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89阅读
  • 12回复

[原创]历代名家解读“程门立雪”(游良耀 罗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20
6l IFxc  
6l IFxc  
       历代名家解读“程门立雪” 6l IFxc  
6l IFxc  
                   游良耀 罗琴(福建) 6l IFxc  
6l IFxc  
    游酢、杨时同是二程高弟,他们“倡道东南”,开闽学先河,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被后人同尊为“闽学鼻祖”。 6l IFxc  
    “程门立雪”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传为美谈的典故,歌唱的是游酢、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情景,它是游杨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6l IFxc  
    “程门立雪”典故,最早记载出自侯仲良(字师圣)的《侯子雅言》,侯仲良是二程的舅舅侯可之子,和二程是表兄弟加师生的关系。因此,《侯子雅言》记载的“程门立雪’是最真实可信的。程颐的另一个学生尹焞《涪陵记善录》也记载了游杨立雪(南宋祝穆编《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引),此书是尹焞晚年的语录集,由他的学生冯忠恕编纂整理。 6l IFxc  
    朱熹在《伊川先生年谱》中也记载了“程门立雪”,其原文:“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其严厉如此。” 6l IFxc  
    后来,部分学者在阐述“程门立雪”时,引用的是宋史《杨时传》的记载,造成了对“程门立雪”的诸多误读。有的把程门立雪说成是杨时一人的行为;有的说成是杨时带游酢去的;有的说是游酢杨时在雪地里站立,被冻的成了雪人等等。 6l IFxc  
    实际上,侯仲良(字师圣)在记载“程门立雪”的表达非常清楚。用现在的话说,是游酢携杨时去拜程颐为师,到老师屋里,正遇程颐闭目静养,游杨就侍立等候。等程颐静养结束,张开眼望见游杨两位学生恭立在身边,就对他们说,天太晚了,赶紧先回去休息,送出门,屋外雪下的已有一尺多高。 6l IFxc  
    关于“程门立雪”典故,倍受历代文学家、学者的喜爱和解读。现将比较有代表性的明代著名文学家周叙、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梨、著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石立善等三位名家对“程门立雪”的解读汇编如下,以示正听,还原“程门立雪”的真相,弘扬“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 6l IFxc  
6l IFxc  
6l IFxc  
一、 6l IFxc  
●明代著名文学家周叙在《游嵩山记》中,充分表达了被少林寺佛殿讲堂后的立雪亭记载的佛徒惠可(神光)尝侍达摩的故事感动。一日,天降大雪,大雪很快淹没了神光的双膝,当达摩第二天开定时,神光仍然在雪中站立,达摩便问:你这是为何?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道: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领会其中禅意,便抽出随身携带的戎刀斩断自己的左臂,顿时,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上的白雪,虔诚的刀声惊动了佛祖如来,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被红雪笼罩。达摩看到此景,感受到了神光求法的虔诚,原来的傲气已经抹灭,达摩便收神光为徒,赐名慧可,传授衣钵。 6l IFxc  
但是,周叙在被神话的惠可立雪断臂故事感动之余,马上连想到发生在洛阳程颐门前的游酢杨时拜师立雪的真实典故。“予因叹曰:‘昔游定夫、杨中立立雪于程门,卒传其道。惠可学佛法亦然。使世之为弟子者皆若此,其学讵(jù,岂,怎)有不成者邪’(yé, 古同“耶”,疑问词 yé <助>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在这里,周叙首先是将游杨《程门立雪》的典故视为惠可立雪断臂的效仿行为。其次是把游杨的《程门立雪》作为求学弟子成功的要诀,如果世上的求学者都象游酢、杨时那样尊师拜学,哪还有谁学不成功呢? 6l IFxc  
