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08阅读
  • 2回复

[原创]游良耀:贤明的郑国执政游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13

[2016.5.22.福州立雪书院“游学文化研讨会”论文]

              贤明的郑国执政游吉

                         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

     游吉(?-507),字子太叔,公孙虿(chài,公元前554年)之子,郑穆公(郑兰)曾孙。春秋时郑国执政(即宰相)。年少有仪度,貌美俊秀而有文采,熟悉典故。郑简公十五年为卿,郑简公十九年为令正,支持子产改革,受到重视,前522年(昭公二十年,郑定公八年)子产去世后为郑国执政。长于外交辞令,多次出使晋、楚大国,为政先宽后猛。时郑、宋一带流民结集在雈苻(huán fú)之泽(今河南中牟东北)。他大发徒兵,前往镇压,博得孔子的赞赏。公元前507年,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游吉)未至而卒。游吉是郑国于子产之外另一位贤明的大臣,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法律上执法严格,在思想上也超前于那个时代。“游吉是春秋时期游氏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伟大历史人物。游吉与子产均德才兼备,同为郑国栋梁。”杜钢建《游氏来源与谱系》)。

《春秋左传》记述游吉的形貌,用“美秀而文”来表述。像这样的记载,再没有其他的说法了,这就是所谓直接记录才能品行的例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

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五十七人物一载:游吉即子太叔郑人继子産为政不忍猛而寛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鲁昭公二十五年诸侯以王室之故㑹于黄父赵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太叔对曰是仪也非礼也吉闻先大夫子産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简子悦召陵之㑹太叔还未至而卒简子哭之曰黄父之会夫子语吾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一、游吉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

游吉非常支持子产改革,促进了当时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实力也得到一定的增强,郑国一片欣欣向荣,受到郑国国君的重视。公元前522年在子产去世后执政。他也擅长外交辞令,多次出使晋、楚等大国,为政先宽后猛。

1.1、实践“宽猛相济”,得到孔子高度赞扬。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昭公二十年》)

陈蒲清《古文观止•左传》)“子产论为政”也记载:

郑子产有疾,谓于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将近)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助词)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急)不求(缓),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温和宽厚),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游吉的治国思想,秉承子产的遗风。对于为政之时的宽猛之道,游吉与孔子是有着许多共同的精辟见地。孔子对于子产的尊敬,来源于对于郑国安定的由衷佩服。《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xù),庐井有伍。”从而郑国大治。孔子指出:“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也表现出了孔子对于郑国子产和子太叔为政思想的赞同。

【参考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国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 ‘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从总体上讲,孔子赞同和提倡的治国方略是曾为春秋时代的郑国政治家子产及其子太叔所实践的“宽猛相济”的政策。 根据《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年》的记载,春秋时,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治国有方,郑国一度兴旺发达。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重,嘱咐其子太叔曰:你当政后注意,唯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大政策使百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措施。子产死后,其子 太叔继任执政。他不忍心严厉而务行宽大政策。结果郑国盗贼 猖獗一时,为害甚烈。于是太叔立即调整政策,严厉打击不法 之徒。孔子对这件事很赞赏。他说:好啊!政宽则百姓不受约 束,不受约束则以猛来整治;过猛则百姓要受到伤害,受到伤 害就再实行宽的政策。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因此和平。(陈根发《宗教宽容与法律宽容》)

游吉并以此为鉴,坚持以法治国,迎来郑国新的繁荣。无论什么样制度的国家,都会依靠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否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但这种法律法规,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正义的基础上,必须是符合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发挥保证社会安宁、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作用。当然,法律法规再好,如果不坚决执行,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都应当受到惩处;对任何凌驾法律法规之上的组织或个人都应予以打击。任何迁就姑息都是对人民的犯罪。游吉治郑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1.2、提倡“丰衣足食”的国策。

子产晚年,身体不好,极力推荐贤德兼备的游吉大夫为郑国首相。子产逝世,游吉继任郑国首相,为了感激子产的培养,游吉在上任之日,写下了《与子产大夫简书•丘中有麻》:

丘陵种麻,始于子产;大夫子产,丰衣措施。

丘陵种麦,始于子国;大夫子国,教民足食。

丘陵种李,子国父子;子囯父子,如贻佩玖。

(注:贻yi,赠给。玖,美玉也;佩玖,乃是佩戴美玉之意。)

此简书作于公元前522年,经郑定宫廷司乐谱曲后,题名为《丘中有麻》之乐歌。

对游吉《与子产大夫简书•丘中有麻》的评价,《毛诗序》阐述诗经中的《丘中有麻》的主旨时说:“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 把这首诗解释为思贤之作,算是比较切题。游吉用诗的表达方式,对子国子产父子在全国丘陵地区广泛推行种麻、种麦、种李,以解决穿衣、吃饭、娱乐等民生问题的国策给予高度赞美。同时,更重要的是游吉把子产的做法总结为“丰衣足食”的良策,作为继子产执政后极力提倡和付诸实施的基本国策,维持了郑国的繁荣昌盛。

后来,游吉《与子产大夫简书•丘中有麻》又被《诗经》编者以一首《丘中有麻》的爱情诗收编进《诗经·国风·王风》。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被改编后的《丘中有麻》,改编者把游吉“赞贤”立意转化为“爱情”立意,将子产子国父子所为作了误读的改动,引起汉儒们许多误解。以至让人觉得《丘中有麻》,是一首纯粹的情诗,是表达女子盼望意中人亲近她,最终如愿以偿,对方赠送佩玖作为定情物。也让人觉得诗歌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来写,诗中提到的“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也都成了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解释“贻我佩玖”:“合欢以后,男赠女以佩玉,反映了这一诗歌的原始性。”近代学者于是应声附和。

就连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丘中有麻》解释为“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不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然而不来。”

有学者认为,朱老夫子想象力挺丰富,然与原文的文义、句义、字义大悖。所谓“子嗟(jiē)”,“子产”之遭汉儒音误、或笔误,子国之子、东周名相,以创立丘赋而闻名。古今国学大师们误解“子产丘赋”,以经正史,何不认认真真读《诗经》呢?何必要把“子国”、“子产”诬为“私通者”呢!子产于公元前538年9月作《丘赋》,其父子国曾力倡“丘陵种麦”,而子产又力倡“丘陵种麻”。皆税赋改革,有利国税增收,因为在当时,麻布或葛布是国家的主要赋税。

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一首典型的马屁诗。当然,不能排除是真心要对上级好。”我觉得这位学者译的《丘中有麻》是稍微接近游吉原诗“赞贤”的初衷:

