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78阅读
  • 2回复

[其它专题]浅谈红团番薯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荔生
 

发帖
7595
金钱
24135
贡献值
1007
交易币
4
好评度
5896
家乡
莆田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浅谈红团番薯起 1D{#rA.X  
1D{#rA.X  
1D{#rA.X  
红团番薯起,蛮吃蛮欢喜。莆田沿海的“红团”与“番薯起”,主要用于逢年过节。 1D{#rA.X  
四时有典,百事来祭。莆田沿海的过年习俗,必“祭”,以笏石为代表,与“天”有关,依据《礼》。 1D{#rA.X  
“祭”在古代,一般以“社”为基本单位。笏石有一些地名,如“顶社”、“三社头”、“后社”等,三社直从平地到,寸心原共老天通,体现传统文化特色。 1D{#rA.X  
笏石年俗,多依古例,诠释对生活理解的深刻性。十分年色嚣尘外,千古佳辰感慨中。 1D{#rA.X  
扫尘祭祖,备办年货,恭贴门联,新桃换符,祀年谢天,围炉夜话,爆竹除岁,更衣吃面,游春踏青,相互拜年,元宵吉庆……心意须诚,礼仪须周。细节之中见真情,既是简单的,又是庄重的。 1D{#rA.X  
更有新春堪喜事,一村箫鼓祭红团。莆田沿海的许多“祭”俗,细微处,如做“红团”,透着厚道、中庸、认真、虔诚的意味,古例的元素多,用以表达对于老天爷、妈祖的崇高敬意。 1D{#rA.X  
“红团”和“番薯起”是祭品,寓意深刻。礼经之重,祭典为宗。《集韵》:“团,粉饵。”又说文:“饵,粉饼也。”红团和“番薯起”过年时祭天、祭祖,也用于在社庙中排宴桌,人神共享。 1D{#rA.X  
置俎争来,四乡宴社,且看翠围红绕。社庙中排宴桌,宋词中有生动的描写。 1D{#rA.X  
古有记:“除夜,数日前各以牲羞粿饵馈送亲友。”这粿饵,有红团和“番薯起”。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捧香来。牲羞粿饵,都是寒食。 1D{#rA.X  
粿饵,词义渐渐扩大,成为笏石小孩子幸福的零食。粿饵,戏饭,笏石的许多民俗影响莆田沿海,几百年。 1D{#rA.X  
笏石红团、“番薯起”也称为粿,春节做红团、番薯起,可称为做粿。红团皮着红色,印吉祥的汉字和图案,如“福”、“财丁贵”等,寄美好生活的梦想。 1D{#rA.X  
尘世未知天上事,隔河相望一年期。过年习俗,与“天”有关,依据《礼》。唐代,由太常卿定。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目的,形式为“和”服务。 1D{#rA.X  
心诚则灵。心到了,自然就和谐。 1D{#rA.X  
“红团”和“番薯起”是寒食,由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渐渐相通。泣向青天怀历祖,古来惟有报恩难。寒食节,在清明前。 1D{#rA.X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寒食节的吉礼,唐代编入《开元礼》,“王公以下,寒食拜扫”,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1D{#rA.X  
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主要是祭天。“做岁”,就是祭天;莆田,“做岁”是最大的节日。 1D{#rA.X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李世民的“做岁”诗,莆田有流传。 1D{#rA.X  
李世民是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以皇帝的视角,写出了过年的情景,盛大而奢华,天家本色。 1D{#rA.X  
红团番薯起,蛮吃蛮欢喜。喜气洋洋的红团,是象征喜庆和团圆的,适用广。“做岁团”,家家户户均有制作。 1D{#rA.X  
喜气洋洋的“红团”,维持春节欢乐高潮的主要象征。 1D{#rA.X  
笏石的春节,包括除夕、新春、元宵节,一般至“龙抬头”的二月,周期长,开心50天,所以“做岁团”的需求量非常大。 1D{#rA.X  
“做岁团”,为过年制作的红团,皮是用糯米、晚稻米舂成的“祭”末做成。 1D{#rA.X  
除夕以前若干天,各户便忙于在石臼内,把用清水浸过的糯米、晚米舂成细末,用细竹筛筛出细粉,并把细粉放入大竹箩在向阳处晒干或晾干,成“祭”,然后存入大陶瓮内,备用。大约在除夕前二三天,便开始制作红团了。 1D{#rA.X  
先是“做馅”,一大锅一大锅地用热火做红糖绿豆馅、甜糯米馅、咸糯米馅、地瓜干丝馅以及萝卜丝馅等。馅做好了,一一装入瓷小缸内,备用。 1D{#rA.X  
次是用热火烧一大锅沸水,以沸水在大瓷缸内,调制“祭”粉,以备作红团皮之用。“祭”粉做成,春节的那份欢乐,那年味,也就随着弥散开来。 1D{#rA.X  
制作“做岁团”的过程,有情趣。一些人,坐在一起,分工合作,说说笑笑,抛开所有的琐事和烦恼,把所有的劳碌,奔波,都抛在脑后,在和谐氛围中,欢欢喜喜制作“做岁团”。 1D{#rA.X  
笏石的“做岁团”,不仅仅是美食,红色里头,还有幸福的味道、圆满的味道。 1D{#rA.X  
一只大竹箩,用两只长凳在灶堂里搭起来,围坐在竹箩四围,有的擀团皮,有的捏团馅,并给团皮擦上和以五香的“洋红”,有的用团印,一种有花纹图案的木模,打印出喜气洋洋的红团来。 1D{#rA.X  
