯,延明經陳君文達、鳳山學生李君欽文、諸羅學生陳君慧,相與參互而考訂之,凡五閱月而脫稿。分為十卷,列其目六十有五;事必周詳,言必有據。目前考證,瞭如眉睫;而後之採風問俗,庶可按策而稽,飾華增美,以上佐聖天子文明之治焉。是為序。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夏六月,知鳳山縣事加一級,李丕煜撰。
 
凡例
  一、凡郡邑志書,類皆博稽典籍、諮詢故老,以是著之史冊,足以正人心而維風俗;垂之奕祀,足以藉舊章而鏡得失:良非苟焉已也。鳳邑地屬開闢,徵信無資;雖有府志,略而不詳。自愧才非良史,焉足以證今而傳後!惟撮其大要者輯而成之,以俟後之採風問俗廣厥見聞焉,斯已耳。志為卷有十、為目六十有五;序次於篇首。
  一、邑治之地,較臺灣為廣,而視諸羅則惟十得其三。疊聳峰巒,鮮千里之綿亙;紆迴溪澗,乏百出之分流:「郡志」「山川」幾盡之矣。今止按其次第、溯其源委,繪之於圖;毋使參差遺陋,俾觀者瞭然目睫間焉。
  一、「祀典」,為經國大謨;今天下車書統一,九州之內奉為憲章,罔有或殊。邑治為新造之邦,苟有缺略,無以昭聖天子崇文之治;故特編為一卷,志之必詳,使荒徼人士咸仰而遵行之。
  一、名宦、鄉賢,所以崇德報功,亦以示獎勸至意。邑治新闢未久,後之官斯土者,保無有循良著績躋於前代者乎?賢士大夫,保無有立德、立功足稱不朽者乎?故附其目於「祀典」之後,寧詳毋闕;亦以昭盛世從祀之典也。
  一、人物,實有關於盛治。其間以科名顯者,固足為楨幹之資;至於忠臣、孝子、烈女、貞婦,無非閒氣之所鍾,而為國家之瑞。故並志之,以俟表彰。
  一、邑治居民叢處,雞犬之聲相聞;然皆四方雜萃,非如內地之聚族而居者也。風聲氣習,難以一轍。至於番俗,不特與漢人異,即各社亦多有不同者。悉詳載之,以備參考。
  一、有田有賦,普天無異。臺灣正供悉皆本色,邑治亦然。自開闢以來至康熙四十三年止,舊額、新墾詳諸「郡志」;故依「郡志」所載錄之;其民丁之有增者補之。附之以「存留經費」,亦足以見「生食為用」之道也。
  一、海外土產,飛潛動植之類,「郡志」載而略;以彼時草創,地未盡闢,無由多詳也。數十年來,聖天子德教遠施,土廣物豐,故「諸羅志」搜括靡遺。然地分南北,物產亦有不盡同者。姑就「郡志」、「諸志」之中而損益之,豈曰將以求異乎?增其所有、刪其所無,不至眩人耳目斯已爾。
  一、災祥、古蹟、寺廟、墳墓,各志俱載,四海攸同也;怪異之事,不登焉。邑治屬在海外,間有一二,或得之傳說、或得之親見、或採諸「郡志」之中,集為「雜記」,附諸「外志」之末,以廣見聞。
  一、「藝文」,最宜慎選。邑治新拓,搜輯無自。就「郡志」中擇其事之有關於化理、文之有係於風教;而又採其新篇,略加次第而登載之。外此,概不錄焉。雖不敢謂摛藻擷華,亦庶幾不失立言之體云。
 
輿圖
  
  
卷之一
  封域志
  星野建置疆界形勝山川海道(附)
  先王立國,畫地分疆,罔有或紊;定其高下、辨其燥濕,合人情、宜土俗,抑何其周且至也!臺灣僻處荒裔,萬頃汪洋;其土肥、其地廣、沃野千里、不是過矣。而鳳山實隸於南焉,山則拱秀於東、水則環流於西;分野於茲而定、創建由茲而起,綱舉目張,實有賴於是。是烏可以弗詳耶?志封域。
  星野
  建置
  疆界
  形勝
  山川
  海道(附)
  ·星野
  宇宙茫茫,星野於何而知。蓋星以辨野、野以載星,俯仰之間,亦有故而可求者。臺郡星野從閩,鳳山於臺郡為屬邑,則星野亦宜從閩審矣。按閩,「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伊古以來,未有非之者。而說者曰:『呂宋居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海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夫臺之去呂宋也,水道七十更有奇;其去日本也,水道亦七十更有奇。二島不在九州之內,荒遠難稽,星野實不足拘。若由臺開棹中流,至澎四更焉止耳;由澎至廈,七更焉止耳。澎舊隸同安,星野其能別異乎?澎不能別異,而謂臺星野其能別異乎?且自省會達雞籠水道亦祗七更,浮嶼如關童,白畎以及旗干等處,似蛛絲馬跡、脈絡昭然可尋;是鳳山星野當依「郡乘」從閩省牛女,確乎某不可易也。倘謂鳳山星野入翼九度、諸羅星野入翼八度,則同郡之地至差一度,而呂宋水道去臺六、七千里而遙者反謂其入翼十度;舍耳目之近而持渺茫無據之論,未敢以為信也。