山坡上一片麻地

那里留着,等你来过问

那里留着你的问候呀

希望遇见你缓缓走过

山坡上有一片麦田

那里留着,供你的租税

那里留着你的租税呀

希望遇见你来这里收取

山坡上有一片李园

那里留着,要送给你

那里留着要送给你呀

你会奖励我晶莹的佩玉

还有学者认为,此篇简书不应编辑在《王风》(王风:诗经国风中的内容。王,是“王畿jī”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王风”共有十首。包括:黍shǔ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蓷tuī兔爰yuán 葛藟lěi 采葛.大车 丘中有麻)之史,犹如《缁衣》不该在编辑《郑风》一样,是汉儒的明显编辑错误。《郑风》始于郑庄公,止于子产。

另外:游吉的《与子产大夫简书•丘中有麻》是“丰衣足食’成语典故的最早出处。被成语词典界定的【出 处】: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2、五代·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3、出于西汉《盐铁论》等在时间上都晚于春秋。

1.3、以大局为重、治理国家为重。

公孙楚,即游楚,字子南,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偃的次子,子蟜的弟弟。春秋郑国大夫。

郑国徐吾犯的妹妹很漂亮,公孙楚已经和她订了婚,子晳又硬派人送去聘礼。徐吾犯害怕,把这事告诉子产。子产说:"这是国家政事混乱,不是您的忧患。她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徐吾犯请求公孙楚和子晳让自己的妹妹自行选择,他们都答应了。子晳打扮得非常华丽前去徐吾犯家中,陈设财礼然后出去了。公孙楚穿着军服进来,左右开弓,一跃登车而去。徐吾犯的妹妹在房间内观看他们,说:"子晳确实是很美,不过公孙楚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丈夫要像丈夫,妻子要像妻子,这就是所谓顺。"她便嫁给了公孙楚。子晳发怒,不久以后就把皮甲穿在外衣里而去见公孙楚,想要杀死他而占取他的妻子。公孙楚知道子晳的企图,拿了戈追赶他,追到交叉路口,用戈敲击子晳。子晳受伤回去,告诉大夫说:"我很友好地去见他,不知道他有别的想法,所以受了伤。"

大夫们都议论这件事,子产说:"各有理由,年幼地位低的有罪,罪在于公孙楚。"于是就抓住公孙楚而列举他的罪状,说:"国家的大节有五条,你都触犯了。惧怕国君的威严,听从他的政令,尊重贵人,事奉长者,奉养亲属,这五条是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国君在国都里,你动用武器,这是不惧怕威严。触犯国家的法纪,这是不听从政令。子晳是上大夫,你是下大夫,而又不肯在他下面,这是不尊重贵人。年纪小而不恭敬,这是不事奉长者。用武器对付堂兄,这是不奉养亲属。国君说:'我不忍杀你,赦免你让你到远方。'尽你的力量,快走吧,不要加重你的罪行!"

放逐前541年五月初二,郑国把公孙楚放逐到吴国。准备让公孙楚起程的时候,子产征求游氏宗主子太叔的意见。子太叔说:"我不能保护自身,哪里能保护一族?他的事情属于国家政治,不是私家的危难。您为郑国打算,有利国家就去办,又有什么疑惑呢?周公杀死管叔,放逐了蔡叔,难道不爱他们?这是为巩固王室。我如果犯罪,您也要执行惩罚,何必顾虑游氏诸人?"

两位国卿却要屈服于驷族的旁系子皙,可见驷族的强横。游吉以国政为重,同意流放游楚。不过,像游吉那样大义灭亲者毕竟少见。

1.4、虚心问政。

当“郑子皮授子产政”时,子产坚辞,因为深深了解“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秋间受命执政初期,在答复子大叔问难的谈话中,子产毫无虚伪地征引《郑书》中的谚语:“安定国家,必大焉先。”意思是欲求国家的安定,必须先使世卿巨室安心。

1.5、礼法结合的治世之道。

“夫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天之震耀杀戮也;温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左传》郑大夫游吉之词。”(《后汉书》李贤注卷四十八)。杜注曰: 雷霆震耀,天之威也。圣人作刑狱以象类之。刑罚,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威狱,牢狱。

意思是,如果用刑狱严酷,这就像高扬天威而杀戮震慑一样;如果用温和仁善和恩惠于民的政策,这就应如上天有好生爱民,使其繁荣生活一样。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引用游吉的观点,明確指出:“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罚威狱,以天之震耀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云:‘天秩有理’、‘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意即刑罰和牢獄,就是效法上天用雷電殺戮萬物而產生的。這一觀點在“漢書·敘傳”中也有表露:“雷電皆至,天威震耀,五刑之作,是則是效”。表明,班固赞同游吉認為禮、刑源于自然天象的啟示。

应受罚的不顺应天的行为,既可能是违背礼数(逆天)行为,也可能是一种不公正行为。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关系:当违背礼数被规定强制惩罚的时候,礼就等同于法;而当违背礼数仅仅只是受到舆论谴责时,宇L相当于道德。可见,礼法结合的状况自始就自然而然存在。后世统治者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基于现实的需要。

游吉将“礼法结合”的思想,看成封建统治者意志的一种体现,用来规范文武百官的准则,统治百姓的工具,将法视为伦理道德之器械,治理国家首先必须靠道德进行教化,只有在教化不起作用时,才不得已去使用法律,因此法律实际上是保证道德正常施行的带有强制力的某种惩罚手段。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这种刚柔并用的“仁政”逐渐成为西汉以来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

1.6、维护国家尊严。

晋国的荀寅被任命为晋国的副帅。当年,游吉刚刚代已故的子产执政时,那个荀寅就派了人来向郑国索贿,游吉认为郑国虽然是小国,自己虽然新上任,可也不能由人家欺侮,所以坚决不答应。荀寅向郑国的新任国相游吉索贿不得,而对郑国心怀不满。他故意忽悠太子建颠覆郑国,直接导致太子建被郑国诛杀。(陈禹安:《你不知道的《孙子兵法》的五宗罪》)

伍子胥逃到郑国,与太子建密谋借兵灭楚报仇,郑定公不敢与楚国为敌,建议太子建到晋国求兵。太子建一路辛苦赶往晋都,觐见晋顷公,哭诉冤情,请求晋顷公为其报仇。晋顷公不能自决,遂召六卿议事。上卿荀寅专权,又好贿赂,因几次向郑国索贿未果,于是对郑国怀恨在心。荀寅见太子建来求,便与晋顷公密议:“郑国在我和楚国间游弋不定,其心可知。今楚太子在郑,郑必信之。如若太子建能为内应,我便趁机起兵灭郑,以郑封太子建,然后徐图灭楚,霸业可成。”

