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60阅读
  • 12回复

[讨论]看申绪璐谈程门立雪是哪一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永刚
 

发帖
3356
金钱
18361
贡献值
879
交易币
1
好评度
1077
家乡
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游家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y7.oy"  
 y7.oy"  
   内容摘要:本文对道南一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的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祐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己初见杨时。  y7.oy"  
    一、杨龟山程门立雪考  y7.oy"  
    二程高足杨时(字中立,号龟山,1053一1135)、游酢(字定夫,号肩山,1053一1123)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精神的体现,广为流传。一般认为,程门立雪发生于宋哲宗元八年(1093),这是因为在《龟山年谱》中,程门立雪载于元八年杨时41岁的条目。但是,元八年的观点引出许多质疑,甚至程门立雪的真实性亦由此受到怀疑。下面,本文将对《龟山年谱》中程门立雪的记载进行辨析,同时参考《游定夫年谱》等相关资料,重新厘定程门立雪的年代。  y7.oy"  
                                                  (一)  y7.oy"  
    (龟山年谱》共有3本,分别为南宋末年黄去疾所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清人毛念侍所编《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以及张夏补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①其中,毛谱的影响最为广泛,程门立雪发生于元八年的观点即来源于此。毛谱中,程门立雪的记载如下:  y7.oy"  
        (元)八年癸酉,先生四十一岁。 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 五月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  y7.oy"  
        先生出京,遂西往见伊川先生。伊川寓长寿寺拜表院,先生见之,留侧者凡十日。时御史游公酢知河清县,先生欲自洛往见之。伊川谓先生曰:“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遂 往渴游公,复同游公自河清返洛,再见伊川于拜表院。又五日而后去。先生初与游公见伊川,伊川  y7.oy"  
         ①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5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毛念侍编:《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张夏补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为行文方便,以下分别简称黄谱、毛谱和张谱《龟山年谱》则作为一般称谓。  y7.oy"  
 y7.oy"  
  螟目而作,二公侍立。既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体矣。”及出,门外雪深尺余。①元五年(1090)十月,杨时因父杨殖卒解官居制。如上所载,八年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授知潭州浏阳县事。五月出京,赴洛阳拜见程颐,程颐赞游酢“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之后,杨时前往河清,会见时任河清知县的游酢。最后,二人一同返洛拜见程颐,遂有程门立雪一事。  y7.oy"  
    此段叙述,最为关键的纸漏点是杨时五月赴洛见程颐,之后同游酢复见程颐时“门外雪深尺余”。五月下雪,且雪深尺余,显然有’障常理。以往对于程门立雪的质疑,亦集中于此。或许基于同样的顾虑,在张夏补编群已山年谱》时,程门立雪一事被移至元七年冬。而八年五月杨时见程颐,则特别指出乃“再见伊川先生”。②张谱将程门立雪一事移至元七年冬,显然是为了回避五月降雪的尴尬。但是,张谱的更改仍然不能被接受。首先,早于张谱的黄谱与毛谱均将程门立雪记于元八年,而张谱定为七年冬,却没有说明更改的依据;其次,如果说杨时元七年冬见程颐于洛阳,那么又与同谱八年“正月服闺”的记载相冲突。三年之丧中远行,同样违背常理。总之,因为《龟山年谱》所记载的程门立雪,在时间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程门立雪本身的真实性亦受到怀疑。  y7.oy"  
