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12阅读
  • 344回复

[原创]游泰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8
— 本帖被 游家陶 从 岁月游家 移动到本区(2012-09-03) —
       游泰:字仲亨,号东园,天顺巳卯(1459)六月八日---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十八日,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交睦庄)人,御前带刀侍卫,驸马都尉。职掌祭祀皇陵;掌管宗人府;统领皇帝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明宣德后,驸马都尉位在侯爵之下,伯爵之上,勋爵应是极品,随从8人左右。 游泰,身材魁梧奇伟,生性果敢勇猛,文武全才,尤以臂力过人、娴于骑射而名噪乡里。他幼时就能“走马击剑,好兵略”,且有报国之志。成年后从军,时任伍长,管运京都。解押漕船时,敌人不敢拦劫,保障了京师军需民食的供应。在已知的游姓宗谱中,除了江苏盐城交睦庄游氏宗谱外,《 廣平游氏世族志》也有关于游泰的记载:“泰,成化九年,尚英宗隆慶公主”。 X!},8}~J~  
     《明实录宪宗实录》"癸丑册  皇第六妹为隆庆长公主选东城兵马副指挥游杰男泰为驸马都尉授以诰命" 。成化九年,明英宗之女长公主受兄长宪宗皇帝册封,赐汤沐邑于隆庆,号为隆庆公主。同年秋七月(1474),为隆庆公主择婿 ,游泰封驸马都尉,人称隆庆驸马,游泰举家开府京都,迁至北京通州。今北京通州区马驹镇附近(隆庆公主所圈占地内),那儿有明代为驸马种地的佃户形成的村落,名驸马庄。而《盐城游氏宗谱》中更为详实的记载是游泰“时任伍长,管运京都,饮宴得毬,尚隆庆公主”。明制:驸马之父封为兵马指挥(正六品虚衔,有俸禄),母亲封“孺人”,子孙世袭“四品锦衣卫指挥佥事”。明代弘治乙丑(1505)进士陆深《俨山集》卷二十一:“今驸马都尉游泰,带刀入直,立东近壁,诸将军以次侍立,各执金瓜,西亦如之……”,可见皇帝对驸马游泰的亲信程度。 X!},8}~J~  
       游黑厮:是江苏盐城游氏始祖。元明初人,1356年在建康(又称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4月1日,朱元璋攻克建康,将建康改为应天府)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军功,荣膺军职,历陞千户。这在游铉墓志中有记载。 游泰的伯祖父游彦真、祖父游麟(字彦清),父游杰(字思池)倶世袭。《游铉墓志》和《游氏家谱》均有记载,被称为“皇明开国之旧勋”。元朝政府是不准民间习武的,防止出现暴动。民间习武只限于以演戏的形式,或者说以演戏为借口,偷习武。“明以武功定天下”,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以南方为根据地,兴师北伐,取得全国政权的王朝。我们始祖游黑厮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军功,荣膺军职,历陞千户。没有很高的武功是不可能活下来的,更别说建功立业了。而且黑厮这个名字,明显带有元朝少数民族的文化的色彩,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理解黑厮这个名字。在元末明初用黑厮为名字的人较多,而且多为大官。游泰的伯祖父游彦真,《盐城游氏宗谱》中记载:游泰的伯祖父游彦真“戮力王室”、“厚荫武职”,可以理解为:游氏始祖游黑厮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逝世较早。盐城游氏家族,明初一直在为明政府效力,直到国家平定后,分封到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东至“走马宴荡沟”,西至射阳湖,方圆几十里,均为游氏家园,为淮东望族,可见封赏之厚重。 X!},8}~J~  
        江苏盐城游氏祖籍:《盐城游氏宗谱》(第五次修谱)中记载:祖籍是安微婺源济溪,婺源济溪有古谱存上海图书馆,但是没有先祖名讳。《游铉墓志》云:“始祖黑厮,从我太祖建康以战功历升千户”,始祖黑厮在建康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 X!},8}~J~  
        游彦真:江苏盐城建湖县建阳镇交睦庄游氏一世祖,这一支至今已繁衍22代,现在居住江苏盐城交睦庄附近的游姓有4000人,周围县还有2000人。 《盐城游氏宗谱》中记载:“第自洪武初年有名彦真公者以臂力自尚而从王朝后平定叙功厚荫武职”,说明盐城交睦庄游氏家族,明初一直在为明政府效力 X!},8}~J~  
       游麟:字彦清, 隆庆公主驸马游泰的祖父,生子游杰。世袭千户。游鳞为武官,正统初(1436年)以战功官怀远卫百户,游泰为隆庆公主驸马后,追封公为锦衣卫 。 X!},8}~J~  
       游杰:字思池(?----约1505年2月)(北京)东城兵马副指挥, 生子游泰,二个女儿,长适广宁伯刘璇(?--1489),次适锦衣卫千户张铭子。游泰选为隆庆公主驸马后,游泰父,“嗣世职以公贵晋秩为副千户,调府军右卫,母马氏晋封宐人”,加封公为锦衣卫 。弘治十八年二月(1505年2月)○驸马都尉游泰乞赐故父兵马副指挥杰谕祭特许之(谕祭:谓天子下圣谕祭臣下),推测游杰去世时间在1505年2月前。 X!},8}~J~  
      《明实录宪宗实录》"癸丑册  皇第六妹为隆庆长公主选东城兵马副指挥游杰男泰为驸马都尉授以诰命" 。 成化九年十二月, 明英宗之女长公主受兄长宪宗皇帝册封,赐汤沐邑于隆庆,号为隆庆公主。成化九年秋七月(1474),为隆庆公主择婿 。游泰封驸马都尉,人称隆庆驸马,游泰举家开府京都,迁至北京通州。《盐城游氏宗谱》中记载:游泰“时任伍长,管运京都,饮宴得毬,尚隆庆公主”。今北京通州区马驹镇附近(隆庆公主所圈占地内),那儿有明代为驸马种地的佃户形成的村落,名驸马庄。明制:驸马之父封为兵马指挥(正六品虚衔,有俸禄),母亲封“孺人”,子孙世袭“四品锦衣卫指挥佥事”。 X!},8}~J~  
      《明史》中对隆庆公主的记载虽列有公主传,但所言都十分简略,不载名字,无谥号。下面说说明史中关于隆庆公主的刚强,泼辣的记载,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隆庆长公主初奏求武清县草场三百余顷与之既而又奏乞滦州及玉田丰闰二县闲地四千余顷事下顺天府勘报主家僮诬府官枉勘民又群欧之户部言当别遣官覆勘  上乃命内官会同御史及户部官以往合奏前地多军民所耕种纳税者惟芦苇地一千八百七十顷六十三亩为闲也府官勘有未明民亦无欧主家僮状 上命以闲地一千顷二十亩赐主余且留之而宥府官及家僮罪。”                     X!},8}~J~  