晋顷公闻言大喜,即命荀寅将其计谋告诉太子建。太子建欣然答应,回到郑国与伍子胥商议,伍子胥劝说道:“事若不成,窜身无所,人以诚信待我,奈何篡人之国?此侥幸之计,必不可用。”

太子建摇头说:“我已答应了晋顷公。”

伍子胥再劝道:“不为晋应,未有罪,若谋郑,则信义俱失,大祸立至。”

太子建不听,多次与侍从商量,散尽家财招募敢死之士,又与郑定公左右结交,欲求为内应。不想行事不密,被郑国执政游吉知道,告诉了郑定公。郑定公与游吉商定,召太子建于后花园饮酒,喝令武士立斩太子建。

二、游吉是春秋时杰出的外交家。

游吉经常代表郑国出使应对于各诸侯国间。以其敦厚的形象,很好的衬托了子产的机敏;以其老成持重,也赢得了晋楚大国的尊重。仅据〈左传〉记载,从鲁襄公二十二年立为卿到鲁定公四年卒,游吉代表郑国出使应对各国就达十次。

年   份

事    件

襄公28年(郑简公21年)

游吉如楚

游吉如晋,告将朝于楚

襄公31年(郑简公24年)

子羽、冯简子与游吉逆客

昭公元年(郑简公25年)

游吉如楚

昭公3年(郑简公27年)

游吉如晋,送少姜之葬

昭公8年(郑简公32年)

游吉郑伯如晋,

昭公9年(郑简公33年)

叔公、宋华亥、郑游吉、卫赵会楚子与陈

昭公10年(郑简公34年)

游吉如晋,为晋平公卒故

昭公13年(郑定公元年)

游吉相郑伯会羊舌鲋于平丘

昭公24年(郑定公12年)

游吉相郑伯如晋

昭公30年(郑献公2年)

游吉如晋吊晋顷公且送葬

2.1、诗言志。

“到了春秋时代的士大夫,他们在访问诸侯和参加盟会这些外交活动中,修饰文辞,丰富得像美玉的宝库一样,光彩照耀得像锦绣的店铺。…郑国的子太叔文章风姿秀美而有文采”。(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第四十七)

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请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赋《褰裳》,借以试探晋国的态度。韩宣子回答道晋国不会抛弃郑国,所以杜预注曰:“言己今崇好在此,不复令子适他人。”这些问答都是借诗发挥,以寄托自己的心意,即所谓“断章取义”。

《诗经·郑风·褰裳》

【原文】

子惠思我,[1]褰裳涉溱[2]。

子不我思,[3]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4]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5]子不我思,岂无他士。[6]

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1]惠,爱。《郑笺》:“爱,相亲爱也。”

[2]褰(qiān),提起。褰是攐的假借字,《说文》:“攐,抠衣也。”

  (cháng),裙。当时的人男女都穿裳。溱(zhēn),郑国河名,在今河南省密县。毛奇龄《毛诗写官记》:“女子曰:子思我,子当褰裳来。嗜山不顾高,嗜桃不顾毛也。”

[3]不我思,是“不思我”的倒文。

[4]童,痴呆愚蠢。《国语·晋语》韦昭注:“童,无智。”陈奂《传疏》:“童即狂也,童昏即狂行之状。……单言狂,累言狂童,无二义也。……以童为幼童解之者,皆沿其误。”  也且(jū),语气词。

[5]洧(wěi),郑国河名,在今河南省密县。与溱水相合。

[6]士,青年男子。朱熹《诗集传》:“士,未娶者之称。”

【分析】

这是一位女子责备情人变心的诗。这位女子的性格爽朗而干脆,富于斗争性,与《郑风·狡童》中那位软弱缠绵的女子绝然不同。有人说她“用情不专,可说是‘人尽夫也’一个实例”。这是不正确的,似乎还存着“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老眼光。

《毛序》:“《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朱熹《诗序辨说》批评道:“此《序》之失,盖本于子太叔、韩宣子之言,而不察其断章取义之意耳。” 《毛序》往往将寄托之意当作诗的本旨,以致谬误百出。

2.2、睦邻友好。

晋平公,杞出也,故治杞。六月,知悼子合诸侯之大夫以城杞,孟孝伯会之。郑子大叔与伯石往。子大叔见大叔文子,与之语。文子曰:「甚乎!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晋不邻矣,其谁云之?」(《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九年)

[译文]:

晋平公,是杞女所生的,所以修整杞国的城墙。六月,知悼子会合诸侯的大夫为杞国筑城墙,孟孝伯参加了。郑国的子太叔和伯石前去。子太叔见到太叔文子,和他说话。文子说:“为杞国筑城这件事过分了!”子太叔说:“拿他怎么办好啊!晋国不担心周室的衰微,反而保护夏朝的残馀,它会丢弃姬姓诸国,也就可以想象到了。丢弃姬姓诸国,有谁去归向他?吉听说:丢弃同姓而亲近异姓,这叫做离德。《诗》说:‘和谐他的近亲,姻亲就会和他友好来往。’晋国把近亲不看作近亲,还有谁来和他友好往来?”(《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九年)

[史不绝书]典故:

史不绝书,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这句看似仅为鲁晋交往的实录,实与郑国命运息息相关。

公元前5446月,晋国大夫知悼子召集各诸侯国官员,在杞国开会,商讨筑造杞城之事。郑国大夫子太叔(即后来郑相子产的接班人游吉)与会。

因晋平公的母亲乃杞国之女,所以晋平公对杞国关爱有加,遂以诸侯盟主的身份,号令各诸侯国予以协助,共筑杞城。这对不少国家来说,无疑是额外负担。尤其是郑国,这一年灾祸频仍,麻烦不断。先是执政的子展病死,大夫子皮主政,政局极不稳定;再是天气大旱,赤地千里,未到麦收,百姓即仓廪告罄、难以为炊了。子皮只好开仓放粮,每户赠粮一钟(古代量器,64升为一钟,也就是64斗),才使民众渡过难关。在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哪有钱物助杞筑城?因此,各国多有微词。

卫国大夫文子向子太叔发牢骚说:“我们为杞国筑城,这事太过分了吧?”子太叔说:“有什么法子呢!现在晋国不关心周王室的兴衰,而去保护夏朝的余孽,现在连姬姓诸国都丢弃了,那么谁还会归顺于它呢?我听说‘丢弃同姓去亲近异姓,是为离德’,所以《诗》说:‘协比其邻,昏姻孔云’。晋国连同姓都不能亲近,说还和他友好往来呢?”一席话说的文子口服心服。

尽管筑城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但迫于晋国压力,工程还是如期进行。要说晋国该满足了吧,然而晋平公得寸进尺,又要鲁国归还代管的杞国土地。他派大夫范献子和司马叔侯赴鲁交涉。鲁襄公借口此事为周王室所定,拒绝全部归还。平公母亲悼夫人大为不满,说这些人办事真不得力,先君(即悼公)有知,是不会让他们这样做的!