6l IFxc  
附:周叙《游嵩阳记》 6l IFxc  
6l IFxc  
翌旦,遵赵城陟轘辕道,石径崎岖,盘回以上。中有关名崿岭,老卒数人守之。时天旱,邑人祈祷甚久。忽微雨从西北来,予顾谓二生曰:“今日之游,固乐;天复雨,又乐之尤也。”转西,仅五里入少林寺。竹木蔽翳,仰不见日。花草余香,郁郁袭人。寺在五乳峰麓,少室山当其南,隐若屏列。其寺僧闻客至,迎迓甚恭。佛殿后为讲堂,堂后有立雪亭,则佛徒惠可受法于达摩处。惠可尝侍达摩,雪深至腰,不去,竟得其法。予因叹曰:“昔游定夫、杨中立立雪于程门,卒传其道。惠可学佛法亦然。使世之为弟子者皆若此,其学讵(jù,岂,怎)有不成者邪(yé, 古同“耶”,疑问词 yé <助>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因观历代所建碑刻。其文最旧,则有梁武帝御制达摩太师赞,前刻欧阳圭斋序。余皆唐宋以下文字。又向西北循山崖深入三里许,攀援而上,山势岈然环抱,视寺之台殿,山之林壑,若在席下,是为达摩面壁庵。庵有石影,云:“达摩面壁九年之遗迹也。”时雨止云收,烟雾澄霁,幽鸟玄蝉,鸣声上下,翛然有尘外之想。僧云:“西南八里巅有惠可庵,有卓锡泉。”以榛莽蒙翳不果上。寺主僧二人,曰圆宗林之廷者甚能言,相与论辨亹亹,亦自可敬。饭毕,启行,逾十里,则嵩山少室,东西对屹,山色掩映,苍翠如滴。路循深溪,滩石礧磈,按辔徐行,毛发森竖。俄经一小土神祠南,忽有一赤衣童子疾趋道左,令导途者索之,弥久不见。窃自念曰:连月旱暵,而赤色者南方朱火之象也,是岂旱魃之流欤!因相与名其地曰赤童子山。又行十里,憩邮亭中。亭后一里,有寺名会善,刻元雪庵所书《茶榜》,字径三寸许,遒伟可观。观毕,即出。晚至登封,假馆学宫。自原良至是,又六十里。明日,同广文刘仲武、司训吴永庸谒中岳神祠。且默祷,久旱,祈赐雨泽。礼毕,而县丞李政继至。祠在县东八里,嵩山之阳。中原壤地平旷,有山亦培塿不奇崛。唯嵩山蜿蜒磅礴,骑奔云矗,绵长数十里,屹然在天地之中。诸山环列,势若星拱。盖乾坤秀粹所钟,宜神灵之宅也。祠规制极宏壮,峻极殿南为降神殿,三面皆图生申甫像。丹青颇剥落,而笔意苍古,督李丞命画公模之。宋金以来石刻以百数,惟王曾奉勅撰者,碑最穹壮。字体虽甚劲丽,又漫灭不可读。并命诸生用纸墨摹拓,以考其旧。既出,李具酒肴于道士方丈,相与宴饮甚欢。丈室后有竹数百竿,微风度之,铿然有声,如击金石,此又洛中之仅见也。 6l IFxc  
6l IFxc  
【作者】周叙(?~约1453),明代文学家。少时聪明灵颖,11岁便能吟诗。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乡试第11名举人。永乐十六年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因作《黄鹦鹉赋》而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官。宣德初预修两朝实录成,转修撰,正统年间升侍读,正统十年(1446年)调升南京侍讲学士(从五品),执掌南京翰林院事。 6l IFxc  
【注释】①翌(yi意)旦:次日早晨。②陟(zhi致),登高。③亹(wei伟)亹:不倦的样子。④礧磈(leikui磊傀):成堆的石块。⑤旱暵(han汉):天旱。暵,晒干。⑥旱魃(ba拔):传说中造成旱灾的怪物。 6l IFxc  
6l IFxc  
二、 6l IFxc  
●孙梨在他的《读<伊川先生年谱>记》里,对“程门立雪”的解读,阐明了学者长期争论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6l IFxc  
    一是游酢杨时谁是立雪的第一主人翁,在表述程门立雪两个人的排名先后的问题。孙梨在文中完整引用《朱子文集》里的《伊川先生年谱》记载的原文: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 6l IFxc  
    二是游酢和杨时立雪在门内侍立还是在屋外雪地上站立。孙梨认为是在门内侍立。他是根据《朱子文集》里的《伊川先生年谱》记载的原文: “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其严厉如此。”说明了两个弟子是侍立在屋里,而不是站立在大门以外。是老师叫他们去睡觉的时候,出门来才看见下了大雪。 6l IFxc  
BYS lKTh  
附:孙梨《读<伊川先生年谱>记》 BYS lKTh  
我读书不求甚解,又好想当然,以己意度古人文词,所以常常弄错。查词书的习惯也差。初中时,老师叫买《辞源》,我花了七块白洋买了一部丙种的,使用得不多,保存得很好。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汉奸抢走了。进城后又买了一部旧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造反派偷去了。 BYS lKTh  
