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帝喾都于亳(今偃师),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gYc]z5`
特别是战国时期赵都中牟被认为在河南鹤壁,是近几年来河南古都寻根的重大突破。《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赵都中牟的确切位置,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中牟,二说在今河北的邯郸、邢台之间,三说在今河南的汤阴、鹤壁一带。从1998年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鹤壁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赵都中牟在今鹤壁市南鹿楼与故县一带。 gYc]z5`
古代都城寻根是和姓氏寻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姓氏源于古代最早分封的诸侯国,如黄姓源于古黄国、许姓源于古许国、郭姓源于古虢国等。对古国古都的考察,对理清某些姓氏的源与流来说,都是关键性问题。如赵都中牟的被确定,对理清赵姓的根源流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赵氏出自嬴姓,祖先是颛顼的裔孙伯益,伯益的九世孙即周穆王时的著名驭手造父,再传七世为东周诸侯之一赵叔带。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时,赵襄子最先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即位时迁都中牟。如今确定赵都中牟在河南鹤壁,对于认识后世河南境内的赵姓的几大分支的源起,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gYc]z5`
gYc]z5`
关于禹都阳城的考察,对于禹的后代产生的姓氏来说,也明确了最早的起源地。阳城本为山名,在今南登封市北。古禹国中心地域在今河南禹州,阳城的位置后世屡有变动,武则天时此地曾置告成县。当代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一般都认为禹都阳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也有的学者持有异议)。这一结论使当代禹的后裔禹姓为寻得根源而感到高兴。除国内的禹姓之外,韩国也有禹姓,而且韩国禹姓也认为他们是大禹的后裔。2001年9月,韩国禹氏宗亲代表一行9人来到中国河南寻根,他们参观考察了登封王城岗遗址,为能够亲自到“禹都阳城”旧址祭奠先祖而引以为荣。 gYc]z5`
值得提起的还有谢姓的寻根,同古代谢姓始祖封地的寻根也大有关联。谢姓出自炎帝之后,传到西周末年周宣王的舅舅申伯,被封于谢邑,于是申伯即成谢姓始祖。但这个谢邑在什么地方,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谢邑在今山东兖州市附近的谢城,二说在今河南汝南的谢城,三说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四说在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五说在今河南唐河县。而在唐河县的这种说法又有唐河的上屯、郭滩、苍台三种。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观点倾向于谢氏根源在南阳、唐河两种说法。世界谢氏总会既承认南阳,也承认唐河。世界谢氏总会会长谢汉儒认为,古谢邑“究竟在唐河,抑在南阳?此事关系祖先源流,不可不慎??继续追寻发掘,以科学方法探求实证,今年不成,期之来年,今世不成,期之子子孙孙继续努力”。他的意见符合情理,深得海内外谢姓人氏赞同。 gYc]z5`
当代河南关于其他古都古城的寻根,也做了不少工作。如河南潢川对黄国故城的考察,确认该城在今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淮河南岸、小黄河西岸。又如河南沁阳对于阝国故城的考察,确认该城在今沁阳市西北11公里处于阝邰村东,由此可断定这里是于姓的起源地。诸如此类对古都古城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为姓氏寻根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gYc]z5`
四、门类文化寻根与姓氏寻根 gYc]z5`
中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一些门类的文化寻根也往往追溯到河南。1999年9月,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淇县召开了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中华文化的一些主要代表性门类,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在河南的渊源。 gYc]z5`
对儒家文化及洛学的研究也是同姓氏寻根有联系的。儒家始祖孔子是山东人,但孔姓的祖根却在河南。据历史记载,孔姓源于黄帝后裔中的子姓。传说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被赐姓子氏,后代又将“子”字加“乙”为“孔”字,传数世即为商的始祖成汤。再传若干代至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此后孔姓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再后来到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儿子孔防叔逃往鲁国,才有山东的孔氏。因此,当代孔姓后裔既以山东曲阜为本根,也以河南商丘为本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邵雍祖根是西周的召公。召公原来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东周时召公后代被改封于王屋(今河南济源市邵源乡),战国时召氏流播于汝南、安阳等地,因避祸而将姓氏字加偏旁为“邵”。洛阳程氏源出风姓,颛顼时有重和黎兄弟分任司天、司地之职,即程氏始祖,其后裔在周初被封于程,建立程国,其地在今洛阳市东。宋代邵雍与二程的出现,是邵姓、程姓后人的骄傲,因此当代邵、程二姓后裔的寻根问祖也有人到洛阳瞻拜有关的遗迹。程颐晚年居住在洛阳龙门南耙楼山下,即今河南嵩县田湖镇程村,此地今被称为“两程故里”。程颐的十八代孙明朝的程世寅曾编撰《两程故里志》,后又由程宗孟续修,当代河南太康人程鹰等重新加以整理,已于1992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对于探寻程氏祖根及宋代理学渊源,都是一份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 gYc]z5`
道家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是没有疑义的。因道家始祖老子原籍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即李耳,字伯阳,是李氏远祖中的重要人物。考察道家始祖的渊源,也即是考察李姓的渊源。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称李耳为李利贞的十一世孙,宋代编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又做了更详细的记述。据记载,李氏祖根为颛顼之子大业,其孙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之职,之后数世皆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又传数世至殷纣王时的理徵,获罪被杀,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得活命,就改理氏为李氏。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声名显赫,其子孙流播陇西、赵郡等地,再四处迁居,皆成望族,于是后世李氏多为李昙的后裔,也即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当代世界李姓后人寻根问祖,也常见到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祭拜老子,把道家文化的寻根同李氏的寻根自然地结合起来。 gYc]z5`
