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关于环保的讲话精神和指示: O5-;I,)H
2011年胡锦涛指出要推进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O5-;I,)H
O5-;I,)H
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O5-;I,)H
胡锦涛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统筹安排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科学管理。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O5-;I,)H
O5-;I,)H
胡锦涛强调,要切实完成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学确定水利发展长远目标、建设任务、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同时要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全力以赴完成好以下重点任务。一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下大气力在全国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三要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四要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六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O5-;I,)H
O5-;I,)H
胡锦涛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定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深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重点抓战略规划,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水利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要健全队伍、转变作风,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解决西部地区水利人才不足问题。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牢固树立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全面统筹各项任务,形成治水兴水合力。要重视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国情和水情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O5-;I,)H
O5-;I,)H
2011年7月,在庆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强调环保 O5-;I,)H
O5-;I,)H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2009年4月,胡锦涛叮嘱巩固绿色奥运成果 O5-;I,)H
O5-;I,)H
2011年4月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前往北京永定河森林公园,同首都干部群众和少先队员代表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过程中,胡锦涛对大家说,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扩大国土绿化面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希望全社会大力弘扬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注重科学、提高质量、加强管护,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使祖国大地变得更加秀美。 O5-;I,)H
O5-;I,)H
2008年7月,胡锦涛表示,中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O5-;I,)H
O5-;I,)H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九日上午在此间出席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时指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O5-;I,)H
O5-;I,)H
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把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切入点,采取了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展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明确要求,到二0一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二00五年末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森林覆盖率由二00五年的百分之十八点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他随后指出,为适应气候变化,中国不断增强在农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胡锦涛强调,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世界实现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O5-;I,)H
O5-;I,)H
2008年1月 中国高度重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问题 O5-;I,)H
O5-;I,)H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O5-;I,)H
胡锦涛说,本次论坛以“可持续发展、体面劳动和工会的作用”为主题,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对增进各国工会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促进工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推动国际工会运动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O5-;I,)H
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各国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同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让各国广大劳动者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各国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前提。各国工会和广大劳动者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投身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企业、政府、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推动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O5-;I,)H
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共同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O5-;I,)H
O5-;I,)H
O5-;I,)H
2007年10月 资源节约和环保要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家庭 O5-;I,)H
O5-;I,)H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O5-;I,)H
O5-;I,)H
胡锦涛强调,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O5-;I,)H
O5-;I,)H
2004年3月,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环保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O5-;I,)H
O5-;I,)H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讲话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O5-;I,)H
O5-;I,)H
环境保护工作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要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制定重要的规划、开发计划等,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切实做到环境和发展综合决策。要限期清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同时严格防范新建项目对环境的破坏。继续开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尽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确定专项执法行动查处重点,杜绝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快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从目前的治理进度看,时间已经过半,但任务完成还没有过半,一些地区离国家确定的治理目标的差距还很大。要严格按照国家“十五”计划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分解治理任务,落实治理资金,加快治理进度,按期完成国家确定的重点地区环境治理任务。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治理地区和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见到实效。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农产品和“菜篮子”基地环境状况调查,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整治农村环境,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规划工作,增强各类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大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O5-;I,)H
O5-;I,)H
水利工作要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现在东线、中线已经开工,要按照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在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同时,要重视开发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以及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水资源。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二是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制定水资源规划,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用水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三是要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继续加快堤防建设和控制性工程建设,搞好重要河段的河道整治及蓄滞洪区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要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牧区水利和预防传染病项目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O5-;I,)H
O5-;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