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网络电视专题片,双峰曾国藩被选中。县纪委书记又点将要我执笔创作,经过一星期在曾国藩故居采访素材,从昨天中午开始动笔至现在,期间仅睡了三个小时,终于封笔。特辑于此,让各位宗亲先睹为快。 I3 YSW I3 YSW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曾国藩篇解说词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曾国藩家规家训家风
I3 YSW 130年前,《曾国藩家书》问世,国人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I3 YSW 上世纪80年代,《曾国藩全集》出版,“曾国藩热”迅速风靡全国。 I3 YSW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是曾氏家规。 I3 YSW 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凝炼成“八本”家训思想体系: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I3 YSW 【出片名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曾国藩家规家训家风 】
I3 YSW 曾国藩,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人。乳名宽一,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他是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清朝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I3 YSW 毛泽东青年时代细读过《曾国藩家书》,并由衷赞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陈列馆至今还珍藏其所阅的《曾国藩家书》木刻本,每本扉页都有当年的签名——“润芝珍藏”。八诀家规
I3 YSW 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高嵋山下的白玉堂,是曾国藩的诞生地。大厅门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同科。正堂神龛对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历历在目,彰显曾氏农家耕读孝友本色。 I3 YSW 曾氏的家规,起源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据曾国藩《大界墓表》载,星冈公年轻时,染上纨绔之习,飙马成瘾,性情懒惰,“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致使学业荒芜,玩物丧志。长辈们讥讽他是浮薄浪儿,将成为“败家子”。一语刺醒浪子心,曾星冈从此“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方法,成为曾氏家族耕读孝友的传家宝。 I3 YSW 【出现场——《曾国藩研究》主编 文史专家 胡卫平: I3 YSW 曾氏家规“八字”,是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扫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扫地,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祭祖孝顺,宝是亲邻睦友。曾国藩将这“八字”比喻为持家“八宝饭”,遵循家规要像吃饭一样每日必做必行,并强调“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三不信”,就是不信药医、不信地仙、不信僧巫。曾氏家规的八字三不信,用当今的话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远离邪恶。】 I3 YSW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星冈公一声咳嗽,他会应声而至;一句呵斥,他都躬身聆听。并且,拟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令曾国藩写之悬挂于堂中,以示共勉传承。曾麟书是曾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的时候才考中了秀才。为了教书育人,他在白玉堂旁边创办私塾——利见斋,曾国藩在这里读书读到十多岁。 I3 YSW 在祖父耕读治家之道和父亲孝顺苦学精神的熏陶下,28岁的曾国藩终于金榜题名进入翰林之列。全家高兴之时,星冈公却是冷静地告诫曾麟书:“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曾国藩进京前,毕恭毕敬地向祖父请示:“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曾星冈语重深长地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便好全了。” I3 YSW 曾国藩为官30多年,官至极品,权倾朝野,但他时时刻刻以星冈公为榜样,并在家书中写道:“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 八本家训
I3 YSW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曾国藩第三处故居——富厚堂。 I3 YSW 富厚堂大气而不显豪华,简朴而不失庄重。“富厚”二字出自《汉书·诸侯·功臣表》中的“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一语,既取富裕厚足之愿景,更含文正公家训中“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之警诫。 I3 YSW “富厚堂”的门匾,为曾国藩所题。两边的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曾国藩所书,意思是:清廉品格世代遵守,崇高美德发扬光大。 I3 YSW 曾国藩一共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曾纪第不到两岁就得天花夭折了,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是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是曾家的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中最年轻的一位,孙女曾广珊是著名女诗人,直系第四代也非常优秀,大部分是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 I3 YSW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曾氏家族八代绵延长盛不衰。