  ·建置
  臺灣地極東南,孤懸海外,原無所謂鳳山縣也。前此,莫可稽矣。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舟遇風經此。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沿海作亂,都督俞大猷追殺之,逃居打鼓山。斯時荊棘盈郊、居民鮮少,鹿豕猿獐之屬出沒靡定,雕題黑齒之輩蹤跡莫稽;既非族類,安能久留,遂遁去。
  天啟元年,東洋甲螺(番設以管漢人,即所謂頭目也)顏思齊引倭踞之,鄭芝龍附焉。崇禎間,荷蘭舟遭颶風借居於倭,築土城一(安平鎮城是也)、赤嵌城一(在臺灣縣,今貯火藥軍器)。時荷蘭甲螺郭懷一謀逐荷蘭,事覺被戮,其黨悉受誅。
  懷一既死,何斌立焉。國朝順治十八年辛丑,鄭成功江南敗歸;適斌逃廈,謀成功以襲臺。舟至鹿耳門水漲,揚航而入(鹿耳門,入臺必經之港也。港道窄,僅容一舟;兩傍皆沙線,舟犯之立碎。是時水漲丈余,故得入焉)。荷蘭力戰不利,遂歸故國。成功居於土城,改名安平鎮城。設一府、二縣;曰萬年縣者,即今鳳山界也。後復改二縣為二州而裁其府,設安撫司;州官以管漢人,安撫以管番民。分淡水溪為界,溪以北漢人居之、溪以南土番處焉。成功死,子經嗣,制皆由舊。辛酉經死,子克塽立。福建總督姚啟聖縱反間計,陰結偽行人司傅為霖內應;事垂成而洩,誅為霖而盡僇其與謀者。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上命施琅為水師提督、掛靖海將軍印,統大師進勦。由銅山直抵澎湖虎井澳,偽將劉國軒率舟師拒之。師敗,克澎湖;事在六月二十二日也。按六月多颶風,非行兵之時;虎井多老古石,非泊舟之處。當我舟之次虎井也,國軒抵掌而笑曰:『焉用戰為』!詎知風反為恬,險反為平。克塽見天意有歸,人心離叛,納款歸誠。
  八月,我師入臺時,鹿耳門水亦驟漲,豈非天湧安流而迎我王師哉!琅因具疏,請留臺灣為四省之藩籬。設縣治於興隆莊,取其名曰鳳山;蓋因其地而稱也。聲威遠暨、德教覃敷,擴海宇而壯山河,振古未有若斯之盛哉!
  ·疆界
  「郡志」載:縣治在臺灣府南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鼓山港二十五里,東西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臺灣縣文賢里二贊行溪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當其時,以新造之域,事多創始,未及周詳;東西朔南之區僅得之傳聞,約略計之,非確有所徵而實有所據也。
  康熙五十三年,上命大人涉波濤、歷險阻,親按疆域,勘丈里數,而遠近確然畫一,較之「郡志」大相逕庭;登版圖於天府,疆域庶乎其不差矣。縣治東南抵高岡,西北臨大海;東、北界諸羅縣,北界臺灣縣,南至沙馬磯山:隸臺灣府(南八十里)。東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鼓仔巷一十里,東西廣三十五里;南至沙馬磯頭二百一十里、北至二贊行溪六十五里,南北延袤二百七十五里。
  ·形勝
  邑治旗、鼓兩峰,實天生之挺翠;龜、蛇二岫,壯文廟之巨觀。十里荷香,蓮潭開天然之泮水;七鯤漁火,海島列圖畫之藩籬。半屏以嵯峨得名,鳳山以形似志異。勝概殊觀,莫過於此。至若傀儡高峰,近接天際;琉球孤嶼,遠映海中。山曰沙馬磯,挺一方之特秀;城曰安平鎮,冠三邑而稱奇。豈非海外之雄圖,亙萬古而不渝者哉?