        成化十年七月,也就是隆庆公主结婚后的第二年,隆庆公主向他的哥哥成化帝先要求圈占武清县草场三百余顷;后又要圈占“滦州及玉田丰闰二县闲地四千余顷”。 当地的官儿和百姓都意见很大。于是隆庆公主又上告说:官儿不敬、百姓打人(打的是公主家里的家奴)。顺天府奏报:隆庆公主的家僮冤枉地方官失理,百姓群欧他们。扯皮了一阵,成化皇上做主把那地儿的官民放了,以芦苇地一千八百七十顷六十三亩闲地给了隆庆公主了事。     X!},8}~J~  
X!},8}~J~  
                                                                         驸  马  五  女  十  二   子                             X!},8}~J~  
X!},8}~J~  
X!},8}~J~  
       受孝皇之命,游泰为正使,赴湖北,主持嗣封楚王庆典。 “明弘治丙辰(1496)迁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弘治甲子(1504)弘治皇帝诏令游泰赴安徽凤阳主持皇祖陵的祭告大典;正德戊辰(1508),大臣们推游泰为禁卫军首领,管理皇上的贴身侍卫,号大汉将军。嘉靖十二年(1533)因患婴疾不起,享年七十五岁。嘉靖皇上听到这个消费,为之震悼,命礼官如礼祭葬,受封金册合殓于翠微山。 X!},8}~J~  
       游泰驸马与隆庆公主生活期间娶了几房夫人,驸马有五女十二子。“安远侯柳文、英国公张仑(字尧臣,1485年--1535年7月25日)、丰润伯曹栋(?--1528年2月7日)、腾骧右指挥徐深、新宁伯谭纶(1520-1577),皆其婿也”。下面说说游泰的一个女儿和十二个儿子以及二个孙子的情况。 X!},8}~J~  
        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夫张仑据边贡的《华泉集》卷十二《张勋卫妻游氏墓志铭》云:“游氏讳芝,世家淮阳。祖杰,为锦衣卫正千户,父泰,为驸马都尉, 母为隆庆大长公主”。游氏出生在明弘治庚戌(弘治三年,就是1490年)九月二十六日, 正德戊辰(1508)春正月某日,锦衣卫勋卫张仑妻游氏卒。至是十有九岁也。生子名骥。游芝的母亲(主母)正是当时孝宗皇帝的姑母,故称“隆庆大长公主”。“隆庆大长公主”是明英宗的女儿。身为驸马的游泰,深受皇帝的信任宠爱。游氏有高贵的皇室血统。明英宗是游氏的外公,明宪宗是游氏的舅舅,明孝宗是游氏的表兄。而游氏去世后名份是:“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世袭)之冢孙”妇,“锦衣卫勋卫(五品)”张门游氏“恭人”。明英国公最高世袭公爵第三代:张仑(游芝夫),正德十年(1515)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第四代:张溶,字蒙溪(张仑之子),嘉靖十四年(1535)袭封。文坛上声名显赫、寥若晨星,春风得意的进士出身的才子边贡{多年后成为户部尚书(南京)}。被请来为游芝撰写《墓志铭》,也可以想见张氏家族慎重的态度。从上面史料中可以看出,游泰驸马一家在明朝宪宗后几朝中可算得是“门阀赫然京师也”。 X!},8}~J~  
        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大明孝宗皇帝实录》弘治七年(1494)五月癸丑“升锦衣卫副千户游铭,为本卫正千户,及其弟百户钦,俱与世袭”。《继世纪闻》(明·陈洪谟)记云:正德7年(公元1512年)正月,“刘六,刘七义军复突霸州,攻陷大城,驸马游泰的儿子,被义军杀死” (可能是游铭战死于霸州,今河北文安)。   X!},8}~J~  
        二子游钦(?--1505年):弘治七年五月(1494),升锦衣卫副千户游铭为本徫正千户及其弟百户钦俱与世袭 。据《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弘治十八年(1505),授驸马都尉游泰庶子铉为锦衣卫百户,先是泰子钦恩授世袭百户卒,泰请以铉袭,且乞升正千户,兵部以为未可。上特授铉百户。游钦在弘治十八年(1505)前死的。   X!},8}~J~  
       三子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游铉从小就是个杰出人物,形体相貌魁伟,开朗大方,待人和蔼。弘治十八年六月(1505),游铉11岁时,为锦衣卫百户。长大成人之后,承袭“锦衣左所正千户”之职兼督香舆廷燎亭厂,奉皇上之命巡视山东,回京后向皇上汇报,明年巡视锦衣卫各卫所,皇帝诏命任东厂掌理刑法之官,升指挥同知,锦衣卫南镇抚司堂上管司事,不久诰封怀远将军。数年之后,年老退休。穆宗即位之后(1566)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福建《永安县志》有游铉任职“经历”的记载,没有找到别的史料。游铉“娶三妻; 楊氏, 郭氏,缪氏。楊氏出一女,郭氏无出,缪氏出一男一女,子浃。女长适刘希祖,即杨出;次适吴延鹤,即缪出。浃:袭锦衣卫,赠明威将军,恭人白氏,生三子一女。子;弘道,大道,正道。女聘邵师武。大道,正道皆失序”。明代长幼排序是累进的,这就是为何在《游铉墓志铭》中说游铉是游泰的长子,游泰的长子游铭和二子游钦已死,游铉累进,成为长子。上面史料在北京琅山村出土的《明故锦衣卫指挥使游公墓志铭》中有记载,墓碑现存放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80号。   X!},8}~J~  
        四子 游钺,锦衣百户,娶本卫千户芮傅女,殁,而已宣城伯卫公錞女继之。 X!},8}~J~  
       五子  游锜:冠带舍人,娶中书舍人万瓘女。据《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嘉靖十九年六月(1540),辛未荫驸马都尉游泰子锜为国子生 。又据《招远县志》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 X!},8}~J~  
       六子 游锡,冠带舍人,娶锦衣指挥郑壁女。 X!},8}~J~  
       游铭、游钦、游锦、游锺、游镫、游锳、游鐩、游镃皆蚤逝。 X!},8}~J~  
       孙男二人:游樑,游锳子也。娶武安侯郑纲女。(郑纲     安徽合肥 郑英子,武安侯。正德十二年三月癸未袭。嘉靖二十八年七月辛巳卒)。 X!},8}~J~  
                        游浃,游铉子,袭锦衣卫,赠明威将军,恭人白氏,生三子一女。子:游弘道、游大道、游正道。女聘邵师武。 X!},8}~J~  
X!},8}~J~  
                                                                                          望  夫    台 X!},8}~J~  
