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塑造了“济公”形象的游本昌,如今已经75岁高龄,本该安享晚年的他近期却透露,自己将重返荧屏,亲自拍摄并出演《济公3》。5月22日,记者在游本昌于北京的本昌影视公司见到了他,荧屏下的“济公”仍然亲切可爱,甚至热情地邀请记者与自己一起吃工作餐。虽然已经“淡出”公众视野20多年,谈到与《济公》的过往以及即将开拍的新版《济公》,游老的眼中又闪现出丝丝兴奋。
1、曾险些与《济公》擦肩而过
上世纪80年代出演《济公》之时,游本昌已年届五十,谈及如何从一个还不甚有名的话剧演员到被《济公》剧组相中,游本昌回忆道,自己接受这个角色其实“一波三折”,还险些与“济公”擦肩而过。
1956年,游本昌以全五分成绩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开始了话剧演员生涯。“1983年中国话剧市场不景气,恰逢1982年一批外国哑剧大师来到中国,让我这个哑剧爱好者十分兴奋。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就喜欢在晚会上表演,于是干脆在1983年搞了一台自己的哑剧晚会,终于在个人表演上有所突破。”游本昌表示,正是这台晚会给自己带来了机会。首演选在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当天自己一个人在两个小时内演了十几个节目,累得汗衫都能拧出水来,一晚上换了四件汗衫。1983年底晚会又搬到上海演,剧场经理一开始十分担忧,认为“有声的戏票都卖不动,就更不要提哑剧了”。谁知,票一开售,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全部卖完,只好加演,原定3场的演出被增加到了11场。之后还应邀走进校园,受到了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游老回忆道:“我记得有次演到半场时,台下发出了一种很特别的笑声,后来才知道,这是台下的聋哑人发出的。他们中后来有人激动地告诉我,哑剧是我们‘自己的剧种’。”正是这几场成功的哑剧晚会,让游本昌进入了正在筹拍《济公》的上海电视台的视野。然而获得“济公”角色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游老告诉记者,从1956年工作以后,自己感觉才能始终没有得到充分施展,到自己50岁时,就已经想到其实可以演济公,觉得这个角色比较符合自己。但是不久报纸上就出现了严顺开要演济公的消息,游本昌一下受到了打击。夫人说,看来你真的是不走运。“的确,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不够走运,一个演员的成功要素是天才、勤奋加上机遇,有能力但机会却不一定找你。”正当游本昌想到要放弃时,却在大连演出期间家人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人找上门来找他演济公,“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却十分复杂,一方面当然高兴,但又顾及到之前找过严顺开演,所以并没有立刻答应。我有一个规矩,就是从来不跟人抢角色,从高中起就是如此,从来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角色最后我来演。对此剧院给予了很大支持,一方面觉得我30年来应该演个像样的角色,再说是对方自己找上门来的,与严顺开要演的不是同一个制作单位,于是最终接下这个角色。”
2 、79个“小人物”造就出“大演员”
“其实济公已经是我的第80个角色了。”游本昌的一句介绍,让人颇感意外。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本职是话剧演员,1956年至1997年,一直都在中央实验话剧院也就是后来的国家话剧院工作,在演济公之前演的多数是反派和龙套角色。话剧是个集体艺术,不可能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