  六景:鳳岫春雨、泮水荷香、岡山樹色、嫏嬌潮聲、安平晚渡、鯤身曉霞。
  ·山川
  邑治之山,自大岡山迤〈辶里〉而南二百有余里。其近而附於邑治者,如列嶂、如畫屏,曰半屏山(蓮池潭直通於山下)。濃遮密蔭,近接於半屏山之南者,為龜山(山多喬木。下有觀音亭,上有天妃宮;別見「寺廟」部):是邑治之左肩也。秀茂屹立,而特峙於大海之濱者,曰打鼓山(俗呼為打狗山,原有番居焉。至林道乾屯兵此山,欲遁去,殺土番取膏血以造舟;番逃,而徙居於今之阿猴社);水師之營壘在焉。從打鼓山蜿蜒而下,勢若長蛇,為蛇山:是邑治之右肩也。隔海參差、遠近浮沉而列於打鼓山之左右者,西有石佛(大石屹立於海中,形似佛,故名。舟經此,鳴金鼓以獻紙);石佛之北有石墖、石佛之南有涼傘礁(皆石生海中,而以形名者),皆所以馮翼乎茲山者也。有橫列於東南形似飛鳳,曰鳳山(旁有二小石如翅,故名)。又有數小峰圓淨豐滿,錯落於鳳山之東北者,曰鳳彈(形似卵,俗呼為鳳卵;文廟視此為案山)。其在西南而與鳳山相附者,曰鳳鼻(有小崙形似鼻,故名):悉皆環拱於邑治之前,而為邑之對山也。其在打鼓山之西南,曰旗後山(山不甚高,臨於海邊);為漁人採捕之區也。有如丘、如陵浮於平原曠野之中,為漯底山(其頂寬平,上有小竅出水;別詳「古蹟」部)。臺之山皆在東,而此則獨位乎西,率皆近而為邑右之外輔也。穿田過港,逶迤六十余里,北趨而列於汪洋萬頃之際,為七鯤身(土阜結成,如鯤魚鼓浪;雖波濤衝湧,不至崩潰);則又遠而外輔於邑治之西北,而為全臺之拱衛也。由鳳山過淡水溪,坡峨平衍,時有火出其上者,曰赤山(詳見「古蹟」);巡司之衙署在焉。由此而南,悉屬番社之所集也。其自鳳彈而聯於東北之方者,亦曰赤山;以其土赤色而名也。起伏盤曲,屹然中立,而眾小峰拱持於側,若菩薩之端坐,曰觀音山。七峰磊落,圓密如星,而聯於觀音山之北者,曰七星山。兩山相聯,有泥水滾出,而大滾水(山無甚高。「府志」註:此山甚高,非也)、小滾水以名(離大滾水山十里許,地勢相接)。玉筍瑤篸、孤峰秀出,曰尖山。俯而視之,則有巨石圓秀,其形若冠(人呼為紗帽石)附於山上者,為小岡山。有叢林陰翳,平豁而寬廣者,曰大岡山(與小岡山相聯,無甚高。內地來臺,舟過澎湖東吉,即見此山):是為邑治之分支,而與臺灣之猴洞諸山、諸羅之南馬仙山相界者也。東而趨入大山,霧瘴煙靄、沖霄而起,聳出於郡山之巔者,曰傀儡山(山高,常帶霧。內地舟至澎湖,天時晴霽即見。內多野番,性極〈舛上馬下〉悍;常殺人取其頭,去肉存骨,飾以金而懸於門首);昔皆負固,而今漸次來歸者也。羅列震方,峰巒不可勝紀。重疊複袖,類皆人跡不到、野番出沒之處,而總以傀儡山概之。由東而趨於南,崎嶇屈曲,險而峻絕者,為蜈蜞嶺(過嶺,盡為山後之山)。綿亙於蜈蜞嶺之左,蹲踞崚嶒,飄渺於煙霞之外者,為嫏嬌山(山高而險,下有番社)。又南,而巃嵷磅礡,直抵於波濤之中者,則為沙馬磯頭山(呂宋往來之船,以此山為指南。相傳常有仙人降遊,詳「古蹟」)。邑治之山,至此而盡。其在西南大海中,突起一峰,鬱乎蒼翠,為小琉球(山下多巉巖巨石,大舟難以灣泊。近有駕小舟到此,斫取薪木):是又邑治之外輔,若遠而若近者也。自沙馬磯迴轉而東,則有兩峰並峙,高出於天際之表者,曰網卒山,老佛山。自兩山絡繹於北,若連若斷、或高或低,纍纍而不絕者,又有朝華離山、大柴高山、霄馬干山、大烏萬山,率皆背立於傀儡山之後,而俯臨於大海之中者也。又北,而為卑南覓山(有社曰卑南覓社);則與諸羅之崇爻山相界。邑治山後之山,至此而止焉。
  臺灣大海在西,而水源則出自東,無以異也。邑治背西北而面東南,其視海,則在西北、西南之區;而水源之所從出,則在乎東北、東南之地。其間有自大山發源而流入於海者,謂之溪;有從海流入而與溪會、或海〈氵义〉無源隨所至而止者,均謂之港;有承雜流之水,源淺而流不長者,則坑以名。邑自府治抵海,溪港之類亦不多見。其港之在西北者,曰萬丹港(海〈氵义〉,冬天港口沙流塞斷;春夏雨水衝開,纔有港道。有汛,詳「防汛」)。發源於東北之山者,曰濁水溪(自大滾水山流出,水皆濁,故溪流亦濁);合小岡山南之水,受鯽仔潭流,會彌陀港(港口甚闊,水不甚深)入於海。彌陀港之北,為竹仔港(海〈氵义〉港道窄狹,船不得通)。竹仔港之北,經臺灣之蟯港(海〈氵义〉港口寬大。其防汛係臺邑所轄)而發源於大岡山之北,曰岡山溪;過依仁里,為二贊行溪(春冬駕竹橋,夏秋有渡;詳「橋梁」,「津渡」);經長治里至永寧里,合喜樹仔港(海〈氵义〉有橋,詳「橋梁」;有汛,詳「汛防」)之水入於海。邑治西北之水,盡於此。外此,則為七鯤身,與安平鎮大港(有汛,詳「汛防」)相聯;汪洋大海,一望無際矣。其港之在西南者,曰打鼓仔港(海〈氵义〉港北為打鼓汛、港南為岐後汛;詳「汛防」)。分一條而南入,為前鎮港(小船到此。有汛,詳「汛防」);又入,而為鳳山港(有橋,詳「橋梁」。港小,船不得到)。至鳳山莊止,分一條而北入,為硫磺港(竹筏);港北,則為興隆莊。有發源於東北之大山,過大澤機、搭樓二社,受巴六溪之水,曰淡水溪(有渡,詳「津渡」);西出而為西溪(有汛,詳「汛防」),合冷水坑(水源自赤山仔受眾小流。坑甚窄狹)之水入於海。淡水溪之南,為力力溪(春冬水淺,行人可渡;夏秋水深,設竹筏濟人),發源於東南之大山,會東港(海水流入而與溪會。有汛,詳「汛防」)入於海。力力溪之南,發源於大山,經放索社為放索溪(春冬水淺,可渡;夏秋水漲,設竹筏以濟人);會關帝港、茄藤港(有汛,詳「汛防」),西出為鱉興港(海水流入而與溪會)入於海。邑治西南之水,盡於此。過此,則歷大昆鹿、加六堂諸社而為沙馬磯頭,浩乎其靡有涯焉。