X!},8}~J~  
        望夫台: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新阳村戛粮河西,射阳湖东岸,有一个神秘的古墩。此墩四面环水,犹如孤岛。墩上古树参天,瓦砾遍地。这就是传说中的“望夫台”遗址。望夫台系明英宗女隆庆公主为遥祭已故(误传)的夫君游泰所建。驸马游泰与隆庆公主婚后不久,敌兵再犯,成化十四年,明政府与朝鲜联军对建州女真进行征讨。游泰虽身为驸马,贵为皇亲,仍以国之安危为念,以社稷为重,辞别公主再次从戎,与父游杰率兵东征。公主怀念从征的丈夫,经常昼夜跪坐堂前,默默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丈夫早日平安归来。后来听说游泰不幸牺牲。噩耗传出,在京的隆庆公主悲痛欲绝。便拒绝劝阻,日夜兼程赶往游泰的故乡祭奠,并在射阳湖东岸,游泰当年劳动过的地方,筑了三丈六尺高的土台,台上建起一座飞檐翘角的飨堂,堂内供奉驸马牌位。还有一座殿堂,为隆庆公主住地。隆庆公主日日登台为夫招魂,对空遥祭,于成化十五年(1480年12月28日)去世,享年24岁。“望夫台”的得名即来源于此。后游泰生还,众人方知牺牲之事为误传。   X!},8}~J~  
        游泰可说得上我国明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捍卫了国家,抵御了外敌,保卫了民族的尊严。明史上关于游泰驸马多以宗人府祭祀,或代皇帝行太庙祭祀大礼的记载较多。游泰驸马与隆庆公主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和很多传说,仍然被广泛流传于江淮民间。下面说说游泰驸马驰骋疆场和为民申张正义的事情。 X!},8}~J~  
        二次巧设棺材阵:明代经过土木堡之战后,京城的军事实力大为减弱,文官武将损失严重。就连著名军事家于谦也因为奸人诽谤被英宗帝杀了。明宪宗时,北方少数民族屡次侵犯中原,边陲战争不断,百姓深受其害,多流家失所。明宪宗急调南方各省士兵保卫京都,同时积极备战,选派精兵强将,驸马游泰主动请缨出征,因为他是宪宗皇帝的妹婿,那些奸人不敢拿他怎么样。游泰驸马下令造一千口棺木列于阵前,严阵以待。北方少数民族一看,就以为还没打,就先把他们后事准备好了,他们一下子就恼休成怒,急忙派士兵去砸棺材,士兵丢弃军械,大声喊叫。原来游泰驸马命人把这些棺材里头全藏的是蜜蜂,蜜蜂蜂涌而出,北方少数民族士兵被刺得抱头鼠窜,哭爹叫娘,游泰驸马趁机命士兵弓箭齐发,北方少数民族士兵死伤无数,明军大获全胜。回到北京后,宪宗皇帝大为高兴,重赏了游泰驸马。不久,溃败的北方少数民族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来犯境了,游泰驸马再上战场,在原来那个地方,又造了一千口棺木,敌人嗤之以鼻,就下令全部堆上柴草,浇火油烧。这次里头装的全是炸药,一烧起来那边全炸开了,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大乱,游泰率兵乘胜追击,他手挥大刀,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北方少数民族士兵死伤惨重,后这支北方少数民族内部分裂,再也没有侵犯中原。 X!},8}~J~  
        “成化二十二年四月,驸马游泰奏请武清县六道口苇地户部因奏勋戚势家所据太多且不纳税今请以先年赐予有文案可騐者为准其无者悉从减轻则例纳税以充国用已经承佃起科者仍旧侵占民地者悉令给还从之”。明成化年后,勋戚势家大肆圈占土地,好多农民流离失所,京师官吏多不敢进谏。游泰从小生活在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 ,深知民间疾苦,痛恨恶吏,大胆谏言,为民申张正义。 X!},8}~J~  
          江苏建湖县辛庄乡、钟庄乡界河名叫油葫芦港(音),俗称北塘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作繇葫芦港,光绪《淮安府志》作油葫芦港。庞友兰《阜宁新志》言此港为明英宗驸马都尉游泰(交睦庄即其故里)所开,原名游驸马港。 X!},8}~J~  
         朱祁镇:明英宗(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 明驸马游泰岳父,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1436正月~1449腊月)使用十四年;天顺(1457年一月27日~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岳母庄静安荣淑妃高氏(1429年--1511年),南京人,原是南宫囚禁期间伺候英宗等人起居的罪婢,景泰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生皇五子,即隆庆公主的哥哥秀怀王朱见澍。景泰六年生十一公主,即隆庆公主。正德实录记载公主母高淑妃薨于正德六年,享寿八十二。秀王朱见澍活到21岁,成化八年(1473)去世,没有留下男嗣,但有女儿,在秀怀王和秀怀王妃早死后,该郡主名义上交进皇宫由嫡奶奶孝贞王太后抚养,实际上可能是高淑妃抚养。该郡主后来成年后被封为顺义郡主。     X!},8}~J~  
         驸马游泰为皇室重要成员之一,掌管皇室祭祀活动,在明实录中记载驸马游泰负责的祭祀活动就近200次,尤其在明武宗和明世宗的两朝里,代皇帝行太庙祭祀大礼!嘉靖十二年十月○丁亥 驸马都尉游泰卒自成(武)化中尚隆庆长公主累朝皆领宿卫赐祭葬如例 。驸马游泰直到1533年10月18日辞世,活到75岁。 X!},8}~J~  
        《明实录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月丁酉○“兵部题先奉旨缉获有功员役升寔千户为止,今东厂太监陈矩题副千户张国光游浃缉获功奉旨各升一级俱应指挥佥事于前例不合,为此复请。上命各升本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后不为例”。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五。天启元年十月(1621)○录荫驸马游弘道子光表入监读书    驸马游泰公之子铉,游铉生子浃。游浃生子弘道,大道,正道。游弘道,字毅吾,生子光表。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年—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游泰驸马的后人有史料可查的时间推迟到1621年。   X!},8}~J~  
