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公告] 游氏世谱 (宋 游九言 撰) --]

游氏网 -> 游氏族谱 -> [公告] 游氏世谱 (宋 游九言 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游心华 2008-05-15 21:04

[公告] 游氏世谱 (宋 游九言 撰)

  J^+_8  

游氏世谱

J^+_8  

游以氏见春秋之世者凡三,晋、周、郑是也。按左氏传:鲁庄公二十四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与其臣士劳谋,尽去游氏之族。僖二十一年,郑人伐滑①,周襄王使大夫游孙如郑,此见于晋、周者。郑文公之庶子曰兰,其母燕姞,梦天与己兰,因名之,是为穆公。穆公支子十一人,而为卿者七,号七穆。公子偃,七穆之一也。偃字子游,其子虿,字子蟜,楚,字子南。昭公元年,楚以罪放于吴,不知所终。独子蟜之子曰吉、曰眅。论语世叔讨论之;左氏子太叔美秀而文者,皆谓吉也。古者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卑不得赐姓,世子传嫡相绍,而支庶称公子、公孙,公孙之子用王父字为氏,故子太叔始用王父之字氏游。而晋、周二族,莫知得姓之自,且其后久己无闻,惟吉子速,眅子良见于经传,且偃、虿、吉、速仍世相郑。至战国,郑仆于韩,世绪始不续。今之言游氏,不敢本晋周而本郑公子偃者,盖犹有传故也。以郑言之,实姬姓矣。周之季,樗里子有客曰游腾,西汉艺文志有游棣子④着书一篇。自秦、汉、曹魏更数百年无见焉。至西晋时,始有豪于金城者,与麹氏故,西州谚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其仕于时,有楷,为金城太守,迁梁州刺史;有颢,为司隶校尉,而刺史与司隶谱世不详。西晋衰,居广平之任城者,有子远,刚方忠智,仕刘曜,位大司徒;有邃,仕慕容廆,号称股肱;有纶,保苑乡,授幽州王浚爵,命其兄统,为竣司马;有钦,冯翊人,苻坚败,据颍阳。自统而上,皆言广干人,亦不能知其昭穆也。逮拓跋世,任之游益盛。曰雅,字伯度,仕太武,累官秘书监,梁郡公,卒赠相州刺史,谥宣侯。子僧奴,孙双凤,皆袭爵。而宣侯之弟恒,其子昙护为中散,迁典寺令,赠相州刺史。同邑又有乐浪太守,仕慕容熙。乐浪生幼,仕冯跋,假广平太守。广平生明根,字志远,宣侯从祖弟也。性清约,综习坟典,仕魏,屡进谠言,位仪曹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伯,历官内外五十年,年逾七十致仕,又起为五更,赐安车,给上卿禄,国有大事,玺书访之,卒谥靖侯。子肇,字伯始,袭封,终尚书右仆射,谥文贞。公子祥,字宗良,袭新泰伯,位国子博士。

J^+_8  

文贞清贫儒雅,方正之操,时人服之。方明帝之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而文贞亦加文安县侯,独辞曰:“子绍父爵,礼也。”卒不受。及博士之世,明帝以文贞昔辞县侯,复命封博士。博士守父志,又固辞。论者高之。文贞为廷尉时,宣武尝有所敕,文贞执不从,曰:“臣安可曲笔也。”及元乂将害太傅清河卫怿,公卿畏义,皆失色顺令,文贞独抗不可。至是明帝又追论文贞清河之议,封博士高邑县侯。高邑卒,谥曰文。有子皓,字宾多,袭爵,终侍御史。盖自乐浪太守六传至此,世系又亡。隋史有靖侯玄孙曰元,字楚客,亦居广平之任城。父宝藏,止云位至太守。炀帝使元督运黎阳,引大义责杨玄感。玄感反谋已固,害之。赠银青光禄大夫,拜其子仁宗为弋阳郡通守。然史称光禄于靖侯为高祖,则太守与侍御为昆弟矣。不知果为高邑之子否乎? 又不知所谓玄孙者果为曾玄之玄,姑以远言之乎? 游氏自得姓以来,独此八世为可考,而中断弗明,复不敢支缀。呜呼! 谱绪散逸,真可叹也! 侍御有弟曰安居,仕高齐,亦袭新泰伯。靖侯叔父矫,历濮阳、鉅鹿二郡守,赠冠军将军、相州刺史。冠军之孙馥,为国子博士。博士之弟思进,为尚书郎中。史牒所载又止此。魏志复有郡功曹殷,字幼齐,生子楚,字子元,为陇西太守,以功封侯。高齐有相州长史京之,生女为神武妃,见谓有德。又有中书舍人诠之,见于南史,此皆散在简编,不可考缉者也。李唐之世,与隋、齐、魏相接,而广千任城之族又微。有曰仙芝,曰奉寰,仅为裨将,无勋名可传。

J^+_8  

寰之子曰骞,开元中桂州都督、平卢节度使,见袭颖运历图耳。又不知此三君果为广平任城之裔否也。唐至五代三百五十馀年,登科记仅得九人:曰山甫,曰乾晦,曰芳,曰温,曰申伯,曰蔚,曰恭,曰震,而五代一人曰邵,又,皆弗显。唯九国志列传载,恭字梦得,建安人,以文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率。子简言,字敏仲,仕南唐李氏,累为翰林学士,辅后主,为门下相。子愻,位千牛备身,自此入本朝矣。九言居田间,无多文字可以稽据,盖自左氏而下,寻绎史传所得者止此。至于稗官,虞初杂记与夫之言氏族者,弗暇尽阅。虽然,大略具之矣。