比如“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本来一查就可明了的,可是我一直没去查考。因此,这个词儿,长期在我的脑子里形成的印象是:有两个弟子,去拜访程颐,程的架子很大,正在闭门高卧,两个弟子站在门外,天下着大雪,他们直直地立在那里不动。 BYS lKTh  
晚年读了《朱子文集》里的《伊川先生年谱》,才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原文为: BYS lKTh  
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其严厉如此。 BYS lKTh  
这说明,两个弟子是侍立在屋里,而不是站立在大门以外。是老师叫他们去睡觉的时候,出门来才看见下了大雪。 BYS lKTh  
这里记述了一下大雪,不过是为了增加描写的气氛。中国有许多散文,在结尾时,常常好用这个手法。这里,也反衬两个弟子侍立时间之长。 BYS lKTh  
雪下到一尺深了,恐怕要有两、三个小时才行。不过站在屋里,总比站在门外暖和多了,不然老师也不会老是闭着眼坐在那里。 BYS lKTh  
这个典故是表明古人的尊师重道的。然而,老师不说话,闭着眼睛,也许是在想自己的心事,也许是对两个弟子无话可说,也许是今天心情不好。也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给他下个“严厉如此”。因为另有记载:“晚年接学者,乃更平易,盖其学已到至。” BYS lKTh  
不过程颐这个人,确是有些言语和行动,不近人情。例如他给皇帝讲书,过去都是站着讲,他独独要求坐着讲,以明尊师重道。朝廷的体制,是那么随便改得的?又如课间休息时,年幼的皇帝攀折了一条柳枝,他就说道:“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像训斥乡间小孩子一样,弄的皇帝“不悦”。 BYS lKTh  
连举荐他来的司马光,“闻之变不悦”。和他同朝做官的苏轼苏辙兄弟,对他也很不满意。苏轼在上给皇帝的奏折中就曾说:“臣素疾程某之奸,未尝假以词色。” BYS lKTh  
按说苏氏兄弟也属于司马光这一派,但他们是会做官的,是办实事的,是讲究通达的。对程颐这种过于矫饰的空言泛论,时常加以无情的讽刺,直至结下仇怨。当然,也有人说,其中掺杂着一些争名夺利的成分。 BYS lKTh  
当时宰臣们荐举程颐的奏章,措词很高。其中谓: BYS lKTh  
言必忠信,动遵礼仪;矜式士类,裨益风化。材资劲正,有中正不倚之风;识虑明彻,至知几其神之妙。 BYS lKTh  
但这些溢美之词,并不保证程颐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到了京城,朝廷只给他一些管文化教育的闲散官儿做,除去叫他“说书”外,还叫他“兼判登闻鼓院”,就是叫他去管上访。他说:“入谈道德,出领诉讼”,不愿意干。其实这倒是一件实际工作。 BYS lKTh  
苏辙背后对太后说这个人“不靖”,就是说他不安分。但他为什么竟能享那么高的盛誉,而屡次为名公巨卿们所推荐呢?道理是:对宰臣们来说,他们能给天子找到这样一个刚正纯粹的大儒,以为是尽了自己的职责,为太平盛世添加了光彩。对程颐本人来说,既然自己是因为刚正纯粹,被朝野看重,就无妨再加大这方面的资本,弄得更突出些。 BYS lKTh  
这也是一种进身之道。不过也埋伏下了危机。当时朝廷的政局,像棋局一样,斗争激烈。等到荐引他的一派人失势,他也就跟着倒楣。或者他的一些奇特的令人非议的行径,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把帐算在举荐他的一派人头上。所以后来,谏议大夫孔文仲奏程颐: BYS lKTh  
污下儉巧,素无乡行。经筵讲说,僭横忘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间乱,以偿恩仇。致市井目为五鬼之魁。请放还田里,以示典型。 BYS lKTh  
以后又弄得:“其所著书,令监司觉察。”“事下河南府体究,尽逐学徒,复隶党籍。”就是说,不只著作被禁,株连弟子,而且又被挂上黑牌了。 BYS lKTh  
如果他老老实实,在乡下聚徒授书,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遭遇吧! BYS lKTh  
1984年9月14日改讫 BYS lKTh  
BYS lKTh  
【作者】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三、 BYS lKTh  
著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石立善对《程门立雪》典故的解读,认定了以下三个问题,还原程门立雪的真相: BYS lKTh  
