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3376
-
- 注册时间2014-08-31
- 最后登录2025-10-31
- 在线时间29小时
-
- 发帖795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4
- 金钱25789
- 贡献值1027
- 交易币4
- 好评度6229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954
- 金钱
- 25789
- 贡献值
- 1027
- 交易币
- 4
- 好评度
- 6229
- 家乡
- 莆田
- 性别
- 男
|
akw,P$i
《游氏荔枝林记》赏析 akw,P$i akw,P$i 美文《游氏荔枝林记》,莆田荔枝名品“游家紫”,莆田游氏文化的代表作。 akw,P$i 福建境内的游氏,以游植为始祖的南支,其发祥地是闽中莆田,来自河北省广平。唐末,游植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游植性喜山水,乐莆田紫霄岩,遂家焉。圭浦,即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埔村顶江。 akw,P$i 植公择居圭浦之后,其子孙中间,曾有段时间移居隔壁村枫林,后重返原地,故圭浦游有“回头”之别称。“圭浦游”之分与“回头游”,从游彖开始。游彖,游植第四世孙,官居唐太常卿,正三品,主管礼部 。游彖,字启易,又称太卿先生,喜种荔枝。彖公六传至十世辅公。 akw,P$i 游辅,莆田名人,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历潮阳令,值梅州徭贼起,朝廷特除,知梅州,辅威名夙,著比入境群盗敛迹遁去,郡治肃然。宣和(1119—1126年)中,即约1123年,奉诏以朝散大夫复知象州,为北宋第十任象州刺史,任上成绩蔚然,史列为名宦。游辅平生喜爱儒学,热爱自然,襟怀恢宏,文笔晓畅。 akw,P$i “圭浦游”文化散文《游氏荔枝林记》,融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以其独特的忧乐观勉人自勉,表现出恢宏的胸襟和非凡的识度。 akw,P$i 文章思路跌宕起伏,色彩斑斓,声调铿锵,是莆田名作。 akw,P$i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根深叶茂”。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必有一个深植于土壤的根。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其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游氏荔枝林记》的成就,便是得力于喜欢读书和志趣高雅这样一个深厚的根。 akw,P$i 《游氏荔枝林记》是宣和(1119—1126年)中,翁亢受好友游辅之邀写下的莆田名作。游辅,有才干,又希望有所作为,功成身退后,重修游氏荔枝林。既然是重修,便是原来就有的。那么最初的游氏荔枝林为谁所建呢?游氏荔枝林,最初是游彖做的。 akw,P$i 早在乾宁系唐末昭宗改元二年,895年,游彖为了子孙兴盛和一心读书,就归隐山林,卜筑于枫林街,盖为子孙千百计至深远也。游彖又取荔枝树数百株种之,朝夕灌溉,培其根本,这就是游氏荔枝林的前身。 akw,P$i 游彖果然子孙兴盛,到了游辅,祖孙连中五元。游辅为回报祖宗恩德,重修游氏荔枝林。 akw,P$i 当重修游氏荔枝林即将完工之时,游辅非常高兴,希望重修的游氏荔枝林能成为莆田名林,如何才能使经自己重修的这座游氏荔枝林传名千秋呢?那只有一个办法,借美文而传世。 akw,P$i 莆田,荔城,荔枝林许多。游辅深深懂得,“荔枝非有林者不为显,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需要有一篇名记与之相配,文以佳景而显,林借美文而传,这样才会传名下去。 akw,P$i 于是,游辅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探花郎、莆田文章高手翁亢,当即修书一封,详细介绍游氏荔枝林,恳请好友翁亢为之作记。游辅考虑,翁亢毕竟不熟悉游氏荔枝林,为使翁对游氏更多一些了解,除自己修书详细介绍游氏家史、游氏荔枝林大观外,同时请翁亢游玩紫霄岩。 akw,P$i 翁亢接到游辅的求记书信后,游玩紫霄岩。又与游辅交流,并反复思考。翁亢独自绕着荔枝林漫步,精心构思。在紫霄山下,树叶青青,杨柳依依,月色如银、绿草如茵的美景中,构思出了美文《游氏荔枝林记》。 akw,P$i 通篇文章,768个字,内容博大,哲理精深,结构舒展,语言优美,其中“盖念其祖播迁之始,乡党婚戚相错其间,植本固而发源深,本固则枝叶茂,源深则支流远,使子孙睹物兴思,尊祖睦宗之念油然而生,传之世世,愈远愈蕃,岂不懿哉? ”尤为发人深思。 akw,P$i 《人间词话》中描述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乃第一境界。大凡有志于人生探索的人,必经此“独上”之艰辛探索,然后进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阶段;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物我为一的交融。人要想有作为,必经此三种境界,自觉地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深厚的知识沃土之中,才能达此物我交汇的喜悦境界。植根深厚,应是美文《游氏荔枝林记》成为佳作的原因之一。 akw,P$i 游氏荔枝林,立在莆城之东,紫霄山下,风光幽美而旖旎。“莆城北紫霄之东,有枫林街,游氏聚族在焉。左有寿水之潆洄,右有古囊之環峙,南挹壶山之秀,北枕沧海之流。” akw,P$i 总写之后,接着分别描绘:“夫种木求用于十年之后,榛栗可以供籩实,椅桐可以伐琴瑟,松柏岁寒挺然独秀,太卿独取诸荔者何顾?第不深考,以为荔种出自闽越,汉唐以来奉贡不绝,六月成实,映日而红,纍纍贯珠,非果中一奇品乎? 矧春秋承祀,可供籩实,四时蔽芾,可拟松柏,牧童樵子,朝夕歌咏适于斯,野叟老农杖履逍遥憩于是。” akw,P$i “游氏之居有荔林,其逸乐不亦奢哉?而吾又有以窥其微矣,王晋公植三槐,陶渊明树五柳,意各有在也。 ” akw,P$i 意蕴融自然美景之中,忧人之先,乐人之后,激励游氏后人去思考人生,探知使命。作为游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一种文化的积淀,《游氏荔枝林记》以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了下来。 akw,P$i 一篇《游氏荔枝林记》,如春风拂面。不足八百字的短文,叙事、写景、抒情、论理融为一炉,交相辉映,风月无边,不独了无痕迹,而且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论理警策世人。 akw,P$i 游氏荔枝林的几度盛衰,莆田游氏的波兴波息,与人生旅途何其相似。 akw,P$i 美文《游氏荔枝林记》,莆田荔枝名品“游家紫”,一定还会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