J^+_8  

自先君朝请逆数而上十,世祖匹,始为建州建阳之长平里人。匹生吴,仕为镇使,始分二支。其季暹,生三子,季曰廓,廓生三子,仲曰惟惠,惟惠二子,季曰正卿,正卿二子,季曰宗元。当仁宗世,州举进士上南省,有司首选之。是时廷试犹有黜不尽取,公见遗而归,早世。以兄唏古之子轼为后,是为九言曾大父,隐居弗耀,赋诗饮酒,徜徉武溪之滨,资逸而不谈人过,为诗清劲而不刺讥当时之事。兄弟三人,友好皆笃。曾大父名虽出继而省元兄弟未尝析居,故三人终身亦不异食,乡老至今诵之。里有三恶少年,荷干戈醉行,闾巷惊窜,公见之,曰:“何哉?”曰:“某氏子抑吾,气莫能伸,将杀之。” 公曰:“杀之能免死乎?”曰:“不能。” “然则何苦至是?”少年悔,公谕某氏之子善遇之。乡人以是化其德。所居号梅轩月牖,而自号武溪钓翁。当时文人达官多过其庐,公与之饮未尝出也。其诗曰:“寒江短艇横,青天浩浩白云行,蓬窗醉卧兮非独醒,不知夫轩之与冕,孰念夫功之与名,归去来兮一竿月明。”其风致如此。生二子,季曰其藩,即先君之考也,德如武溪而资粹和。政和间,居太学上舍,太学之士师尊之。登戊戌进士第,归邦邑,邦邑之士师尊之。在太学时,从游者后多至宰相侍从,公淡然不往求也,终朝奉大夫,后赠大中大夫。有二子,先君詈,冢嫡也。绍兴辛未进士,终朝请郎,此九言本支也。然独详何哉? 谱者九言所述,而知吾之祖为详故也。其始祖而下派分者,自列著焉。闻之故老,四世祖讳廓者,殁于雍熙三年,自雍熙丙戍上至太祖受命,才二十七年,则始祖自唐末居长平无疑,然莫知其所以徙;虽曰知制诰父子为建安人,不敢指之为祖者,以时考之,盖先之矣。呜呼!寥寥千载,宗绪绵延,逆而数之,可推之者仅十世。孝子慈孙之心,宁不悲夫!故裒集历代之书,以为得姓之传。其十世之谱有所论次者,见诸后述。


J^+_8  

                                    宋 十一世孙 九言 谨撰

J^+_8  

 

J^+_8  

附注:游九言(1142-1206),南宋著名理学家,初名九思,字诚之,号墨斋,学者称之为“墨斋”先生。

J^+_8  

       师事张栻、朱熹。

J^+_8  

游心华 2008-05-15 21:05
以上谱牒资料全文摘自福建游季康主编的《闽游族史》,文字录入 游心华

游家陶 2008-05-15 23:23
谢谢心华宗亲的提供,本文因史料珍贵而加精.

游家陶 2008-09-20 02:58
游九言所撰“游氏世谱”落款应有时间,请心华宗亲加上。 J^+_8  



游梓轩 2008-10-12 11:09
不错啊

游心华 2008-10-12 17:35

        附注:游九言(1142-1206),南宋著名理学家,初名九思,字诚之,号墨斋,学者称之为“墨斋”先生。

J^+_8  

                师事张栻、朱熹。


游明瑶 2008-11-01 02:18
心华宗亲:子简言,字敏仲,有误.