        清朝定中原后,驸马七世孙游光表,将所记驸马谱送给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游氏族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游氏宗谱•族谱叙》记载:“驸马嫡系居北通州,支脉犹存。自我皇清定鼎以来,罢职闲居。禄在未冠时,见驸马公一支之谱。祖父云:此驸马七世孙(游) 光表所记之谱。”引文中的“禄”,即族谱叙的执笔者。由此可见,至清康熙朝中期,还有游泰支脉在通州居住的记载。 X!},8}~J~  
X!},8}~J~  
                                                                                               游泰驸马恩泽江淮 X!},8}~J~  
X!},8}~J~  
       1,在江苏盐城市建湖县蒋营镇有个以五谷树命名的五谷村(原谈赵村),村里有株五谷树.五谷树,学名雪柳,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明代周晖《金陵琐事》载:五谷树,“有二株,一在皇城内,一在报恩寺,不但结子如五谷,亦有如鱼蟹之形者。乃三宝太监西洋取来之物。”五谷树在我国极为罕见,传说为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回国时带给皇上的稀世奇宝,由明英宗之女隆庆公主和驸马游泰从京城移植而来的,经过建湖县多少代人的培育、灌溉,此树才在水乡建湖扎下根来。 X!},8}~J~  
       2,江苏建湖“藕粉圆子”,其起源甚早,是明朝游泰驸马带进京城的,皇帝非常喜欢,遂定为贡品。从此,江苏建湖“藕粉圆子”,誉满大江南北,并走向世界。曾获得‘把拿马’国际展览会金奖,现在可是江苏建湖的支柱产业。   X!},8}~J~  
  上面史料和个人拙见,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我们在找游泰和游泰后人的史料,有相关信息请联系:yo60@sina.com.15311117918,谢谢,游裕钧。 X!},8}~J~  
X!},8}~J~  
[ 此帖被游裕钧在2015-02-10 15:19重新编辑 ]
5条评分好评度+14贡献值+5
游海泉 好评度 +3 好评度 2015-01-17
游志红 好评度 +3 - 2014-06-03
游治平 好评度 +3 - 2012-08-31
湖南游建国 好评度 +5 谢谢上传优秀文章, 2012-04-02
游家陶 贡献值 +5 优秀文章, 2012-02-17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林新

发帖
1412
金钱
23553
贡献值
487
交易币
0
好评度
17
家乡
惠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1-08
路过
离线游文江

发帖
1949
金钱
78933
贡献值
14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228
家乡
湖北省咸丰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1-08
我们要学习先辈捍卫国家,抵御外敌,保卫民族尊严的精神。
离线游家陶

发帖
10923
金钱
16339
贡献值
1170
交易币
307
好评度
1380
家乡
湖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1-08
让 游驸马与隆庆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
湖南常德游氏<九言堂>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1-08
       进入明中叶,社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由于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以及官吏腐败现象的加剧,普通百姓的负担日益加重。充当吏员尽管地位不高,但实惠多多,因而逐渐受到普通平民的喜爱。土木之变后,明朝政府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为解决财政困难,明廷广开“财源”,大肆出卖武职官爵、僧道度牒,等等。纳银参充吏员是“财源”之一。从《定辽左卫军政兼管屯指挥佥事造报现役吏典承差候缺丁忧吏农等姓名年甲籍贯方册》等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出,纳充吏员一般只需银20两左右,门槛很低。 P c'0.4  
       洪武末,贵州都司调征都匀叛苗,(世袭千户屠天禄)以老辞,缴还敕印。时新城初置所,苗夷尚少向化,军户惟刘、王、黄、马……十姓,屯军用度咸责供亿,逃往日多。有令:能出力办差纳赋者,得继逃伍之门户。其子君义遂流为军户。 P c'0.4  
        以上三人从军原因各有不同,王青因为科举失败,李敬可能有承袭军官职位的目的。屠君义情形特殊,其父本来已经是千户,他却主动承应普通军户的差事,于理不通。明初兵制,军官分世袭和流官两种,估计屠天禄在辞官时可能还没有“钦与世袭”。不过在放弃世袭职务后又主动回归军籍,正说明了明初军户地位及优待政策拥有很强的吸引力。 P c'0.4  
       明制:谪充军人要由刑部“置立文簿,注写个人姓名、年籍、乡贯、住址明白,照依南北籍编成排甲。每一小甲管军一十名。每百户该管一百一十二名。一样造册二本,将各总小甲军人姓名、年籍、乡贯、住址并该管百户姓名、充军卫分注写明白,一本进赴内府收照,一本同总小甲军人责付该管百户领取充军”。铁岭等卫清江籍军士较多,估计是明初执法严厉时获罪,被编入同一总甲,同时发遣的产物。其他卫所清江籍军士很少,应该是承平以后零散编发的结果。 P c'0.4  
       从清江县的例子可以看出,明代卫所军士并不存在刻意南北互易的现象,相反,到是有相当多的军士服役于原籍附近卫所。 P c'0.4  
       明初,对国防形势的把握并不精确,卫所的设置地、编制等经常变动,军士亦随之迁移。像浙江长兴县1357年曾设永兴翼元帅府,“以御张士诚”,后改为长兴卫。张士诚覆灭后降格为千户所,洪武八年(1375)所军调守湖州,尚属邻近地区。十三年(1380)则废所调往西安,彻底离开原籍。同年废所调守西安的还有江苏江阴千户所军。像这样整体调动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抽调军士。如洪武九年(1376)“调扬州卫军士千人补登州卫,高邮卫军士千人补宁海卫”;十年(1377)“以成都中卫军士二千益贵州卫”;十五年(1382),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镇守云南;十九年(1386)置沈阳中、左二卫,“命指挥鲍成领原将河南、山东校卒一万三百二十八人分隶焉”;二十一年(1388),长兴侯耿炳文承制遣陕西土军3万3千人屯戍云南;二十四年(1391)“前军都督府奏发福建汀州卫卒余丁往(甘肃)凉州补伍”,等等。这种长距离的调动才是军士远离故土的原因。 P c'0.4  
