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沈、姚、施、尤、木、明、水、钮、闻”姓氏郡望——【吴兴郡】 z ,P:i$
z ,P:i$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辖境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z ,P:i$
z ,P:i$
z ,P:i$
z ,P:i$
38.“何”姓氏郡望——【庐江郡】 z ,P:i$
z ,P:i$
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汉武帝后徙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今安徽巢湖、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武穴、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市县地。 z ,P:i$
z ,P:i$
z ,P:i$
z ,P:i$
39.“朱、张”姓氏郡望——【沛郡】 z ,P:i$
z ,P:i$
汉高帝以秦泗水郡南部置,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 z ,P:i$
z ,P:i$
z ,P:i$
z ,P:i$
40.“李、董、彭、牛、时、关、阳、闵、边、禹、辛”姓氏郡望——【陇西郡】 z ,P:i$
z ,P:i$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治狄道(今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 z ,P:i$
z ,P:i$
z ,P:i$
z ,P:i$
41.“谢、阮、屠、虞、伊、王”姓氏郡望——【陈留郡】 z ,P:i$
z ,P:i$
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陈留(今开封市东南陈留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地。 z ,P:i$
z ,P:i$
z ,P:i$
z ,P:i$
42.“贾、石、索、张”姓氏郡望——【武威郡】 z ,P:i$
z ,P:i$
汉昭帝或宣帝时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治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z ,P:i$
z ,P:i$
z ,P:i$
z ,P:i$
43.“苏、殳”姓氏郡望——【武功郡】 z ,P:i$
z ,P:i$
z ,P:i$
z ,P:i$
44.“顾、龚、安、华、冉、龙、苍、郏”姓氏郡望——【武陵郡】 z ,P:i$
z ,P:i$
汉高帝五年(前202)置,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z ,P:i$
z ,P:i$
[黔中郡] 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临沅(今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西汉改名武陵。 z ,P:i$
z ,P:i$
z ,P:i$
z ,P:i$
45.“卢、邹、苑、简、燕、鄢、祖、张”姓氏郡望——【范阳郡】 z ,P:i$
z ,P:i$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 z ,P:i$
z ,P:i$
z ,P:i$
z ,P:i$
46.“朱、宋、杜、康、史、段、黎、韦、舒、车、米、全、郜、计、冷、宗、栗、酆、羊、於、家、扶、雍、寿、扈、浦、别、甫、屠、王、夔、晁、皇甫、申屠”姓氏郡望——【京兆郡】(长安郡) z ,P:i$
z ,P:i$
三国魏置,治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 z ,P:i$
z ,P:i$
z ,P:i$
z ,P:i$
47.“苟、平、荀、怀、茹、张、司马、淳于”姓氏郡望——【河内郡】 z ,P:i$
z ,P:i$
楚汉之际置,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z ,P:i$
z ,P:i$
z ,P:i$
z ,P:i$
48.“吕、薛、聂、柳、卫、蒲、廉、裴、储、堵、王、满”姓氏郡望——【河东郡】 z ,P:i$
z ,P:i$
战国秦昭王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辖境相当今山西阳城、沁水、浮山以西、永和、隰县、霍山以南地区。 z ,P:i$
z ,P:i$
z ,P:i$
z ,P:i$
49.“俞、章、邢、詹、凌”姓氏郡望——【河间郡】 z ,P:i$
z ,P:i$
汉高帝置,文帝改为国,治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雄县及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肃宁以东、交河、阜城以北地。 z ,P:i$
z ,P:i$
[涿郡] 汉高帝置,治涿县(今涿州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 z ,P:i$
z ,P:i$
z ,P:i$
z ,P:i$
50.“于、方、陆、邱、芦、毕、向、丘、畅、褚、穆、宇、衣、元、山、王、张、吉、利、闻人”姓氏郡望——【河南郡】(洛阳郡) z ,P:i$
z ,P:i$
汉高帝二年(前205)改三川郡置,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z ,P:i$
z ,P:i$
[陈郡] 秦置,治陈县(今河南淮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县地。 z ,P:i$
z ,P:i$
z ,P:i$
z ,P:i$
51.“练”姓氏郡望——【建安郡】 z ,P:i$
z ,P:i$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分会稽郡置,治建安(今建瓯)。辖境相当今福建省。 z ,P:i$
z ,P:i$
z ,P:i$
z ,P:i$
52.“冯、庞、宣”姓氏郡望——【始平郡】 z ,P:i$
z ,P:i$
晋泰始三年(267)分扶风郡置,治槐里(今兴平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户县以西、宝鸡市、兴平以南、秦岭以北。 z ,P:i$
z ,P:i$
z ,P:i$
z ,P:i$
53.“郑、潘、经”姓氏郡望——【荥阳郡】 z ,P:i$
z ,P:i$
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分河南郡置,治荥阳(今荥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荥阳、南至密县、洧川、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z ,P:i$
z ,P:i$
P&AaD!Qn
P&AaD!Qn
54.“单”姓氏郡望——【南安郡】 P&AaD!Qn
P&AaD!Qn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豲道(今陇西渭水东岸)。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地。 P&AaD!Qn
P&AaD!Qn
P&AaD!Qn
P&AaD!Qn
55.“邓、韩、叶、白、翟、滕、姬、岑、乐、厉、束、终、张、并、隆”姓氏郡望——【南阳郡】 P&AaD!Qn
P&AaD!Qn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宛县(今南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勋县间地。 P&AaD!Qn
P&AaD!Qn
P&AaD!Qn
P&AaD!Qn
56.“屈”姓氏郡望——【临淮郡】 P&AaD!Qn
P&AaD!Qn
唐长安四年(704)置,治所在今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北宋景德二年(1005)移治至今洪泽县西临淮镇,元初复还故治,明初废。 P&AaD!Qn
P&AaD!Qn
P&AaD!Qn
P&AaD!Qn
57.“蔡、丁、江、陶、左、席、柯、卞、庾、长孙”姓氏郡望——【济阳郡】 P&AaD!Qn
P&AaD!Qn
东晋以陈留国改郡,治济阳(今兰考东北)。辖境约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P&AaD!Qn
P&AaD!Qn
[东郡] 战国秦王政五年(前242)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西汉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辖境缩小。 P&AaD!Qn
P&AaD!Qn
P&AaD!Qn
P&AaD!Qn
58.“宁、东方”姓氏郡望——【济南郡】 P&AaD!Qn
P&AaD!Qn
汉初分齐郡置,治东平陵(今章丘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市、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 P&AaD!Qn
P&AaD!Qn
[代郡] 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汉治代县(今蔚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怀安、涞源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和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 P&AaD!Qn
P&AaD!Qn
[泰山郡] 汉高祖刘邦改博阳郡置,治博(今泰安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区。 P&AaD!Qn
P&AaD!Qn
P&AaD!Qn
P&AaD!Qn
59.“葛、司、邱、公羊、司空”姓氏郡望——【顿丘郡】 P&AaD!Qn
P&AaD!Qn
晋泰始二年(266)置,治顿丘(今清丰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县地。 P&AaD!Qn
P&AaD!Qn
[濮阳郡] 西晋末改濮阳国置,治濮阳(今濮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甄城等县地 P&AaD!Qn
P&AaD!Qn
P&AaD!Qn
P&AaD!Qn
60.“范、巴、王、张”姓氏郡望——【高平郡】 P&AaD!Qn
P&AaD!Qn
晋泰始元年(265)改山阳郡置,治昌邑(今巨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地;北魏正光五年(524)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宁夏固原县地;北周改高都郡置,治高都(今晋城东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高平等县地。 P&AaD!Qn
P&AaD!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