                                                  (二)  y7.oy"  
    程门立雪的最早记载出自二程弟子侯师圣的喉子雅言》,后被朱熹编入婀南程氏外书》第十二卷,从而广为流体《程氏外书》中的记载如下:  y7.oy"  
        游、杨初见伊川,伊川螟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体矣。” 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③《龟山年谱》中程门立雪的记载与此基本想同。除此之外,在胡安国所作的《龟山行状》中,亦特别提到程门立氰‘明道卒,又师事伊川于洛。一日,伊川偶螟而坐,公与定夫侍立不去。及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出门,雪深三尺矣。其信道之笃如此。”对于衍状》中所谓的“雪深三尺”,不必过分拘泥。胡安国在龟山行状》中记载此事,至少表明南宋初年程门立雪己经为人所知。因此,程门立雪的真实性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对于程门立雪的年代,以上皆未提及。事实上,南宋末年黄去疾编订绳山年谱》,也没有断定程门立雪的年代。黄谱只是在元八年条目的最后,附上程门立雪一事。黄谱记载如下:  y7.oy"  
          (元)八年癸酉,公年四十一。正月一日,公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  y7.oy"  
        五月十六日出京,往西洛见伊川先生,当晚宿白沙。十七日宿荥阳驿,十八日宿孝义,十九日晚 到洛。见先生,借长寿寺拜表院安下,留先生之侧者凡十日。是时御史游公知河清县,公自洛往见 之。伊川先生谓公曰:‘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二十九日,往河清渴游公,当 晚到县,由洛至县四十里也。  y7.oy"  
        六月五日,同游公离河清,至洛见先生,复寓拜表院,五日而后去。公顷年初与游御史见伊川,伊川螟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体矣。”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非信道之笃能如是乎?④  y7.oy"  
元八年五月杨时出京往洛见程颐,黄谱的记载颇为详细,在黄谱中亦属罕见。杨时五月十六日出京当晚宿白沙(今郑州中牟县白沙镇),十七日晚宿荣阳,十八日晚宿孝义(今郑州巩义市),十九日晚至洛,借宿长寿寺拜表院。之后,二十九日杨时到河清见游酢,六月五日一同返洛见程颐《龟山年谱》中,这一段的记载没有出入。  y7.oy"  
①毛念侍编:《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第2册,第25一26页。  y7.oy"  
②张夏补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同上,第136一137页。  y7.oy"  
③《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程颖、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29页。  y7.oy"  
④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5册,第3397页  y7.oy"  
 y7.oy"  
   黄谱元八年条目的最后,提到了程门立雪。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黄谱的记载为“公顷年初与游御史见伊川「’,“顷年”二字明确指出程门立雪不是发生在元八年。反观毛谱记载,黄谱中关键的“顷年”二字被遗漏了,程门立雪发生于元八年的观点由此产生。总而言之,误认为程门立雪发生于元八年,乃后世出现的问题。但因此否认程门立雪的真实性,亦是错误的。  y7.oy"  
    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元八年杨时赴洛见程颐,毛谱所记“伊川寓长寿寺拜表院”以及“再见伊川于拜表院”,亦与黄谱不同。黄谱的记载为‘(龟山)见先生(伊川),借长寿寺拜表院安下,留先生之侧者凡十日”,以及“至洛见先生(伊川),复寓拜表院”。若按毛谱记载,程颐寓于长寿寺拜表院。但是,南宋末年黄谱所记乃杨时借住长寿寺拜表院,虽然提到“留先生(伊川)之侧者凡十日”,但不能认为程颐亦居长寿寺拜表院。总之,虽然毛念侍所编((龟山年谱》流传广泛,但其中的某些问题亦须加以注意。  y7.oy"  
                                                  (三)  y7.oy"  
    杨时平生久居外任,不过每次赴调授官,则须前往京师。元裕八年见程颐于洛,即是借此机会。要考察程门立雪年代,显然杨时往京赴调的记录乃是重要线索。此外,以上所引的《龟山年谱》中,有关程门立雪的年代还有另外一条关键线索,即是时游酢任河清知县。宋代河清县,位于今洛阳市北之孟津县。宋时称河清,隶属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更名为孟津,延用至今。  y7.oy"  