       明初,归附军是军队主力。为安全起见,往往要调其离开旧地。如1366年,将高邮张士诚“所俘将士悉遣戍沔阳、辰州”;1367年明令:“竹家以北将来的军,一个也休放在那安丰,在家军十分为数,将五分来,滑的便将来,善的放在那里。”明朝设置的卫所数目众多,对军士的需求量很大,嫡系的从征军数量远远不够,归附军作为卫所初创时期军队的主体,被大量调往缺军卫所。对此,朱元璋亦承认“将士新附,军士移戍者多,留镇者少”。 P c'0.4  
       为安抚归顺军官,明廷经常派其收集本管旧军并仍由其统领。如洪武三年(1370),广西卫指挥佥事左君弼收集“故所部合肥军士”1887人赴本卫调用;五年(1372)山东参政何真“收集广东所部旧卒三千五百六十人,发青州卫守御”。同年,赖正孙收集陈友定旧兵将五千人送京师,次年即以这批军士交付赖正孙,发守和阳卫,等等。由于这些降将的任职地往往远离其“根据地”,仍旧跟随其左右的旧军士自然而然的会离开原籍。   P c'0.4  
       在明代军户中,归附军、垛集军的比例最大,归附军因为卫所草创时期大量调用,远离原籍的会很多。垛集军则相反,因为其主要在缺军严重的地区行用,以补齐附近卫所缺额为主要目的,所以基本上分配在原籍或附近卫所。只有在垛集超量时才发往其他地区。比如湖广茶陵,洪武二十二年都督李胜垛州民户,得军2800人,本处茶陵卫缺前后二所,于是留用2000人组建二所,多余的800人调守贵州清平卫。明廷主动调垛集军离开原籍的事情只在福建发生过: 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甲午,诏互徙浙江、福建沿海土军。初,闽浙滨海之民多为倭寇所害……籍民丁多者为军以御之。而土人为军,反为乡里之害。至是,有言于朝者,乃诏互徙之。既而以道远劳苦,止于各都司沿海卫所相近者令互居之。此次调动事出有因,而且调动距离有限,对其生活不会有大的影响。与福建类似的地区很多,但却未见调动过,如广东雷州、神电、海南等地的土著军校虽然也危害乡里,“暴横不可制”,但“恃沿海卫所,例不他调”,始终生活在原籍。 P c'0.4  
       可见,明代大批卫军远离故土并非明朝政府刻意为之,而是在卫所创设时缺乏通盘考虑的结果。 P c'0.4  
五、前人的另一观点是军士与充军罪犯为伍,使原来非谪充的军士身分随之低落,为世所轻。 事实上,谪充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管理方式上有别于一般军士。前文所引《诸司职掌·刑部·编发囚军》显示谪充军要集中管理。在此之外,领军官的选择上也有特殊性。请看两个个案: P c'0.4  
         申聚,洪武二十三年(1390)“为受赃容留老军在伍,不勾壮丁补役”,被处徒刑,降为试百户,“领囚军龙里卫守御”。 杨懋,易门县守御千户所试百户。原任副千户,为事降百户,不支俸。“为原领恩军缺少,著令勾补。今(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勾军回还无缺,引启调用,散依着做世袭百户,与他俸”。 从上例可以看出,奉命管理谪充军的军官本身也是罪人,管好谪充军是他们将功赎罪的基本条件。为尽快官复原职,他们较之一般军官会更加负责,责任心更强。 与之类似的是垛集军。试看下例: 王兴,留守中卫神策门所百户,“为少军受赃,犯徒罪,发管垛集军”; 武潮,平溪卫中所副千户,“为将私盐入己不解,犯流罪,免罪降百户,管垛集军,不支俸”; 高仪,洪武二十二年(1339)做百户,尝领蕲州三户垛集土军,调平溪卫后所。可见,垛集军也是以百户为单位,集中管理的。唯一的区别是谪充军作为犯人集中管理带有监督的目的,垛集军集中管理则是因为他们此前不晓兵戎,需要从头开始训练,集中管理有利于尽快形成战斗力。 谪充军编制独立,不与其他军士混合编伍,对一般军士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细致纠问,这一现象可能只在部分垛集军中存在。因为垛集充军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从民户中简拔,试看下例: P c'0.4  
(一)      过保,和州人,乙未年(1355)从军,征伤,将子过成垛充高邮卫总旗。 P c'0.4  
(二)杨华辅,无为州人,癸卯年(1363)从军,甲辰(1364)故。吴元年(1367)垛充土军,将义子万荣随姓作杨荣,选充总旗。 P c'0.4  
(三)高成,山阳县人,丙午年(1366)归附,与本县民王三垛集充军。 P c'0.4  
(四)(夏)兴贤,性耿介,无町畦,事父母处昆弟,人无间言。不行横遭无妄,名隶尺籍……兴道,祖时值世乱,三丁抽一,配军淮安。 P c'0.4  
以上四例分别是从征、归附、谪充军通过垛集的方式进入军户系统的例子。这其中谪充者的比例应该最大。朱元璋曾经公开警告那些蓄意违反国家政令的民户,要把垛集为军作为惩戒的手段:“众百姓,我说的言语听着,你若不听,便三家两家垛一丁为军。 不过通过垛集方式进入军户系统的罪犯一般是轻罪犯,重犯一般会全家发遣充军,不会有此“优待”。 不过,在明初行用重典的背景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到惩罚,通过垛集进入军队的轻罪犯在人们心目中未必会受多大的歧视。 承平以后,大规模谪发罪囚充军的现象较少发生,谪充军按律或根据卫所缺军情况发遣,不再单独成建制。这时到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出现前人所说的军士身分低落问题。 P c'0.4  
六、军户娶妻困难。《明史·黄宗载传》和《英宗实录》卷一一八《黄宗载传》关于武陵地区军户难于婚配的记载是前人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英宗实录》编纂时依据的原始资料,即史源应该是王直所撰《南京吏部尚书黄公神道碑》,其原文如下: 行到武陵,问风俗,知其人苦于从军,女子恶为军妇,不果嫁;男子则虑妇家往从戍而以徭赋累己,不果娶。至年三四十犹独处。公召乡老里正,论以人道大端,俾转相告语,务嫁娶以时。不逾月成婚姻者三百余家。他县闻风皆乐从,俗为之变。 P c'0.4  