    一是程门立雪发生在何时。石教授通过详实的历史文献考证,认为程门立雪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元祐三年(1088)冬。相对而言,这个说法比元祐七年说和元祐八年说要合理一些,此时程颐五十四岁,游酢、杨时三十六岁。石教授认为,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程门立雪不是程颐晚年的事,最迟也是发生在五十几岁的中年。 BYS lKTh  
    二是程门立雪不是站在风雪中。石教授认为《侯子雅言》说的“侍立”不是站立在庭院中,而是在室内恭敬地站在一旁,“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说的也不是游酢、杨时站在风雪中,而是说他们等候了老师很长时间,当出门回去的时候,门外的积雪已深达一尺,形容等候的时间之久。二人若是站在庭院中,《侯子雅言》怎么会使用“侍立”和“及出门”这样的字眼儿呢?因此,石教授还原了真实的“程门立雪”,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游酢、杨时一同去拜见程颐,而恰巧程颐正在静坐,未予理会二人,游、杨既不敢惊动老师,也没有离开,等程颐静坐结束,睁开眼睛时发现二人仍然站在旁边恭敬地等候,而此时天色已晚,就命他们回去,二人出门时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 BYS lKTh  
    三是“程门立雪”背后之意。“程门立雪”典故传为千古佳话的意义有三:一是赞扬游酢、杨时尊师求道之心虔敬真切,二人的行为正符合古人所谓对于师长、父执的礼节——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二是表明程颐性格严厉刚方,其弟子王苹回忆学生们和程颐在一起时,“坐间无问尊卑长幼,莫不肃然”(《二程外书》卷十二引《震泽语录》)。程颐的确做到了其兄程颢所说的那样,能令人心生敬意,尊严师道。后世的学者在评价二程兄弟时,多认为程颐的“立雪”过于严毅,不如乃兄“如坐春风”般的粹然和气,我却不以为然,宽严相济方合教学之道,二程迥异的性格正相互补,故而程门英贤济济,才开创出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三是如实地记录了程颐的学问生活的一个日常场景即静坐,二程兄弟皆推崇静坐工夫,身体力行,而他们的静坐与佛教、道教截然不同,其目的在于收敛身心,持敬定本,涵养体察,程学后来发展到道南的罗从彦、李延平这一代,就开始提倡于静坐中体察“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游、杨乃程门之翘楚,据同门谢良佐(1050—1103)回忆,在众多的弟子中,程颢最喜爱杨时,程颐则最爱游酢(《上蔡语录》卷中),而游、杨果然不负老师的厚望,程学南传入闽后,人才辈出,终由四传弟子朱子集道学之大成。 BYS lKTh  
BYS lKTh  
附:石立善《程门立雪的真相 近千年来我们都搞错了?》 BYS lKTh  
终于踏上了北宋二程子兄弟的故里——河南省嵩县田湖镇程村。 BYS lKTh  
读二程子的书这么多年,夙愿一朝得遂,既喜且怯。“喜”中更多的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怯”则是近乡情怯的怯。二程子的哲学,一直是我的精神故乡,此番朝圣之旅,睹物生情,谨记一点感想于此。 BYS lKTh  
参拜完二程祠堂的正殿及庭院内的匾额、碑刻等历代遗迹,我沿路来到故居后院,只见这里绿草丛生,还有两块现代人树立的简体字石碑,一块是刻有“程门立雪处”的隶书石碑,紧挨着它是一块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程门立雪》的故事和程颐的《立雪诗》,同行的学者争相与之合影。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BYS lKTh  
程颐晚年移居耙楼山下,继续著书立说,完成理学思想研究。有一冬日下午,弟子杨时与游酢前来拜访,他们二人隔帘望见老师正瞑目而睡,便悄悄退了出来,站在庭院等候。这时,天上飘起雪花。过了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他们浑然不觉,仍静立在风雪中。 BYS lKTh  
两个时辰过去,程颐醒来,见门外的杨时和游酢立在雪地上,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便说:“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BYS lKTh  