    考清人游开智所编《游定夫先生年谱》,游酢于元二年(1087>,就凝知河清县;四年,转颖昌府学教授;七年,除太学博士。①游酢担任河清知县是元二年至四年,三本《龟山年谱》中元八年“是时御史游公知河清县”的记载,皆与《游定夫年谱》相冲突。元祐八年,游酢任太学博士。但这一问题恰恰提醒我们,程门立雪是否发生于元二年至四年之间,这与黄谱中元八年之“顷年”的说法亦相吻合。再考((龟山年谱》,元三年,龟山赴调至京师,授虔州司法。  y7.oy"  
(元)二年丁卯,公年三十五。  y7.oy"  
十月,从吉。  y7.oy"  
三年戊辰,公年三十六。  y7.oy"  
        赴调,授虔州司法。秋七月,还自京师。②元丰八年(1085}七月,杨时以继母丧解官居制。元二年(}1087十月,从吉。元三年,赴调,授虔州司法。七月,还自京师。元三年,杨时赴调至京师,游酢任河清知县,与《龟山年谱》中程门立雪的记载若合符节。为了进一步确定,元三年前后杨时何日至京师,仍需要加以说明。  y7.oy"  
    元三年杨时何日至京师,己经难有准确的答案。不过根据相关资料,亦能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断。首先,杨时不会如元八年那样,正月起程,四月至京师。否则的话,根据《龟山年谱》“秋七月,还自京师”的记载,那么四月至京师不久即应返乡。对于杨时来说,如此匆忙,其可能性是比较小的。③那么,杨时是否可能于元二年十月从吉之后,即起程赴京师呢?对此假设,还有另外一条资料可资参考。  y7.oy"  
    杨时对其堂弟杨敦仁,关怀备至。杨敦仁,字仲远“仲远”之字即杨时所命。④《龟山集》中,与杨仲远的书信共6封。论学之外,杨时还特令杨仲远至游酢处问学,足见兄弟二人关系之密切。⑤杨仲远  y7.oy"  
    ①游开智编:《游定夫先生年谱》,同上,第3388页。  y7.oy"  
    ②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同上,第3396页。  y7.oy"  
    ③《龟山年谱》中,多处记载均表明,在福建与京师之间,杨时要花费3个月左右的时间。比如元符二年,杨时由京师返乡《龟山年谱》记载为9月至南京(今河南商丘),11月17日到家。另外,元丰六年(1083)杨时赴徐州司法任,在与游酢的书信中,杨时亦有详细记录“某四月二日到官舍,初四日交承职事”(《与游定夫》其几《龟山集》卷十九)春初至建安……某自f州买舟渡江,沿淮入清河,过吕、梁、百步,凡五十有二日始达彭城”(《与游定夫》其二《龟山集》卷十九)  y7.oy"  
④《杨仲远宇)神,《龟山集》卷二十五。  y7.oy"  
⑤《与杨仲远,《龟山集》卷十六。  y7.oy"  
中举,正是元三年。①元三年杨时前往京师,除自己赴调之外,陪同杨仲远参加礼部试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元二年十月杨时从吉之后即起程赴京师,是很有可能的。②  y7.oy"  
 y7.oy"  
    根据以上所举相关资料可以做出以下推论,元二年十月,杨时服闲,随后即起程前往京师。元三年初,杨时己至河南,而游酢亦刚刚就任河清知县。杨时先至洛拜见伊川,随后前往河清会见游酢。③最后,二人一同返洛拜见程颐,出门时雪深一尺。由此断定,程门立雪发生于元三年(1088),而非《龟  y7.oy"  
山年谱》所载的元八年。  y7.oy"  
    总而言乙《龟山年谱》元裕八年的条目,最大的问题即是游酢任河清知县的记载被误入此年。而黄谱元裕八年的记载非常详细,更不易引发后人的怀疑。清乾隆年间,《游定夫年谱》才由游酢后人游开智编成,所以在此之前的康熙年间,毛念侍与张夏编撰《龟山年谱》,尚未能方便地考证游酢何时任河清知县。总而言之,杨时于元三年和八年两次见程颐,而《龟山年谱》只记载了一次。④《宋元学案·龟山学案》也由此错误地认为,杨时29岁问学明道之后,再见伊川是在杨时40余岁。⑤对于程门立雪的问题,毛念侍所编《龟山年谱》延袭黄谱,却漏掉了黄谱中关键的“顷年”二字,使人误以为程门立雪发生于元八年。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程门立雪的年代是元三年(1088),杨时36岁。  y7.oy"  
二、罗豫章师事龟山考  y7.oy"  
    罗从彦,字仲素,宋南剑州罗源人,世称豫章先生。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高宗绍兴五年(1135),理宗淳裕七年(1247赐溢文质。作为杨时高足,罗从彦一传李侗,再传朱熹而显名于世。不过,罗从彦久居乡里,其生前事迹罕为人知。好友陈渊(字几雯,号默堂,1077一1145)谓其“晦迹求志,人罕知者。”⑥罗从彦先后问学于杨时与伊川,‘吸归,尽心力以事龟山”⑦,为后人所称道。不过,罗从彦何时始师事于杨时,尚存争议,下面本文将对此予以考辨。  y7.oy"  
                                                  (一)  y7.oy"  
  罗从彦师事杨时,一般认为始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罗从彦41岁。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宋史·道学传》以及元末曹道振所编《豫章罗先生年谱》,其记载如下:  y7.oy"  
