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2312
-
- 注册时间2009-11-04
- 最后登录2025-05-16
- 在线时间7932小时
-
- 发帖720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7
- 金钱55796
- 贡献值4492
- 交易币20
- 好评度3889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202
- 金钱
- 55796
- 贡献值
- 4492
- 交易币
- 20
- 好评度
- 3889
- 家乡
-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 性别
- 男
|
akw,P$i 沙发附上最全面的龙溪县资料。不光游氏,很多姓名寻宗,都会遇上这个古地名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龙溪县古地名(龍溪縣古地名) akw,P$i akw,P$i akw,P$i 古代龙溪县的“都” akw,P$i akw,P$i 漳州历史悠久。漳州战国属越。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内建置了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间又置兰水县;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龙江畔建立龙溪县.属泉州府管辖,据传县衙设在古县(今龙海市颜厝镇古县村)。;隋开皇十二年(592),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akw,P$i 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因州治临漳江而称漳州。初州治设在今云霄境内的西林,开元四年(716)又迁至今漳浦县城的李澳川。乾元二年(759年) 因漳浦瘟疫,漳州治所又从漳浦李澳川迁至龙溪县治桂林村(今颜厝古县鹳林),兴元二年(785年春)九龙江大水,溃堤,江水改道,致使龙溪城通往九龙江的河道堵塞,水路不通,大船不能直接进入龙溪城。无奈,漳州刺史柳少安再请迁治永宁乡唐化里,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785年冬)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唐.德宗皇帝李适准奏),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迁入永宁乡唐化里登高山下(现在的漳州城)。 akw,P$i 漳州郡城外农村基层建制先以乡、里设置,南宋末改为都、图制之,以后历代沿袭“都”的建制。许多台湾同胞及海外乡亲为寻根谒祖,常以其祖宗龙溪县某都的记载而查询,却不得要领,弄清“都”的历史存在与当今地名对照,是很有必要的。 “都”的始源与嬗变 akw,P$i 我国基层建制,亘古有之。早有《周礼》记载,周代地方首官大司徒下令设“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就是乡村的基层乡役之制;周隶属地的官遂人,以土地之图经四野,造“县鄙田野”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都,五都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这是周隶属地郊野的基层组织之制。秦汉代基层组织改为乡、亭之设。秦西汉在乡村基层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别称亭父),十亭一乡,乡有乡官,掌佐县令治一乡之事。 akw,P$i akw,P$i 唐宋以来,基层建制设有乡、保、里等名,以百家为一里,五里为乡,每里设置里正。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变募兵为保甲,实行新户籍编制,规定以十家为一保,置保长领之;以五十家为一大保,置大保长领之;十大保为一都保,置正、副都保正领之。南宋时,改五保为一大保,保正由通选产生,宋代已出现“都保”基层建制。 akw,P$i akw,P$i 北宋基层组织实施乡、里制,所以宋代的《登科录》必书某县某乡某里人。那“都、图”制始于何时?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曾提及“都、图”条目。