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杨本土油画的意义阐述----绿洲美术馆馆长 卿安
9KZLlEk5O 9KZLlEk5O 油画是在西方特有人文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糅合了西方人的思维、哲学以及生活观念。西方的工具及绘画技术与中国的现实和画家之间,自然感觉和心理等因素之间,这里面各种关系是否谐调?以及这两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揉合在一起所产生出来的现象等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9KZLlEk5O 9KZLlEk5O “例如建筑,中国几千年来建立了十分特别而又完备的体系,今后又如何与符合现代人的居住生活需要相适应?一种是结合大屋顶形式,较好的例子是早先的协和医院、北京图书馆、后来的中国美术馆、民族宫、曲阜阙里宾馆。另一种是根据现代体系的方匣子的结构,不用大屋顶了,看似与中国的传统结合较难,但这利,实验在日本有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把东方文化通过纹样,一些结构形式及总体文化气息的营造来体现也很好。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我们的油画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过程,也正因艰难才很有意思”。
9KZLlEk5O 9KZLlEk5O 从宏观上看,东西方两种文化是在相对封闭而且完全不同的环境下相对独立地各自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不同的特点与风采形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互补性。从文化史角度看,“当这二种文化各自向对方作不完全吸收而起互补作用时,都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当一方拜倒或向另一方作完全吸收而同化时,则会因丧失自我而导致衰落”。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现代中国油画自身发展的机制和焕发东方审美意识。“我们常讲的“接轨”的问题,艺术和政治、经济及科技发展不一样,“接轨”是什么意思?谁接谁的轨?我认为艺术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的问题,不必“接轨”。艺术的首要目标不应是为了迎合市场赶时髦,而是建立或寻找自己的个性。直到有一天,让世界感受到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了你就不完全。是世界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世界?其实大家应该互相需要。”只有这样,才真正拥有了独特的价值。当前为了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自身需要,固然需要了解西方艺术的现状和趋向,但在中国油画发展大格局中不能把西方的标准作为我们的标准,如果把西方文化的标准作为评论中国文化的标准就无异是自寻绝路,更何况文化是讲究个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文化上的互补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和思路,产生新文化。
9KZLlEk5O 9KZLlEk5O 这方面近百年来特别是三十年代有不少人在探索,五、六十年代包括董希文、王式廓等都在研究,现在需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这种探索应是内在的结合和很自然地渗透出来的,而不是表面做出来的,当然最后也必须是油画才行。例如我们看到的现代西方艺术的平面感,也不是简单用线与平面就可以的,而要把明暗力度、色彩的表现性结合起来,总之这方面的探索若搞好了意义很大,将来世界上出大师就会是在中国。
9KZLlEk5O 9KZLlEk5O 游杨的油画没有当代艺术的污染,有时他也去大芬村闲逛,他认识一些高水平的油画家,有时跟他们聊天,也把这些画家介绍给我认识。
9KZLlEk5O 9KZLlEk5O 2008年,西方的金融风暴袭来,大芬村许多画廊都无法营生,关门改行了。当代艺术神话似乎一夜之间就坍塌了,但他还是常去晃悠。
9KZLlEk5O 9KZLlEk5O 当代艺术到了反思的时候了。自从设立高校美术专业以来,中国的美术事业繁荣一时,对这种“泊来品”的学习热情超出了我们的理性思考。
9KZLlEk5O 9KZLlEk5O 中外绘画的共识点是作品所包含的超验式、超感性的成分。这种超验式、超感性的成分是艺术自身的规定和要求,也是其区别技艺与技术的根本标志。而这种成分在中西艺术里的界定却是有着天壤之别。