平公把这些话告诉了叔侯,叔侯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都是姬姓小国,晋国因此日益强大。从先王武公、献公开始,兼并的国家就更大了,谁能够治理好它们呢?杞国本是夏朝后裔,又接近东夷;而鲁国则是周公后代,历来和晋和睦相处。鲁对晋,好的东西及时送来,公卿大夫不断造访,史不绝书,国库每月都能收到贡品,他们这样做,也算够意思了,何必还要削弱鲁国而增强杞国呢?如先王有灵,能让我这老臣去办这种事吗?一番话说得平公哑口无言。

不过晋平公并未从中汲取教训,而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后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郑大夫子太叔的预言成真。

史不绝书,本意为史书上多有记载,从未间断。现在多指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些事情。(李济通《史不绝书》郑州日报数字报)

2.3、出使晋国。

(1)、(傳28.8)九月,鄭游吉如晉,告將朝于楚以從宋之盟。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爲壇。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爲壇。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適小,則爲壇;小適大,茍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國不困,懷服如歸,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後人,無怠於德。小適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職貢,從其時命。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國之禍也,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春秋左氏傳》(下)(09)襄公)

(2)、晋国宠妃少姜去世后,子大叔到晋国送葬,令晋国大夫深为折服,后来齐国又送了一位美女到晋国,郑国去贺喜的是子皮,晋国大夫派人对子大叔说,自从您回国之后,小人我特地打扫房间,以为您会再来的,现在来的是子皮,小人很是失望啊。子大叔回复说,我地位低下,由当国的子皮前去贺喜,正体现对贵国的尊重呢。

三年春,王正月,郑游吉如晋,送少姜之葬。梁丙与张趯见之。梁丙曰:“甚矣哉!子之为此来也。”子大叔曰:“将得已乎?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士吊,大夫送葬。足以昭礼命事谋阙而已,无加命矣。今嬖宠之丧,不敢择位,而数于守適,唯惧获戾,岂敢惮烦?少姜有宠而死,齐必继室。今兹吾又将来贺,不唯此行也。”张趯曰:“善哉!吾得闻此数也。然自今,子其无事矣。譬如火焉,火中,寒暑乃退。此其极也,能无退乎?晋将失诸侯,诸侯求烦不获。”二大夫退。子大叔告人曰:“张趯有知,其犹在君子之后乎!”

(《春秋左氏傳》(下)(09)襄公)

[译文]:鲁昭公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郑国的游吉到晋国去,为少姜送葬,晋国大夫梁丙和张趯(yuè)拜见他。梁丙说:“我们的国君太过分了,让您为这件事情而来!”游吉(即子太叔)说:“这是不得已呀!从前晋文公、晋襄公称霸的时候,他们的事情不烦劳诸侯。命令诸侯三年一聘问,五年一朝觐,有事就会见,不和睦就结盟。国君去世,别国派大夫吊唁,卿参加安葬就可以。国君夫人去世,派士去吊唁,大夫送葬就可以。只要发扬礼仪、发布命令,商量补救缺失就足够了,不再用额外的命令加于诸侯。现在贵国君宠姬的丧事,别国不敢选择适当职位的人参加丧礼,而且要让礼数超过正夫人,只怕会得到罪过,岂敢怕麻烦?少姜得到宠爱而死,齐国必然继续送女子前来。到时候我还要再一次来祝贺,不仅是这一趟啊。”

张趯说:“好啊,我能够听到这样的礼数!然而从今以后您大约没有这样的事情了。譬如大火星,它在天空正中,寒气或者暑气就要消退。这一次就是极点,能够不衰退吗?晋国将会失去诸侯的拥护,诸侯想要再被烦劳恐怕还得不到呢。”两位大夫退出。游吉告诉别人说:“张趯明白事理,也许还是跟在君子的行列里吧!”(昭公三年)

秋七月

张趯使谓大叔曰:「自子之归也,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曰子其将来。今子皮实来,小人失望。」大叔曰:「吉贱,不获来,畏大国,尊夫人也。且孟曰:『而将无事。』吉庶几焉。」(昭公三年)

[译文]:张趯派人对太叔说:“自从您回去以后,小人扫除先人的破旧房子,说,‘您可能会来的。’现在子皮来了,小人失去了希望。”太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由于害怕大国、尊敬夫人的缘故。而且孟说‘你将要没事了’,吉大概没事了。”

(3)、昭公二十四年(郑定公十二年),郑定公到晋国去,子太叔相礼,进见范献子。范献子说:“对王室该怎么办?”子太叔回答说:“我老头子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族都不能操心了,哪里敢涉及王室的事情?人们有话说:‘寡妇不操心纬线,而忧虑宗周的陨落,因为恐怕祸患也会落到她头上。’现在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害怕了,然而大国的忧虑,我们哪里知道呢?您还是早作打算。《诗》说:‘酒瓶空空,是酒坛子的耻辱。’王室的不安宁,这是晋国的耻辱。”范献子害怕,和韩宣子谋划。于是就召集诸侯会、、见,时间定在明年。(《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

引申出的[(lí)忧宗周]典故: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大夫刘耿、单旗拥立太子姬猛即位,是为周悼王。周景王的庶长子姬朝心怀不满,发动叛乱,杀了周悼王自立。从此,周王室陷人了内乱之中。

当时,远在北方的晋国,对周王室内部纷争的是非曲直不太清楚,晋顷公便派出两支军队,一支去帮助周敬王,一支去帮助姬朝。但他又命令两支军队分别驻扎在王城的外面,不得直接介入双方的冲突。

这样过了一年多,晋顷公感到这样“脚踏两只船”不是办法,便命大夫士伯去摸摸底细:周敬王和姬朝,究竟谁是谁非。

士伯通过调查,向晋顷公汇报说:

“周朝的官员和老百姓都认为周敬王即位是名正言顺的,姬朝是王室内乱的罪魁祸首!”