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康熙《漳浦县志》说“都、图”为明制,曰:“明制,城中曰坊,在乡(指乡村)曰都,每十一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里一图”,并说“都、图”为赋役而设。对此,清乾隆进士及第、史学家赵翼注《日知录》时说,“……则乡(指农村)都图之制起于南宋也”,并说“都图”制起始时间“顾氏盖亦失考”。 古龙溪县各“都”的演变 akw,P$i 龙溪县的“都图”制始于何时?据乾隆《龙溪县志》载,南宋时龙溪已出现“都”,《志》卷首曰:宋时分六乡三十三里,一百一十五保,淳祐间,改里为三十都”。就是说龙溪县在南宋末,由北宋的6乡33里115保改为30都。宋时龙溪县境域之大,相当或接近今之龙海、南靖、平和、华安、芗城、龙文等6个县市区及厦门之海沧。 akw,P$i akw,P$i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因龙溪、龙岩、漳浦交界处,地距各县署较偏远,不便统治,于是析三县部分地区另置南胜县,龙溪割最多,从原龙溪县30个都中,拆7个都置南胜县,即第十四至第二十都(古属兰水县地)。这样,龙溪县由30都减为23都,辖第一至第十三都,第二十一至第三十都。 akw,P$i akw,P$i 到了明代,古龙溪县各“都”有两次较大的变更。一是嘉靖时,据嘉靖《龙溪县志》载,龙溪县辖15都;一是隆庆初置海澄县,据明万历《府志·卷十三龙溪县舆地志》载:“隆庆元年(1567年),析五都置海澄县,今治……(在乡村)十都云”,龙溪县辖10都。宋淳祐间30个都,元割7个都置南胜县,至明嘉靖年间缘何只剩下15个都呢?这可能因为历代区划与人口的嬗变,基层区划有的拆并,有的撤消,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现只能了解大致情况,如第一、二、三都,并称一二三都;第四、五都,并称四五都;第六、七都,并称六七都;第十二、十三都,并称十二三都;第二十三、二十四都,并称二十三四都;第二十九、三十都,并称二十九三十都(见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十六·乡都;明嘉靖《龙溪县志》卷一·地理)。其中第十都不知因何而缺,早在清乾隆《龙溪县志》就说:“十都缺无可考”。隆庆元年(1567年),龙溪县析一二三都、四五都、六七都、八都、九都5个都建立海澄县,并割二十八都的第五图隶属海澄县。至此,龙溪县辖10个都,即十一都、十二三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四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二十九三十都。 akw,P$i akw,P$i 清代龙溪县基本保持隆庆后的10都,都以下改社为保。 akw,P$i akw,P$i 民国时,改明清的都、保为区、乡、镇及保甲,但“都”在某些方面,还沿用明清的通俗叫法,如道教做道场,佛教做佛事的超度等等,都指某人是龙溪县某都某保人。 akw,P$i akw,P$i 因北部的华崶等地离县治偏远,民国十七年,北溪流域大部分地区另成立华安县,以龙溪县的十五都为主,并割北溪原二十三四都的部分地属之。 明清龙溪县各“都”辖区 akw,P$i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龙溪县志》载在乡建制有15个都,现将其列出。 akw,P$i akw,P$i 1、一二三都统17个社①:苏林社、青礁社、澳头社、登瀛社、嵩屿社、郑井社、长屿社、海沧社、卢渐尾社、东坑排头社、林东社、马石龙 社、渡头社、沙坂社、钟林社、石囷社、苏厝社。 akw,P$i akw,P$i 2、四五都统10个社:浮宫社、禾平社、溪东社、高溪社、陈墩社、屿尾社、际山社、方田社、青浦社、车鳌社。 akw,P$i akw,P$i 3、六七都统9个社:排浦社、双分社、山东社、中禾社、洪埭社、东头社、渐山社、龙井社、溪坂社。 akw,P$i akw,P$i 4、八都统11个社:谢仑社、太江社、陈巷社、溪头社、桥头社、儒山社、蔡浦社、珠浦社、鹿石社、河福社、温林社。 akw,P$i akw,P$i 5、九都统8个社:桥头社、祖山社、黄田社、官山社、屿兜社、美山社、普玄社、侯山社。 akw,P$i akw,P$i 6、十一都统17个社:福河社、文山社、紫泥社、南坂社、院前社、亭尾社、卢州社、北江亭社、许溪社、浦边社、南山社、洪团社、严林社、蔡港社、双埭社、锦江社、水居社。 akw,P$i akw,P$i 7、十二三都统14个社:水头社、后林社、莲浦社、溪头社、洪塘社、上洋社、塔尾社、东山社、田子社、古县社、邹塘社、下庄社、林前社、木棉社。 