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17阅读
  • 3回复

和州历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宣虎
 

发帖
4616
金钱
60910
贡献值
1689
交易币
106
好评度
2463
家乡
江西 九江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10
v]UU&Jq8U  
v]UU&Jq8U  
v]UU&Jq8U  
v]UU&Jq8U  
关于《和州历阳、福建建阳(建安)》地名考(供参考) v]UU&Jq8U  
     v]UU&Jq8U  
      首先我赞同泽坤站长的意见,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而致同音不同地(历-溧)。为此据我了解的和州历阳(附溧阳),福建建阳(建安)的地名的的沿革及游氏相关情况,以及福建游氏一直回避的问题,提供参考! v]UU&Jq8U  
v]UU&Jq8U  
     2016年12月27日,中华游氏家谱网游泽坤站长参加完福建厦门宗亲会成立庆典后到江西都昌春桥走访交流。中午一点多钟,毛游图西、游和忠,游和国,还有个毛家垅的老宗亲一行四人在都昌春桥乡矛店街,迎候游泽坤站长,广昌游用禄老前辈,还有重庆渝北区游贤坤老会长,抚州游建新宗长一行。 v]UU&Jq8U  
        都昌游登福会长和游河源老师等几个春桥当地的宗亲陪同,游泽坤站长与游河源,游雄等宗亲探讨:都昌开基始祖——广二公原籍是和州历阳,元朝二修谱时写成和州溧阳,同音不同地。游泽坤站长查资料考证(溧阳在历史上从没受过和州管辖),并且本月初游泽坤站长孤单一人,去了趟溧阳,找到博物馆熟人,寻找了当地游家村。有几个游家地名,当地只有一个一百多人的游氏村,是后来迁入溧阳的,源流不大清楚。 v]UU&Jq8U  
v]UU&Jq8U  
       中华游氏家谱网游泽坤站长12月份初走访福建之后,单身一人千里赴江苏溧阳实地走访考察游氏村落,查证史料,对江西都昌里元代二修谱“和州历阳”写成“和州溧阳”进行修正。这种精神正是创修《世界游氏》通谱所必备的高尚精神,是值得各地宗亲学习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在钻透本地族谱的资料基础上,多加查证史料及其他姓氏资料做为佐证,根据族谱里记载的翔实资料(如祖墓,历史遗址等)实地走访,让上源逐渐清晰起来!我想:创修通谱的日子就会越来越短。 v]UU&Jq8U  
v]UU&Jq8U  
     YyouyouyouyoyouyouyouyouyouyoyyoyY v]UU&Jq8U  
v]UU&Jq8U  
v]UU&Jq8U  
关于【历阳】秦置。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设历阳县(治今安徽和县历阳镇)因“历阳县南有历水,县因以为名。”属九江郡。 v]UU&Jq8U  
v]UU&Jq8U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历阳县(治今历阳镇)改属英布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北城北乡白沙城)九江郡(治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三年,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为侯国,建历阳城,又名“亚父城”,旋因增亡仍为县。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属英布淮南国(仍都六)九江郡。 v]UU&Jq8U  
王莽篡汉,改历阳县为明义县。 v]UU&Jq8U  
东汉复名历阳县为扬州治。东汉末废县。 v]UU&Jq8U  
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历阳县(仍治今历阳镇),改属扬州淮南郡(仍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 DFQp<Eq]7  
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历阳、乌江2个县置历阳郡,历阳为郡治所。 DFQp<Eq]7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咸安元年(371年)、太元十二年(387年),豫州三治历阳。历阳为州治所。 DFQp<Eq]7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历阳(仍治今历阳镇)属豫州历阳郡(治历阳)。 DFQp<Eq]7  
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历阳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历阳郡。 DFQp<Eq]7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历阳县属和州(治历阳)。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为历阳郡(治历阳),历阳县属之。 DFQp<Eq]7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封吴王,改历阳郡为和州(仍治历阳,今历阳镇),历阳属之。 DFQp<Eq]7  
天宝元年(742年),和州改为历阳郡(仍治历阳)。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历阳郡复名和州。历阳先后属之。 DFQp<Eq]7  
DFQp<Eq]7  
关于【和州】和州即马鞍山市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右挟长江,左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下辖历阳镇(原历阳县)、沈巷镇、白桥镇、姥桥镇。 DFQp<Eq]7  
DFQp<Eq]7  
【附:溧阳】 DFQp<Eq]7  
   溧阳隶属于江苏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部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邻宜兴,西与高淳、溧水毗邻,南与安徽省的广德、郎溪接壤,北接句容、金坛。 DFQp<Eq]7  
公元前221年,溧阳始建县制,区域包括今溧阳市大部以及高淳区和溧水区的东南部。 DFQp<Eq]7  
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境内先后设置过屯田都尉和永平县、永世县、平陵县。 DFQp<Eq]7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废永世县,并划溧水东部之地复置溧阳县,自此溧阳作为行政区域名连续延用至今。 DFQp<Eq]7  
元、明时期,溧阳曾升为溧州、溧阳府、溧阳路、溧阳州。民国时期,溧阳县先后隶属于江苏省行政公署、金陵道、江苏省政府、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溧阳县)、江苏省江南行署管辖。 DFQp<Eq]7  
1949年溧阳解放,建立溧阳县人民政府。 DFQp<Eq]7  
DFQp<Eq]7  
DFQp<Eq]7  
DFQp<Eq]7  
关于【建阳】建阳区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东邻松溪县、政和县,南接建瓯市、顺昌县,西连邵武市、光泽县,北倚武夷山市、浦城县,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福建省。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 DFQp<Eq]7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 DFQp<Eq]7  
晋朝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二郡。同时,因建平县与荆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县为建阳县。[3]辖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阳。 DFQp<Eq]7  