  海道(附)
  汪洋浩瀚,何從而計其路程;然南北往來,亦各有可考者。邑治由七鯤身南至打鼓仔港,水程三更;打鼓港至沙馬磯頭,水程四更:則以北風為順。西北至廈門,水程一十一更;以東南風為順。由沙馬磯頭南至呂宋,水程六十四更;以北風為順(往呂宋之船,自沙馬磯頭發,兩日夜即見呂宋山。沿山而行,四、五日夜始至)。由七鯤身西北至日本,水程七十余更;以東南風為順。北至福州閩安鎮港口,水程一十五更;以南風為順(凡往內地之船,俱經澎湖。往福州之船,風順則向北直去,不用到澎湖焉)。
 
卷之二
  規制志
  城池衙署公館學宮義學社學文廟田學田義學田倉廒
  社倉坊里街市橋梁津渡水利郵傳阨塞養濟院義塚
  畫土分疆,而後其制不可不詳也。邑初開疆,規自今始,而制必衷諸先王。城郭有設歟?學宮有建歟?州黨鄉閭有學歟?何者為聽政之所?何者為防患之密?市里、津梁必修,水旱、豐凶必備;下而至於無告之窮民,皆得所養焉。豈曰將以飾大觀、誇盛事乎!蓋規既定而制必周,用以彰聖天子無外之模,而著道一風同之化焉。志規制。
  城池
  衙署
  公館
  學宮
  義學
  社學
  文廟田
  學田
  義學田
  倉廒
  社倉
  坊里
  街市
  橋梁
  津渡
  水利
  郵傳
  阨塞
  養濟院
  義塚
  ·城池
  縣治在興隆莊,城未築。
  按康熙二十二年間開闢臺疆,就興隆莊而卜縣治。創制方始,百廢未興。兼以汪洋遙隔,磚石之屬無所取焉,工料又數倍於內地;苟非糜金數萬,難觀厥成。宰斯土者薄俸無力,烏能計及。今聖天子深仁厚澤,無遠弗屆;三十余年海波不揚,民歌樂土。無事之日,高枕可以無虞;苟或草寇竊發,高壘何在?深溝何在?其不為劉卻之剽掠者,吾未之見也(卻,諸羅人也。四十二年間作亂,毀營汛、散官兵,劫掠市中財貨)。「諸羅志」曰:『有不藉壁壘而堅者,莿竹是也。其附根節密,其枝橫生、其莿堅利,若環植而外布渠答(鐵蒺藜也),堅築敵樓於東西南北之衝,即矢石砲火可左右下,敵不得近;雖云梯百丈,無所用之。此固一時權宜之計,然亦不患守禦之無備矣』。果如其法而植之,三、四年間參天叢茂,藉以為壁壘焉,則亦庶乎其可矣!
  ·衙署
  鳳山縣署:在興隆莊。四十三年奉文歸治,知縣宋永清建。年久傾圮。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重修大堂以聽治、川堂以退食,後堂為住宅;東西廟房齋閣,各有次第。大門、儀門,規制整肅。儀門之內,則書吏宿焉;大門之內,則輿隸居之。諸費悉捐己俸,不與民間。
  典吏署:在興隆莊縣治之西。康熙二十二年建,歷任官重修。
  淡水巡檢司署:原在下淡水東港;水土毒惡,歷任皆卒於官,甚至闔家無一生還。康熙五十一年,巡檢趙元凱移建下淡水赤山之巔。秩滿,轉遷。淡水司之陞始此。今仍之。
  儒學署:未建。
  朝廷設儒學一官,資以教育士子、作養人才。雖云苜蓿寒氈,而實有名教之任。知縣治民、教諭課士,不可偏廢。矧鳳邑屬在海外,更宜化導振興,使之漸仁摩義;處則為有用之材、出則為廟堂之用。學署豈可缺乎哉?當俟庀材鳩工而為之建也。
  參將署:在興隆莊縣治之右。康熙二十三年建,歷任官重修。
  守備署:在興隆莊參將署之前。康熙二十三年建,歷任官重修。
  ·公館
  公館之設,為造謁上司居停地,毋致擾累民居者也。而縣官之公館,不寧惟是。縣治離府八十余里,業戶居郡城者十之七、八焉;正供概係本色,開徵之後,就府治催此,民之輸將更便、官之催科不煩。而水師之糧米亦多取給於鳳山,稍有疏略,不無侵漁之患。故縣官不憚跋涉,而僕僕來往者,勢不得不爾也。
  鳳山縣公館:在府治東安坊。康熙二十三年建,歷任知縣捐俸重修。
  典史公館:在土墼埕保。康熙二十三年建,歷任捕廳捐俸重修。
  儒學公館:原在西定坊,歷任教官居焉。四十六年傾圮,僅存空地;司鐸者賃屋而居。五十四年,教諭郭濤詳請變價,得白金五十五兩;捐俸湊置房屋一座,在東安坊,用銀七十五兩。外修理費白金十余兩,悉係諸生協力而成。前後余地寬敞。五十八年,教諭富鵬業捐建土地祠於署右,建茅亭小屋於署後,為講學之地,蒔花木以供清玩。