前云游剑锋 2012-07-16 14:37
  

游大亮 2012-07-17 17:23
不错。

游值生 2012-09-06 14:36
谢谢,珍贵资料,非常难得。

湖南游建国 2014-07-20 08:19
游氏源流研究之必读教科书

游健乐 2018-10-30 21:10
谢谢,珍贵资料,非常难得。

游子聪 2022-05-29 18:27
《游氏世谱》初步解读(初稿) 江西乐安增田游国华   2018年6月26日 8dUwJ"<5  
笔者前语 8dUwJ"<5  
宋游九言所著《游氏世谱》涉及游姓人物59人(含九言本人,不含“郑”姓),他姓人物36人,官职称谓42个(包括爵位、职官和散官),朝代称谓或王国23个,古今地名22处,全文正文2032字(“闕”不在之列)。通览序文可知作者经史子集,瞭然于胸;文笔精炼,短句为主;构思完美,平铺直叙;言简意赅,朴实无华;朗朗上口,赋予韵律。由此可以推断出其生前,忠笃族事,果敢干练,为官清正,不附权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法上溯先祖的无奈和愧疚。 8dUwJ"<5  
网络得悉:游九言所著《游氏世谱》先后刊载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其它文献。且被多数游氏族谱借鉴引用、转抄刊印,但删除了九言近祖世系,同时也成为多数宗族流源上溯的依据,这不足为奇。原文属古文言,难于句读理解。今虽网络有其原本电子文档供传阅,也有句读版本供研读,但个人认为均或有所瑕疵,或缺字、误字,或句读失误。本文暂且以游建设宗亲提供的“四库”版本为基准,参阅网络信息,结合个人浅见,试着对该文加于句逗解读,句逗符号力求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字词后面的括号内,对文中的部分文字加于修正或补正,并给予注释或说明。简短的注释放于后面的括号内,便于直接理会;较复杂的注释则置于篇末。括号内一律用红色标记;正文中的绿字为游氏人名。最后还原带句逗的《游氏世谱》的简体版本,供各地宗亲参研,恳请指正! 8dUwJ"<5  
游九言简介 8dUwJ"<5  
网知:游九言(1142-1206),初名九思,字诚之,号默斋,建阳(今属福建)人。早年从学张栻,以祖荫入仕,曾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历古田尉、江川(今云南玉溪江川区)绿(‘录’)事参军(录军参事:地方监察官)、沿海制司干官(制司干官:即‘制置司干官’,即制置司干办公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监文思院上界(掌管宫廷金银制造。文思院分上、下两界,即两个部门)。后入张栻广西、江陵帅幕,以不附时相罢。宁宗庆元元年(1196),起为江东抚干(江东安抚司干官),调全椒(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令,以不便养亲丐祠(请求奉祠)。开禧初(1205),辟为淮西安抚司机宜文字(机要文书),又以不附韩侂胄罢(tuō zhòu,1152年-1207年,南宋宰相、权臣、外戚)。有语录诗文集,已佚,后人辑为《默斋遗稿》二卷。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建安志>》。 8dUwJ"<5  
著文背景 8dUwJ"<5  
“唐太宗奏(开启)天下之谱牒,遂大行于天下”。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在准奏的《氏族志》中,定全国姓氏293个(宋初503个)。相信当时国人均已“靠谱”,然经历“安史之乱”(755——763)、“五代十国”(891-979)至宋初,士族瓦解,国人谱牒衰绝或衰亡。直至北宋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始创家谱体例,谱牒复兴而大兴于天下,各氏旺族无不竞相效仿。至九言著《游氏世谱》一文之时,其家族谱失次少则百年,多则近二百年(八代左右),源流上溯无绪。由此,时年38岁的游九言,从政之余博览经史,考究游氏远祖起源,罗列“经史”中的先祖及简介,汇集撰成《游氏世谱》,留存后世参考,可谓深谋远虑。其所著《游氏世谱》全文内容分三个层次:(一)以《春秋·左传》为史实,简介“游”氏得姓来源和春秋时期有三个“游”氏家族:晋、周、郑;(二)罗列“经史”中“游”氏先祖概况;(三)考究作者本家族的流源,仅上溯至匹公,留传予后嗣参考。而对其旁支则未言一字半语。 8dUwJ"<5  
流源疑虑文中九言认定家族是匹公后裔。但是九言与酢公同为匹公嗣孙,为何文中对酢公未有支言片语的表述?酢公在其《家谱后序》中曾提及“再传柬之公,为唐南丰令”,但酢公未认定自己就是南丰县令茂洪(柬之或简之)嫡裔;也未阐明是匹公嫡裔。按福建富垅和凤池谱,匹公既然是入闽始祖,也是酢公先祖,九言对酢公焉有不言半字之理,与其儒者风范相悖。 8dUwJ"<5  
原文梳理】(游国华补字、整理、句读、注释 8dUwJ"<5  
《欽定四庫全書·黙齋遺稿·游氏世谱》(巻下) 8dUwJ"<5  
宋·游九言撰文
“游”,以氏見春秋之世者三(春秋:春秋时期。世:世间,时候):晋、周、鄭是也(晋、郑:诸侯国。周:周王室)。按《左氏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氏傳>或<左传>):魯荘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70),晋桓、()荘之族逼(逼:威胁);)獻公患之(患:以…为患,忧虑),與其臣士蒍(士蒍:同‘士蔿’,人名)謀,盡去游氏之族(晋献公与士蒍合谋,杀害了晋国游氏贵族的两个儿子)。僖二十四年(僖:鲁僖公。公元前635),鄭人(鄭文公)伐滑(滑:公孙滑,投奔在卫国)。周襄王使大夫游孫伯如鄭(周襄王:姬郑,东周第六代君王,前651年—前619年在位。使:派遣。如:去,往),此見於晋、周者。鄭文公郑国第五任国君,前672年—前627年在位)之庶子曰蘭,其母燕姞,夢天與已(與:赐予。自己的‘己’)蘭,因名之,是為穆公郑国第六任国君,前627年—前605年在位)。穆公支子十一人(支子:有作‘之子’,更妥。因为郑穆公生嫡子十三人),而為卿者七,號“七穆”;公子偃,“七穆”之一也,,字子游;其子chai,公孙虿,姬姓。?—-前554年),字子蟜;公孙楚,姬姓),字子南,昭公元年(公元前541),以罪奔於吳(奔:《明伦汇编》作‘放’,更妥,逐放。),不知所終。獨子蟜之子曰、曰昄(泽坤站长已考证、证实是‘’。‘昄、皈’皆有误)。《論語》:“世叔討論之”,《左氏》:“子太叔美秀而文者”,皆謂也(游吉:郑国大夫游吉,继子产后为国相。泽坤站长考证其生殁:前574——前506)。古者,天子建國,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zuò,赐与;分封 )。諸侯卑(卑:地位低),不得賜姓,世子傳嫡相紹(世子:君主继承人。绍:继承,延续);而支庶稱“公子”、“公孫”(支庶:宗法制度谓嫡子以外的旁支)。“公孫”之子用王父字為氏(王父:祖父),故子太叔()始用王父之字氏“游”。而晋、周二族莫知其得姓()之自,且其後久已無聞。惟遫:chì ,开。有作‘速’或‘迷’或‘述’、昄()子見於“經”、“傳”(音zhuàn,经、传:经书、传记),且仍世相鄭。至戰國,鄭仆于韓(公元前375,郑被韩所灭),世緒始不續(世緒:世上的功业)。今之言“游”氏,不敢本晋、周,而本鄭公子者(本:根源),盖猶有“傳”(猶:尚且,姑且。傳:音zhuàn。此文是依据<左传>的记载,来确定游氏来源),故也(因此,所以)。以鄭言之,實“姬”姓矣。