关于墨家文化的寻根,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河南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与考察的结果认定墨子的里籍为鲁阳,即今河南鲁山。关于兵家文化与武林文化的寻根在河南也不断有新的活动。战国时期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鬼谷子在云梦山讲学,一代名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地在今河南淇县境内。淇县政府对有关遗迹予以修复,于是这里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军校”,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对研究兵家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价值。武林文化源于北方,河南是源头之一,尤其是少林武术源于嵩山少林寺,号称“天下武学正宗”。而同姓氏寻根关系密切的文化寻根还有隐逸文化寻根。这就是许姓的寻根。据历史记载,西周初,周武王把炎帝的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许,建立男爵许国,此为许姓之始。按照这种说法,许姓出自姜姓,是炎帝之后,自建立许国起,后代即姓许。由于许国弱小,春秋时为楚、郑等大国所逼,多次迁徙,其都先后在叶(今河南叶县)、城父(今安徽亳州)、白羽(今河南西峡)、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具体位置实难查考。河南省有关专家学者对许姓根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认为许姓的始祖是许由。许由隐居及洗耳的地方即在今河南登封市的箕山,许国、许地、许姓之许皆源于许由。而许由又是最早的隐士,也可以说是中国隐逸文化的祖根。这样,就把姓氏寻根和隐逸文化的寻根结合在一起。 gYc]z5`
五、独具特色的固始寻根 gYc]z5`
近数年来,福建和台湾的许多姓氏在探寻祖根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大都来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于是在他们的家族和每个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固始情结,他们对于根在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这一现象引起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注意,称之为“固始寻根”。 gYc]z5`
固始在今河南省的最东南部,全县在淮河以南,东境与安徽六安邻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广义的“中原”概念,固始已不属于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属的一个县,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历史上,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闽的必经之处,是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对于南迁至闽台的中原姓氏后裔来说,固始不是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却是在姓氏寻根过程中必然会探寻到的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说,固始寻根是独具特色的。固始成为闽台一带许多姓氏近根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民众三次大规模地向东南迁徙有直接的关系。第一次是西晋末年随着晋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现的移民潮。《闽书》记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福建通志》、《福州通志》及福建的杜黄陈郑等大姓的家谱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这八个姓氏的原始祖根皆在中原,但他们大规模南迁的始发地却未必都起于固始,只有福建客家人的林氏原曾“聚族于河南光州”。 gYc]z5`
中原大姓南迁并且起于固始的是以后的两次移民潮。第二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平叛,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58姓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于是固始陈氏和固始58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gYc]z5`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创建者王审知即是光州固始人。唐末大乱,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王绪率众攻占光州,自领光州刺史,王审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审圭阝参加了王绪的军队。不久王审知兄弟杀掉王绪,王潮代领光州刺史。王潮死后,王审知在唐末时被朝廷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于是率部入闽,割据一方,五代初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945年闽国被南唐灭掉。王审知及其子孙经营闽地数十年,原来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固始人,后来都在闽地落籍。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人,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郑姓等。 gYc]z5`
从以上考察可知,唐初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在福建入籍定居,繁衍生息,构成了后世福建民众的主体,究其根源,多来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谱、家谱,如王、陈、刘、黄、郑、周、许、方、曾、吴、谢、尤、施、余、颜、吕等20余种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而台湾的民众又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建的,因此,台湾的姓氏自然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光州固始。有人说,福建人来自固始的,占福建人口总数的70%左右,而台湾人来自福建的,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0%左右。由此推算,台湾人应有约半数来自河南固始。今见《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固始。这样的事实,说明河南的固始对于闽台地区的姓氏寻根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