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15阅读
  • 7回复

[杂七杂八]古代主要官銜簡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珍
 

发帖
1114
金钱
43103
贡献值
130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36
家乡
廣西龍勝縣平等鄉隆江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3-12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划的顺序排列。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宰相:同丞相。

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左右参政:同左右参议。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它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四千户至三千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简称“三师”、“三少”,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发帖
9996
金钱
12170
贡献值
2630
交易币
244
好评度
1272
家乡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上传
周文王第110辈、游氏肇祖(公子偃公)第93辈、游酢公第27辈、二三郎公第22辈 、均政公第18辈
离线游正武

发帖
2174
金钱
18256
贡献值
2196
交易币
0
好评度
57
家乡
湖南省湘阴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分享。

发帖
2311
金钱
105251
贡献值
2026
交易币
1
好评度
429
家乡
四川泸卅游诗荣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上传分享
离线浏阳游定

发帖
3395
金钱
15034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2
好评度
471
家乡
湖南浏阳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上传分享
湘省四邑游氏后裔

发帖
6202
金钱
66792
贡献值
1063
交易币
0
好评度
960
家乡
福建福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上传
离线游美云

发帖
2159
金钱
35202
贡献值
628
交易币
0
好评度
136
家乡
湖南,邵阳.城步.汀坪乡.蓬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上传
离线游騰鞍

发帖
206
金钱
1124
贡献值
61
交易币
0
好评度
96
家乡
臺灣省桃園縣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3-12
谢谢上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