//周之季,樗里子有客曰游騰(客:门客);《西漢·藝文志》有游棣子著書一篇(即<漢书·藝文志>)。自秦、漢、曹魏,更數百年無見焉。至西晋時,始有於金城者(金城:今甘肃兰州),與麴氏敵(敌:实力相当),西州(今吐鲁番市高昌一带。唐太宗640年灭麴氏)諺曰:“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缺‘開’?)青門,北望朱樓”。其仕於時,有,為金城太守,遷梁州(治所今陕西省汉中。有作‘凉州’,则在今甘肃武威。属有误)刺史;有,為司隷校尉。而刺史(游楷)與司隷(游显),譜世不詳。西晋衰(衰:微弱),居廣平之任城者(任城:今河北邢台市任县),有子逺,剛方忠智,仕(前赵)劉曜,位大司徒;有,仕慕容廆(慕容廆:268—333,昌黎棘城人,鲜卑贵族首领,北燕奠基人),號稱“股肱”(股肱:比喻左右辅佐之臣);有,保(缺‘據’?)苑鄉今河北任县),授(授:受命于)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此处不能句逗,王浚是幽州刺史、晋朝大司马)王浚爵命(爵命:封爵受职。‘爵’、‘命’之间不能句逗),其兄為浚司馬(游统担任王浚的司马,守范阳。游纶、游统兄弟均被后赵建立者石勒所杀。《明伦汇编》‘统’作‘畼’。);有,馮(馮:音同‘凭’)翊人,苻堅(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敗,據頴陽(今河南登封市颍阳镇)。自而上皆言廣平人,亦不能知其昭穆也(昭穆:排列次序,血缘关系)。逮(逮:到)拓跋世(北魏时期),任城之“游”益盛;曰404——461)字伯(缺‘度’),仕太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累官秘書監、梁郡公,卒贈相州刺史(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有作‘柑州刺史’,属有误),謚“宣侯”。子僧奴、孫雙鳯,皆襲爵。而宣侯(游雅)之弟,其子,為中散(中散:中散大夫),遷典侍令,贈肆州(今山西忻州。若‘泗州’,则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作‘泗州’,则失误)刺史。同邑又有樂浪(今朝鲜平壤)太守鱓(,仕慕容熈(慕容熈:385年—407年,鲜卑族,后燕国君主,荒淫无道之君);樂浪(游鳝)生,仕馮跋(十六国时期,汉人冯跋建立“北燕”政权,立国407年至436年),假廣平太守(假:授予)。廣平(游幼)生明根417——498),字志逺,宣侯(游雅)從子弟(從子弟:同祖父的兄弟)也;性清約(清约:清廉俭约),綜習“墳典”(《三坟》、《五典》的简称,古代典籍的通称。《明伦汇编》作‘综习经典’),仕魏(北魏),屢進讜言(讜言:正直之言),位議曹(长)、尚書(明根由给事中升議曹长,后授予尚书,参定律令。‘議曹’与‘尚書’之间应句逗。有作‘仪曹’,掌礼乐制度。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此处不作‘仪曹’。《明伦汇编》作‘给事中迁仪曹长,后王师南讨,参谋军计,还都正尚书,迁大肱骨卿’,大鴻臚卿,封新(缺‘泰’)伯(新泰县伯)。(明根)歴官内外五十年,年踰七十致仕,又起為“五更”,賜安車,給上卿禄。國有大事,璽書訪之。卒字(‘字’失误。是‘謚’)“靖侯”。子兆(兆:是‘’,452——520),字伯始,襲封,終尚書、右僕射,謚“文(缺‘贞’)”。公子490-525年。有作‘详’,欠妥。),字宗良,襲新泰()伯,位國子博士。文貞清貧儒雅,方正之操,時人服之。方明帝(北魏孝明帝元诩,即拓跋诩)之初,近侍羣官,預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並加封(侍中:侍从皇帝的散官 ),而文貞亦加文安縣侯;(游肇)獨辭曰:“子紹父爵,禮也(礼:敬重)。”卒(卒:完毕,终了)不受。及博士(游祥)之世(世:时代,世间),明帝以文貞昔辭縣侯,復欲封博士(魏明帝元诩欲封游祥为文安县侯)。博士(游祥)守父志,又固辭,論者髙之。文貞為廷尉時(廷尉:最高司法官),宣武(北魏宣武帝元恪,即拓跋恪)嘗有所勅,文貞執不從,曰:“臣安可曲筆也(安:怎么。曲筆:徇情枉法)。”及元乂將害太傅、清河王懌(懌:元懌),公卿畏乂,皆失色順令,文貞獨抗,(此处应句逗)“不可!”(文贞直爽地阻扰,不可,应加‘’)。至是,明帝又追論文貞清河之議(追論:讨论过去的事情),封博士、高邑縣侯。髙邑(游肇)卒,謚曰“文(缺‘贞’)”。(游祥)子,字賔多,襲爵,終侍御史。盖自樂浪太守(游幼)六傳至此,世系又亾。《隋史》有靖侯(游明根)玄孫曰,字楚客,亦居廣平之任城;父寶藏,止云位至太守。(止云:只是说 )煬帝使督運黎陽,引大義責楊玄感,玄感反謀已固,害之(杨玄感为隋朝礼部尚书,却举兵造反,治书侍御史游元规劝杨玄感,不听劝,把游元杀害);贈銀青光禄大夫,拜其子仁宗為弋陽(今江西弋陽县)通守,“史”(<隋史>)稱(游元)“光禄”。於(或‘以’,更妥)靖侯(游明根)為髙祖,則太守(寶藏)與侍御(游皓)為昆弟矣;不知果為髙邑(游肇)之子(子:子孙)否乎?又不知所謂“玄孫”者,果為曽、玄之“玄”?或姑(姑:暂且)以逺言之乎(游九言对游元是否是游明根的玄孙身份,按《隋史》不敢确认。他认为,或许游元与明根,血缘相隔更远,《隋史》只是把游元作为游明根的“玄孙”称呼而已。福建富垅和凤池谱把游元定位为游明根的玄孙。《明伦汇编》作‘元,字客楚,魏五更明根元孙’)?“游”自得姓以來,獨此八世為可考;而中斷勿眀,復不敢支綴(支綴:拼凑)。嗚呼!譜緒散亡真可歎也!侍御(游皓)有弟曰安居,仕髙齊(即北齐高氏),亦襲新泰伯。靖侯(游明根)叔父,歴濮陽(今河南濮陽市)、鉅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二郡守,贈冠軍將軍、相州刺史。冠軍(游矫)孫,為國子博士。博士(游馥)之弟思進,尚書郎中,史牒所載又止此。《魏志》復有郡功曹毅(毅:是‘),字幼齊,生子,字子元,為隴西太守,以功封侯髙齊(髙齊:北齐高氏)。有相州長史京之(荆之?)生女,為神武妃(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妃子),見謂:“有德(遗失‘训’)”。又有中書舍人之見於《南史》,此皆散在簡篇(簡篇:内容比较简略的著作篇目),不可考輯者也(考輯:考稽,查考)。李唐之世(世:世间,时期),與隋、齊、魏相接,而廣平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的旧城营村任城之族又微(微:衰落),有:曰仙芝、曰奉寰,僅為禆將(禆將:副将。泽坤站长说有资料记载:衡公,字奉寰,唐朝裨将),無勲(古同‘勋’)名可見。奉寰)之子曰,開元中(713——741年间),桂州都督、平廬(今辽宁朝阳)節度使(節度使:地方军政长官),見龔隷(龔隷:实为‘龔颖’,人名)《厯運圖》耳。又不知此三君(指仙芝、奉寰、騫三人)果為廣平任城之裔否也?唐至“五代”,三百五十餘年,《登科記》僅得九人:曰山甫、曰乾晦、曰、曰、曰申伯、曰、曰、曰震;而五代一人,曰,名又不顯。唯《九國志·列傳》載:“,字夢得,建安人,以文才見推,為楊行蜜()知制誥知制誥:掌管起草诰命)”,卒(卒:完毕,终了)。子簡言,字敏仲,仕南唐李氏,累為翰林學士,輔後主(南唐后主李煜,960——975在位。960年正月,赵匡胤建北宋,975年灭南唐),為門下相;子孫(孫:是‘愻’,古同‘逊’。婺源济溪谱作‘愆’,音qiān,罪过,耽误;目前无法认定,是作‘愻’还是‘愆’),位千牛備身(千牛備身:高级的禁卫武官),自此入本朝矣(本朝:宋朝)。某居田間(某:指作者九言),無多文字可以稽據(稽據:查考依据)。盖自《左氏》而下,尋繹(尋繹:引出头绪,寻求事理)史、傳(音zhuàn,史、传,作史书、传记理解),所得者止此。至於稗官、虞初雜記,與夫古之言氏族者(言:说。不作‘言’姓),無暇盡閲。雖然,大畧具之矣。      