红团,是深受喜爱的莆田特色食品,充满人情。吃红团,笏石人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早晨起来吃一双,饱得自家君莫管。红团,圆圆的,红红的,充满浓浓的温情。 1D{#rA.X  
莆田沿海风俗,除过大年、过春节以及男人结婚成年送礼时,做红团以示喜庆外,也做红团祭祖。在笏石,似乎有的人家做寿或小儿满月时,也做红团。 1D{#rA.X  
人间贵贱不须论,此物古来从至尊。红团为民间所乐为,也许由于此物好吃、富于乡土趣味,并能给人们带来祥瑞的气氛,与某种文化心理相适应。 1D{#rA.X  
莆俗称男子结婚为“成人”,要分红团给亲族。《礼》:已冠,而“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之意,告知上天,新人已成人。“挚”是见面礼,用红团。 1D{#rA.X  
结婚,即“拜天地”,红团是必须的。一首诗,描写一对新婚夫妻一起守岁的情景,美酒细斟,情话绵绵。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里觅茴香。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里头有红团。 1D{#rA.X  
“成人米团”、“婚团”,制作时,妇女须穿红衣,花好月圆,又红又吉。筵开吉席醉琼觞,华国楼头鸾凤翔,印证同心临绮阁,影传笑吻粲兰房。 1D{#rA.X  
当时岂意两家子,此地更为同社人。成人米团要分亲友、同社人,个大,专用“双孩儿”印模,取早生贵子之兆,衬底的“鸡蕉叶”不能剪断,须两个连在一起,取成双成对、百年偕老之意。 1D{#rA.X  
莲开并蒂,带结同心。燕尔新婚正妙年,亲朋争说好姻缘。结婚,即“拜天地”。用“婚团”祭天、分给亲族,新人可得到老天爷的祝福。 1D{#rA.X  
在笏石,“婚团”也用于迎新娘。以往,迎新娘,要给女方送去红团、菜丸、素面、米粉等“起轿脚”的礼品,俗称“排四粉”。 1D{#rA.X  
红团番薯起,蛮吃蛮欢喜。“红团”,作用大。糕点饼类中,“番薯起”更有莆田沿海特色。 1D{#rA.X  
“番薯起”以蕃薯为主,咸甜自便。把鲜番薯淘选、削皮、洗净、切块、蒸熟后,捡去薯筋、硬粒,剁成薯泥,放入盆内,加入酵面,发醇后,以适量的糖或盐巴及碱拌和,然后打印、下蒸笼蒸炊。 1D{#rA.X  
“番薯起”,颇具莆田方言趣味。这种糕饼,可属红薯系列。红薯,就是地瓜,是明万历年间从菲律宾传入福建的。 1D{#rA.X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写《甘薯疏序》,曾详述他从莆田把红薯移植上海的经过。从中可知,古籍中的甘薯,莆田民间则以当地特有的称谓呼之,除此之外,通常亦呼之曰“番薯”,盖莆田民间称域外曰“番”,这种称谓就更具地域性的趣味了。 1D{#rA.X  
至于“起”,是莆田方言“起母”的省称;“起母”是发酵的民间方言称谓。村歌晓日茶初出,社鼓春风麦始尝。“红薯起”的“起”,有开始、兴旺、吃面食的意思,实在是饶有民俗和方言趣味的一种地域性的糕饼之名。 1D{#rA.X  
《莆仙风味饮食集锦》记:“由于莆仙沿海地区的沙质土不宜种水稻,故红薯就是过去沿海人的主粮。每逢过年做岁,他们只好用红薯和少量米粉加上糖、粬发酵后,印成模拟的红团,俗称‘红薯起’。” 1D{#rA.X  
“做红团”能增强节日的吉祥气氛,它甚至是吉祥的一种象征。但当年沿海地带缺乏稻米,人们乃将红薯加工一下,印成“模拟的红团”,潜存追求吉利、祥瑞的文化心理。“红薯起”,与红团一样,成为普及莆田的节日食品、节日供品。实在有趣。 1D{#rA.X  
“红薯起”很好吃;发源地应该就是笏石。笏石人是有那么一点聪明和想像力的,把煮熟的红薯加糖和少量的米粉,予以发酵——“红薯起”吃起来,既香甜又酥松,好。 1D{#rA.X  
自古乡先祭于社,不须辛苦上凌烟。莆田沿海非常重视祭天、祭祖和社庙宴桌,“红团”与“番薯起”必不可少。“番薯起”,让人容易联想到地瓜。 1D{#rA.X  
“忠门蒸笼走天下”,生动诠释了地瓜的文化。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瓜落看秋风。“番薯起”,被莆田沿海人传播到四面八方,在饮食文化上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1D{#rA.X  
“忠门亚湾”艰难困苦中勤奋劳动,积累财富,完美诠释了“番薯起”的文化内涵。 1D{#rA.X  
红团番薯起,蛮吃蛮欢喜,好!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有钦

发帖
473
金钱
37469
贡献值
704
交易币
0
好评度
21
家乡
福建省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2-28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瓜落看秋风。
离线游伦芳

发帖
2752
金钱
34722
贡献值
1131
交易币
2
好评度
1067
家乡
广东南雄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12-30
对于这些传统的风俗,很多年青人已经不知道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