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akw,P$i 为了应试,小晚一边教学一边自学。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无形中竟有了身先士卒的感召力。因为她的学生看在眼里,感受到了当老师的还这么努力学习,我们作为学生的怎可不用功呢?学校里有位初中班的女学生,她的家境很贫困,父母要她辍学,她坚决不肯。为了能继续学习,她起早贪黑的给生产队放牛,挣点工分作为学费。她一边放牛一边读书,非常刻苦。那情景让小晚联想起古时王冕学习的故事,很受感动。小晚提拔她当该班的班干部,是作为对她的鼓励,也是为了给同学们树立榜样。小晚还耐心的开导她的母亲,列举出各种事例,说明学习的重要。她尽量说服该学生家长,要她克服困难,要支持女儿学好文化知识。还有那几个远道而来在校寄午膳的学生,他们用过午饭后,不再像以往那样的嬉戏,而是安静地在教室里看书写字。为了让那些面临辍学的学生能继续学习,松和小晚以及他们的老师,都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有了家校的配合,有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校园里充满了积极向上、爱学习的热烈气氛。
akw,P$i 这段时间小晚虽然很辛苦,但是她感到很满足。首先是松的工作顺利,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都有了提高,她也出色的完成了自学辅导材料里的习题。其次是松如愿以偿,得一男孩,为之取名果果。再则他们种的菜、养的猪和鸡都生长的很好。不久之后,学区的通知也下达了。通知要求所有的民办教师与知青,都要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
akw,P$i 小晚拿到了通知后,不知是喜还是愁,她想幼儿该怎么办呢?她和松一起商讨后做出了决定,立即要把才几个月的幼儿背回娘家去。小晚提着行李背着小孩,独自艰难的再次返回娘家。她把襁褓里的孩子交给了父母,要求寄养。小晚取得了父母的同意之后,她不敢再停留,匆匆忙忙地赶回学校,按时参加培训。因为该学区离学校较远,为了学习的方便,小晚要寄宿在那里。小晚和学员们经过了交谈,她了解到学员里有好多个知青,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几位男知青,是和本地人联姻的,其中也有招亲的上门女婿。有三个作为上门女婿的男知青,都来自于江西。因为他们的个人条件和素质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命运自然也各不相同了。那位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长相清秀的高中生,先是被一个乡村的支部书记看上,让他担任该乡村的民办教师。不久后,他就与支书的侄女结了婚进了门。另一个年龄最大的男知青,文革停课时他老大不小了,可是才读了初中。因为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便成了孤儿。他入学较晚,可他的文化素质还不错。他体力好、吃苦耐劳,又很有同情心,博得了群众对他的好感。所以他先是当夜校的老师,后来才当上正式的民办教师。他的住所附近,有一位比他年长十几岁的妇女,因为丈夫出了车祸,竟抛下她与三个孩子去世了。当时,她最大的男孩子才读小学高年级,今后孤儿寡母该怎么办?有人觉得这位男知青也是孤苦伶仃的,因此就撮合他俩成亲。因为这对夫妻同病相怜,他俩能互敬互爱,家庭和美。还有一个最小的男知青,只有初一的文化水平,资质一般。他入赘在高山上的一个乡民家里,因为那里人烟稀少,很难请得到老师,正好用上了他,他也赶鸭子上架,凑合着。他的妻女的长相,都随了他的岳母,模样还不错。可是,妻女娇嗔、岳母泼辣。这个男知青和他的岳父,都是生性懦弱的那种,所以他们的家里,总有吵不完的架。
akw,P$i 因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停课,所以小晚的学历不高,但是她爱好文学,喜欢读书,因此她个人的文化素质还行。有了这样的基础,再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得益匪浅。特别是这几天的培训学习,小晚感到很轻松,精神上没有压力。学区培训结束后,小晚又接到了暑假去县城进修学校参加培训的通知,有几位同学区的女老师也和她一起去。暑假里,进修学校的领导受教育局和知青办的委托,挑选出几位最优秀的老师来负责授课,还给远道的老师安排了食宿。