akw,P$i akw,P$i 8、二十一都统10个社:渡头社、山美社、双路社、林前社、山兜社、新塘社、梅溪社、天宝社、墨场社、莲花社。 akw,P$i akw,P$i 9、二十二都统8个社:翁建社、西头社、登科社、院前社、黄柑社、石浦社、浦口社、鸿山社。 akw,P$i akw,P$i 10、二十三四都统8个社:金沙社、蓬州社、香洲社、磁窑社、松州社、吴浦社、鲁林社、桃源社。 akw,P$i akw,P$i 11、二十五都统16个社:升平社、龙岭社、桃源社、黄洋社、迎富社、草坂社、宜招东山社、宜招刘山社、大深社、良村社、华崶上营社、华崶中营社、归德社、奇叶社、浦西社、陈山社。官坝头 akw,P$i akw,P$i 12、二十六都统10个社:李林社、霞石社、赤岭社、路边社、孚美社、吴坑社、南坑社、油车社、龙山社、璞山社。 akw,P$i 13、二十七都统11个社:龍溪縣梧橋社廿七都第七世祖先鄭清(青)水长洲社、马岐社、下尾社、西坑社、上苑社、陈州社、浦头社、东洋社、岭兜社、西浦社、水居社。 akw,P$i akw,P$i 14、二十八都统12个社:山邊吾宅社,寶樹社,江东社、澳头社、文甲社、坂尾社、勾东岑山社、东山社、北边社、玉洲社、許茂社许茂洲社、乌礁洲社、深泥社、乌泥仔社。 akw,P$i akw,P$i 15、二十九三十都统15个社:田里、洞口、福井社、白石社、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堡吉上社,沙坂社、四望山社、乌屿社、石尾东社、石尾西社、石尾南社、石尾北社、石尾中社、洪埭社、新埭上社、新埭下社、青洋社、橄榄屿社。 akw,P$i akw,P$i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龙溪县志》载:龙溪县设3隅、3廂、10都,共102图124保。清设保甲制,在乡村都下辖保。 akw,P$i akw,P$i 1、十一都辖8个保:郑黄高保、方硕保、王平保、吴真保、郑周林保、王五伦保、高许林保、石码保。 akw,P$i akw,P$i 2、十二三都辖17个保:诗墩保、陈李伦保、邹郑伦保、杨郑吴保、蔡林王保、蔡美保、林尾保、马兴保、芋园保、木棉保、任勤保、颜德贯保、连任保、田西保、唐吉保、马洲保、六协保。 akw,P$i akw,P$i 3、二十一都辖23个保:康瑶坪保、杨松保、张郭李保、谢前塘保、怀安保、南山保、山尾保、天宝保、北山保、西文保、路边保、塔尾保、登坪保、鲁行保、山兜保、陈曾保、周伦保、陈推保、梅应保、何方林保、林怀保、林堂保、墨场保。 akw,P$i akw,P$i 4、二十二都辖6个保:杨龙浦保、黄柑保、萧王陈保、陈黄讲保、郭坑保、石浦保。 akw,P$i akw,P$i 5、二十三四都辖12个保:陈宏保、乌头门保、磁窑保、蓬州保、洛滨保、杏林保、松洲保、张奇保、寨坂保、金沙保、银塘保、沙建保。 akw,P$i akw,P$i 6、二十五都辖11个保:浦西保、桃源保、归德保、迎富保、升平保、龙岭保、宜招保、华崶保、珍山保、大深保、蓬莱大坑保。 akw,P$i akw,P$i 7、二十六都辖10个保:洋尾保、田边保、乌石保、茶园保、璞山保、流岗保、六石保、西洋保、坂头保、内林保。 akw,P$i akw,P$i 8、二十七都辖10个保:诗浦保、浦头保、蔡耀保、陈洲保、蔡润保、李阳保、蔡吉保、林云保、关下保、蔡吴唐保。 akw,P$i akw,P$i 9、二十八都辖5个保:乌礁保、浒茂保、太平保、澳头保、刘端保。 akw,P$i akw,P$i 10、二十九三十都辖6个保:四望山保、田里保、新埭保、洪岱保、石美保、白石保。 “都”古今地名对照 akw,P$i 龙溪县都的建置始于南宋淳祐间,距今760多年。南宋30都,元析7都置南胜县,明又拆并剩15都,后又析5都置海澄县,至此,龙溪县辖10都,清代无大变更。至民国改称区、乡、镇,但在民间“都”却仍经常使用。由于朝代更迭,战乱灾害,以及河道改道,区划拆并,都的古今对照已很难说清,这里只是概说,以求抛砖引玉,敬请熟知这方面的同仁指正。 akw,P$i akw,P$i (一)一二三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南宋设一、二、三都,后演变成一二三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前属龙溪县管辖。海澄建县之初,设三坊五里②,一二三都大部分划归第四里,部分与二十八都之五图划归第五里。清属城外北路保甲。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四区。民国36年属海澄县海沧乡。1952年属海澄县海沧区。1958年4月属海澄县海沧、新安二乡。