于是,晋顷公决定支持周敬王。他让原先派出的两支军队和周敬王的军队联合起来,攻打姬朝的叛军,把姬朝打得大败而逃。

公元前518年,周王室的另一个同姓诸侯郑定公在德高望重的贤臣子太叔的陪同下,来到晋国访问。晋国执政的大臣范鞅向子太叔请教说:

“周王室的内乱已经持续三年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太叔谦虚地说:“老夫怎么敢议论王室的事情呢?不过我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寡妇不担心自己纺织时缺乏纬纱,而担心周王朝的宗庙社稷;这是因为她们害怕周朝一旦灭亡,就会灾祸临头。’王室不安宁,对于晋国来说,这是一种耻辱,希望您能认真地考虑一下。”

范鞅听了,认为子太叔的话很有道理,便立即和一起执政的上卿韩起商量,决定约请诸侯明年在黄父会盟,共商大计。

公元前516年,晋顷公会合各国诸侯的军队很快彻底打垮了姬朝的叛军,姬朝出逃楚国。一场持续了几年的王室内乱终于结束了。

后来,“嫠(寡妇)忧宗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忘私而忧国,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戈智)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4)游吉反诘(jié)士景伯。

夏六月,晋顷公卒。秋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曰:「悼公之丧,子西吊,子蟜送葬。今吾子无贰,何故?」对曰:「诸侯所以归晋君,礼也。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事大在共其时命,字小在恤其所无。以敝邑居大国之间,共其职贡,与其备御不虞之患,岂忘共命?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唯嘉好、聘享、三军之事,于是乎使卿。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若其不间,虽士大夫有所不获数矣。大国之惠,亦庆其加,而不讨其乏,明厎其情,取备而已,以为礼也。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讨,恤所无也。今大夫曰:『女盍从旧?』旧有丰有省,不知所从。从其丰,则寡君幼弱,是以不共。从其省,则吉在此矣。唯大夫图之。」晋人不能诘。(《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

[译文]:夏季,六月,晋顷公死了。秋季,八月,下葬。郑国的游吉前去吊唁并送葬。魏献子让士景伯质问游吉,说:“悼公的丧事,子西吊唁,子?送葬。现在您只有一个人,是什么缘故?”游吉回答说:“诸侯所以归服晋国国君,这是认为晋国有礼。礼这件事,就是说小国事奉大国,大国爱抚小国。事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按时执行命令,爱抚小国在于体恤小国的缺乏。由于敝邑处在大国之间,供应它所需的贡品,还要参与战备以防意外,难道能忘了恭敬地执行吊丧送葬的礼节?先王的制度:诸侯的丧事,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会、聘问、宴享、军事行动才派遣卿。晋国的丧事,当敝邑闲暇无事,先君曾经亲自来送葬。如果不得闲暇,即使是士、大夫有时也难于派遣。大国的恩惠,也会是嘉许敝邑对大国的常礼有所增加,而不责备它的缺乏,明白敝邑的忠诚,只是要求礼仪具备,就可以认为合于礼了。周灵王的丧事,我们先君简公在楚国,我们先大夫印段前去送葬,他还是敝邑的下卿。天子的官吏并没有责备我们,这是由于体恤敝邑的缺乏。现在大夫说:‘你们为什么不按照过去的礼节办?’过去的礼节有隆重有减省,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根据隆重,那么寡君年纪小,因此不能前来。根据减省,那么吉在这里了。请大夫考虑一下!”晋国人不能再质问了。(《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

郑定公十三年病重去世,相国游吉率群臣扶立他的儿子世子虿继位,史称为郑献公。郑献公五年,晋顷公死。郑献公年纪尚小,就命游吉前去吊唁并送葬。晋国上卿魏舒派士景伯质问游吉,说:“从前我们先君悼公去世时,贵国上卿子西来吊唁,上卿子虫乔来送葬。如今你却一人身兼二职,是何道理?”游吉说:“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国,在于晋国以礼待人!大国能爱抚小国,小国才能侍奉大国。侍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执行命令,按时朝贡;爱抚小国在于体恤小国的难处,有难就去救助。敝邑处在大国之间,不但要及时地朝贡,还要参与战备以防意外,更不用说忘记吊丧送葬的礼节?周礼规定:‘诸侯丧亡,士人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聘等大事才由卿一级的官员出面打理。晋侯有丧,当敝国闲暇无事时,先君也曾亲来执挽送葬。如果国内变乱,即便是士大夫也难于派遣。大国应体察小国的苦衷,只要是礼仪具备,就可以认为合于礼了。当年周灵王大丧,我们先君简公在楚国,委派先大夫印段前去送葬,他仅仅是一个下卿而已,天子体察小国的难处,并没有责怪我们!如今贵国却来诘问为何不依从旧例来办?旧例有隆重有省俭的,依照隆重的办理,寡君年幼不能前来;根据省俭的旧例,那么我已经来了,怎么办才得当,请大夫考虑一下!”士景伯被诘问的哑口无言,只好不了了之。这正是:以子之矛攻子盾,看尔何言来诘难?(《郑国春秋》第四十回  渔翁偷渡伍子胥游吉反诘士景伯)

2.4、诸侯和谈

晋悼公死后,秦晋两国都想结束战争,于是两国开始和谈。为此,前549年,晋平公派韩起到秦国结盟,秦景公也派后子针到晋国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前547年,秦国再派后子针到晋国重新结盟。同年夏,楚国、秦国联合攻打吴国,到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得知吴国早有防备后退兵。秦楚联军趁机攻打郑国,击败郑国军队,一直打到城麇。楚国俘虏了皇颉和印堇父,楚国押送皇颉回国,将印堇父交给秦军。子太叔按照子产的吩咐,用礼品赎回了印堇父。

2.5、提醒叔向。

晋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晋国韩起以叔向为副手(叔向,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送平公之女出嫁楚国。途经郑国时,子皮、子太叔在索氏招待他们。席间,太叔提醒叔向:“楚王骄奢太甚,您需要小心为好。”叔向说:“这是他自身的灾难,怎会危及到别人呢?我只需要送上礼物,谨慎保持威仪,遵守信用。遵守旧有的传统,考察先王的作法,审时以度二国间的关系,他哪怕再骄奢又能怎么样呢?”

叔向一行来到楚国后。楚灵王召集大臣议事,他认为晋楚两国是仇敌,欲削韩起一足,派去做守门人,任命叔向为司宫,并施以宫刑,以此好好羞辱一下晋国。

2.6、出使楚国。

(【襄公二十八年】)

(傳28.8)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游吉如楚。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將利小國,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鎮撫其民人,以禮承天之休,此君之憲令,而小國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以歲之不易,聘於下執事。今執事有命曰:女何與政令之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不然,其何勞之敢憚?”