程颐对弟子的虔敬十分感动,写了《立雪诗》以记之:
游杨托意远,夷然总不屑。
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
颗若非浮慕,久立在冰雪。
偶然成感兆,风格两奇绝。
正气终日互,吾道岂磨灭。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程门立雪发生在何时 BYS lKTh  
此碑用浅显直白的文字讲述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还引了一首诗作为结尾,立意非常之好。但我读了之后,觉得有不少问题,比社会一般流传的程门立雪的事迹还要严重,亟需订正。 BYS lKTh  
第一个问题是碑文与程门立雪的事迹不符。作为励志的好素材,程门立雪与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一样,在流传过程中早已变形了。首先,立雪是什么时候的事呢?碑文说是程颐(1033—1107)晚年移居故里耙楼山下发生的,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根据。程颐在古代哲学家中寿命属于很长的一位,他活了七十四岁。南宋朱子(1130—1200)编纂的《二程外书》卷十二记载如下: BYS lKTh  
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BYS lKTh  
朱子此条记载摘自《侯子雅言》,《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二程的门人侯仲良(字师圣),这段文字是关于立雪最早的记载,仲良是二程的舅舅侯可之子,于二程为中表兄弟加师生,关系非常亲密,他的话是很可信的。程颐的另一个学生尹焞《涪陵记善录》也记载了游杨立雪(南宋祝穆编《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引),此书是尹焞晚年的语录集,由他的学生冯忠恕编纂整理。游酢(1053—1123)与杨时(1053—1135)同为福建人,志趣相投,关系很好,常结伴而行,游酢身后的墓志铭就是杨时写的。朱子编写的《伊川先生年谱》注语引用立雪的事迹后,加了一句评语:“其严厉如此,晚年接学者,乃更平易。”可见朱子并不认为立雪是在程颐晚年。 BYS lKTh  
那么,程门立雪究竟发生在何时呢?历来众说纷纭,南宋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元祐八年(1093)癸酉”条记载此年六月游、杨一起到洛阳见程颐,虽然引述了二人立雪事作为补充,但没有说是那一年,只笼统地说是“顷年”的事,“顷年”就是往年、往昔的意思。清人张夏补编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索性就将立雪事系于元祐七年(1092)冬,池生春的《伊川先生年谱》则系于“元祐八年(1093)癸酉六十一岁”条,游开智编《游定夫先生年谱》没有记载立雪,只是说元祐八年游酢偕杨时离河清县以师礼见程颐于洛。近人姚名达编《程伊川年谱》亦未将立雪事系年,仅是作为附录的资料之一。最近,申绪璐《道南一脉考》指出元祐三年(1088)冬,龟山赴调至京师,游酢此年出任河清知县,杨、游一同赴洛见伊川,立雪即在此年(《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4期)。相对而言,这个说法比元祐七年说和元祐八年说要合理一些,此时程颐五十四岁,游酢、杨时三十六岁。 BYS lKTh  
但是,元祐三年说的问题和旧说一样,是先设定了程门立雪事一定是发生在程颢(1032—1085)死后,如清人茅星来《近思录集注》卷十四“立雪”条亦持此说,就说此时明道已殁,游酢与杨时复师事伊川于洛。仅就现存的文献而言,考定立雪的具体时间还是非常困难,我认为不能排除发生在程颢生前的可能,即元丰八年(1085)之前,比如元丰四年(1081)二程兄弟皆在颖昌(今许昌),游、杨等人以师礼来见程颢,自然也有可能同时向程颐求教,杨时在《御史游公墓志铭》中就说过他和游酢在元丰年间,一同受业于程颢兄弟之门。而且,游酢第一次见程颐是非常早的事情,地点是在东京开封,游酢年仅二十岁,当时程颐以事至开封,一见游酢即谓其资质可与适道,《游定夫先生年谱》则将此次初见系于熙宁五年(1072)。因此,侯仲良所说游、杨二人“初见”程颐,应当是他的误解或记忆有误。程门弟子的确大多先师事程颢,程颢去世后转师程颐,但不能忘记的是二程思想成熟相当之早,兄弟两人又常在一起,程颢的很多学生同时也受教于程颐,如吕大临元丰二年(1079)赴洛求教时,他所记录的《东见录》(见《二程遗书》卷二上)中有一些就是程颐的话语,还有谢良佐在中举(元丰八年)前也曾多次向程颐求教。总之,游杨立雪不能排除发生在程颢生前的可能,要确定立雪的具体年月,尚需要新的资料与有力的证据。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程门立雪不是程颐晚年的事,最迟也是发生在五十几岁的中年。 BYS lKTh  