        (豫章)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宋史·道学  传》)  y7.oy"  
        (政和)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豫章罗先生年谱》)  y7.oy"  
    ①见乾隆三十年《将乐县志》卷七。转引自林海权:《杨时故里考淤,《东南学术》2008年第5期。  y7.oy"  
    ②事实上,龟山赴调前往京师,并非都如元佑八年那样正月起程,元丰三年(1080)即是秋天起程赴调。(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5册,第3395页)  y7.oy"  
    ③《龟山年谱》中所载,杨时见程颐时,程颐谓游醉“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此一记载原出自杨时所作的《御史游公墓志铭》,原文为‘(游定夫)其后得邑河清,予往见之。伊川谓予曰:‘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御史游公墓志铭》,《龟山集》卷三十三)这一资料再次表明,游醉官河清,即杨时36岁赴调至河南时,杨时确曾见过程颐。  y7.oy"  
    ④元佑三年杨时见程颐,虽未在毛谱中编入,但毛念侍在《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引》中却提到“先生既成名六年,执弟子礼于颖昌。成名十三年,再执弟子礼于洛水。”这里所谓的“先生成名”,指杨时24岁中进五“成名六年”,杨时29岁,见程濒于颖昌。“成名十三年”,杨时36岁,见程颐于洛。虽然《龟山年谱》中未载,毛念侍在此却提到元佑三年杨时见程颐一事。  y7.oy"  
⑤“明道没,又见伊川于洛,先生年已四十,事伊川愈故”(《龟山学黝,《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944页)  y7.oy"  
⑥《答延平先生书》,《罗豫章集》卷十七《外集》,中文出版社,1972年出版“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思想编”第7册,第382页。  y7.oy"  
⑦《豫章事实,《罗豫章集》卷十四《附录上》,第328页  y7.oy"  
《宋史·道学传》提到杨时任萧山知县时,罗从彦“徒步往学”。据《龟山年谱》记载,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由此认为罗从彦受学杨时始于此年《豫章年谱》提出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其依据则在于群已山年谱》。《豫章年谱》政和二年的条目下特别引到,‘(龟山)是年趣萧山知县,延平罗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时公六十。”①此处所引《龟山年谱》,即南宋末黄去疾所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内容完全相同。②因此,有了侏史》与楷章年谱》的双重佐证,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的说法被人普遍接受。  y7.oy"  
清人张伯行在《正谊堂全书》的《罗豫章集序》中即由此提出,‘(豫章)年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之门,计其时亦己晚矣。夫学者惟无志于学则己,有志于学,虽其前之溺于流俗,误于歧趋者,一旦亲承大儒之训,翻然勃然,即可以得乎吾性之所固有。”在张伯行看来,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正可以说明只要学者有志于学,无论早晚,必然能有所得。张伯行又提到“且既从龟山授业,又裹粮走洛而见伊川。既得伊川指示,又归而卒业于龟山。抑何求道之勇也。”③罗从彦先后问学于杨时和伊川,张伯行再次感叹罗从彦“求道之勇”。  y7.oy"  
    但是,对于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的观点,在《宋元学案·豫章学案》中,黄百家依据黄宗羲的摊章年谱订正》,提出两点质疑。首先,在记录于宋徽宗大观初年的《龟山语录》‘余杭所闻”中,己经出现杨时与罗从彦的问答,这比一般所认为的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早了5年左右。另外更严重的问题是,程颐去世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因此,若罗从彦41岁(1112)始问学于杨时,则程颐己经去世5年之久。那么之后罗从彦赴洛见程颐,显然是不可能的。④基于以上两点,《豫章学案》提出罗从彦“崇宁初,见龟山于将乐”的观点。⑤事实上,根据黄宗羲父子的质疑,还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罗从彦问学程颐的记载是否真实。  y7.oy"  
                                                  (二)  y7.oy"  
  罗从彦走洛问学程颐,最早的记载见于李侗(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1093一1163)师事罗从彦所写的《见罗先生书》。其中,李侗提到:  y7.oy"  