1958年8月划属厦门市,现为厦门市海沧开发区。 akw,P$i akw,P$i (二)四五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始安乡太平里,南宋设四、五都,后演变成四五都。明海澄建县后,与漳浦县二十八都之九图划归海澄县第三里。清属海澄县城外东路的保甲。民国29年属海澄县陂内乡、浮宫镇、城西乡的部分保甲及方田等。1960年至今属龙海市东园镇、浮宫镇大部及白水的方田等。 akw,P$i ( akw,P$i 三)六七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始安乡崇政里,南宋设六、七都,后演变成六七都。明海澄建县前属龙溪县,后属第二里。清属海澄县城外南路及西路部分保甲。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东马乡的保甲。民国36年属海澄县康乐乡部分保。今龙海东泗乡等及白水镇部分。 akw,P$i akw,P$i (四)八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南宋设八都,海澄建县前一直属龙溪。后属海澄第一、二坊及第一里。清属海澄县县城及城外东路、城外南路部分保甲,及西路温林保等,民国36年属海澄县城区镇,今龙海海澄镇。 akw,P$i akw,P$i (五)九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始安乡崇仁里,南宋设九都,明海澄建县前一直属龙溪县。海澄设县后,分属第三坊及第一里。清属海澄县城外西路等的保甲,民国36年属海澄县城区镇,今属龙海市海澄镇。 akw,P$i akw,P$i (六)十一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南宋设十一都,都名保留至民国。民国28年属龙溪县第六区(石码区),民国36年属石码镇、文山乡。1959年属龙溪县石码镇及榜山公社,为今龙海市石码镇、榜山镇。 akw,P$i akw,P$i (七)十二三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南宋末设十二、十三都,后演变为十二三都,一直延续至民国。民国28年划归龙溪县第二区(古县区),今为龙海市颜厝镇,包括今九湖镇的邹塘、木棉、林前等村社。 akw,P$i akw,P$i (八)十四都至二十都(7个都) akw,P$i 南宋末龙溪县设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都。因地处龙溪县、龙岩、漳浦交界处,距各县治署偏远,且山岭连亘,不便统治,于是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析三县部分地区置南胜县,县署设在九围矾山之东(今平和县南胜乡境内),辖地约今南靖、平和两县及漳浦县部分地域,其中龙溪县割十四至二十都。古称习贤里、归得里、由义里、永丰里、居仁里及清宁里、新安里7个里。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又割清宁里、新安里建立平和县,县治设大洋陂(即今平和县九峰镇)。今属南靖、平和二县。 akw,P$i akw,P$i (九)二十一都 akw,P$i 宋淳祐间属龙溪县游仙乡瑞泉、乐仁二里。南宋设二十一都,一直保留至民国改都为区,辖莲塘乡、铁凤乡、天宝乡,现辖芗城区芝山镇、天宝镇,还有石亭镇的南山,以及龙海市九湖镇西北部新塘、琪塘、庵兜、梅溪、蔡坂、莲花等村社。今南靖县靖城镇的南部圆山周围,九龙江西溪的西岸廍前等村社,古时也属二十一都。 akw,P$i akw,P$i (十)二十二都 akw,P$i 宋为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南宋设二十二都,一直保留至民国改都为区,辖郭坑乡(不包括扶摇、蓬洲、洛滨等村社),今龙文区郭坑镇大部分(不包括北面的扶摇、洛滨等村社)及朝阳镇大部分(不包括镇境西面蓬州、西洋、璞山、流岗、六石等村社)。 akw,P$i akw,P$i (十一)二十三四都 akw,P$i 宋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南宋设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后演变为二十三四都,都名一直保留至民国。民国28年为龙溪县第五区(浦南区)的南洲镇、沧埔乡,即现在的芗城区浦南镇全部,还有石亭镇北面鳌门等村社,龙文区郭坑镇西北面的洛滨、磁磘(即扶摇)等村社,朝阳镇北端的蓬洲等社,华安县的下半县,即沙建镇大部分,丰山镇的全部。 