程门立雪是站在风雪中吗 BYS lKTh  
碑文又说游、杨望见程颐“正瞑目而睡”,这是个很大的误解,我见过的一些学者的文章和中小学教材讲程门立雪的故事,要么说是程颐在打盹、打瞌睡、睡午觉,要么就说是在作气功或闭目养神,这些都是以讹传讹。 BYS lKTh  
《二程外书》记载的“瞑目而坐”就是闭目静坐,静坐乃宋明理学家重要的修身功夫之一,程颐非常喜欢静坐并大力提倡,认为闭目静坐可以养心,故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在他晚年病重时仍坚持静坐不间断。程颐睁开眼睛后所说的那句“贤辈尚此乎”,意即你们还在这里啊?一个“尚”字说明游酢、杨时刚来的时候,程颐就已察觉到了。试问睡觉的人如何知晓?早在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程门立雪图》中程颐的形象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张岱也说程颐“隐几而卧”(《夜航船》卷五《伦类部·师徒先辈》)。被仇英《程门立雪图》误导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清人张四科的题画诗云:“先生隐几虚堂中,两贤拱立无惰容”(《宝闲堂》卷三《题仇十洲画<程门立雪图>》),可见误解由来之久。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仇英《程门立雪图》
BYS lKTh  
BYS lKTh  
还有,碑文说游、杨站在庭院等候程颐,雪越下越大,二人仍然静立在风雪中,两个时辰后,程颐醒来看见门外的二人立在雪地上,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这也是很多人对“立雪”二字的误解,我手边的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的《汉语成语大辞典》“程门立雪”条也说“立雪”是站在雪地里,“瞑坐”即打盹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版,第142页),其实《侯子雅言》说的“侍立”不是站立在庭院中,而是在室内恭敬地站在一旁,“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说的也不是游酢、杨时站在风雪中,而是说他们等候了老师很长时间,当出门回去的时候,门外的积雪已深达一尺,形容等候的时间之久。二人若是站在庭院中,《侯子雅言》怎么会使用“侍立”和“及出门”这样的字眼儿呢?我看过一些艺术家创作的《程门立雪图》,除了仇英的画以外,游酢与杨时都是伫立在风雪中,其场景的确令人感动,可是并不符合事实。即使游、杨没有立于门外顶风戴雪,也丝毫不会减损他们精诚真挚的心情和我们的敬仰。 BYS lKTh  
程门立雪”背后之意 BYS lKTh  
我们还原真实的“程门立雪”,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游酢、杨时一同去拜见程颐,而恰巧程颐正在静坐,未予理会二人,游、杨既不敢惊动老师,也没有离开,等程颐静坐结束,睁开眼睛时发现二人仍然站在旁边恭敬地等候,而此时天色已晚,就命他们回去,二人出门时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 BYS lKTh  
这个短小的故事意义有三:一是赞扬游酢、杨时尊师求道之心虔敬真切,二人的行为正符合古人所谓对于师长、父执的礼节——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二是表明程颐性格严厉刚方,其弟子王苹回忆学生们和程颐在一起时,“坐间无问尊卑长幼,莫不肃然”(《二程外书》卷十二引《震泽语录》)。程颐的确做到了其兄程颢所说的那样,能令人心生敬意,尊严师道。后世的学者在评价二程兄弟时,多认为程颐的“立雪”过于严毅,不如乃兄“如坐春风”般的粹然和气,我却不以为然,宽严相济方合教学之道,二程迥异的性格正相互补,故而程门英贤济济,才开创出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与此相关,我觉得另外一条有关谢良佐的资料很值得一读,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五记载: BYS lKTh  
上蔡先生初造程子,程子以客肃之,辞曰:“为求师而来,愿执弟子礼。”程子受之,馆于门侧,上漏旁穿,天大风雪,宵无烛,昼无炭,市饭不得温,程子弗问,谢处安焉。如是逾月,豁然有省,然后程子与之语。 BYS lKTh  