(傳28.8)子大叔歸,復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凶’,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

三、游吉是春秋时杰出的思想家。

3.1、游吉论礼。

(1)、游吉论述的礼,是一种分离于具体的仪式之外的礼,体现着游吉对政治秩序的抽象的、哲理化的认识。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游吉、宋国的乐大心等。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揖让周旋之礼焉。游吉回答:“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协。和也。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意思是:鲁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在晋地的黄父会盟,郑国的子太叔(游吉)谒见赵简子,简子向他询问揖让进退之礼。游吉回答说:“这是仪式,不是礼。”

赵简子说:“敢问什么叫礼?”游吉回答说:“我曾听先大夫子产说:‘礼,是上天的常道,大地的法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地的常道,民众实际上都在效法。(圣人)效法上天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因循大地高低刚柔的本性(而制礼)。滋生了上天的六种气象,运用‘五行’来说明宇宙的起源与变化。五行之气入人之口为五种味道,显露于眼为五种颜色,显示在耳为五种声调。(滋味声色)过分则会使人迷惑混乱,人们就会因此而迷失本性。所以要制定礼来帮助人们守持本性。人民会有好、恶、喜、怒、哀、乐这六种情绪,都是生自于六种气象。因此(人君为政)应审慎地权衡所处时代适宜的法度,因应时代而施治,以此来节制这六种情绪。悲哀时会有哭泣,快乐时会有歌舞,高兴时会有施舍,愤怒时会有打斗。悲哀、快乐的情绪不失常规,才能与天地的本性相符合,因此才会长久。”

赵简子说:“好极了,礼的学问真是宏大深奥呀!”游吉回答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秩序,也是民众得以生存的依靠,因此先王特别尊崇它。人们能够自我调整其情志以达到‘礼’的要求,就叫做‘成人’”。

“礼”是圣人效法天地之道而创制的,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并不是古圣先王制作出来束缚人的,而是让人回归到道德仁义,回归到本性本善。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赵简子是春秋末期胸怀鸿志、继往开来的大人物。赵简子身为晋卿,心怀复兴赵氏的政治理想。他认识到,礼制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此时向子太叔问礼,只是想积蓄力量,但仍需要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才能取得各方面的支持。作为政治家,认识到践行孔子“为政以德”必要性,所以他说“甚哉,礼之大也”,并表示有“终身守此言”的尊礼决心。这与孔子维护周礼有某些共同性。

总而言之,这次对于周礼的请教为赵简子的勤王壮举做足了舆论铺垫,而且子太叔对于赵简子的私下教诲,更是让赵简子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其一,游吉将礼制与天道统一起来的立论,使赵简子认识到,礼治是治国之根本;其而,作为春秋末晋六卿之一,赵氏宗主的赵简子心怀“化家为国”政治思想,处于政治抱负的蓄势期,礼制路线是其为政、治族、得民之最佳方案。所以,守礼是赵简子从游吉问礼后,清醒认识到的一种政治态度。《左传》定公四年记载,郑国子太叔去世,赵简子十分悲伤,为他吊丧哭泣,不忘他“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的谆谆教诲。这与孔子闻子产卒“为之出涕”有异曲同工之妙,赵简子对于子太叔教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游吉在解释礼的时候,融入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元素。首先,游吉引子产之言指出,礼就是天经、地义、民行。由此论述礼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秩序或治国规则。天、地、人都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规则运作。其次,天、地、人的秩序及其所规范的顺应自然的原理是相通的,故彼此之间可以相应、相辅。最重要的,是在天、地、人相通、相应的关系中,民之行是效法、因顺天地的秩序和规则的,天经地义是国家教化子民、树立“天人合一”思想的依据。这就为人间的礼的起源及合法性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解释。同时,人世之礼在效法、因顺天地的前提下,在具体细节处会有不同的创制、施用原则,或奉之,或则之经之,或象之从之,或类之效之,乃至于审则宜类以制之。仅凭这段材料,我们无法确知这些差异的原则究竟有何含义。但是这些细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天人关系的架构。而且在这一框架内,还有一点重要的因素值得关注。按游吉所言,天地生六气,六气生民之好、恶、喜、怒、哀、乐等六志,而人世之礼要节制六志。与其他天经地义一样,六志也是礼所设立的依据,亦是礼所需要处理、容纳的对象。但是,六志显然与同为天地所生的五味、五色、无声之属是不同的。六志不是外在的某种形式或现象,而是人的内心的六种志愿。六志出现的意义就在于,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中开创了内心的向度。天地所生、人间礼仪所制,开始分作内外两途。在对礼的观念的理解中,内在性向度的展开是超越性之外的又一重要突破。

游吉引述和继承子产遗言论述“天经”“地义”“天地之经纬”之礼的思想,把人事与天地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从伦理道德的高度来讲天人关系,表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里的“天”显然“已不是人格神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一般性的原理,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味。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彭林说礼”中,明确指出:礼和仪不一样。所说的礼,不能看做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礼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仪,比如升旗仪式,这个仪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我们就学这个,而忘了它里面的灵魂,就是为什么要这样,仪式后面还有一个礼的含义,这才是内涵和灵魂。《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五年,赵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太叔对曰:“此仪也,非礼也。”。礼一定要有内心恭敬,充分领略了这套仪式背后的意思。比如说鲁迅讲的“默哀三分钟,心里想拳经”,我怎么跟你斗,那就没有意思。所以中国的礼一定要有人文内涵,内涵通过外在的仪式表现出来,比方对老龄人,对长辈,对老师就要尊敬。

(2)、游吉论述的礼是得到孔子推崇的礼。

杨金廷,张润泽,范文华在《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撰文《孔子与赵简子交往考》中指出: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变革时期,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赵简子和孔子所处的国家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孔子选择了固守尊卑,维护周礼;赵简子则选择了顺应时代,改革进取。赵简子和孔子共同尊称子太叔为贤者,孔子推崇的是子太叔尊礼行仪的治国思想,赵简子问礼于子太叔,请教如何按礼制维护晋公室的形象。对孔子而言,赵简子就是一个守礼的形象,而实际上赵简子是在寻找积蓄力量之策,为我所用。(见《新华文摘》2011年第12164-165页)

游吉论述的礼,之所以得到孔子推崇,是因为游吉把礼上升到“天经地义”,是“天人合一”,是不可违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一文中也说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子太叔(游吉)的言论云:“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这里子太叔引述子产的遗言而加以发挥,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天地之经纬”,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这里子产的遗言是到何句为止,已难确定。)这是从伦理道德来讲天人关系,以为天地已经具备了人伦道德的根据,这种观点是和当时的占星术不同的,而含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子太叔的这些言论为后来汉宋儒者所继承。不同的是,这里以为“君臣上下”是“以则地义”,与天无关;而“父子兄弟”等等则是“以象天明”。后来《周易•系辞》则以“天尊地卑”来说明“君臣上下”,与子太叔不同了。子太叔的观点表现了原始朴素的性质。