        恭惟先生乡文,服膺龟山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于千五百岁之后。⑥《见罗先生书》作于徽宗政和六年(1116)罗从彦45岁。除了提到罗从彦师事杨时,李侗还特别提到罗从彦“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可见在当时,罗从彦问学程颐的事情己经为人所知。另外,在作于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的((章事实》中,亦详细记载罗从彦问学程颐的经过。  y7.oy"  
          (龟山)尝讲《易》至乾九四一灸,龟山云:‘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先生遂弩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及归,于是尽心力以事龟山。⑦  y7.oy"  
杨时讲《易》,提及“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闻此之后,罗从彦“遂弩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归而服膺杨时。罗从彦问学杨时与程颐的经过,这一段的记载最为详细。总而言之,南宋的相关资料己经可以证明,罗从彦先后问学杨时和程颐是确有其事的。如此说来,罗从彦始受学于杨时的时间不应为徽宗政和二年(1112罗从彦41岁,至少应早于程颐去世的大观元年(1107,罗从彦36岁。  y7.oy"  
   另外,如黄百家所言,在记录于徽宗大观初年的《龟山语录》‘余杭所闻”⑧中,与罗从彦有关的语录  y7.oy"  
①《豫章罗先生年谱》,《罗豫章集》,第17页。  y7.oy"  
②《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5册,第3403页  y7.oy"  
③《罗豫章集》,第11一12页。  y7.oy"  
④《豫章学黝,《宋元学案》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第1277一1278页。  y7.oy"  
⑤《豫章学黝,《宋元学案》卷三十九,第1270页。  y7.oy"  
⑥《见罗先生书》,《罗豫章集》卷十六《附录下》,第354页。  y7.oy"  
⑦《豫章事黝,《罗豫章集》卷十四《附录上》,第327一328页。  y7.oy"  
⑧《龟山先生语录,《四部丛刊》续编本。  y7.oy"  
 y7.oy"  
共有8条。此8条语录中,仅仅在道学思想方面,较为重要的即可举出以下3条。  y7.oy"  
     仲素问:‘横渠云‘气质之性’,如何?”曰:“人所资享,固有不同者。若论其本,则无不善。”  y7.oy"  
    (《龟山语录》卷三“余杭所闻”)  y7.oy"  
     语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 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同上)  y7.oy"  
        仲素问:“‘尽其心者知其性’,如何是尽心底道理?”曰:“未言尽心,须先理会心是何物?”又问,  曰:“心之为物,明白洞达,广大静一。……大抵须先理会仁之为道,知仁则知心,知心则知性,是三  y7.oy"  
  者初无异也。横渠作《西铭》,亦只是要学者求仁而己。”(同上)  y7.oy"  
第一条语录涉及到张载所谓的“气质之性”,杨时提出对于人之性“若论其本,则无不善”,表明了杨时性善论的基本立场。第二条则与所谓道南一脉的静中体认有关,杨时对罗从彦指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杨时甚至表明自己所为之工夫,即是如此。后来,罗从彦在椿秋指归序》中提到自己读椿秋》的方法,即“退而考合于经,验之以心,而参之以古今之学’,‘要须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迟之以岁月,积之以力久”,①正是继承了杨时的思想。最后一条,杨时对于罗从彦所提问的“尽其心者知其性火《孟子·尽心上》),提出“知仁则知心,知心则知性,是三者初无异也”,体现了杨时以求仁为核心的工夫论思想。总而言乞《龟山语录》“余杭所闻”中杨时与罗从彦之间的问答,对于研究杨时的道学思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进而反映出,此时的罗从彦己经具有较为深厚的道学素养。  y7.oy"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龟山语录》“余杭所闻”中涉及到罗从彦的问题《罗豫章集》的编校者己经察觉。  y7.oy"  
        按((沙阳志》“先生所辑有((杨文靖公语录》一卷”。今考之《龟山语录》凡四卷,未知所录何卷。《行实》云“第三卷先生所录”,然卷中所问每称仲素,疑书于他人之笔。或者但见此卷记先生所问  为多,遂以为先生所录耳。又第四卷‘`毗陵所闻”注云“辛卯七月自沙县来至十月去’。“萧山所闻”注云“壬辰五月又自沙县来至八月去”。或疑此卷先生所录。然先生受学龟山在政和二年壬辰,则 辛卯所录,亦非先生笔。意者陈默堂所录,亦自可知。②  y7.oy"  