谢良佐第一次拜谒程子时,程子以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而谢良佐则推却谢绝这样的礼遇,希望作为弟子入程门求教,程子同意并让他住在门旁一间很简陋的屋子里,屋顶和墙壁上都有漏洞,当时大风大雪,白天没有碳可以取暖,晚上没有蜡烛照明,买来的饭菜也无法用火温热,但程子连问也不问,谢良佐则泰然处之。这样的生活过了一个月,谢良佐心中豁然有所省悟,然后程子才和他讲话。 BYS lKTh  
从时间上来看,我认为文中的“程子”就是大程。谢良佐年少习举业,拜师时已有一定的名气,加上记忆力超群,颇为自负,大程初见即杀其锐气,入门后仍棒喝再加,如斥其“玩物丧志”等,可知即便是性情温厚的程颢,对待学生也是因材施教,并非总是一团和气。大程门墙既如此严峻,游、杨访小程而立雪恭候,则完全可以理解。 BYS lKTh  
三是如实地记录了程颐的学问生活的一个日常场景即静坐,二程兄弟皆推崇静坐工夫,身体力行,而他们的静坐与佛教、道教截然不同,其目的在于收敛身心,持敬定本,涵养体察,程学后来发展到道南的罗从彦、李延平这一代,就开始提倡于静坐中体察“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游、杨乃程门之翘楚,据同门谢良佐(1050—1103)回忆,在众多的弟子中,程颢最喜爱杨时,程颐则最爱游酢(《上蔡语录》卷中),而游、杨果然不负老师的厚望,程学南传入闽后,人才辈出,终由四传弟子朱子集道学之大成。 BYS lKTh  
行笔至此,我想起了一个很可笑的说法,即“程门立雪”是道学家编造出来的,剽窃于禅宗二祖惠可求法于达摩而立雪断臂的故事,何满子先生就力主此说(《桑槐谈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这个说法简直荒唐无稽,程门立雪一事无论对程颐,还是对游、杨二人来讲,皆属于理所应当,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般而言,作伪与剽窃都有明确的目的,或宣传渲染,或以假代真,但立雪的三位当事人几乎都未提及此事,侯仲良和尹焞也仅仅是一提而过,并无过格和可疑的言行。后来游酢有一首诗《春日山行有感》(《游廌山集》卷四)曰:
十里桥西别有天,青山欲断翠云连。
园林寂寂鹿为友,野服翩翩儒亦仙。
风咏舞雩正此日,雪飘伊洛是何年?
追寻往事顿成梦,回首春光倍黯然!
BYS lKTh  
“雪飘伊洛是何年”,是游酢唯一一次提及并怀念当年冬雪之日访师于河南的情景。今日吟读此诗,仍令人感念不已。 BYS lKTh  
《侯子雅言》与《涪陵记善录》先后亡佚,朱子在《二程外书》之外,还将这个故事收入到他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卷十四里面,后来元代人编的《宋史·杨时传》特别引述了“程门立雪”。《近思录》与《宋史·杨时传》的影响很大,让这个故事广泛地流传开来。到了明代,儿童启蒙教材《幼学琼林》也收录了程门立雪的典故,与西汉苏章负笈千里寻师的故事一样深入人心。由此可知,在北宋就有程颐的两个学生记载了立雪事迹,而当时并无人利用此事大作文章,直到南宋中期以后才作为道学史上的一个佳话流传于世,何来剽窃?何用剿袭?所谓程门立雪剿袭自禅门之说,至此可以休矣! BYS lKTh  
《立雪诗》是谁的作品 BYS lKTh  
第二个问题是碑文结尾的《立雪诗》,这首诗真是程颐作的吗?我熟读二程子的著作与语录,从未见过此诗。程颐一心求道,生平不喜作诗,以为作文害道,乃玩物丧志的无用赘言,甚至批评杜甫的诗是“闲言语”(《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作者害道者否”条与“或问诗可学否”条)。从这首诗的内容看来,是对游酢、杨时二人尊师重道的赞美,而程颐本人岂能如此自美自夸!像“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这样推崇备至的褒扬,根本不可能出自程颐之口。 BYS lKTh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谁作的呢?作者是明代人陆宜春,此诗原名《题立雪阁》。陆宜春曾参与修订《嵩县志》,据明人王守诚《重刻嵩县志序》的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邑人胡敏编撰《嵩县志》,由于内容太过简略,陆宜春于正德(1505—1521)初年又将胡志增广为三卷。在重修二程故居时,诸多地方官员及士大夫都题诗作记念,陆宜春也吟了两首诗,《题立雪阁》是其中之一,他还有一首诗为七律:
坐背顺阳南九皋,松篁元不混蓬蒿。
源承曾脉千年统,派起闽泉有世劳。
人爵不如天爵贵,青云争似白云高。
无穷理趣钻研尽,瑕类何曾有半毫!