《神道碑》的记述比《明史》、《实录》详细,可以看出个别地区确实存在畏惧与军户联姻的问题。但湖广地区曾经进行广泛的垛集民户从军,军户比例非常高,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沔阳军户有5922户,民户和其他杂役户合计只有1650户,军户占全部人户的78.2%,属下的景陵县军户比例更是高达93.2%;在军户逃亡、窜籍现象严重的明朝中叶,德安府应山县嘉靖十一年正贴军户合计仍有1004户,其他人户则只有545户。在以军户为主体的地区,军户婚姻对象更多的应该是军户而非民户。“武陵现象”只有在军户数量与民户持平或超出民户不多的地区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过畏惧者主要是出于自身生活的考虑,并非仅仅因为对方是军户。这从一些个案资料中可以得到印证。 凤阳人郭祥为女择婿,“以刘清才武,遂归之。清,九江德化人,起自戎行,擢为十夫长,方奋志取功名,不暇顾其家,太淑人理之家……此为主动与军户结亲之例。 浙江德清蔡氏,二世祖蔡可宗因女婿何德琏烧毁逃军册,连坐,房产抄没入官,本人谪充兴州中屯卫,行至临清病故。长子蔡文溥奉母携弟至卫,到卫不久又遭盗劫,“客囊殆尽”,几近赤贫。但后来蔡文溥乘回浙江催取军士之机回乡迎娶先已聘下的章氏之时,章家并没有毁婚。两年后章氏及幼女先后因生活困苦而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其弟蔡文渊代役,娶妻康氏,亦于两年后病逝。蔡氏兄弟既是军户,又是鳏夫,且生活困苦,属军户中的下层,但两人仍然能够先后娶妻许氏、王氏。如果说章家不敢毁婚尚有畏惧法律惩处的可能,康氏、许氏等嫁入蔡家应完全属于自愿。 与蔡家情形相似的另有余姚夏氏。夏家十三世夏兴贤等三兄弟被签发为军户前“无町畦”,属佃户或无业人口,后“横遭无妄,名隶尺籍”,二弟夏兴道“三丁抽一”,配军淮安卫。长兄兴贤门下亦有从军的记载,但夏家兄弟子侄中未见有人无妻。 P c'0.4  
《四川各地勘案及其它事宜档册》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案子:四川叙州府富顺县龙市乡军户魏逭为儿子魏闰聘下成都府内江县雷正月的女儿八姐为妻,后来魏逭“节遇凶荒,陆续将家产卖费”,雷正月嫌贫爱富,于是撕毁婚约,将女儿另许给魏逭的族叔魏书歌。魏逭不服,告到官府。在这个案子中,雷正月毁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魏闰是军户,而是嫌弃魏家家道中落。他为女儿另定的夫婿其实也是军户,只是家境优越,财礼丰厚。可见,“武陵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即便在武陵,经黄宗载的劝谕,也有很大改观。 P c'0.4  
       明代的确存在军户娶妻困难的现象,主要出现在边境省份以及东南一带,原因各异。嘉靖年间,江西安福县民颜简死,其妻伍氏发誓不再嫁。“军人李敦率众欲强娶之,伍氏自经死”。本案并不是什么惊天大案,但却惊动了中央决策层。因为“时江西俗生女多不举,而男子或过时无配,辄起讼端”,问题不断,已经影响到地区稳定。为此,“抚臣因敦事并请严故杀子女之律,从之”。 P c'0.4  
        明代中后期东南一带溺杀女婴的想象非常严重,致男女比例失衡,军户婚姻肯定会遇到麻烦。寡妇拒绝再醮,只会加剧这一矛盾。李敦率众逼娶,是这一矛盾激化的直接表现。虽然明廷多次予以整饬,但由于政府控制力难以渗到基层,所以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到清代这一现象仍很严重。 那么,在边境又是什么样子呢?能够直接反映某地婚姻状况的史料无疑首选“列女传”。这里不妨先列举几条典型史料:  常氏,小字保姐,宁州袁村里人。从父戍宁夏,适同戍乡人刘金柱,生一女,早夭。金柱战殁,常守义不辱,事夫之继母胡氏暨抚夫之小妹无怠。有无赖少年第姓者强欲娶之,常峻拒不可。胡氏死,常治葬中礼。第姓者累胁之,常曰:“……汝与亡夫同戍于此,忍为言乎?”第姓者求之愈厉。泣辞夫之妹……赴水而死。 P c'0.4  
张氏,宁夏前卫人陶泉妻……夫姐陶氏利人之贿,逼之嫁,张即自缢,赖邻妇解救。 P c'0.4  
王氏,宁夏总旗李某妻,舅病疯……夫死,其弟欲胁而嫁之,王不动。又胁之析居,王不得已,携其二子还父家就食。 P c'0.4  
江氏,临安卫舍人邢奎妻。奎以罪戍广西,江跋涉随之。未几,奎死,江时年二十七。广西人欲夺其志,江以死自誓,携孤幼男女五人负骸骨归葬临安。 P c'0.4  
卢氏,河南光山人,适同邑东钦。钦父任御史,以累谪戍通海,没于途。有司录其家以往。卢与夫奉姑行。姑又没于途。卢随钦至通海,代父役。未几,籍钦征和泥蛮,亦死,无子……有张姓者谋强委禽,卢拒再二,求不已,乃自缢于室,邻人救苏……居数月,其人复遣委禽,卢辱媒而逐之……时张氏子念不已,扬言某日必娶之……(卢氏)投湖死……时洪武辛未(1391)七月二十八日也。 P c'0.4  
从以上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逼迫其改嫁的大都是“同戍者”,即当地军户,这些人要么是强娶,如常氏、江氏、卢氏;要么是用财物打动其家属,代为劝说,如张氏。只有王氏是小叔催逼,带有甩包袱的意味。 P c'0.4  
       边卫战事较多,军士随时可能牺牲,寡妇数量很大。边境省份生活艰苦,要想守节很难,以上几个人因为坚持为夫守节受到当世人敬佩,得以记入史志,但肯定是少数,寡妇改嫁的现象在边境地区应该很普遍。张姓等军户花大力气求取寡妇,只能说明当地妇女的数量很有限,娶处女的机会不多。王氏小叔逼迫寡嫂改嫁固然有甩包袱的目的,但如果当地妇女很多,娶妻容易,寡妇不受欢迎,也不至此。 可见,边境军户娶妻困难的主要原因同样是男女比例失衡所致。只是原因不在于故意杀婴,而是因为边境地区生活比较艰苦,主动迁入人口较少。 史载,“今西北军士有以足弯当龙阳者”。这种变态的性倒错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性别比例失横的产物。 P c'0.4  
       此外,明初对军户的婚姻似乎有一些特别的限制。《清浪卫选簿》载:原金吾后卫右所世袭百户朱武昌奴“二十一年取(娶)京民女为妻,充军”。明制:凡府州县亲民官,任内娶部民妇女为妻、妾者,杖八十。目的在于防止其与地方势力勾结,徇情废法。但卫所官并不临民,而且处罚极重,显然不是行用本条律令。明朝政府在法令上对军户婚姻的限制发生在正统四年(1439)。其年,接受山海卫指挥同知周俊的建议,“禁各卫所指挥、千百户与所管旗甲、军余互相婚姻,徇情废事。违者比亲民官娶部民妇女律论罪。”除此之外,笔者没有发现其他对军户婚姻的限制法令。估计明初禁止军户与驻地妇女结婚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而且没有作为祖制保留下来。明初短暂限制军户与驻地人户发生婚姻关系的目的似乎只能解释为天下初定,需要严格控制军队,防止其与地方百姓发生直接联系,彻底铲除影响统治的土壤。不过这在客观上肯定会对军士婚姻造成不利影响。 P c'0.4  