///自先君朝請(先君:父亲。朝請:朝请郎),逆數而上十世祖,始為建州建陽之長平里人(今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仕為鎮使,始分二支;其季某(某:富垅和凤池谱为‘’,音xiān,日升;进),生二子,季曰;廓三子,仲曰惟惠;惟惠二子,季曰正卿;正卿二子,季曰宗元(宗元:富垅和凤池谱为‘稀元’。當仁宗世(宋仁宗1023——1063),州舉進士上南省(上:到;去。南省:指尚书省的礼部。义同‘南宫’。上南省:指举人到礼部接受考核。与‘有司’之间应句逗),有司首選之(有司:泛指‘官吏’)。是時廷試(廷試:皇帝主持的殿试),猶有黜不盡取,公見遺而歸(遺:舍弃)。早世,以兄晞古之子為後(富垅和凤池谱为‘稀古’,生子三:仪,辅,轼),是為某(某:作者九言)曽大父(曾祖父)。隐居勿曜(勿曜:隐藏其光辉,比喻才德不外露),賦詩飲酒,徜徉武溪之濆(徜徉:安闲自得。濆:音fén,水边;岸边。有作‘滨’:1.水边;近水的地方。 2.靠近水边。两字含义类似);姿(有作‘资’不妥)豪逸而不談人過(豪逸:才智杰出﹑豪放洒脱),為詩清勁而不刺譏當時之事(清勁:清秀有力)。兄弟三人友愛皆篤(篤:忠实),曽大父()名雖出繼而省元(省元:宋时,礼部进士第一名称省元。軾是省元),兄弟未嘗析居,故三人終身亦不異食,鄉老至今誦之。里有三惡少,荷戈醉行,里閭驚竄(驚竄:受惊而逃),公見之曰:“何哉?”曰:“某氏子抑吾(抑吾:压制我),氣莫能伸,將殺之。”公曰:“殺之能免死乎?”曰:“不能。”“然則何苦至是?(然则:那么)”少年悔,公語某氏子善遇之(某氏子:将被杀之人),鄉人以是化其德(化:感化)。所居號“梅軒月榭”,而自號“武溪釣翁”。當世文人、達官多過其廬(庐:住地),公與之飲而未嘗出也(嘗出:不曾过量)。其詩曰:“一江短艇横,青天浩浩白雲行;蓬忩醉卧兮非獨醒(忩:‘匆’的异体字。此处应是‘窗’的本意‘囱’。‘蓬囱’:蓬窗),不知夫軒之與冕,孰念夫功之與名;歸去來兮,一竿月明”(此诗文待有原文求证,或许更完美)。其風致如此(風致:风度品格)。生二子,季曰其藩,即先君之考也(生曰‘父’,死曰‘考’),德如“武溪”(武溪:指曾祖父轼),而姿(有作‘资’,不妥)粹和(粹和:容貌纯美)。宣和間(1120——1125年间),居太學上舍(太學上舍:古代国立大学的上等馆舍),太學之士尊師之;登戊戌(1118)進士第(前三名进士)。歸邦邑,邦邑之士尊師之。在太學時,從遊(從遊:随从求学)者後多至宰相、侍從,公淡然不往求也;終朝奉大夫,後贈大中大夫。有二子,先君巖(岩:富垅和凤池谱为‘’, 音yín,古字同‘誾’,争辩《明伦汇编》作‘’。),冢嫡也(冢:嫡生的;正宗的);紹興辛未(1151)進士,終朝請(朝請:朝请郎),即此某本支也(某:游九言本人)。然獨詳何哉?譜者某所述,而知吾之祖為詳,故也(因此)。其始祖而下派分者,自列著焉(列著:罗列写出)。聞之故老(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四世祖諱(闕)者(闕:通‘缺’。按富垅和凤池谱,闕字为‘’,九言的太祖),歿於雍熈四年(987)。自雍熈丙戌(986)上至太祖(游廓),受命纔二十七年(受命:受天之命),(按富垅和凤池谱,九言的太祖是廓,即匹公四世曾孙。986年上溯27年即是960年,南唐后主李煜961年六月继位,北宋王朝960年正月建立。受命27年即指宋朝至986年时,已立国27年,即说太祖廓在宋朝立命生存27年)則始祖(指匹公)自唐末居長平無疑,然莫知其所以徙。雖曰知制誥父子為建安人,不敢指之為祖者,以時考之,盖先之矣(指:匹公比简言出生更早,他们的昭穆关系,作者九言也无法认定)。嗚呼!寥寥千載(寥寥:空旷),宗緒綿延(宗緒:祖先的指事业、遗业。綿延:接连不断),逆而數之,可推者僅十世;孝子慈孫之心,寧不悲夫(寧:难道。悲:伤心)?故裒集歷代之書(裒:音póu,聚集),以為得姓之傳(傳:音chuán留传)。其十世之譜,有所論次者(論次:论定编次),見諸後述(述:陈说)。                      
8dUwJ"<5  
落款)时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秋月谷旦。宋十一世裔孙墨斋九言。 8dUwJ"<5  
8dUwJ"<5  
原文简体字、句读】(江西乐安增田游国华  2018.6.26)
“游”,以氏见春秋之世者三:晋、周、郑是也。按《左氏传》:鲁庄公二十四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与其臣士蒍谋,尽去游氏之族。僖二十四年,郑人伐滑。周襄王使大夫游孙伯如郑,此见于晋、周者。郑文公之庶子曰兰,其母燕姞,梦天与兰,因名之,是为穆公。穆公支(之?)子十一人,而为卿者七,号“七穆”;公子偃,“七穆”之一也,,字子游;其子,字子蟜;,字子南,昭公元年,以罪奔(放?)于吴,不知所终。独子蟜之子曰、曰。《论语》:“世叔讨论之”,《左氏》:“子太叔美秀而文者”,皆谓也。古者,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卑,不得赐姓,世子传嫡相绍;而支庶称“公子”、“公孙”。“公孙”之子用王父字为氏,故子太叔始用王父之字氏“游”。而晋、周二族莫知其得姓之自,且其后久已无闻。惟见于“经”、“传”,且仍世相郑。至战国,郑仆于韩,世绪始不续。今之言“游”氏,不敢本晋、周,而本郑公子者,盖犹有“传”,故也。以郑言之,实“姬”姓矣。
//周之季,樗里子有客曰游腾;《西汉·艺文志》有游棣子著书一篇。自秦、汉、曹魏,更数百年无见焉。至西晋时,始有于金城者,与曲氏敌,西州谚曰:“曲与游,牛羊不数头,南()青门,北望朱楼”。其仕于时,有,为金城太守,迁梁州刺史;有,为司隶校尉。而刺史与司隶,谱世不详。西晋衰,居广平之任城者,有子远,刚方忠智,仕刘曜,位大司徒;有,仕慕容廆,号称“股肱”;有,保()苑乡,授幽州王浚爵命,其兄为浚司马;有,冯翊人,苻坚败,据颖阳。自而上皆言广平人,亦不能知其昭穆也。逮拓跋世,任城之游益盛;曰雅,字伯(),仕太武,累官秘书监、梁郡公,卒赠相州刺史,谥“宣侯”。子僧奴、孙双凤,皆袭爵。而宣侯之弟,其子,为中散,迁典侍令,赠肆州刺史。同邑又有乐浪太守,仕慕容熈;乐浪生,仕冯跋,假广平太守。广平生明根,字志远,宣侯从子弟也;性清约,综习“坟典”,仕魏,屡进谠言,位议曹、尚书,大鸿胪卿,封新()伯。历官内外五十年,年逾七十致仕,又起为“五更”,赐安车,给上卿禄。国有大事,玺书访之。卒“靖侯”。子,字伯始,袭封,终尚书、右仆射,谥“文()”。公子,字宗良,袭新泰伯,位国子博士。文贞清贫儒雅,方正之操,时人服之。方明帝之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而文贞亦加文安县侯;独辞曰:“子绍父爵,礼也。”卒不受。及博士(祥)之世,明帝以文贞昔辞县侯,复欲封博士。博士守父志,又固辞,论者高之。文贞为廷尉时,宣武尝有所勅,文贞执不从,曰:“臣安可曲笔也。”及元乂将害太傅、清河王怿,公卿畏乂,皆失色顺令,文贞独抗,“不可!”