这里提出两条相关资料,其一是《沙阳志》提到《龟山语录》中有一卷为罗从彦所辑,另外则是罗从彦《行实》中提到的“第三卷先生所录”。不过上文指出,《龟山语录》第三卷皆以仲素称罗从彦,故记录者定非罗从彦本人。而《龟山语录》第四卷为徽宗宋和元年辛卯所录,罗从彦时年40岁,尚未从学于杨时,因  y7.oy"  
此亦非罗从彦所录。总之,到底((沙阳志》中所提到的罗从彦所辑《龟山语录》是哪一卷,无法确定。  y7.oy"  
    对此,可以提出有两点予以讨论。首先《罗豫章集》的编校者依然坚持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的观点。而根据本文所论,罗从彦受学于杨时当在程颐去世之前,即罗从彦36岁之前。其次,此段按语中所提到的《行实》,即《豫章事实》。而《豫章事实》所载为“《龟山语录》第三卷,则先生所也。”③可见摊章事实》所说《龟山语录》第三卷为罗从彦所编,并非罗从彦所录。那么,记录者以“仲素”称罗从彦,亦不存在问题。若确如摊章事实》所说《龟山语录》第三卷为罗从彦所编,那么“余杭所闻”中出现有关罗从彦的记录,误入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了。总之,以上资料再一次表明在《龟山语录》“余杭所闻”的记录年份大观元年之前,即罗从彦36岁之前,不仅己受学于杨时,而且具备较高的道学素养。  y7.oy"  
    此段按语的最后,《罗豫章集》的编校者猜测,《龟山语录》的记录者可能是陈渊(陈默堂)。日本学  y7.oy"  
①《春秋指归)神,《罗豫章集》卷十二,第309页。  y7.oy"  
②《罗豫章集》卷十,第287页。  y7.oy"  
③《豫章事实,《罗豫章集》卷十四《附录上》,第328页  y7.oy"  
 y7.oy"  
者市来津由彦依据陈渊的生平记载,亦推断《龟山语录》的记录者就是陈渊。①事实上,陈渊与罗从彦相交甚密,对于罗从彦何时始师事杨时的问题,陈渊的生平亦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  y7.oy"  
((豫章事实》中记载“同门友默堂陈几雯,与先生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②这里,“定交几四十年”的说法,来自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陈渊应李侗之请,为罗从彦遗稿《语孟师说》所写的(跋》,其中特别提到“予与仲素定交几四十年”。③如此说来,宋哲宗绍圣、元符年间,即罗从彦30岁之前,二人己经开始交往。    陈渊师事杨时的时间是哲宗元符三年(1100)《龟山年谱》记载此年杨时讲学于将乐县北之含云寺,⑤是年罗从彦29岁。据陈渊所述,此时二人己经定交。那么,杨时于含云寺讲学,且陈渊又投书问学于杨时。对于罗从彦来说,虽不至于此时即师事杨时,但前往含云寺听讲,这一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另外据《龟山年谱》记载,元符元年七月,杨时著惆易解义》。之后即赴调前往京师,元符二年十一月返乡,三年即于含云寺中讲学。那么,杨时于此时的讲学内容涉及到《周易》,是非常有可能的。如上所述,种种资料均提示我们,《豫章事实》中所载的杨时讲《易》并提及程颐,可能正是元符三年杨时讲学于家乡含云寺的事情,是年罗从彦29岁。那么罗从彦初见杨时,亦非《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所提出的“崇宁初”,而是更早的元符三年。  y7.oy"  
    有关罗从彦赴洛见程颐的问题,据锻川年谱》记载,元符三年程颐自涪陵还洛,十月“复通直郎,权判西京国子监。”之后的崇宁二年四月,因言者“追毁出身以来文字,,‘事下河南府体究,尽逐学徒”,程颐“止四方学者曰:‘尊所闻,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门也。”’⑥因此,罗从彦赴洛见程颐,只能是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二年(1103)之间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元符三年至崇宁二年间,程颐门下除了尹婷、张绎等人,杨时长子杨迪(字遵道,1082一1104)亦在此问学。朱熹所编的《程氏遗书》卷十九《伊川先生语录五》即杨迪所录,朱熹注云‘(杨迪所录)有元符末(伊川)归自涪陵事”。⑦此外,崇宁初年,陈渊亦  ①市来津由彦:《陈渊。思想》,氏著:《朱熹门人集团形成。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注5,创文社,2002年,第104页。有关《龟山语录》的记录,还可以补充其他一些资料。在与叔祖陈罐的书信中,陈渊提到“渊于左右及杨丈处,每得一语,必谨识之。已而未尽了,则必反复问难,不敢不尽”(((答陈了翁》,《默堂集》卷十五)对于杨时之语,陈渊提到自己“必谨识之,,“反复问难,不敢不尽”。在此,除了可以看出陈渊本人问学之笃,而且陈渊说到于杨时之语“必谨识之”,那么笔之于文亦是理所当然的。  y7.oy"  
②《豫章事黝,《罗豫章集》卷十四《附录上》,第328页。 ③《语孟师说跋,《罗豫章集》卷十六《附录下》,第359页  y7.oy"  