BYS lKTh  
将《立雪诗》与《题立雪阁》比较,会发现有几处文字差异。“颗若非浮慕”,《题立雪阁》则写作“颐若非浮慕”,“颗”字毫无意义,“颐”字于文意也不通,我推测“颗”、“颐”都是形讹字,这个字本来是“颜”字,“颜若非浮慕”,“ 颜若”即孔子的弟子颜回与有若,此句是形容游酢、杨时不是表面上崇慕孔门的颜回与有若的尊师行为,而是发自内心,付诸践履。“偶然成感兆”,《题立雪阁》则作“偶而成感兆”。最后一句“正气终日互”,《题立雪阁》文字相同,但读不通,我认为这个“互”字乃是“亘”之误,“正气终日亘”,是形容程颐师生的浩然正气延绵不绝,由此方引出最后一句“吾道岂磨灭”,这两句是赞颂道学的传统与美德代代相继,直至永恒。 BYS lKTh  
在古代文学史上,诗文的原作者被后人张冠李戴的例子屡见不鲜,明人陆宜春的《题立雪阁》一诗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认为是程颐的诗作。奇怪的是,多年以来这么多学者都拜谒过二程故居,竟然无人指出立雪故事的误谬和《立雪诗》的问题,令人三思不得其解。二程故里乃理学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客参观以及两次大型的祭祀活动,因此我郑重建议嵩县管理部门重立此碑,将立雪故事的内容加以修改,并删去《立雪诗》。如若不删此诗,那么就应将其作者改为明代人陆宜春,注明此诗是他对程门立雪的追颂与赞美,以正视听。 BYS lKTh  
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学进,学进而惑解道传,程门立雪之寓意大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让后人了解、认知历史的真相和二程兄弟新儒学的真精神,我虽不敏,而不敢少让。 BYS lKTh  
(写于2016年1月) BYS lKTh  
【作者】石立善:1973年生,著名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申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毕业于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综合政策学部,获学士学位。2004年京都大学大学院硕士课程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京都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学分修满退学。2010年3月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同志社大学外国人研究员(2007—2008),京都女子大学兼任讲师(2007—2010)、近畿大学兼任讲师(2007—2010)、京都大学兼任讲师(2009—2010)。 主要学术兼职为:台湾大学访问学者,琉球大学客座研究员,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共同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朱子学会理事,《古典学集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学、经学、朱子学、敦煌学吐鲁番学、日本汉学等。)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2016年9月19日一稿于朱子故里尤溪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 此帖被福建游良耀在2016-09-20 16:05重新编辑 ]
6条评分好评度+14贡献值+15
游平乐 好评度 +4 正能量 2017-03-06
游荔生 好评度 +5 正能量 2016-09-21
游荔生 贡献值 +5 正能量 2016-09-21
鄂游涛 好评度 +5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016-09-20
鄂游涛 贡献值 +5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016-09-20
游安民 贡献值 +5 谢谢上传 2016-09-20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安民

发帖
2692
金钱
37484
贡献值
2888
交易币
15
好评度
3364
家乡
江西省南城县徐家镇游家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9-20
谢谢上传

发帖
5519
金钱
32934
贡献值
917
交易币
204
好评度
1965
家乡
福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9-20
不高不矮,不乖不酷;
無銭無权,無忧無痛。

情感单纯,生活丰富;
月下举杯,花间作赋。

热心对人,冷眼对世;
没有野心,但有高度。

发帖
4375
金钱
112906
贡献值
1869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0
家乡
山东滨州中游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9-20
谢谢上传。
离线鄂游涛

发帖
1190
金钱
17636
贡献值
577
交易币
1
好评度
416
家乡
湖北省嘉鱼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9-20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离线游荔生

发帖
7952
金钱
25779
贡献值
1027
交易币
4
好评度
6227
家乡
莆田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9-21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谢谢。
离线游新源

发帖
8933
金钱
2215
贡献值
2591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69
家乡
福建省上杭县同康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9-22
反正就是他俩的典故、谁第一第二我个人觉得不重要
因为一个游字,紧紧的把我们连在一起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10-12
回 游安民 的帖子
游安民:谢谢上传 (2016-09-20 20:17)  BYS lKTh  
BYS lKTh  
谢谢站长,祝福您!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10-12
回 立雪游作忠 的帖子
立雪游作忠:[表情]  (2016-09-20 21:10)  BYS lKTh  
BYS lKTh  
谢谢作忠主席,祝福您!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10-12
回 游荔生 的帖子
游荔生: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谢谢。 (2016-09-21 14:22)  (r.{v@h,dV  
(r.{v@h,dV  
谢谢版主的评定,祝福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