  參將公館:在府治鎮北坊。康熙二十二年置,歷任官重修。
  ·學宮
  學宮之建,有由來矣。始於隋、繼於唐,而盛於宋。此合九州而言也。鳳山之學,則自康熙二十三年始。知縣楊芳聲建焉,在興隆莊。前有蓮池潭,為天然泮池;潭水澄清,荷香數里。鳳山對峙,案如列榜。打鼓(山名)半屏(山名)插於左右,龜山、蛇山旋繞擁護,真人文勝地,形家以為甲於四學。年久飄搖,僅存數椽以棲先師之神,而風雨不蔽。遇春秋丁祭,張篷行禮,祭畢撤去。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捐俸重建,高大前制。大成殿在前、啟聖祠在後,兩廡、櫺星門畢備。奈海外颶風時作,棟宇蟲蛀,幾於傾圮。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復起而重新之。廟貌巋然,規制悉周;壯麗巨觀,莫有過於此者矣(詳載「藝文」「重修文廟記」)。
  康熙二十四年,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掛直省各府州縣文廟。二十五年,御製「至聖先師孔子贊」、「四賢贊」,頒行直省各府州縣,勒石學宮。二十六年,駐防鎮江將軍董某疏稱:『臣見京口官兵徑過文廟,多有不下馬者;乞通行禁飭』。於是詔於學宮照牆東西,各立下馬牌,天下群知有文廟之尊矣。
  至聖先師孔子贊(並序)
  益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此正學所以昌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行道者勳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省東國,謁祀闕里,景仰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曰:
  清濁有氣,剛柔有質;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垂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余歲,至聖挺生;金聲玉振,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繫,亦嚴筆削。上紹往聖,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百家紛紜,殊途異趣;日月無踰,羹牆可晤。孔子之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聖所同。孔子之德,仁義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勗哉令圖;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載歷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聖為歸;百世而下,以聖為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統天垂世,惟道為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牆高萬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四賢贊
  顏子
  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德新民,止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統緒,修明訓辭。
  子思子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慎獨,成德之門;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孟子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曰義。性善獨闡,知言養氣;道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生員額數(附)