④陈渊始师事杨时的时间,也有认为是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这主要根据陈渊自己回忆,例如在与游醉的书信中,陈渊提到“始某过建阳,问道于将乐杨公,公怜而教之,既而许妻以文”(《与游定卦,《默堂集》卷十五)在《祭龟山先生文》中,陈渊亦提到“自我识公建之东阳,从公荆州,转于浙l} " } ((祭龟山先生交,《默堂集》卷二十一)以及在《与胡少汲尚书》中,陈渊明确提到“渊少时学于叔祖了斋,其后二十五六岁,始获承教于龟山杨先生,因授室焉”(《与胡少汲尚书》,《默堂集》卷十八)以上三处陈渊皆提到问学杨时于建阳,按《龟山年谱》载建中靖国元年杨时任建阳县W,且仅此一年,是年陈渊25岁。基于此,在陈渊师事杨时所写的《上杨判官》一文的标题下《默堂集》的编者特别注云:“时龟山先生为建阳压 o    但是,考《上杨时判官》一文,其中却提到“继又闻先生如京师,去秋始还”(《上杨判’爵,《默堂集》卷十五)这里陈渊所说的“去秋始还”,是指杨时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自京师还乡,可见陈渊师事杨时所写的《上杨判官》作于元符三年。况且,此书以杨判官称杨时,而杨时任建阳县压是因第二年“槽檄,差权建州建阳县压 0,。同年,又改授荆州府学教授。因此,陈渊以杨判官称杨时,亦表明是元佑三年的书信。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陈渊师事杨时的时间应当定为元符三年。  y7.oy"  
⑤毛念侍编:《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第2册,第36页。⑥《伊川先生年谱》,程颖、程颐《二程集》,第345页。另见《程氏外书》卷十二“崇‘j‘间,言者范致虚攻先生为元佑邪说,朝廷下河南府尽逐学徒。”(程p} .程颐《二程集》,第415页)  y7.oy"  
  ⑦程p} .程颐《二程辙,《口录》,第4页。 BZ!v%4^9  
多次前往京师。①这些资料说明,元符三年至崇宁二年间,罗从彦的好友均曾到过洛阳或者京师,那么罗从彦于此时赴洛见程颐,从客观条件来说亦是较为方便的。 BZ!v%4^9  
    综上所述,如黄宗羲父子所言,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的观点确有问题《豫章事实》所载罗从彦闻杨时讲《易》,应当是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的事情。之后赴洛见程颐,应早于崇宁二年伊川被“追毁出身以来文字”。顺便需要提及的是,崇宁二年,杨时任荆州府学教授,杨迪与陈渊皆在荆州。②虽然无法从文献资料上证明此时罗从彦亦在荆州问学,但是这种假设是非常可能的。崇宁二年,罗从彦犯岁。那么,《龟山语剥‘余杭所闻”中,36岁的罗从彦所表现出来的道学素养,就不足为奇了。 BZ!v%4^9  
    以往认为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始受学于杨时,主要是依据《龟山年谱》政和二年条目中“罗从彦自延平来学”和“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矣”③的记载。由上文分析可以得知,根据“罗从彦自延平来学”即认为罗从彦此年始师事杨时,乃是一个误读。而“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之说,大概是受后来朱子学的影响而发。事实上,罗从彦的状况是“晦迹求志,人罕知者。”④而杨时去世之后,《龟山集》的整理以及委托胡安国撰写《龟山行状》和《墓志铭》,皆由杨时之婿陈渊完成。因此‘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的说法,稍显夸张。 BZ!v%4^9  
    以上,本文对道南一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了考辨,并且认为:程门立雪发生于元裕三年1108)杨时36岁;罗从彦初见杨时是在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29岁。在此文献学考证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出下面两点以供讨论。 BZ!v%4^9  
    首先,杨时36岁赴调时见程颐一事,虽然《龟山年谱》没有记载,但是由“杨龟山程门立雪考”己经可以确定。杨时29岁赴调,始至颖昌师事程撷。33岁时,杨时于徐州闻程撷讣,不久又因继母丧解官居制。36岁时,杨时服闲再次赴调至京师,旋即赴洛见程颐。由此可看见,作为问学之师,程撷与程颐 BZ!v%4^9  
在杨时的心目中地位是相同的。⑤ BZ!v%4^9  
    其次《程氏外书》记载,杨时29岁问学程撷于颖昌,南归之时程撷谓曰:“吾道南矣。”⑥“道南一脉”之名由此而来。据《龟山年谱》记载,此后杨时久历外任,48岁居乡讲学于县北之含云寺。在“罗豫章师事龟山考”中可以得知,罗从彦于此年初见杨时,随后又赴洛见程颐。杨时的另外一个重要弟子陈渊,亦是于此年始师事杨时。可以说,杨时倡道东南,始于此时。 BZ!v%4^9  
