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游氏大家庭后,出于寻根的渴望,成都南门游进
@宗亲上传的几页成都《游氏支谱》很快引起了我的关注,进而又看到了漳州宗亲上传的《闽游富治系大族谱》,如获至宝。初看却不得要领,直到发现有“迁四川”字样后,就开始了艰辛的网络寻亲之旅。找地图、查地名、梳理宗脉线条、对比分析等等,终因资料过少经验尚浅知识不全,依旧迷雾重重,也许离珠连就差一层纸。
O5-;I,)H 就“迁四川”而言,还是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迁四川集中出现在《大族谱》的第
15代文字辈。
O5-;I,)H 1、第
215、
218、
219页,
10世祖世元公系下
13世日耀公,其膝下三子,长子达基公、三子达固公均举家迁往四川成都府汉州凉水井,仅留次子达怀公原住。又二公夫人均为林姓。
O5-;I,)H 其时为乾隆甲戍年,即乾隆
19年,公元
1754年,达基公一家谱计为
6人,达固公一家谱计为
8人,共
14人,若有未嫁幼女,一定会随行,总人数会超过
14人。
O5-;I,)H 谱记生年的仅达固一人,为
1703年,其时
51岁,其在家二兄
57岁,长兄达基公应在
60岁上下,看来应该是三世同堂,迁徙规模还要扩大。
O5-;I,)H 2、7世祖尊义公系
12世明奇公之后
15世糙公、朗公二人,其后及去四川何地谱记不祥。
O5-;I,)H 3、6世祖元举系
15世武略公,其后及去四川何地谱记不祥。
O5-;I,)H 即使我难以确认我是否这几支的后裔,面对这种在当时族中具有强烈冲击的重大事件,难免也有这样的疑问:
O5-;I,)H 1)、这
5系人马是结伴去的四川吗?同行还有异姓族群吗?还有《大族谱》中断的支系宗族同行吗?
O5-;I,)H 2)、是什么原因让同族至少
19人的庞大队伍同时背井离乡,其目的地又是同一个地方?漳州原乡现在还有口传记忆吗?
O5-;I,)H 3)、3000多公里的险山恶水、舟车劳顿,五六十岁的老爷子吃得消吗?中途谁又散失了、没了?究竟哪些人到了目的地,成为入蜀开基祖?发展得怎样,后人情况如何?
O5-;I,)H 4、成都已知的世福系沃佐公与世元系的达基达固的下辈均为文字辈,应该是同辈,这两支应该非常亲近,因为第
134页载“世元公
….至大清顺治甲申年
……与胞弟世福合葬在
…..”云云,至少在
1644年两系很亲近。
O5-;I,)H 那么,雍正年间到四川的沃佐公系与
20余年后到四川的达基系有联络吗?或是成都谱记有误,沃佐公就在这大队人马之中?
O5-;I,)H 凡此等等,都已尘封,大族谱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历史,不得而知。
O5-;I,)H 个人认为,旧时凡举家动迁,一定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经过查阅相关史料,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O5-;I,)H 其一,天灾。漳州志载,(
1)雍正
4年,漳州饥荒,南靖大水,冲决城墙若干丈;(
2)乾隆
14年
4月初一,漳州地震;(
3)乾隆
18年,海澄大疫,人畜死亡无数,同年漳浦发大水;同年龙湾、草潭水利工程完成,利龙溪、南靖。(
4)乾隆
19年(即入川那年),风雨大作,海澄西、南两溪水涨数丈,淹没庐舍
4850间,人畜死亡无数,
5月又遭水灾,龙溪民宅多被漂没,漳属
7县均受灾。
O5-;I,)H 其二,人祸。或者水灾导致资源减少,引起宗族纷争。
O5-;I,)H 其三,素有开疆辟基之志,纵有千山万险,时机稍有成熟,便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纵观开基世祖莫不如是,这是应该努力挖掘的游氏精神。
O5-;I,)H 其四,天府之国的创业诱惑。其时清政府的“填四川”移民计划已见成效,不少早期拓荒者占了太多的土地无人耕种,便在原乡开始招朋唤友,且衣锦还乡省亲祭祖,激起了第二次上四川的移民浪潮,现成都东山客家聚集区的大部就是这样去的。
O5-;I,)H 寻亲探祖的过程是艰辛的,又是充实的、快乐的、温暖的,尽管结果依然疑无路。真诚希望有关有识有情的宗亲们共同来开启族谱中暗藏的历史,特别希望漳州原乡及成都两地宗亲提供进一步信息。
成都 正宽
O5-;I,)H O5-;I,)H O5-;I,)H O5-;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