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花开
聪明花开何处发,春风吹到读书窗。读书,莆田有聪明花的故事。格调今犹在,挑灯读父书。莆田人,世世代代爱读书。在古代,只要有条件,莆田的男孩子的第一选择,自然是读书。现代人不必对这种观念的一致性感到奇怪,在莆田,家贫子读书是传统,也是平民子弟通向政府给予荣誉、官职与金钱的正统的光明大道。读书,还是青年人梦想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细读新诗消息好,聪明见花更无疑。读书,里头有梦想所要实现的一切东西。在莆田壶公山下,有一些称作私塾的学校,比如黄石书院。私塾里,有梦想,那就是有一天,那个被寄予重托的男孩子的头脑,聪明花开了。
一人聪明花开,全家人肺花开。古代的莆田,男孩子除了上学以外,其余道路也都敞开着。他可以经商挣钱,也可以购置田地成为地主,以财富出人头地。可他这样做,所能得到的尊敬有限。放弃读书意味着,永远也不能踏进充满魅力的开放着聪明花的园地。这个园地,显然是高贵的。还可以说,一个读书人即使才能平庸,无所作为,但面对众人的评头论足,他依然比有钱人多显出几分自负。莆田的老百姓一致觉得,读书人有本事,至少也更加通情达理。如果他不曾做官,只是因为他运气不好。逢人不喜谈时事,养性惟读聪明书。开着聪明花的脑袋上有光环,光环是老百姓无偿赠送的。
莆田私塾校舍的要求是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传统观念,就允许存在下去。桌椅摆放整齐,墙壁悬挂着孔夫子慈眉善目的画像。帝德乾坤大,天聪日月光。在令人精神振奋的屋子里,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开始学习。青云直上路初通,白凤新词入圣聪。辉煌的前程,在前方等待着他们。读书是艰苦的,不过孩子们可以享受真诚的关注,有的还有一些物质的方式加以补偿。孩子的母亲们以莆田女性特有的柔情,关心着她们的下一代。她们以无私的炽热的期望,等待着孩子们的身心通过读书得到升华,等待着聪明花在自己孩子的脑袋中,美丽的开放着。等待的漫长过程,对大多数的母亲来说,是甜蜜的。
私塾的窗户上,钉了许多笔直的细木条,既可通风,又可透气。透过窗户,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夏日里习习的微风,冬日里温暖的阳光。在黄石书院中,还可以看到水池和池中流动的小鱼。即使就今天看来,古代的私塾也是很幽雅的。美,常常是简朴的。塾院的周围也别有一番风景,从打开的屋门或窄小的窗户向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枝叶繁茂的树叶,那些数不清的枝丫,永不褪色的深绿色的树叶,占据了院子的一部分空间。对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来说,树木应该是他们永久的快乐源泉。春风秋月,夏日冬雨,树木永远是孩子们忠实的伙伴。塾院的生涯,是他们永恒的记忆。
私塾有来自不同村子的男孩子,有的大,有的小。小家伙们,这些未来的谦谦君子,脸上挂着含羞和胆怯的神情,眼睛因为梦想而放着光彩。大孩子则精神十足,情绪高昂。在莆田,读书是被认可为一种最神圣的活动的。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有了神圣感,寒窗清苦,就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这些孩子中的一、二个,如果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那他平常的举动,就会被老百姓津津乐道,添枝加叶传下来。其中,明代柯潜的故事有代表性。读书的功课,既简单,又深奥。四书五经,中华民族公认的古代名著,一本本地被放到了孩子的手中。对孩子来说,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无论如何是太复杂了。可既然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