①在与游酢的书信中,陈渊提到“先生在宪台,某又适来京师,谓于是可以数候起居。而卧病经时,足迹复不一至门下。病且愈,则又有海陵仓卒之行。既至海陵,闻先生出守历f}}"《与游定夫先曲,《默堂集》卷十五)游酢任御史始于元符三年,崇‘j‘元年出知和州。因此,陈渊称自己由京师至海陵后,闻游酢出守历阳(和州),可知陈渊赴海陵是在崇‘j‘元年,此前即应在京师。另外,在《祭杨遵道文》中,陈渊提到自己与杨迪一同由京师至井9州一事“由汁如荆,歌诗赓酬,愈出愈}Ir " ( CC祭杨遵道对,《默堂集》卷二十一)杨时于崇‘j元年十二月至荆州,而杨迪卒于崇‘j三年四月。由此可知二人一同由京师至荆州,是在崇‘j‘二年。综上可见,崇‘j‘初年陈渊曾经多次往返京师。 BZ!v%4^9  
    ②除前注所引资料之外,作于崇‘j‘二年的《容斋记》中,陈渊亦提到自己来荆州一事“杨先生职江陵学官,使招余以来,既至方盛夏”(《容斋i}J)《默堂集》卷二十) BZ!v%4^9  
③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s册,第3403页。 BZ!v%4^9  
④《答延平先生书》,《罗豫章集》卷十七《外集》,第382页。 BZ!v%4^9  
⑤虽然杨时29岁投书于程濒,不过后来杨时亦曾提到“某自抵京师,与定夫从河南二程先生游,朝夕粗闻其绪氰”(《与陆思仲》,《龟山集》卷十八)由此可见,杨时29岁时是从程濒与程颐两兄弟受教。 BZ!v%4^9  
⑥《程氏外书》卷十二,程颖、程颐《二程集》,第429页。 BZ!v%4^9  
BZ!v%4^9  
BZ!v%4^9  
BZ!v%4^9  
BZ!v%4^9  
BZ!v%4^9  
BZ!v%4^9  
[ 此帖被游永刚在2014-11-25 16:15重新编辑 ]
8条评分好评度+19贡献值+20
游镜波 好评度 +4 优秀文章 2014-11-24
游钜贤 贡献值 +5 辛苦了,优秀文章。 2014-11-23
大溪游振华 好评度 +5 优秀文章 2014-11-23
大溪游振华 贡献值 +5 优秀文章 2014-11-23
湖南游建国 好评度 +5 谢谢永刚分享程门立雪时间考证文章 2014-11-23
湖南游建国 贡献值 +5 谢谢永刚分享程门立雪时间考证文章 2014-11-23
游正宽 好评度 +5 优秀研究文章。谢谢永刚破费分享。 2014-11-23
游正宽 贡献值 +5 优秀研究文章。谢谢永刚破费分享。 2014-11-23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支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迁移过来的,始迁祖讳全。河南扶沟县游氏字辈:作述本传,培振广延,成庆克嘉,敦宗辅元,详明兆绪,树德立艺,文化永俊,洪福向顺。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77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3
优秀研究文章。谢谢永刚破费分享。

发帖
8479
金钱
65582
贡献值
3198
交易币
14
好评度
5345
家乡
湖南株洲姚家坝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11-23
谢谢永刚分享程门立雪时间考证文章

发帖
7197
金钱
45314
贡献值
4302
交易币
19
好评度
3874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11-23
优秀文章
离线游钜贤

发帖
7066
金钱
66941
贡献值
1222
交易币
4
好评度
1075
家乡
台湾宜蘭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11-23
优秀文章
為游氏家族而努力,發揚先祖奮鬥之精神 。
廣交宗親好友,歡喜來泡茶 。
在线游学京

发帖
10684
金钱
53676
贡献值
2555
交易币
9
好评度
1831
家乡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11-24
难得的珍贵资料,永刚辛苦了。
为理清粤西游氏源流而努力;
欢迎各地宗亲加入游氏廣平堂柒群(粵西)
群号105680760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1638
贡献值
2456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11-24
辛苦了
知足常乐
离线游文邦

发帖
956
金钱
64077
贡献值
1491
交易币
0
好评度
833
家乡
祖籍福建詔安秀篆青龍山保石霞紊紫頭房現住台灣高雄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11-24
辛苦考證,謝謝分享。
尋尋覓覓,尋跟(根)之旅。念四公18代子孫。

发帖
4374
金钱
97711
贡献值
1613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0
家乡
山东滨州中游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11-24
永刚宗亲辛苦了。
离线游镜波

发帖
2856
金钱
32914
贡献值
698
交易币
1
好评度
40
家乡
广东。东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11-24
优秀文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