  取士之制,明以前,額數無可稽矣。明初設廩膳,府學定為四十人、縣學定為二十人。後復添設增廣附學。明季間,大約科、歲每學各取進一百零名。國朝順治四年,定大學四十名、中學三十名、小學十二名;先科考,後歲考。十五年歲考,復定府學二十名、大縣學十五名、中縣學十二名、小縣學四五名。十八年,科、歲考併為一次。康熙九年,復定府學二十名、大縣學十五名、中縣學十二名、小縣學七八名。十二年,仍行科、歲兩試;先歲考,後科考。十八年,又改定科、歲各取進四名。至二十年科考,再定科、歲各十五名;其大小學額數,依康熙九年例,遂為定制。其廩額:府學廩膳已成材生員四十名,增廣未成材同;大縣學、中縣學廩膳二十名,增廣同;小縣學廩膳十六名,增廣十二名。康熙二十三年,置鳳山縣。二十五年,題定照內地中縣學之例,歲、科兩考各取進文生員十二名;廩生減內地之半定為十名,增廣同。重津遠隔,學使難以親臨;照陝西延安、廣東瓊州之例,以臺廈道兼理學政。各項冊務,附福建學臣解部。
  武生:國朝順治初年,武童考試依文童例,三年一歲考,取進無定額。武生於歲考錄科,無科考。九年,令直省督、撫、提、鎮於本省就近副、參、遊內,委諳練騎射者一員,會同學道取進武童。康熙十年,題定武童進學額數,上、中、下縣悉依文童取進之例。十四年,題准學道考試武童,不必會同地方武職官。鳳山縣學,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歲考定,照中縣學之例,取進十二名;亦歸臺廈道考試。
  順治九年,命禮部刊刻「臥碑文」於學宮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已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求官長、結交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辨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康熙四十一年,御製「訓飭士子文」,頒行天下學宮,訓飭士子: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復慎簡學使,釐剔弊端,務期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樸棫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未端,儒教罕著。雖因內外臣工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經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軼。子衿挑達,自昔所譏。苟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潑姦猾,欺孤凌弱,招呼朋類,結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黨弗齒,縱倖脫褫朴、濫竊章縫;返之於衷,能無愧乎?況乎鄉會科名,乃掄才大典,關係尤鉅;士子果有真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緣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利營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便已作姦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覆惓惓。茲訓言頒至,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仍視為具文,玩愒勿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為爾等寬矣。自茲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
  社學生:順治九年,准鄉社學擇文義通曉、行誼謹厚者補充,免其差徭。提學按臨,造冊申報查考。康熙二十五年,裁去。
  贊禮生: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縣學慎選在學肄業、文行兼優、聲音宏亮者補充。贊禮生,大學六名、小學四名。考試時准為優等,不許濫充;仍行報部。
  樂舞生:康熙二十六年,令郡、縣選樂舞生,以青年無過、俊秀子弟補充,習樂、習舞。每學八十六名。大令樂以祀先聖,免其差徭。督學按臨之日,造冊申報,准其應試。
  奉祀生:康熙二十五年,令聖賢嫡裔有充奉祀生者,仍給衣頂,開名數報部。
  國朝順治二年,詔各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舉行鄉飲酒禮。設賓、僎、介、主,讀律令,申明朝廷之法,敦敘長幼之節。其動費,於存留錢糧內支辦;永為定例。