akw,P$i akw,P$i (十二)二十五都 akw,P$i 宋为龙溪县游仙乡九龙上里,南宋设二十五都,都名一直保留至民国。民国17年,因龙溪县北部华崶等地离县治漳州偏远不便管理,以龙溪县原二十五都全部及原二十三四都的沙建、丰山等地建立华安县。所以,二十五都为今华安县,但沙建镇、丰山镇应为古时的二十三都。 akw,P$i akw,P$i 明清《龙溪县志》载云:二十五都中包括浦西的社保,这可能是旧《县志》之误,浦西与浦南镇一溪之隔,即浦南九龙江北岸,怎么会划到二十五都呢?其实浦西属二十三四都,浦西的老一辈老人也说是二十三四都,今属丰山镇辖地。 akw,P$i akw,P$i (十三)二十六都 akw,P$i 宋属龙溪县游仙乡瑞泉东里。南宋设二十六都,都名一直保留至民国。民国为乌石乡,但北面的鳌门(即乌头门)、南山等村社应为古时的二十三四都,今为龙文区朝阳镇的西北部西洋、璞山、流岗、六石、板头等村社,芗城区的石亭镇大部分(除鳌门、南山等村社之外),以及南坑街道的古塘等村。 akw,P$i akw,P$i (十四)二十七都 akw,P$i 宋为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南宋设二十七都,都名一直保留至民国。民国28年为龙溪县第四区的修滨乡、关霞乡。今龙文区蓝田镇、步文镇及芗城区的市尾、浦头、诗浦等村社,还包括龙海榜山镇的长洲、马崎、梧浦及颜厝镇的陈洲社村社 akw,P$i akw,P$i (十五)二十八都 akw,P$i 宋为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上里,南宋设二十八都,都名一直保留至民国。民国时为龙溪县的乌礁乡、浒茂乡,即今龙海紫泥镇。 akw,P$i akw,P$i (十六)二十九三十都 akw,P$i 宋为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下里,南宋设为二十九都、三十都,后演变为二十九三十都。民国改都为区,包括龙溪县角美乡、石美乡、东美乡,今为龙海市角美镇(不包括镇东南端的白礁、鸿渐等村社)。 akw,P$i “都”之建制虽然早已经消失,但在古籍、族谱及海外华人、台港澳宗亲的记忆传承中依然存在,本文意在帮助寻亲谒祖作资料之用,并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akw,P$i 注释: akw,P$i ①明建制都以下辖社,沿用元朝的建制,下同。 akw,P$i ②海澄建县时设三坊五里,在城称坊,在乡村称里,同属县隶下的设置,除南靖、平和及海澄沿袭宋元“里”的叫法外,其他各县都称“都”。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akw,P$i 厦门海沧, akw,P$i 唐宋始为海滨聚落,三面环海。以海为名,时称海口镇。历史上隶属漳州府龙溪县,宋为永宁乡新恩里第三都,明嘉靖九年巡抚都御史胡琏议移巡海道驻漳弹压之、于海沧置安边馆。明嘉靖四十四年认龙溪、漳浦县划出部分辖地,1966年置海澄县第四里三都,下设乡保里户。以后几变动,至1958年底划归厦门市郊区的海沧镇,据闽政1995年253号文,划归杏林区;2003年7月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撤销杏林区,设置海沧区,辖海沧和东孚两镇。 akw,P$i akw,P$i 海沧镇历史上有保里村社的地名。下分五保: akw,P$i akw,P$i 永昌保: akw,P$i akw,P$i 前埔、林厝、鼓楼、王厝、上窑、青礁、岭街、过曲、何山兜、田厝、暗厂、龙店、官宅、洪坑、卢堂、廖坑、鸿江、卢坑、院前、徐蓝头、马埭头、柯井、渐尾、后安、瓷窑。 Y/8K;U| Y/8K;U| 集兴上保: Y/8K;U| Y/8K;U| 石囷、坑里、雍厝、大程、后山尾、温厝、马垄、赤口、陵坑、徐坑、大观后、石仓、坑边、长园、肖坑、草仔尾、坂尾、西陵坑、山仔、石囷山后、毛蟹、陈都尾。集兴下保:澄瀛甲 Y/8K;U| Y/8K;U| 衙里、后井、内坑、石甲头、澳头、蓝尾、郑边、前庵、杨厝、钱屿、埭头、屿头、洪坑内、埭口、京口、坑内、岭上、盐下水、寨前、嵩屿。 Y/8K;U| Y/8K;U| 崇隆保: Y/8K;U| Y/8K;U| 海沧、山头、庙兜、大路头、长屿、柯厝、钟林尾、东坑、郭厝、虾尾、铁铴后、水头、英厝、马内坑、排头、田边、林埭头、蔡岭、石林兜、山尾、楼下、吴贯。 Y/8K;U| Y/8K;U| 新垵保: Y/8K;U| Y/8K;U| 下杨、林东、叶厝、山狗吼、马厝、许厝、上曾、邱厝、翁厝、新垵。 Y/8K;U| Y/8K;U| 民国元年海沧属海澄县第三都;1940年划海沧为第四区署,下设沧江镇、金钟乡、新霞乡。 