         军士结婚与否关系到军士士气以及军队的稳定,理应受政府重视。明廷在这方面也曾做出一些努力,如永乐时“命幼军无妻者官为婚配,给钞,资其家”;万历时南赣汀韶等处巡抚谢杰“设义会使得娶妻”,成化年间黄绂借“诏毁庵寺”的机会“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等等。 前辈学者曾举沐晟的例子,认为把抄没人户妇女给与旗军是把军户降到罪隶的地位。沐晟一事发生在永乐四年(1406)。其年,西平侯沐晟被人告发“擅以籍没罪人妇女给配军士,男子安置广西,马牛给军屯操”。沐晟的行为并非朝廷授意,以其为例,似有不妥。景泰年间,孙原贞等曾建议把温州、处州一带起义军被俘人员“不为常例,候贼平值日,查勘随征军士无家小者,将已获贼属妇女先尽有功军人给与为妻”,兵部尚书于谦认为把妇女尽数给与军人会引起新的动荡,予以否决,改为建议“贼属内有只身妇女无男子随住者,合无准其所言,查勘原征旗军人等曾见功劳应该赏赉见无妻室者给配为妻,两得其便”。可见,直接罚配罪没妇女给军士为妻并非常例,而且本身带有赏功的色彩,和赏给功臣勋贵家为奴婢是一个性质。即便如此,也要以不影响社会稳定为前提。于谦的建议才是明朝政府的一般做法。 不过,孙原贞等能提出这样的建议暗示此前应该已经有先例。毕竟,不论是政府出资,还是设立义会等中介,都要以女方同意为前提,以政府直接掌控的女性给与军士显然要方便快捷的多。但是,在妇女地位本来就很低,贫困人户时常典卖妻女的背景下,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会影响军士社会地位则未必。否则,军士完全可以拒赏,毕竟对军士是没有强制性的。而从黄绂离任时,受妻军士纷纷“携子女拜送于道”来看,军士是把它看成一种恩赏福利,乐于接受的。 不愿与军人结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主要存在于明朝中期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形成之后的官僚士大夫群体之中。这种风气在话本小说中有直观体现。如《二刻拍案惊奇》中女扮男装的闻蜚娥推辞景小姐求婚的一个理由既是“令甥是公卿阀阅,小生是武弁门风,恐怕高攀不着”。而景太公看中闻蜚娥,坚持与其订婚,不分文武门楣的理由则是“他”已经“是黉宫名士,指日飞腾”。 P c'0.4  
总之,明代军户结婚困难的现象在局部确实存在,但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比例失衡、部分军户生活水准低下,和其军户身分没有直接关系。 P c'0.4  
七、军户“役皆永充”,难以脱籍。对此笔者在原则上同意,但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 P c'0.4  
(1)明初收集旧元军户时,为稳定地方形势考虑,并没有机械的执行元代军户必须继续为军的政策,而是有选择的放免了一部分。如洪武元年(1368)黄彬在江西袁州招集散卒时,“下令有来归愿从军者,听其补伍;愿还农者放免复业”;三年平章胡廷美“往河南开封等府招集故元王保保所部亡散士卒,凡占籍在洪武元年者,听为民;二年以后者,收入军伍”,等等。另外,明初曾有条件的放免一部分军户为民,如洪武十九年诏:“累年开边士卒亲冒矢石,或肌肤伤残,或因伤死亡,子息见存不能生理者,悉放回原籍为民,复其家;垛集土军……因伤死亡者,优免军役十年,本户改为民籍,仍免差役三年。 P c'0.4  
(2)《明史》作者在强调军户脱籍困难时曾指出:“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这条史料向来为学者们所重视,经常被引用。但从史籍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大量的尚书以下官员获准解除军役。如儒士卢忠、翰林待诏邹循、太医院医士刘崟、真人胡守信,等等,不胜枚举。在人治时代,皇帝一言九鼎,只要能打动皇上,除军籍并不困难。这一点,景泰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都察院官王文、朱鉴、邹来学,工部尚书王来,行人司司正李宽等纷纷领特旨除籍。 P c'0.4  
明制,与宗室联姻可以除军籍,但是否要除籍取决于本人的意愿,官方并不强求一致。像德清蔡氏三世蔡文渊之曾孙蔡震尚英宗淳安公主,同族的蔡汝楠于嘉靖十一年(1532)会试时的登记户籍仍为官军籍。蔡汝楠仕至兵部右侍郎,此后的蔡氏后人,如蔡亦琛、蔡官治等人科举时的登记户籍为民籍,似乎蔡氏后来对民籍有所需求。此时蔡氏与皇族联系已经疏远,除军籍应该是沾蔡汝楠的光。不过蔡汝楠只是右侍郎,距兵部尚书还差一级。由此亦可看出,《明史》关于“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的记载至少是不准确。 P c'0.4  
(3)明代户籍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系统,在不影响军役达成的前提下,改籍并没有完全禁止。以嘉靖时参与大礼议的名臣何孟春为例。何孟春,湖广郴州人,洪武庚申年(13年,1380),六世祖重二十五公何仁海戍偏桥卫,留下父亲万十九公何德翁和长子福十公何义荣在老家。次年,何仁海在卫生次子福十三公何义坚。何仁海死后义荣补役,积功升镇抚。其子何友琛升正千户、孙何铨升指挥。何孟春系何义坚之后,《黔诗纪略》称其“在偏桥学成,以卫未设学,乃归应试”。何孟春系军籍应无疑义,但其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时登记的户籍则为湖广郴州民籍。 P c'0.4  
同样的例子还有赵侃,曾祖赵文政“洪武初自苏州嘉定从征云南,留戍普定,遂家焉”,应是普定卫籍,赵侃景泰元年(1450)在贵州中第2名举人,并未离开普定,但其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时的户籍却是直隶嘉定民籍。刘宪模,湖广五开卫新化所人,“以永从县籍举崇祯六年乡试”,永从与新化相邻,按一般理解,应为永从县寄籍军户,但其会试户籍却是贵州永从县民籍。何孟春等人改入民籍的事实说明,明代户籍制度中存在着一个退出机制。对此,前人没有给与充分重视。 P c'0.4  
以上几点说明,对“役皆永充”的提法不能机械地理解,在对户籍退出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之后,我们或许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P c'0.4  
从以上七点可以看出,前人所谓军户地位低下的观点有必要重新讨论。明朝开国时征战不断,倚重武人,军人地位很高。承平后以文治国,军人地位会有所下降是必然的。这一点无庸讳言。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军户,其地位不会完全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军户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是明代社会分层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考察时除了要区分时段和军户类型外,还要综合考察其职业(社会地位)、财富(经济地位)、教育程度(文化地位)、权力(政治地位)以及社会声誉(社会评价地位)等五个方面。对原籍军户,笔者曾进行过一些考察;对卫所军户,其职业选择、教育、声誉等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课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会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P c'0.4  