  九年,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每月朔望宣誦。
  一、孝順父母。
  一、尊敬長上。
  一、和睦鄉里。
  一、教訓子孫。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為。
  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十八年,頒鄉約全書,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
  一、篤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鄉黨,以息爭訟。
  一、重農桑,以足衣食。
  一、尚節儉,以惜財用。
  一、隆學校,以端士習。
  一、黜異端,以崇正學。
  一、講法律,以儆愚頑。
  一、明禮讓,以厚風俗。
  一、務本業,以定民志。
  一、訓子弟,以禁非為。
  一、息誣訟,以全良善。
  一、戒窩逃,以免株連。
  一、完錢糧,以省催科。
  一、聯保甲,以弭盜賊。
  一、解讎忿,以重身命。
  是年,恩詔:給賞耆民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
  二十七年,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萬壽,各省耆老親詣闕廷叩祝。皇上召至暢春苑宮門外,賜宴。奉上諭云:『「書」稱「文王善養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煖、非肉不飽」。帝王之治天下,發政施仁,未嘗不以養老尊賢為首務。近來士大夫只論做官之賢否,移風易俗之效驗;所以不暇講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會,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稍輕而求移風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爾等皆是老者,比回鄉井之間,各曉諭鄰里,須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之重,此諴移風易俗之本、禮樂辭讓之根,非淺鮮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悅。爾等毋誤農時,速回本地。特諭』。
  ·義學
  在興隆莊文廟之左。康熙四十九年,知縣宋永清建。
  ·社學
  在土墼埕保。康熙二十八年,知府蔣毓英置。
  ·文廟田
  在硫磺水土番園。載中則園九十里六分零。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置。
  按文廟之田年所收之粟,除納正供外,撥二十石為看守文廟殿夫之勞。掌其事者,首貢廩生也。正供及所費之外,估其價值,上下手相承,以為修理文廟、義學之用。宋之用心,可謂周且至矣。數年前,廟牆!,尚有修葺之役;比年來,聽其傾壞而不顧,致費有司之經營。所當更為設法,俾毋侵漁之患,則善矣。
  ·學田
  一、在赤山莊。下則園十甲。歲輸正供粟二十四石滿,其余為師生燈火之資。康熙二十六年,教諭黃賜英置。
  一、在嘉祥里。下則園二十甲。歲輸正供四十八石滿,其余為師生燈火之資。
  ·義學田
  在興隆莊。下則園四甲三分。歲輸正供十石零三斗二升滿,其余為義師束脯之資。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置。
  ·倉廒
  一、在興隆莊。計十二間(內興隆莊七間,係偽時建;嗣後管事自修。觀音山莊二間、赤山莊二間、半屏山莊一間,係四十五年各莊管事自建自修)。
  一、在嘉祥里。一間(係管事自建自修)。

分类:资料库|回复:0|浏览:845|全站可见|转载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ertificate Copyright Time now is:04-29 03:33
©2003-2011 游氏网 版权所有 Gzip enabled 赣ICP备2023006111号-1 赣公安备案号36102102000073 Total 0.0937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