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老人看老照片怀古 W@^O'&3d
高价也不卖,只给重庆晚报 W@^O'&3d 斜靠在沙发上,左手扶住老花镜架,神情专注地凝视着放在茶几上的镜框……这是游自国几年来每天的必修课——品味家中的老照片。
W@^O'&3d 老游69岁,住在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杨家山125号。4年前,老游突患脑出血,半身不遂。“不知为啥,得病后我特别怀古。”
W@^O'&3d 老游家的 W@^O'&3d
老照片共5张:一张是五个小脚婆婆的合影,一张是四个公公的合影,一张是祖祖的生活照,还有两张姑姑的照片。老游称,由于照片上没拍摄时间,无法确定照片的具体时间,但经推算,除姑姑的两张照片约摄于民国初期外,其余3张均是晚清时期的照片。
W@^O'&3d “我只提供给《重庆晚报》。”本报铁杆读者老游说,曾有不少人想出高价购买他家的老照片,但均被婉拒,“这是我们游家的传家宝,哪能随便给人?”老游说,得知成都老者把3000张重庆老照片提供晚报,他觉得自家的老照片不仅属于游家,也属于那个时代,那段历史。
W@^O'&3d 传家宝沉睡箱底近百年
W@^O'&3d 四年前搬家,发现了老照片
W@^O'&3d “四年前搬家,我才发现这些老照片。”老游吃力地把身子移动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木柜前,指着一口褪色的黑木箱说,“这是我婆婆当年的陪嫁,老照片就一直放在里面。”
W@^O'&3d 老游称,自祖祖时起,他们家族一直住在磁器口,“四年前,那里拆迁,我们搬到了现在的地方。”搬迁时,他打开木箱,在箱底发现了五张老照片。老照片保存完好,每张贴在质地坚硬的纸板上,四周有绿色的花边镶嵌,虽褪色发黄,但比较清楚。
W@^O'&3d 老照片尘封百年重见天日。老游称,从自己记事时起,就知道婆婆不准任何人动她的木箱。婆婆去世后,把木箱传给父亲,也不准别人动。“文革”期间,父亲把婆婆的木箱藏了又藏,“他1982年去世时,把木箱传给了我,嘱咐我一定好好保管,直到四年前我打开木箱,才发现老照片。”
W@^O'&3d 照片记录最后小脚女人
W@^O'&3d 童养媳守寡,六十年未再嫁
W@^O'&3d 那张五个小脚婆婆合影照中,五个女人坐成一排,身着长衫,头戴“耳朵帽”,帽子上有玉石饰品。从照片上能清晰地看到,五个女人穿着尖尖布鞋,全是清一色的小脚。“中间是大婆婆,左边第一个是婆婆……右边第一个是四婆婆。”提起四婆婆,老游不停叹息,“她一辈子太苦了!”
W@^O'&3d 老游没看到过大婆婆和二婆婆,四婆婆给他的印象最深。他说,四婆婆是四爷爷的童养媳。当时四爷爷14岁,不懂男女之事,与四婆婆同房后,一直睡在床踏板上。一个月后,四爷爷因病去世。
W@^O'&3d 之后,四婆婆一直守寡,在黄桷坪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居住。四婆婆60多岁时,遇上重庆大轰炸,日军飞机投下一颗炸弹,将四婆婆的房子炸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坑,家具全部被炸得粉碎。年老的四婆婆无处安身,与五婆婆住了两年后,又到老游家住了几年。解放后不久,74岁的四婆婆病死。
W@^O'&3d “五个婆婆的坐法很讲究”,老游说,大婆婆坐的是中间,其余的婆婆按资格大小从左至右分别坐在两边,每个婆婆都严格的按当时的封建礼仪,保持了上体平直,屈膝并腿,两手交叉平放于腿上的良好坐姿。
W@^O'&3d “五个婆婆是最后一批小脚女人。”老游记得,四婆婆和五婆婆在世时,每天都要用青布裹脚,脚被缠得又短又小,年老后,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甚是吃力,“姑姑游明伦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没有裹脚的习惯,所以姑姑就不是小脚。”
W@^O'&3d 剪掉长辫子戴上瓜皮帽
W@^O'&3d 爷爷剪辫子,我认为很绅士
W@^O'&3d 由于四爷爷14岁就去世,老照片上的四个穿长衫的男人,分别是老游的大爷、三爷、五爷和爷爷。“他们是刚剪掉长辫子后的合影照。”老游依稀记得,二爸(五爷的二儿子)曾告诉他,几个爷爷以前都是长辫子,后来统一剪掉辫子后,因一时不太适应,都戴上瓜皮帽,在自家门前的石梯坎照了合影照。
W@^O'&3d “我没看到过留辫子的爷爷是什么样子。”老游认为,剪掉辫子,穿着长衫的爷爷很神气,很有绅士风度。
W@^O'&3d 家族在磁器口百年兴衰
W@^O'&3d 有人吸鸦片,家族开始衰败
W@^O'&3d 老游指着照片上的老人介绍,自祖祖时起,游家就在磁器口正街郎家巷住,照片就是在家门前石梯坎上照的,后面就是门面。他说,当时,祖祖在磁器口开了一个商行卖米卖洋油。由于祖祖很吃苦,做生意讲信誉,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时磁器口生意做得好的商行之一。直到爷爷那辈,生意照样红火。后来,由于家族中有人吸上鸦片,家产很快被吸光,游家开始衰败。
W@^O'&3d 老游称,自懂事时起,以前的磁器口全是石板街,木瓦房,他们曾在双土地、高石坎、饶家巷等街巷居住。后来,家族的其他人则陆续搬出磁器口,现在都联系很少,现在基本上看不到磁器口的旧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