。至是,明帝又追论文贞清河之议,封博士、高邑县侯。高邑卒,谥曰“文()”。子,字宾多,袭爵,终侍御史。盖自乐浪太守六传至此,世系又亡。《隋史》有靖侯玄孙曰,字楚客,亦居广平之任城;父宝藏,止云位至太守。炀帝使督运黎阳,引大义责杨玄感,玄感反谋已固,害之;赠银青光禄大夫,拜其子仁宗为弋阳通守,史称“光禄”。于(或‘以’)靖侯为高祖,则太守与侍御为昆弟矣;不知果为高邑之子否乎?又不知所谓“玄孙”者,果为曽、玄之“玄”?或姑以远言之乎?“游”自得姓以来,独此八世为可考;而中断勿明,复不敢支缀。呜呼!谱绪散亡真可叹也!侍御有弟曰安居,仕高齐,亦袭新泰伯。靖侯叔父,历濮阳、巨鹿二郡守,赠冠军将军、相州刺史。冠军孙,为国子博士。博士之弟思进,尚书郎中,史牒所载又止此。《魏志》复有郡功曹,字幼齐,生子,字子元,为陇西太守,以功封侯高齐。有相州长史京之(荆之?)生女,为神武妃,见谓:“有德()”。又有中书舍人之见于《南史》,此皆散在简篇,不可考辑者也。李唐之世,与隋、齐、魏相接,而广平任城之族又微,有:曰仙芝、曰奉寰,仅为禆将,无勋名可见。之子曰,开元中,桂州都督、平庐节度使,见龚《历运图》耳。又不知此三君果为广平任城之裔否也?唐至“五代”,三百五十余年,《登科记》仅得九人:曰山甫、曰干晦、曰、曰、曰申伯、曰、曰、曰震;而五代一人,曰,名又不显。唯《九国志·列传》载:,字梦得,建安人,以文才见推,为杨行知制诰,卒。子简言,字敏仲,仕南唐李氏,累为翰林学士,辅后主,为门下相;子逊(愆?),位千牛备身,自此入本朝矣。某居田间,无多文字可以稽据。盖自《左氏》而下,寻绎史、传,所得者止此。至于稗官、虞初杂记,与夫古之言氏族者,无暇尽阅。虽然,大略具之矣。
///自先君朝请,逆数而上十世祖,始为建州建阳之长平里人,仕为镇使,始分二支;其季(生二子,季曰;廓三子,仲曰惟惠;惟惠二子,季曰正卿;正卿二子,季曰宗元。当仁宗世,州举进士上南省,有司首选之。是时廷试,犹有黜不尽取,公见遗而归。早世,以兄晞古之子为后,是为某曽大父。隐居勿曜,赋诗饮酒,徜徉武溪之濆;姿豪逸而不谈人过,为诗清劲而不刺讥当时之事。兄弟三人友爱皆笃,曽大父名虽出继而省元,兄弟未尝析居,故三人终身亦不异食,乡老至今诵之。里有三恶少,荷戈醉行,里闾惊窜,公见之曰:“何哉?”曰:“某氏子抑吾,气莫能伸,将杀之。”公曰:“杀之能免死乎?”曰:“不能。”“然则何苦至是?”少年悔,公语某氏子善遇之,乡人以是化其德。所居号“梅轩月榭”,而自号“武溪钓翁”。当世文人、达官多过其庐,公与之饮而未尝出也。其诗曰:“一江短艇横,青天浩浩白云行;蓬窗醉卧兮非独醒,不知夫轩之与冕,孰念夫功之与名;归去来兮,一竿月明”。其风致如此。生二子,季曰其藩,即先君之考也,德如“武溪”,而姿粹和。宣和间,居太学上舍,太学之士尊师之;登戊戌(1118)进士第。归邦邑,邦邑之士尊师之。在太学时,从游者后多至宰相、侍从,公淡然不往求也;终朝奉大夫,后赠大中大夫。有二子,先君岩(),冢嫡也;绍兴辛未(1151)进士,终朝请,即此某本支也。然独详何哉?谱者某所述,而知吾之祖为详,故也。其始祖而下派分者,自列著焉。闻之故老,四世祖讳()者,殁于雍熈四年(987)。自雍熈丙戌(986)上至太祖,受命才二十七年,则始祖自唐末居长平无疑。然莫知其所以徙。虽曰知制诰父子为建安人,不敢指之为祖者,以时考之,盖先之矣。呜呼!寥寥千载,宗绪绵延,逆而数之,可推者仅十世;孝子慈孙之心,宁不悲夫?故裒集历代之书,以为得姓之传。其十世之谱,有所论次者,见诸后述。
8dUwJ"<5  
时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秋月谷旦, 宋十一世裔孙默斋九言谨譔。(文完) 8dUwJ"<5  
关联流源 8dUwJ"<5  
1,明根家族:鳝——幼——明根——肇——祥——皓、安居。 ; =n}61  
鳝——矫——?——馥、思进。  明根——?——宝藏——元。 ; =n}61  
2,雅公家族:雅公父亲——雅——僧奴、双凤。 雅公父亲——恒——昙护。 ; =n}61  
3,九言家族:匹——吴(鼻祖)——暹(远祖)——廓(太祖)——惟惠(烈祖)——正卿(天祖)——稀元(高祖)——轼(稀古子为继子。曾祖)——其藩(祖父)——訔(父亲)——九渊、九言、九功。 ; =n}61  
4,泽坤站长《三燕古都寻游氏》摘录: ; =n}61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期,。广平肥乡有游纶、游统兄弟(武将),广平任县有游邃、游畼(chàng )兄弟(文人,即广平堂的传人)。纶、统兄弟在乱局中是雄霸北方的豪強之一!在与石勒和王浚的混战中失败。纶、统兄弟先后被石勒所杀。游氏家族受到重创!致使其裔胄衰微。 ; =n}61  
邃与畼兄弟因中原大乱,因官因乱与中原的贤人官吏避祸于蓟(今天津蓟州区西北部)。此时司马王浚看中邃兄游畼才干,几次手书召!两兄弟深知王浚不是好东西!邃劝兄不要去!但晹说,在王浚的势力范围内,北来的流民被王浚大多杀之!我若不去,将累及卿!且乱世宗族,宜分以冀遗种!邃从之!畼为保护宗族,改从王浚。之后畼与浚皆被石勒所杀。 ; =n}61  
建兴元年时,幽冀为慕容廆所占。此时,鲜卑慕容氏是北方崛起的割据政权。慕容廆为政修明,爱贤纳才。因永嘉之乱,流亡的士瘾纷纷归之!如河东裴嶷、广平游邃等中原士贤归之。为慕容氏之股肱!游邃受重用,为龙骧长史(今遗址在朝阳市慕容街北端西侧)。后又为昌黎郡守(今辽宁义县)。慕容廆命游邃创定府朝仪法礼律。为慕容氏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立下赫赫功绩!在治理郡治时政清廉明,多有建树。生子游毅、游泓(有史料记载为畼子)、游鳝。游毅为前燕将军,游泓为居就令(今辽宁辽阳)。慕容廆死后,其子慕容皝继位。不幸的是发生了内乱。其弟慕容仁谋位篡权。将军游毅参与其中。后失败。慕容皝将慕容仁赐死。将军丁衡、游毅等三人被斩。万幸的是慕容皝宽容,未诛连家族!后来,石虎攻燕,攻陷燕地多郡,众人降。居就令游泓应之叛燕。后慕容皝击败石虎。游泓逃奔高句丽都城(今吉林集安市)下落不明。(后经查史料,皝征服高句丽后,赦免)。两次事件由于慕容氏的宽容,前燕中的游氏得以幸免!继续生存,继续为官!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北魏望出“游氏三杰”的广平郡!也就没有广平堂今天的后人!这充分体现了游邃、游畼二位祖公,为保护游氏家族的遗种,后继有人,分而仕主的大智大慧! ; =n}61  
; =n}61  
注释、解释 ; =n}61  
士蔿:生卒不详,祁姓,士氏,名蔿(<左传>作‘蒍’,同‘蔿’wěi),字子舆。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晋献公时担任大夫。士蔿是晋献公的心腹之臣,晋庄公廿三年(公元前669),曾帮助晋献公诛杀晋桓公、晋庄公之族人,派人杀死游氏的两个儿子,之后士蒍告诉晋侯献公说:“可以了,不超过两年,君主必然没有忧患了。” ; =n}61  
郑人伐滑:郑国讨伐卫国事件。据《左传》记载:“讨公孙滑之乱也”。(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五月,郑国平定共叔段叛乱时,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走并投奔了卫国。卫国替他出头,讨伐郑国,夺取了共叔段旧有的势力范围廪延(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这次郑国讨伐卫国,是为了报卫国替公孙滑取廪延之仇。 ; =n}61  