秘密究竟何在呢?正处于人生最高峰的曾国藩,给四弟曾国潢写的家信揭示了答案:“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I3 YSW 富厚堂的正宅是八本堂 ,取自曾国藩“八本家训”,被称为“千古家训第一堂”。曾国藩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观察到“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于是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八本三致祥”的家训思想体系。 I3 YSW “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I3 YSW 他用最通俗的语言,阐释了治学治家治国的精髓。 I3 YSW “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孝顺父母、勤劳节俭、宽厚待人,这是三种能够为家族带来祥瑞的品行。 I3 YSW 富厚堂内还有两块牌匾也是曾国藩亲笔手书的,一块是“肃雍和鸣”,出自诗经“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肃是恭敬,雍即温和,他希望家人在和谐的声音中生活相处;另一块是“笃亲锡祜”,意思是忠实善待亲戚长辈,上天就会赐福于你。字里行间,渗透着曾国藩和睦孝敬是福的家训理念。 I3 YSW 曾国藩在一封封家书中,谆谆善诱,告诉子弟们要从小事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快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训斥仆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打掉特权从扫地、抹桌子做起。一件件、一桩桩小事做成,大事也就慢慢做成了。 I3 YSW 【出现场——曾国藩六代嫡孙 曾 樾: I3 YSW 我是曾国藩嫡传六代世孙。先祖文正公“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他得知建富厚堂花去七千串钱“深为骇叹”,不知“何颜见人”。为防止家中子孙沾染不良品性,文正公经常教育家人要提倡勤俭戒除骄奢,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帽不要过分艳丽;家门不得悬挂“相府”、“侯府”牌匾;出门必须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允许拜访考官等。我们曾氏后裔正是因为秉承家训,重耕读、重孝友、重勤俭、重睦邻、重践行,家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所以才有今天家族的繁荣兴盛。】 I3 YSW 兴建富厚堂时,曾国藩已是诏封“太子太保”,加封“一等毅勇侯”,每年养廉金有2万银两之多。七千串钱折合白银是5000两,不足他一年养廉金的四分之一。可是,他还深为骇叹而何颜见人,尤显其品德高尚匠心可见。 I3 YSW 曾国藩一生不爱钱、不贪财,并以节俭二字严于律己。他说:“我从30岁开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以子荫父职为羞愧!”居官期间,他身上的一衣一袜,都是夫人、儿媳妇或女儿亲手缝制的。30岁生日那天,家人帮他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却舍不得穿,只有节庆之日或过新年时才穿,以至于在他弥留之际,衣服依然像新的一样。 I3 YSW “祁门三宝”的故事,更加折射出了曾国藩廉洁自律的优秀品德。 I3 YSW 咸丰十年九月,曾国藩驻军祁门。二十七日,留安徽补用知县黎寿民送刘石庵、翁覃溪二人于乾隆四十八年在顺天闱中临《兰亭》各一本和书诗跋数件给他。黎寿民知县是湘潭人,其父黎樾乔曾与曾国藩同官京师,可谓世交。曾国藩见之大喜,当日就“阅至傍夕,不忍释手”。但他素不夺人之好,终以“余以其物尤可珍贵,璧之”而退还给了黎寿民。 I3 YSW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休宁县令瞿福田送给曾国藩《王右军帖》一本和赵孟頫次子赵雍所画“飞白竹”一幅,都是难得之宝。曾国藩观赏良久之后,也是原物归还。 I3 YSW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休宁瞿令福田送右军帖一本,王梦楼跋断为淳化祖本,且定为唐刻,考核未必确凿。而神采奕奕,如神龙矫变,不可方物,实为希世至宝。余行年五十有一,得见此奇,可为眼福。瞿令又送赵侍制仲穆所画飞白竹,上有施愚山、沈绎堂诸先生题跋,亦可宝也。余以世间尤物不敢妄取,审玩片刻,仍亦璧还。去年黎令神畴送刘石庵、翁覃溪二公在闱中所书手卷,余亦璧却。此三件可称祁门三宝。” I3 YSW 曾国藩一生对奇书古字画爱不释手,但面对“祁门三宝”却能泰然处之,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他对“世间尤物不敢妄取”的高洁品性。十代书香
I3 YSW 富厚堂的建筑风格,以泮宫式样而设计。“泮宫”,在周代是诸侯之学宫。当然,富厚堂真正体现“泮宫”特色的还是藏书楼。 I3 YSW 求阙斋藏书楼,建筑面积有1100平方米,是曾国藩的藏书楼。后人称它为“公记”书楼,里面收藏有曾国藩的藏书10万多卷。藏书种类主要有经、史、子、集和各个省、县之方志,地方志的收藏是曾国藩藏书的一个重要特色。 I3 YSW “归朴斋”藏书楼又称“朴记”书楼,是曾纪泽的藏书楼,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收藏曾纪泽的藏书10万卷,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史书,以及曾纪泽出使英、法时采购的大量西方国家政治、教育、医学、农学等外文书籍,所以众多的外文书籍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I3 YSW 艺芳馆是曾纪鸿夫妇的藏书楼,又称“芳记”书楼,建筑面积也是400余平方米。里面收藏有曾纪鸿夫妇的藏书10万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医、卜、星、相以及书法作品与各种名帖,曾纪鸿是近代著名数学家,所以数学著作是其藏书一大特色。 I3 YSW 这三座藏书楼,是主人吮吸各派文化的象征,并且哺育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超大家族,造就了传统而又创新的文化体系。 I3 YSW 绕过艺芳馆,抬头右望,一栋飞檐斗角的馆舍独立于山间,这便是思云馆。