Y/8K;U| Y/8K;U| 沧江镇:路头、大街、横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楼、囷瑶共10保。 Y/8K;U| Y/8K;U| 金钟乡:锦里、内坑、贞庵、嵩屿、石仓、温厝、渐美、钟山、东屿、石塘10保。 Y/8K;U| Y/8K;U| 新霞乡:鳌冠、霞北、霞南、霞西、东社、海墘、巷内、上丘共8保。 Y/8K;U| Y/8K;U| 1942年7月海澄县第四区改为海沧区,初由区辖乡。至1945年区署全部撤销。1946年5月调整乡、镇保甲,设海沧、金霞两乡。 Y/8K;U| Y/8K;U| 1958年8月11日析海澄县海沧、新霞2个甲归厦门市郊区管辖。同年10月15日成立海沧人民公社、乡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海沧乡,1985年改为海沧镇。 Y/8K;U| Y/8K;U| 海沧村委会:驻地后垵村。由后垵、路头、柯井、洪厝、龙庙、莲花洲6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后井村委会:驻地后井村。 Y/8K;U| Y/8K;U| 由后井、内坑、地岸头、涵头、欧垄、石头、衙里7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贞庵村委会:驻地贞庵村。 Y/8K;U| Y/8K;U| 由贞庵、岭上、寨前、嵩屿、京口、澳头、林尾7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温厝村委会:驻地温厝村。 Y/8K;U| Y/8K;U| 由温厝、马垄、肖坑、长园、宁坑、石仓、山后、赤石、宁店9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渐美村委会:驻地渐美村。 Y/8K;U| Y/8K;U| 由渐美、芦坑2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东屿村委会:驻地东屿村。单一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钟山村委会:驻地钟山村。单一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石塘村委会:驻地石塘村。 Y/8K;U| Y/8K;U| 由石塘、埭头、刘山、东坑、水头、排头6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青礁村委会:驻地青礁村。 Y/8K;U| Y/8K;U| 由青礁、鸿江、炉塘、院前、过田、官宅6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囷瑶村委会:驻地毛穴广村。 Y/8K;U| Y/8K;U| 由毛穴广、大埭、山仰、西宁坑、北市、后山尾、大埕、雍厝、石囷9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锦里村委会:驻地锦里村。 Y/8K;U| Y/8K;U| 由锦里、草仔尾2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鳌冠村委会:驻地鳌冠村。 Y/8K;U| Y/8K;U| 由鳌冠、庙兜、郭厝、英厝、蔡岭、下尾6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古楼村委会:驻地古楼村。 Y/8K;U| Y/8K;U| 由古楼、上瑶两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新垵村委会:驻地新垵村。 Y/8K;U| Y/8K;U| 由新垵、惠佐、林东、许厝4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霞阳村委会:驻地霞阳村。 Y/8K;U| Y/8K;U| 单一自然村组成。,于1992年春撤销,两自然村村民搬迁入驻霞阳村东侧。重建新住宅,称“霞阳新村”。 Y/8K;U| Y/8K;U| 东孚镇: Y/8K;U| Y/8K;U| 东孚自宋至清隶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十七、十八都,十七都统十一保,辖今东孚镇、漳泉公路以北及山边、莲花、凤山、贞岱。十八都统六保,辖今之祥露、东埔、后村、鼎美、芸尾、东瑶。 Y/8K;U| Y/8K;U| “东孚”之名来源于东坂、中孚两个地名,约在1940年,东坂、中孚两保合为一保时,各取一字为东孚。1949年将贞岱、东埔、莲花、水头、鼎美等和为一乡时,仍称东孚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沿用原名。