另据《左传》: ; =n}61  
〔一〕(周)襄王十三年,鲁僖之二十年(公元前670)也。下事见二十四年。《案发·正卷二·内传》:“郑伐滑一在僖二十年,一在僖二十四年,此是二十四年事,襄王之十七年(公元前635)也。” ; =n}61  
〔二〕滑,姬姓小国也。先是,郑伐滑,滑人听命,师还,又叛即卫,故郑公子士、泄堵寇帅师伐滑也。泄姓,出自郑公族,姬姓。隐公五年,有泄驾,称泄伯。僖公二十年有泄堵寇,陈国有泄冶,吴国有泄庸。 ; =n}61  
〔三〕游孙伯,周(王室)大夫。 ; =n}61  
〔四〕郑人,文公捷也。郑文公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王命而执王使也。 ; =n}61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情妇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 =n}61  
燕姞梦兰: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文公有个姬妾名叫燕姞,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天使送给她一朵兰花,并且对她说:“燕姞,我是你的祖先,把兰花送给你做儿子,因为‘兰有国香’。你只要佩戴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兰花一样爱你。”第二天早晨醒来,燕姞认为这是一个吉兆,她便刻意将自己打扮一番,并佩戴了一朵兰花。果然,她身上的兰花引起了郑文公的注意。晚上,郑文公便召燕姞侍寝。第二天早晨,郑文公为了表示恩宠,看到燕姞喜欢兰花,便赐给她一盆兰花,燕姞十分高兴。更让她高兴的是,不久她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想:“这一定是天使送给我的儿子,如果生下来是个男孩,就给他起名兰。”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受到宠幸,或用来指怀孕得子。
七穆”:指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騑)、子丰(公子平)、子游(公子偃)、子印(公子舒)、子国(公子发)、子良(公子去疾),他们从公室分离出来另立宗族,即罕氏、驷氏、丰氏、游氏、印氏、国氏、良氏。郑国“七穆”与鲁国之“三桓”、晋国之“六卿”一样,都是卿族执政。“七穆”当权历经郑襄公至郑声公八个君主,前后长达一百五十年。
楚以罪奔于吴:“奔”有作“放”,更妥。公元前541年五月初二,郑国把公孙楚放逐到吴国。(游泽坤站长考证:公孙楚的儿子游印在洛阳为官)。
世叔讨论之”出处:《论语•宪问》:“为命,禆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樗里疾:(?―公元前300),嬴姓,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国君主。樗里子,名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后人以采邑为姓,故此也被视为严姓其中一个根源。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昭王元年(公元前306),樗里子仍任为丞相。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武帝公元前106年,废监察御史,各州置刺史充任。刺史的属官为长史。
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刘曜:(?-329年),前赵昭文帝,字永明,代郡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市)人,汉化匈奴人,前汉光文帝刘渊养子,前赵最后一位皇帝。
大司徒:《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汉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称司徒。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王浚:(252——314),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时期将领,幽州刺使,王沈之子。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与石勒发生正面冲突,当时王浚为幽州刺使、西晋大司马,命游纶据守苑乡,游统为王浚的司马,守范阳。
苑乡:十六国后赵石勒(319——333)时期,改任县为苑乡县,并建苑乡城,供其游玩散心之皇家宫苑。
司马: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冯翊:píngyì。三国魏改左冯翊,置冯翊郡,长官称冯翊太守,治所临晋(今陕西渭南市大荔),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北周时废置。隋唐时,曾改同州(今大荔)为冯翊郡。
秘书监:我国最早设置的专门管理国家藏书馆阁(今国家图书馆)的机构和职官。
相州: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都邺,以相州为司州。北周再为相州。
中散:即“中散大夫”。只有秩禄、没有职务的散官,多作为加官。
典侍令:典侍,是宫中尚侍所的次官,在尚侍所中地位仅次于尚侍而已。尚侍、典侍、掌侍是管理后宫的三个等级的官员。
太守:即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坟典”泛指以上等古书。
仪曹:官署名。三国曹魏尚书台有仪曹,以尚书郎主其事。晋、南北朝时,仪曹属祠部或殿中,所掌为吉凶礼制,隋无仪曹名,但礼部所辖有礼部、祠部,即原仪曹、祠部二曹。后世因称礼部郎官为仪曹。
议曹、尚书:议曹,官署名,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游明根曾经由给事中升议曹长,后授予尚书。文中若作“仪曹尚书”或“仪曹、尚书”,则不对,应作“议曹、尚书”。
大鸿胪卿:《魏史》载:北魏宰相尉元、藩属事务部长(大鸿胪卿)游明根(417——498),几次上疏北魏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因年纪太老,请求辞职;拓跋宏批准,接见二人,赏赐尉元:黑色冠帽,素色衣服;赏赐游明根:委貌冠帽(前高广后低尖),青纱衣服,以及被褥和其他衣服、日用器具等,教他们回去。拓跋宏在皇家大会堂亲自主持“养老礼”。“三老”是帝国最高元老,“五更”是副最高元老。北魏拓跋宏向“三老”叩拜两次,亲自挽袖露臂,切开祭肉,举起酒杯敬酒;再向“五更”一揖,请求就国家大事,发言指导。尉元、游明根都建议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去治理国家。拓跋宏又在台阶下主持敬老礼,对“国老”(今部长级以上退休人员)、“庶老”(资政官以下退休人员)行礼致敬。礼毕,拓跋宏分别赏赐尉元、游明根:人力拉的车辆、衣裳。发给“三老上等公太宰太师太傅太保)的薪俸、“五更”首席部长(相当吏部尚书)的薪俸。