它是富厚堂中最早的建筑物,也是曾国藩一生中唯一在内住过的住所。咸丰七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他回家居丧之时亲自营建了这座思云馆,并居住其间“望云思亲”、“恪守礼庐”、“读礼山中”,还题写了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以明心志。思云馆既是曾国藩饱受挫折欲隐纷争之地,更是他反身自省东山再起之地。他从此以“柔道”而行之,日后成为了“中兴第一名臣”。 I3 YSW 曾国藩一生以文章、辞赋、行为继承发扬着他承秉的家训文化,像垒墙一样,不断地加固加高,坚实而不弛松,自然而不媚俗,并时常以书信、面嘱的方式谨告后人,守法而行,革新鼎故,最终成为耕读文化乃至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和经世致用者。 I3 YSW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段这样文字,记载着他的治学精神: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I3 YSW 他教育两个儿子:“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一再叮嘱他们:“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并不像父辈对他要求那样在科举上谋出路,而是鼓励他们多读有用之书,多作实用学问,甚至包括学习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知识。曾国藩曾请江南制造局的两位传教士兼翻译史迪文森和傅兰雅在家中指点两个儿子学习英文,这在当时真是破天荒的举动。 I3 YSW 【出现场——著名作家 湖南省作协主席 唐浩明: I3 YSW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要了解他,最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曾国藩传世文字千余万,但其精华部分首在家训。依常人的观念,官宦之家有权有钱是一等,商贾之家有钱无权是二等,耕读之家无权无钱是三等。但在曾国藩眼里,其次序的排列恰好相反。这是因为,在他看来,权和钱都对子孙的成长不利,二者都有,则更不好;耕读之家虽无权无钱,但知书识礼,正是造就人才的好环境。曾国藩经常开导四位弟弟,不必把做官发财看得太重要,保持目前的耕读局面,增植孝友的家风,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我认为,这是名符其实的。】 I3 YSW 曾氏家风习习,其后辈不仅完整继承,并且顺应潮流创新发展。曾纪鸿夫人郭筠是曾国藩同榜进士郭沛霖之女,在公公曾国藩、婆婆欧阳夫人、丈夫曾纪鸿、夫兄曾纪泽相继去世后,她成为富厚堂的主人,亲手订立了《曾富厚堂日程》教育后代,提出子孙不论男女皆应习一样手艺;皆应有独自出远门之才识;皆应知俭朴,人人自立帐簿,每月所人必要敷出,写算不错;皆应侠义成性,不得行为有亏;皆应抱至公无私心肠。以此告诫子孙不染纨绔习气,力求自立自强,并要求子孙天天做到,时时遵守。 I3 YSW 郭筠不仅摒弃了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赋予了家中女性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且还扩展了家教的影响范围,“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把家教的功能上升至强国固根。这是郭筠对曾国藩家教思想体系的重大贡献。 I3 YSW 与郭筠同辈的刘鉴,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的次子曾纪官的夫人,其祖父是大学士刘权之。她于1908年专门制定了《曾氏女训》10章124课,包括女范10课、妇职18课、母教56课、家政40课。 I3 YSW 正是由于曾氏家规的熏陶浸润,才使家族兴旺发达后裔人才辈出。两百多年来,曾国藩兄弟的后人有突出成就的多达240余人。曾国藩的直系后人有第三代的著名诗人曾广钧,外交家曾广铨;第四代有著名的教育家曾宝荪、曾约农,曾宝荪是中国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学位的女性。第四代外孙有台湾当局“国防部长”俞大维,著名学者俞大绂、俞大絪等。他的弟弟的后人中有第四代的著名化学家曾昭抡,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燏。第五代有著名的革命家曾宪植,著名的画家曾厚熙。 I3 YSW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后人中没有出现过一个“败家子”。有人做过统计,从曾国藩的父亲以下到科举制度废除的期间,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实行新式教育后,他的子孙大多大学毕业或留学外国。曾氏家族已经形成声名远播的名门望族,堪称中国家族史的奇观。 I3 YSW 如今,耕读家风正在曾国藩故里蔚然成风。“耕读天下,富厚日新”,成为双峰精神。《曾国藩家规》读本,进入学校课堂,琅琅的“八本”吟诵声,沐浴着学生的心灵,净化着校园的空间...... I3 YSW 【出现场——曾国藩实验学校学生: I3 YSW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 I3 YSW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I3 YSW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I3 YSW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I3 YSW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I3 YSW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I3 YSW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I3 YSW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I3 YSW ——声音渐隐】 I3 YSW I3 YSW
中共双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双峰县监察局
曾国藩研究会
2015.09.
(附:创作专家组合议,将原来的小标题作修改。另,应曾国藩故居邀请,涂鸦几幅书法。)
I3 YSW
I3 YSW
I3 YSW
I3 YSW
I3 YSW
I3 YSW
I3 YSW I3 YSW I3 YSW [ 此帖被湖南游延年在2015-09-09 12:1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