隶属厦门市郊区管辖。该镇有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 Y/8K;U| Y/8K;U| 东埔村委会。驻地东埔村。单一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山边村委会。驻地山边村。由山边、崎头、浦头、下土楼、东坂5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寨后村委会。驻地寨后村。由寨后、庵头、长北、西山、林后、诗山6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过坂村委会。驻地过坂村。由过坂、后坑、新社、下社、杨厝、寨仔、大溪7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东瑶村委会。驻地东瑶村。由东瑶、山后、后头、下尾、周瑶、大芸、林埭、水头、西园9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鼎美村委会。驻地鼎美村。由鼎美、龙门2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后柯村委会。驻地后柯村。单一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祥露村委会。驻地祥露村。单一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芸美村委会。驻地芸美村。由芸美、埭头2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凤山村委会。驻地凤山村。由凤山、后浦、乌石埔3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贞岱村委会。驻地贞岱村。由贞岱、后溪钟2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莲花村委会。驻地莲花村。由莲花、田洋、南山、茂林、汤岸5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洪塘村委会。驻地洪塘村。由洪塘、龙井、刘营、赤土、芸头、过芸、西塘、东坑8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国营厦门第一农场:驻地湖头村。由湖头、孚中央、山边洪、下陈4个自然村组成。 Y/8K;U| Y/8K;U| 福建省厦门国营天柱山林场:北面山界海拔900米以上的仙灵棋山和天柱山,两峰主山脉东西走向,连接一起,总面积32.13平方公里。分为坑内、天竺山、溪头三个工区。 Y/8K;U| Y/8K;U| Y/8K;U| Y/8K;U| 人文景观海沧: Y/8K;U| Y/8K;U| 1、 钟山:“石峰岩寺”。 Y/8K;U| Y/8K;U| 2、 海沧大岩山“云塔寺宋建、元大德四年重修。里人林翰文摩右石柱得“云塔院”三字。 Y/8K;U| Y/8K;U| 3、 “三贤堂”三贤书院在文圃山,是唐谢翰,五代洪文用,宋代石蒉俱读书处。 Y/8K;U| Y/8K;U| 4、 祝圣堂:在嵩屿与西二里宋少帝乘舟过此,值圣诞从官筑行殿朝贺。 Y/8K;U| Y/8K;U| 5、 “石室院”霞阳村以南三魁岭后。 Y/8K;U| Y/8K;U| 6、 霞阳三魁岭峰南有“烽火台”古称“尖山寨”,“游寨城”。 Y/8K;U| Y/8K;U| 7、 “太平院”在太平山,元至正年间建,明成化年间僧净聪重建。 Y/8K;U| Y/8K;U| 8、 “灵惠庙”在鳌冠社口。 Y/8K;U| Y/8K;U| 9、 东宫北宫南宫 Y/8K;U| Y/8K;U| 10、 正顺宫,应元宫 Y/8K;U| Y/8K;U| 11、 龙文岭 Y/8K;U| Y/8K;U| 东孚: Y/8K;U| Y/8K;U| 1、真寂寺: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于此。 Y/8K;U| Y/8K;U| 2、“龙门”两字石崖摹刻,在鼎美龙门社刻有“龙门”二字,宋文天祥手迹。 Y/8K;U| Y/8K;U| 3、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夫人柯玉芝故里后柯村。 Y/8K;U| Y/8K;U| 4、后柯村西2里处有“大明忠义将仕郎胡元轩之墓”。[ 此帖被大溪游振华在2013-02-27 18:05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