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也谈到: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所谓合一是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记载子产之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又记郑大夫子太叔之言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业,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这是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合与自然界的必然准则,“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汤勤福在《中华礼制的主要特性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说:中华礼制不仅是国家制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修身立德、行礼律己的前代圣贤赞颂不已,强调“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行礼、知行合一,便是中华礼制道德的实践性,体现出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在中国古代,许多前代圣贤并不单纯追求“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是进一步探求礼义,即内在的精神实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赵简子问,子太叔对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也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之说。《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尊其义便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实际上,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是一种文化软实力,起到了铸塑道德人格、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

(3)、游吉论述的礼成为儒家圣贤广泛引用的经典。

一是孔子《孝经》整段引用游吉关于“礼”的叙述。

宋朱熹编写的《孝經刋誤》中指出:子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此以下皆傳文,而此一節蓋釋以順天下之意,當為傳之三章,而今失其次矣。但自其章首以至因地之義,皆是春秋左氏傳所載子太叔為趙簡子道子産之言,惟易禮字為孝字,而文勢反不若彼之通貫,條目反不若彼之完備。明此襲彼,非彼取此無疑也。(子産曰: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便陳天明地性之目,與其所以則之因之之實,然後簡子賛之曰:甚哉,禮之大也。首尾通貫,節目詳備,與此不同)其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又與上文不相屬,故温公改教為孝,乃得粗通,而下文所謂德義敬讓,禮樂好惡者,却不相應,疑亦裂取他書之成文而强加装綴,以為孔子、曾子之問答,但未見其所出耳。然其前段文雖非是,而理猶可通,存之無害。至於後段,則文既可疑,而謂聖人見孝可以化民,而後以身先之,於理又已悖矣。况先之以博愛亦非立愛惟親之序,若之何而能使民不遺其親耶?其所引詩亦不親切。今定先王見教以下凡六十九字並删去。]

二是(唐《群书治要》受入:

“二十五年,会于黄父,郑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行者。人所履行。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气为五味。酸咸辛苦甘。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发见也。章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是故为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协。和也。

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虞世南辑录-●《北堂书钞》卷第八十礼仪部一收入:

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左氏云子太叔見趙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之○

●(唐代徐坚撰《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

【天经地义】《左传》曰: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三是【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八)收入:

子大叔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昭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云云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气爲五味发爲五色章爲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是故爲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爲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爲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爲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爲君臣上下以则地义君臣有尊卑法地有髙下爲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夫治外妇治内各治其物爲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以象天明六亲和睦以奉严父若众星之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壻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爲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在君爲政在民爲事民功曰庸治功曰力行其德教务其时要礼之本也爲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耀杀戮雷霆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爲温慈惠和以効天之生殖长养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爲礼以制六志使不可过节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鬭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者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上之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三.礼仪部二):

《昭二十五》曰:郑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经者,道之常。)地之义也,(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也。’(行者,人所履。)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纬经错居以相成者。)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左传》子太叔曰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注各治其物】

四是(元•陈友仁《周礼集说》卷一)收入:

左传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外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耀杀戮为温慈和惠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鬬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五是(明 王志长 撰《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一)收入:

春官宗伯第三

疏郑目録云象春所立之官宗尊伯长也春者出生万物天子立宗伯使掌邦礼典礼以事神为上亦所以使天下报本反始不言司者鬼神示人之所尊不敢主之故也○左氏传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昬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外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防媾姻娅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耀杀戮为温慈恵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舎怒有战鬭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生死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六是(眀•黄道周《坊记集传》)收入:

【然则春秋谁为知礼者乎曰其郑子产子太叔楚观射父乎子产卒子太叔为政黄父之会赵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为礼对曰吉也闻之先大夫子产曰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眀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昬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外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以象天眀为政事庸力行务以従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耀杀戮为温慈恵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舎怒有战鬭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夫天地之性是以长乆故如子太叔之言礼则通于命矣礼之与命非二物也是所谓哀乐之节而中和之本也】

七是(清·张英《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八十八)收入:

六畜五牲【左传子太叔对赵简子曰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注曰六畜马牛羊鸡犬豕五牲麋鹿麏狼兔三牺祭天地宗庙牺牲】

3.2、“九言”真经。

“九言”是被汉语列为词语典故,九句格言,指春秋时郑国子大叔(游吉)告诫赵简子(赵鞅)的九句话,也被誉为“九言真经”。

湖南大学法学院杜钢建院长研究提出:“该‘九言’真经体现出孔子儒家修身正己的精神。”

“九言”真经典故见:《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无恃宠,无违同,无傲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从召陵回国,郑国的子太叔(游吉)没有回到国内就死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吊丧号哭,很悲哀,说:“黄父那次会见(前517年),他老人家对我说了九句话,说:‘不要发动祸乱,不要凭借富有,不要仗恃宠信,不要违背共同的意愿,不要傲视有礼的人,不要自负有才能,不要为同一事情再次发怒,不要谋划不合道德的事,不要触犯不合正义的事。”)。游吉向赵简子讲述了一番为人处世遵礼的治国道理,使简子深受启发,发誓要终身信守此言、遵循其行事。赵简子的悲哀在于失去了一位道德修养上的老师,也表明了他追求德行完善、赢取良好名声而为自己基业打下广泛基础的壮志。

宋大理学家吕祖谦在(《左氏传续说》卷十一)也专门记载赵简子得力于游吉“九言”之事:

“黄父之防夫子语我九言【四年】

黄父之防赵简子深有感于子太叔所举子产之言礼者天地之经一段到后来意犹以为未足故再请于子太叔而后以九言语之此九言却是赵简子切身事当时晋公室衰六卿之族强盛已自有分晋之渐故子太叔曰无始乱无怙富以下可谓告得亲切毕竟简子后来终是得力定公十三年赵稷渉賔(bīn,繁体字:宾。赵鞅怒杀赵午,赵午家臣涉宾奔回邯郸,拥立赵午之子赵稷为邯郸继承人,旋即以邯郸发动叛乱。)之徒作乱董安于告赵孟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此可见简子闻太叔之言得力处。”

后人有诗曰:

生逢乱世处小邦,随附凤尾铿锵言。

新郑至今存游氏,观其笑语思前贤!

