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6188
-
- 注册时间2011-11-28
- 最后登录2018-06-18
- 在线时间237小时
-
- 发帖111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钱4360
- 贡献值383
- 交易币1
- 好评度606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116
- 金钱
- 4360
- 贡献值
- 383
- 交易币
- 1
- 好评度
- 606
- 家乡
- 福建省南平市
- 性别
- 男
|
aqQ o,5U> “程门立雪”典故新说 aqQ o,5U> 游梦熊 aqQ o,5U> aqQ o,5U> 史料依据: aqQ o,5U> 一,《二程语录》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aqQ o,5U> 二,《宋史 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aqQ o,5U> 三,朱熹赞游酢祠联:“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 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见《朱熹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 aqQ o,5U> aqQ o,5U> “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90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呼啸的寒风席卷着大地,天上纷纷扬扬飘着鹅毛大雪,远山呈现出白茫茫的一片,树林披上了银妆,行人把衣服裹得紧紧的。为了探求二程理学的真谛,不让理学中断,肯下苦功、勤学好问的游酢携同龄好友杨时,踏着飞雪奔往洛阳,走进程家登门拜程颐为师,向他求教理学。刚进程家厅堂,只见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一边烤火取暖,一边思考问题。游酢低声地对杨时说:“我们不要惊动老师,以免打断他的思路。”于是,游、杨就恭敬地侍立在老师身旁耐心等待,不肯离开。直到程颐张开眼一看,发觉游、杨还站在自己身边,便对他俩说:“你们还站在这儿?天已经黑了,暂且回去休息吧!”游、杨十分诚恳地说:“好吧,老师!我们明天再来。”程颐被游、杨尊敬师长、勤学好问的精神所感动,送他们到门口时,才发现门外的大雪已下了一尺多深。这便是流传数百年之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尊师重道、诚恳求教而名垂千古的“程门立雪”典故。这也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新说。 aqQ o,5U> 由于历史的原因,即:游酢去世于北宋末年,这正是二程理学被作为伪学遭到批判处于低谷时期;杨时比游酢多活了12年,这期间,正是道学南移兴学重道的如日中天,理学复兴,东山再起,正是南宋弘扬理学的兴旺时期。杨时官位高、著作多、弟子多、贡献大、影响深远,因此,造成后人把游酢淡忘了,在谈论“程门立雪”“载道南归”时,普遍皆是只提杨时,少提游酢或不提游酢。以致现在一打开电脑,从小学教材的历史典故到辞书典籍,都是只提杨时,少提或不提游酢。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公正的。历史事实是游酢比杨时早9年认识二程(程颢、程颐),即熙宁五年(1072)游酢从建阳赶赴京师(开封)预考时,慕名前往拜见程颐。这年8月经程颐举荐,游酢到程颢担任县令的扶沟县任县学教授,一边任学职一边向程颢学二程洛学。元丰四年(1081)杨时在游酢的引荐下,一起前往颍昌(河南许昌)向程颢求教理学。程颢去世8年后的元祐八年(1093),游酢又携杨时同去洛阳登门拜程颐为师,从学于他。这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动,给后人留下了“ 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历史典故。 aqQ o,5U> 以往相传的“程门立雪”典故或成语故事(称旧说),可归纳为三种: aqQ o,5U> 一、 故事的主人公只提杨时不提游酢。如小学教材语文版第四册课文“程门立雪”写到: aqQ o,5U> 杨时是宋朝的大学问家。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 aqQ o,5U> 相传,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专门去请教程颐老师。 aqQ o,5U> 他们走到程颐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休息,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候着。 aqQ o,5U> 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站在大雪纷飞的门外,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里,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 aqQ o,5U> 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的面容说“您正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aqQ o,5U> 请看,统篇只提杨时,不见“游酢”二字,这是违背史料依据的。 aqQ o,5U> 二、登门拜师求教的主人公,是站立在程家门外的雪地里。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课文】(成语故事 程门立雪)载: aqQ o,5U>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考取进士后不愿做官,立志研究学问,曾到河南颍昌拜程灏为师学习理学。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到洛阳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已经40岁了。一次读书的时后,杨时遇到了难解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冒雪去见程颐。他们顾不上吃饭,赶到程颐家中。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他们不忍心打扰他,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这时,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两被冻得浑身发抖。过了好长时间,程颐睡醒了,才知到他俩在门外等候多时,于是马上请他俩进屋。这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他俩也成了雪人了。 aqQ o,5U>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来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aqQ o,5U> 请不要忘记,拜二程为师是游酢先于杨时,是游酢携杨时先后前往颍昌、洛阳拜程颢、程颐为师求习理学。他俩学成后,“载道南归”,把在北方刚刚形成的以新儒学(二程理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重心转移并传播到南方来。三传至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到重大作用,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aqQ o,5U> 三、褒杨时贬游酢。如有一篇网络上的文章是这样说的: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鉆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灏门下。程颢死后,又向其弟程颐拜师求学。那时他已40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好学,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有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求教学问,不巧却碰上程颐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二程理学。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aqQ o,5U> 第三种说法更是可笑,为了褒杨时而贬游酢,把游酢刻化成一个怕苦怕冷、问学无诚心没毅力,不顾老师闭目静思,竟想叫醒老师,尊师远不如杨时的劣迹斑斑的丑学子。 aqQ o,5U> 以上三种旧说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游酢、杨时,二者不可缺一,且游酢在先杨时在后。《二程语录》中的《侯子雅言》和《宋史 杨时传》二则史料文字,全无门外立雪的表述之意。“程门立雪”之门,是游、杨师事程颐门下,是程家门弟之意。游、杨是侍立在厅堂内的程颐老师身旁,而绝不是站立在程家门外的雪地里。“瞑目而坐”是闭目静思,领悟天理,而不是在打瞌睡或睡午覚;古代学者很注重闭目养神、修身养性,十分讲究端坐静思,甚至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把瞑目静坐当成一种克己自省、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古人常常静中悟道明理,时时克己反省、闭门思过。“既觉”不能理解为“睡醒”而应理解为“发觉”、“发现”或“觉察”。 aqQ o,5U> 总之,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程门立雪”“载道南归”精神,我们要正本清源,克服脱离历史事实的虚无主义和为追求艺术形象而产生的望文生义的错误倾向,还“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本来面目。 aqQ o,5U> 2015.3.31 aqQ o,5U> [ 此帖被游安民在2015-03-31 20:04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