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作忠书法新作
回帖:王羲之在《自论书》中有这么一段。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这段论述,似乎又太高妙了点,还是不好理解。

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理解书法的气。现代文学家姚鼐有段话可资借鉴。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气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深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看了这段话,我们便可大概意会到,书法中的气,是深蕴于大自然深处的“造化之气”了。它千姿百态,它气象万千!

游先生喜欢书写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他认为,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书法作品,才能具备情感的震撼力、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感染力。自古以来,作为最有标致性的民族精神的载体——书法,都是以气生形,以其特有的大气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品格”。

“技进乎道”,对于如何创作出大气的书法作品,游作忠先生有其独到之处。

——开门见山,起笔雄奇。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楹联,“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起笔即雄遒、沉重,使人一下子就感受了紧张、突兀的雄强之气。海、山两字的起笔给整幅作品定下了基调,做到了大气包举,镇压全篇。­­

——行笔痛快,节奏紧凑。 真乃“泼墨如浓云,急雨如飞簇,激电光入牖,奔雷势掀屋。”快的节奏有助于增强书法作品的气势,使人有一种挟雷携电的发展感觉。如果这幅作品节奏缓慢,慢慢腾腾,虚与委蛇,即使起笔的气势好,也会产生沮丧感,潜意识中会有勤不如懒的想法。

——高屋建瓴,大处落笔。正如“宁远”,“秦王扫**,虎视何雄哉。”立足全局,着眼宏观,大处落笔,一气呵成。不像一些平庸的书家,起点低,视野窄,唯唯诺诺,小家子气。尤其是小字落款的衬托,以小显大,微处显宏,造成一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象。

——如锥如锋,用笔精绝。观其字数较多的书法作品,便感觉了冰冻三尺的雄厚功底,全篇之中,绝无雷同之字。一般的书家,能用提按、快慢来表现书法作品就相当见功夫了,而从游先生的书法线条中,明显地感到笔法极为丰富,有提、按、顿、挫、绞、转、裹、搓、拧、抵、边提边挫、边裹边顿……洋洋大观,笔法大全。这与他推崇高古的魏晋书风有关,他最爱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书法故事:“……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据闻游作忠年轻时不会悬肘,曾以绳吊梁上悬书大字。为练就顿挫绞转自如之笔法,他摹张猛龙碑一十五载,每日立身悬肘,日以继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十五载的苦练,使他练出了“善书不择”的绝活,不择笔,不择纸,不择墨,不择地。正所谓:游君三寸毫,挥
下一页 (1/2)
下一楼›:宗亲的功力越来越深了
‹上一楼:---评游作忠书法艺术的“大气”

作者:晋唐风韵

近日在 ..

查看全部回帖(124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