《反经》佐证:“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唐杜牧《归融册赠左仆射制》云:“太叔九言,服以行之,终身不倦。”清钱谦益《父季兆原任工部司务赠中宪大夫》曰:“奉九言于太叔,守以终身。”

这九句话是从政者的至理名言。“无始乱”,就是不要折腾,即使改革,也要从实际出发,分析改革的可行性,可能性。在计算可能性的时候,要将改革所可能造成的一切后果进行计算,包括对改革阻力如何处理的问题。改革的步伐可以大,但一定要平稳。“无怙富”,就是不要自恃富有,有些商人做大,对政治问题指手画脚。在民主社会,这种指手画脚可能并不为公民所认同,只是会对商人本身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在专制时期,这些做大而骄的商人难免受到当权者的排斥和觊觎,最后不但身败,而且财产全失。“无恃宠”就是不要自恃高贵,“无违同”就是不要违背公议,这都是说民意和公论的重要。“无敖礼”,就是要依照礼法制度而行,这是就当日而言的,换到今日,则是说必须守法。“无骄能”指的是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导致自己不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勘察,甚至对新环境、新问题完全无知,自己旧有的本领没有得到发展,或者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长处也变成了短处。“无复怒”指的是要对同一事物不要反复发怒,要么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它,要么暂时接受它。接受不好的事物,不是对它容忍,更不是与它同流合污,而是对存在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为改变这种存在做一些符合历史的努力,但不要试图去超越历史,做没有意义的用功与牺牲。“无谋非德”是不谋划不符合道德的事,“无犯非义”是不做不合时宜的事情,前者于大德有亏,后者于自己不利。游吉的九言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它令赵鞅先生终生铭记,对今天的人来说,也有十足的教育意义。

3.3、游吉解易。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时孔子七岁)郑简公派游吉(子大叔)出使楚国,楚康王恃大国霸主位尊,拒不接见,要郑简公亲赴聘问。游吉只好回国复命,他跟上卿子展说:“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言楚子必死,君往当送其葬。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

游吉似乎知晓复卦上六《小象传》“迷复之凶,反君道也”,并解释“迷复之凶”说:“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弃其本,复归无所”是指上六远离初九,又无应与。因此游吉当知晓《彖传》《象传》的体例。这一年孔子七虚岁,可见《彖传》《象传》早已有之,孔子晚年仅是做了编辑整理而已。

高亨《周易杂论》:这是郑国游吉引用《周易》评论楚王(康王)贪而又骄,恃强凌弱。“迷复凶”是《复》卦《上六》的爻(yáo)辞。《复》卦的上爻由阴变阳,则成《颐》卦。所以“《复》之《颐》”等于说“《复·上六》”迷复是迷了路才想回来,希望回到自己所喜爱的地方,然而忘掉原来的路径,结果是无处可归。所以游吉说:“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这个解释是不错的。

游吉是姬姓贵族,精通《周礼》与《周易》,加上他经常出国的便利条件,相信他极有可能也如韩宣子一样见过《易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游吉(子大叔)对《周礼》与历数对应体系极其娴熟,从此看出游吉通晓象数之学:

由于爻象是对“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的数学模拟,所以精通《周礼》、历数、象数的游吉能用爻象体例解释复卦就在情理之中了。

附:

游吉以复卦筮(shì)楚子将死典故:

此卦例选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原文如下:

蔡侯之如晋也,郑伯使游吉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馹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将利小国,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此君之宪令,而小国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币,以岁之不易,聘于下执事。今执事有命曰:『女何与政令之有?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小国是惧。不然,其何劳之敢惮?」子大叔归,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及汉,楚康王卒。

背景:(望闻问)

(1),郑子太叔,即游吉,郑国的正卿。

(2),楚子,即楚王,应楚国君主最初封号为“子”爵,所以习惯上称楚王为“楚子”,这里指楚康王

原文可知,此卦是游吉看到楚康王德行有失再结合《周易》里复之颐的爻辞来推断楚康王“不修其政德”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影响。既然游吉引用此卦说事儿,自然有他的道理,那么假设此卦就是游吉在当时就此事占问所得,我们又能推什么结果呢?

鲁襄公二十八年秋八月(前545年丙辰年丙申月),郑简公派游吉出使楚国,刚到达汉水就被楚国人给挡了回来。游吉以为楚王这是“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于是就占卜了一卦,得复之颐。

丙辰年丙申月(巳)日,占楚王“不修政德”的后果,得复之颐。

坤宫:地雷复(六合)    巽宫:山雷颐

伏神   本卦      变卦

▅▅  ▅▅子孙酉金      ╳→▅▅▅▅▅官鬼寅木

▅▅  ▅▅妻财亥水            ▅▅  ▅▅妻财子水

▅▅  ▅▅兄弟丑土         ▅▅  ▅▅兄弟戌土世

▅▅  ▅▅兄弟辰土            ▅▅  ▅▅兄弟辰土

父母巳火▅▅  ▅▅官鬼寅木           ▅▅  ▅▅官鬼寅木

▅▅▅▅▅妻财子水世        ▅▅▅▅▅妻财子水应

卦解:(切)

(1),真念:游吉看到楚王“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的德行后,以为这是“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是“凶”兆,故而占楚王这样做的危害。

(2),诸侯国虽有强弱之分,却是平级。任何一国的臣子在所有诸侯王的面前都是臣子。游吉在楚国的国君面前理当以臣子自居。臣占君主,取五爻为用。

(3),五爻临亥水财爻,虽长生于月令,但不宜上爻元神酉金动而化绝,且卦变游魂,卦兆楚康王命将不久。

后续:

楚康王死于当年十二月(前545年丙辰年己亥月)。正应于五爻亥水入墓之辰岁,临值之亥月。单凭用神墓于太岁,不足以判定楚康王必定死于当年。但如果日辰恰好是“巳日”冲亥水而暗动,断其死于当年亥月就顺理成章了。

3.4、尊祖慕宗。

昭公十二年(前530年)三月,郑简公卒,将为葬除。及游氏之庙,将毁焉。子大叔使其除徒执用以立,而无庸毁,曰:“子产过女,而问何故不毁,乃曰:‘不忍庙也!诺,将毁矣!’”既如是,子产乃使辟之。

三月,郑简公去世了。将要为安葬而清除道路上的障碍。到达游氏的祖庙,准备拆毁它。子太叔让他手下清道的人拿着工具站着,暂时不要去拆,说:“子产经过你们这里,如果问你们为什么不拆,就说:‘不忍毁掉祖庙啊。对,准备拆了。’”这样一番以后,子产就让清道的人避开游氏的祖庙。

2016.512.一稿于朱子故里尤溪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协兴

发帖
1652
金钱
25691
贡献值
372
交易币
2
好评度
35
家乡
浙江温州苍南灵溪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9-14
谢谢上传分享!
富治公派下第21世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0-12
回 游协兴 的帖子
游协兴:谢谢上传分享! (2016-09-14 10:33)  Qfr%BQV  
Qfr%BQV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