及至南朝,建阳仍属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齐属江州,梁属东扬州,陈初属闽州(治今福州),后属丰州(治今福州)。 DFQp<Eq]7  
隋朝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建安郡为县,建阳并入建安县,属泉州(治今福州)。 DFQp<Eq]7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四年复置建阳县,建阳县属建州。八年,建州属泉州都督府,建阳县并入建安县。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建阳县。 DFQp<Eq]7  
五代梁、唐,建阳皆属建州。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以建州为镇安军(后改镇武军),建阳县属镇安军(后属镇武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阳县属永安军(治今建瓯,不久改忠义军)。 DFQp<Eq]7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建阳县属建宁军。 DFQp<Eq]7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阳县西北乡的崇安场升为崇安县;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阳之上梅、下梅、会仙(赤石)、黄村、周村、将村(以上三里属今星村、黄村一带)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阳之东南(今童游乡东南面及宸前东面一带)并入瓯宁县;元丰五年(1082年),分建阳从政(非以后建阳境内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属今五夫乡田尾、古亭、茅厂等地)、丰阳(兴田)、节和(黎源、澄浒一带)、建平(黎源、澄浒)、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瓯宁县将建阳东南一些乡村归还建阳。 DFQp<Eq]7  
南宋绍兴二十二(1152年),建宁军升为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阳县之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更名嘉禾县。 DFQp<Eq]7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嘉禾县属建宁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县复名建阳县。 DFQp<Eq]7  
DFQp<Eq]7  
DFQp<Eq]7  
DFQp<Eq]7  
【含山县】 DFQp<Eq]7  
含山秦时为历阳县地,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历阳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国除,历阳仍属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时,改九江郡为扬州,历阳属扬州。后汉因之。 DFQp<Eq]7  
DFQp<Eq]7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历阳县为明义县。 DFQp<Eq]7  
三国时,历阳属吴。 DFQp<Eq]7  
西晋时期,历阳先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公元304),属新设历阳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分历阳县境西部侨置龙亢县,县治在今县南40里,相传即今杨府城村,属扬州历阳郡。 DFQp<Eq]7  
南北朝时期,宋永初二年(421),龙亢属南豫州历阳郡,元嘉七年(430),属豫州历阳郡。大明三年(459),属南豫州历阳郡。齐建元二年(480),属豫州历阳郡。永明二年(484),属南豫州历阳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历阳,江北之地尽属东魏。北齐天保六年(555),齐、梁通和,遂改历阳为和州,龙亢归和州。陈宣帝末,北周尽取江北之地,将龙亢县地并入历阳县,至此龙亢县废。 DFQp<Eq]7  
隋开皇十三年(593),历阳县属和州。大业三年(607),历阳县属历阳郡。 DFQp<Eq]7  
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武德八年(625),含山县废,并入历阳县。长安四年(704),在原含山县境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神龙元年(705),复名含山县,领属关系未变。自此含山县名沿用至今。 DFQp<Eq]7  
唐天宝元年(742),和州改为历阳郡,含山属淮南道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历阳郡再改为和州,含山属淮南节度使和州。贞元十六年(800),属舒庐滁和都团练使和州。天祐元年(904),属淮南节度使和州。五代十国时期,含山初属吴、南唐,后属后周,均隶和州。 DFQp<Eq]7  
两宋时期,含山属淮南西路和州防御使。 DFQp<Eq]7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属淮西总管府和州镇守万户。至元十四年,属庐州路总管府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属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为和州,属庐州路和州。 DFQp<Eq]7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县废,县南部分入无为州,余并入和州,属南京庐州府。 DFQp<Eq]7  
明洪武七年(1374),属南京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复置含山县,属京师直隶和州。 DFQp<Eq]7  
清顺治二年(1645),含山属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隶和州。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布政使司直隶和州。 DFQp<Eq]7  
2条评分好评度+5金钱+5
平潭游理民 好评度 +5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018-06-11
平潭游理民 金钱 +5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018-06-11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发帖
2208
金钱
64741
贡献值
1498
交易币
0
好评度
924
家乡
福建省平潭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11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离线游伦芳

发帖
2752
金钱
34722
贡献值
1131
交易币
2
好评度
1067
家乡
广东南雄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6-15
分享了!
离线游健乐

发帖
535
金钱
1334
贡献值
16
交易币
0
好评度
32
家乡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镇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0-05-13
学习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