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字“无头”只为怀念前人 (r.{v@h,dV
(记者 梁兰 王薇 通讯员 杜家博) 昨日,记者接到罗村某小学一位教师的电话,声称班里一位姓“潘”的学生每次写自己的姓时,总是不写“潘”字右上边的一撇,这位小学生还一本正经地告诉老师,爷爷就是这样教他写“潘”字的,还说“无头潘”有着一段有趣的典故。 (r.{v@h,dV
(r.{v@h,dV
□典故 (r.{v@h,dV
“潘”字无撇可出头 (r.{v@h,dV
经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在罗村街道务庄荣星村民小组潘家,400多年来,村民写“潘”字时往往都习惯将右上边的一撇省去,形成了一个“无头”的潘字体。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又有什么典故呢?据了解,“无头潘”的源头要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官至南刑部尚书,被崇祯皇帝封赐“三代尚书”———潘濬身上。据潘濬的后人振叔介绍,潘濬自幼聪颖,勤学不辍,是一个学识渊博,富有抱负的读书人,无奈两次科考屡次考不中。到了第三次科举考试,潘濬认为“潘”字有水有米有田,右上边的一撇会遮住光芒,让他无出头之日,于是潘濬将那一撇省去,结果此次科考成功真的中举了,此后官职还节节高升,成为了明代以来,罗村籍官位最大的一位封建官员。而家乡人为了纪念潘濬,就将他第三次科考中试时那次写的潘字延续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无头潘”。 (r.{v@h,dV
(r.{v@h,dV
□直击 (r.{v@h,dV
村民习惯“无头潘” (r.{v@h,dV
看着潘家村牌坊上那一个大大的“无头潘”字,究竟潘家村有多少村民写“潘”字都省去右上边一撇呢?记者看见潘家村保安室里的小黑板上记录的名字,只要是“潘”字都没有右上边的一撇,随后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并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发现中年以上年纪的村民写“潘”字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潘”字右上边的一撇省去,以典故向记者解释“潘”字为何无头。 (r.{v@h,dV
由于潘家村地处比较偏僻遥远,本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已外迁,住进了不少外地人。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外地人都知道“无头潘”由来,有的还开始习惯写省去右上边一撇的“潘”字。“好几次,我给别人留住址,都把“潘”字写成无头。”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告诉记者。 (r.{v@h,dV
(r.{v@h,dV
□不便 (r.{v@h,dV
遭人嘲笑文化水平低 (r.{v@h,dV
虽然“无头潘”字有来头,而且成了村民的习惯,但是“无头潘”会不会给他们生活上带来诸多的不便呢?振叔对于记者的疑问报以一笑,称不便肯定会有的,填一些资料,签收单据的时候,都会很习惯地不写“潘”字右上边的一撇,那就需要重写一次了,有时还会遭别人的嘲笑了,说文化水平太低了,连自己的姓氏都不会写,所以“无头潘”字仅限于在私人的交往中。 (r.{v@h,dV
此外,为了帮助孩子正确认字,潘家村大多数家长都选择教孩子写正确的“潘”字体,等孩子年龄大一点,可以接受历史典故时,才将“无头潘”的故事告诉他们。 (r.{v@h,dV
(r.{v@h,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