akw,P$i 小晚既是民办教师又是知青,她享有双重的身份。和她一样,参加培训的老师里也有好几个。全国民办教师转正的首次文化考核,其程度是以高中的教材为标准,分发的教材资料中,多是高中课本里的知识,初中的资料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考的知青里有几个和小晚一样,只是初中学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自授课以来,从课堂上的提问乃至学员的作业测试来看,双重身份的似乎更优秀些。进修校安排给学员授课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才子。虽然他只毕业于师专,而立之年的他长得也不英俊,但是他为人持重,有真才实学。在这小县城里,他也是数一数二的后起之秀。不久以后他还被上级提拔,成为进修校的领导。因为他的严肃博学、又较有名气,所以大家都很敬畏他。就连那几个喜欢和人开玩笑的女教师,也不敢轻易和他说笑。他上的课,小晚总是认真地听、踊跃的发言答问。在课余的时间里,小晚还向他请教。有了疑问,他们就互相探讨、互相交流。
akw,P$i 这次培训,小晚的语文基础知识、作文、古典文学都掌握的很好,所以她在这次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为小晚年轻,记忆力好又勤于背诵,又因为她是生长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所以政治课对她来说也容易。较之,她的数理化知识会薄弱些,多亏有了松给她补课指导。她能配合着抓好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练习,光是几何、代数的作业,她都做了厚厚的几大本啦,所以还能迎头赶上。因此,这次的文化考核,小晚才能顺利的通过,而且考试的成绩好。紧接着,就是上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考核,成绩达标的老师还要上公开课,进行集体评议。最后由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把这两大块综合考试中的合格者,结合他们的师德、师表作为参考,再从中选拔出全面的合格者择优录取。小晚在教坛上干了这么多年,教学经验有所积累,群众对她的评价不错。再则,小晚的气质形象以及表达能力都还可以,所以,这次从地区到基层的有关人员,对她的现场听课做了考评,她又顺利地通过了。小晚这次不但取得了教师转正的资格,而且在教坛里崭露头角,被誉之为“教坛新秀”。
akw,P$i 松原单位的某重点小学的校长,他也不食言。他在小晚转正后,就把他们夫妻俩调回县城来工作。大家都说松和小晚是三喜临门,一定要请客。小晚本来就很热情好客,她又喜欢烹调,碰上这么开心的事岂有不请客之理?夫妻俩高高兴兴的请人来把自家喂的那口猪宰了,松还杀了鸡、小晚再到菜园子里拔些菜,就地取材。后来小晚把自家酿的酒也拿出来了,准备好好地请一次客。他们分期分批的,从乡下到城里,请来亲友同乐。这几次聚会都是小晚亲自下厨,煮几碗家常菜来表达夫妻俩的心意。松既风趣又实在的对亲友们说:“呵呵,羊毛长在羊身上,都是不花钱的。我们今天是诚心诚意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谢谢你们的光临!干杯!”他的一番话,得到了亲友的赞扬。人们的兴致很高,真可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
akw,P$i 小晚一家的喜事不算什么,主要是乡间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特别是初中毕业班的学生,他们的中考成绩优秀。其中就有被县一中、二中重点校录取的学生,这可打破了往年总是落后些的惯例。这次的升学率,成为此校绝无仅有的历史记录。当地的群众再结合后来的发展,他们进行了一番考证,认可了这几年在学的学生里,的确是出了不少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贡献,都取得了成绩。至今,这里的群众还常常忆起当年,自然也会谈到小晚夫妇在这里生活的轶事。现在这里的山乡不办学校了,孩子们都到镇上去上学。可是,他们还不舍得拆除旧校舍。旧校舍因年代久远而破损,还依然保留着旧日的模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现代的年轻人应该无法体会,难以理解吧。