赐安车: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叫“乞骸骨”或“乞骸”,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车一马,礼尊者则用一车四马。
国子博士:国子学最高官员。
元乂yì。又名元叉 (485年——525年),字伯隽,小字夜叉。南平王拓跋霄(道武帝第三子、阳平王拓跋熙之次子、南平王拓跋浑之子)之孙、江阳王元继(袭京兆王黎的爵位)的长子。
御史: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始。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汉初沿秦制,但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设御史中丞,其下因事而设若干御史。游简言弟弟仲钰曾任御史中丞。
侍御史: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治书侍御史、分掌侍御史、二丞侍御史之分。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名。初为兼官,无职掌。隋朝为正三品散官,炀帝改为从三品。唐朝为从三品文散官。宋神宗时,从二品下。
通守:隋炀帝置。职位次于太守,佐理郡务。京兆郡与河南郡称“内史”。清朝时各府通判亦俗称通守。
高齐:即“北齐”,齐文宣帝姓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为开国皇帝,字子进,鲜卑名侯尼干,北齐神武帝高欢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氏为“高”。
冠军将军:散官。用于褒赏勋旧大臣。
功曹: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陇西:甘肃东南部,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游京(荆)之:高阳太妃游氏,父京之,为相州长史。冯翊太妃郑氏,名叫大车,是郑严祖的妹妹。原是魏广平王的妃子。东魏迁都于邺城后,(北齐)神武帝把她收来当妻子,对她宠爱无比,超过其他妃子,生下了冯翊王高润。
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开元末,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翰林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
门下相:唐时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相当现在国务院总理);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最高长官是中书令(相当现在人大委员长);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最高长官是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门下省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稗官:音bàiɡuān。小官。小说家出于稗官,后因称野史小说为稗官。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颜师古注:“稗官,小官。如淳曰:‘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虞初:(约前140——前87 ),西汉小说家,号“黄车使者”,河南洛阳(今洛阳东)人。汉武帝时为方士侍郎。虞初写的《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很大。
镇使:唐代后期,藩镇普遍设立。藩镇的职事官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州、县职事官系统,一个是使府幕职系统。州、县官员由中央任派;刺史及五品以上佐权归中书门下,五品以下判、司、簿、尉之类权归尚书、吏部。使府幕职官则由府主(节度、观察等使)自行辟署。
夫轩之与冕:轩车,曲辕而有帷幕的马车,是古代大夫以上的坐车;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轩车和冕服。
朝奉大夫: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后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九阶。
大中大夫: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宋元丰改制,用于换左、右谏议大夫。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元升为从三品。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
朝请郎:文散官名。隋始置,在“八郎”(见后“朝议郎”)中位第三,炀帝时罢。唐、宋、无均属文官第十八阶,正七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员外郎、侍郎史,后定为第二十阶。金、元均不置。
朝奉郎: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由朝议郎改名朝奉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废,遂为新寄禄官,相当于旧寄禄官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朝议郎:文散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置,为“八郎”之首。其余七郎为:通议郎、朝请郎、朝散郎、给事郎、承奉郎、儒林郎、文林郎。朝议郎秩正六品上,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十四阶,正六品上。宋废。
; =n}61  
漕司:1.亦称“漕运司”。2.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北宋称转运司,南宋称漕司,元代称漕运司。宋代各路置“四司”: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帅司、宪司、仓司长官仅一人,分别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司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敬请《游酢文化研究会》成员斧正!
; =n}61  


查看完整版本: [-- [公告] 游氏世谱 (宋 游九言 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93750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