(资料来源:《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P c'0.4  
        朱棣登基后,为迁都北平做准备,大量迁徙南京卫所到北平周边地区。崇祯《清江县志》中所载京师卫所中的锦衣卫、旗手卫等均由南京地区调至。所以这些卫所的军士可以归入明初江西的周边省分卫所。金吾左右、羽林前卫由原燕山三护卫改建而成,隶属于这三卫的11名军士计入原北平都司数中。 《宣宗实录》卷五,洪熙元年闰七月丙午条,第139页。  明朝中期曾就军士服役地区远离原籍问题作过一定的调整,但收效有限。这1052名军士中当有后来由远卫改调近卫者,但比例不会很大。 《刑部职掌·编发囚军》,《皇明制书》卷五。 详细记载军户卫所分配的方志还有嘉靖《许州志》、嘉靖《固始县志》、嘉靖《高陵县志》等,于志嘉曾制作有“各地出身军人分布都司属卫表”,详细统计了在各省的军士分布,可参看。《中研院史语所辑刊》1989年第60本2分,第432页。 弘治《湖州府志》卷十一《兵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六《武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类似的调动在洪武以后曾少量发生,如永乐十四年,裁撤长沙护卫,调其军三千戍守辽东、二千调宣府、二千调保安诸卫,其余调山东沿海六卫。事见《太宗实录》卷一八三,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壬申条。 原计划为暂时留戍,再编发云南旧军户从军,后因尺籍无存,这批军士不得不改为永久留戍。 P c'0.4  
    类似的调动在洪武以后仍有少量发生,如宣德二年增设甘州前后二卫右千户所,“以(浙江)乐安守御千户所十二百户所军士实之”。见《宣宗实录》卷三十,宣德二年八月己卯条。 P c'0.4  
      《四川各地勘案及其它事宜档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本书只是将一些零散的档案残页影印,并未进行整理。笔者曾将这些残页反复缀合,对接出部分完整的判例,其中有相当部分与军户有关,可供研究使用。本案在原书第707页。 P c'0.4  
        正统以后,卫所军力日渐衰退,难以起到保家卫国的作用,社会评价日低,对军士的婚姻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在男女比利失衡的地区反映会更明显。不过此时卫所军户和原籍军户已经截然分开,各自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军士婚姻状况只影响到对卫所军户地位的评价,对军户整体不构成重大影响。 拙作《军户与社会变动》第一节,见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待印。 军户娶妻困难。《明史·黄宗载传》和《英宗实录》卷一一八《黄宗载传》关于武陵地区军户难于婚配的记载是前人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英宗实录》编纂时依据的原始资料,即史源应该是王直所撰《南京吏部尚书黄公神道碑》, 行到武陵,问风俗,知其人苦于从军,女子恶为军妇,不果嫁;男子则虑妇家往从戍而以徭赋累己,不果娶。至年三四十犹独处。公召乡老里正,论以人道大端,俾转相告语,务嫁娶以时。不逾月成婚姻者三百余家。他县闻风皆乐从,俗为之变。 《神道碑》的记述比《明史》、《实录》详细,可以看出个别地区确实存在畏惧与军户联姻的问题。但湖广地区曾经进行广泛的垛集民户从军,军户比例非常高,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沔阳军户有5922户,民户和其他杂役户合计只有1650户,军户占全部人户的78.2%,属下的景陵县军户比例更是高达93.2%;在军户逃亡、窜籍现象严重的明朝中叶,德安府应山县嘉靖十一年正贴军户合计仍有1004户,其他人户则只有545户[79][79]。在以军户为主体的地区,军户婚姻对象更多的应该是军户而非民户。“武陵现象”只有在军户数量与民户持平或超出民户不多的地区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过畏惧者主要是出于自身生活的考虑,并非仅仅因为对方是军户。这从一些个案资料中可以得到印证。 P c'0.4  
P c'0.4  
P c'0.4  
P c'0.4  
P c'0.4  
[ 此帖被游裕钧在2012-10-09 15:27重新编辑 ]
离线游钜贤

发帖
7066
金钱
66941
贡献值
1222
交易币
4
好评度
1075
家乡
台湾宜蘭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1-08
欣賞了,謝謝分享。
為游氏家族而努力,發揚先祖奮鬥之精神 。
廣交宗親好友,歡喜來泡茶 。

发帖
6202
金钱
66792
贡献值
1063
交易币
0
好评度
960
家乡
福建福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1-08
感谢上传分享,学习了
离线游德能

发帖
2380
金钱
3510
贡献值
410
交易币
3
好评度
109
家乡
福建宁化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1-08
謝謝上传分享
嵩公39世大托35世庆真30世入宁始祖载潮公第23世孙
离线浏阳游定

发帖
3395
金钱
15034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2
好评度
471
家乡
湖南浏阳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1-08
感谢上传分享。
湘省四邑游氏后裔
离线游正武

发帖
2174
金钱
18256
贡献值
2196
交易币
0
好评度
57
家乡
湖南省湘阴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1-09
感谢上传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