akw,P$i 七十年代末的春节,是松和小晚在此地过的最后一个年。夫妻俩把早已酿好的几坛红酒,放在春节期间里使用。辞岁这天,小晚正在锅里炒着山上采来的苦椎。朵朵到河塘里看捉鱼刚才回来,她见妈妈在忙,就问:“妈妈,你在锅里炒什么啊?为什么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有鱼呢?”小晚对她说:“锅里炒的是苦椎,鱼象征着幸福吉祥,它会给人们带来富裕的生活,家家户户都年年有余。”“什么是吉祥呢?”朵朵天真地问,松对她说:“就是好的意思,是人们常说的祝福话哦。”小晚停下手上的锅铲,转过身接着说:“真缠人,就是过年要讲的好话,懂吗?”谁知她话音刚落,锅里的苦椎烧焦了,小晚不停地重复着:“完了,完了,苦椎炒焦了!”朵朵高兴的拍着小手,她又跳又叫:“爸爸快来听,妈妈叫我们要说好话,可是她竟带头说坏话啦!哈哈~哈哈!”看她那得意的样子,小晚又气又好笑。松也跟着朵朵大笑,等他们父女笑够了,小晚才自我解嘲的说:“这有什么好笑的,这就是好话啊,”她话没说完,朵朵就大声地说:“爸爸,我们不许妈妈赖账,是吗?”松说:“你别吵了,听你妈妈把话说完。”小晚一本正经的自圆其说:“谁说不是呢?这就是好话啊,苦椎烧焦了,我说完了,就是表示苦尽甘来啊,你懂的什么?”松笑着说:“此话有理,你说得好!”经小晚这么一说,坏话又变成了好话,朵朵也笑了。朵朵长大后,她还经常提起当年的这个笑话故事,虽然事隔了多年,但是仔细想起来还是很好笑的,而且妈妈的这个故事,果果百听不厌。
akw,P$i 乡间的村干部以及乡亲们,他们在正月里轮流着请松和小晚去他们家里做客,大家一起喝酒,祝贺新年。松和他们说,过几天就要回去城里了,大家都恋恋不舍。后来,松和小晚也向他们拜年,趁着回请他们时,向他们做个辞别。那天,小晚加炒了几道菜,上菜时她向大家敬了酒,松当东道主,不停地向来客敬酒。大家都开怀畅饮,喝得很开心。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主宾们都百感交集,语无伦次。几位挚友直喝到更深,才踉跄而归。松一家人离开的那天,闻讯而来的乡亲以及本地的师生都来欢送,大家都依依惜别。在崭新的八十年代正月,小晚终于踏上了新的征程,她圆了平生的第一个梦,她让自己的梦想在百花丛中飞翔啦。
akw,P$i 山区乡下的生活,从此成了小晚今生最美好的回忆。只要她一想到早年的这段日子,就会随口又吟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因而又感慨万千。朵朵和她的弟弟果果,后来都发展的很好。那些熟悉松和小晚的师友,只要一提起他们姐弟俩,都说这才是小晚夫妻俩,此生获得的一个最大的成功。无论如何,这总是他们的真心话。在九十年代里,松和小晚的一家四口人,他们陆陆续续地回归。小晚想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为对自己来说,长年的耕耘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正是风雨过后见彩虹。如今已叶落归根,夫妇俩又得以安享晚年。小晚又记起有人曾说过: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小晚一听到此话,总是有点儿不服气。为之她利用休闲的时光,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搞创作。她再努力地学习些电脑知识,以便能把拙作发表到网络上,让大家分享。就这样,她不但可以自娱自乐,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且她的创作,也得到了中华网站的领导以及众多诗友的支持、认可,她感到很满足。小晚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诗词文章,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阅读和喜爱。
akw,P$i akw,P$i [ 此帖被游小影在2013-09-12 13: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