9KZLlEk5O 9KZLlEk5O 在西方历史里,尤其是古代和近现代史,有关艺术超验性超感性成分的解释最后却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古典时期人格神的观念表现尤为突出,中世纪时,宗教的情感和精神乃至泛神主义一直是艺术的主宰。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虽然也有人间性的,现实的外表,但骨子里却是神性的境界,庄严和神圣的崇高感。即使是近现代的艺术也未尽脱离对宗教的依附。马蒂斯也说:“一切名副其实的艺术都是宗教的……如果它不是宗教的,它就不存在了。如果它不是宗教的,它就仅仅是一种文献艺术,一种轶闻艺术。因此宗教神学以及其观念情感是西方艺术超验内涵和形上追求的主宰。
9KZLlEk5O 9KZLlEk5O 中国艺术所经历的却是不一样的历程。虽然发展初期中国艺术也将超验性和超感性的形上追求视为其理想和目标。老子将“道”的地位凸显出来,庄子把“道”视为技(形而下之器,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的极致。所谓技进乎道。儒家把“游于艺”与“志于道”联系起来。表明了其对“艺”所持的形上态度。《易经》也提出“观象制器”的命题,而所谓“象”乃根源于天地自然之象,其实质就是阴阳变化之道的体现。器的存在以道的存在为依据,器是道的体现,这种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作为感性物存在的艺术品,在早期的艺术观念上也属于“器”的范围。“道”的概念是中国艺术超验性的原初界定。有了“道”的介入,才使中国艺术超出了普通的“技”或“器”。此后由“道”派生出的诸多相关概念如理、神、意、气等成了“艺”的内涵乃至价值评判标准。
9KZLlEk5O 9KZLlEk5O 中国古代,有关宇宙本根的一切形而上学探究都是在“一个世界观”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在这种理论框架里,人与天,心与物,情与理,道与器是合二为一的。中国哲学家虽认为本根必非万物中之一物,但不承认本根与物有殊绝的叛离。本根虽非物而亦非离于物,本根与物之间,没有绝对对立,而体与用,有其统一性。因为这体用不二的世界观,从而使中国哲学与宗教神学不相融通。那种超自然的人格神的观念、理论和信仰在中国哲学里是不可能立足的。所以,中国艺术的一切形上追求,最终没有通向宗教神学。中国画家用画笔描绘的形象所表现的“道”、“理”、“意”、“神”、“气”也并非超自然的神秘的实体。这些东西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正在自然之内。总而言之中国艺术的精神是哲学的而非宗教的。
9KZLlEk5O 9KZLlEk5O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玄学与佛学的讨论促使中国艺术这种独特形上追求变得自觉起来。顾恺之依据传统哲学形神论的基础提出画要“通神”、“传神”以及“生气”、“天趣”的观点。绘画不再是简单的物象描绘,亦不再是简单的标志性符号,它有更高的追求和精神内涵。
9KZLlEk5O 9KZLlEk5O 中国当代油画由于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再重视对外部自然诸形象的领悟,而转向对内心情感乃至深层心理的探察,导致当代艺术不再具有对意境的关注。要么流于观念要么流于情感渲泻。
9KZLlEk5O 9KZLlEk5O 在追求形而上的“道”方面,画家和圣人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中国有“画圣”之说。而当代艺术家泡沫化和明星化,其实质便是艺术家学养低俗化的表现。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归旨应是本土文化。
9KZLlEk5O 9KZLlEk5O 游杨的油画风景体现了优雅、宁静的人生境界,或者说生命境界。
9KZLlEk5O 9KZLlEk5O 境界是形上追求或超感性内涵的表现,境界体现在中国画里是观念笔墨技法,体现在中国油画里同样是用笔用色。游杨的油画寓线条与形体中,他巧妙地借鉴了中国画“骨气”的观念,用色相对单纯,借用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强调意的表现,而没有把精力放在自然光色变化的纠葛里。以有限的“形”“色”,表现最丰富的无限的意蕴。从而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生命哲学。游杨是中国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实践者,他实实在在的做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做了,他为当代中国油画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参照。
9KZLlEk5O [ 此帖被画家游杨在2013-12-04 09: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