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4.字如其人话“游书”
《马来西亚日报》曾介绍游作忠书法:“取诸家之长为己用,结体能于拙中见巧,运笔常在跌宕外显飘逸,潇洒脱俗,自成一格。”其实,阿忠在学书法时,也走了许多弯路,洒下几多辛勤汗水。
虽然从小受到亲友书画、钢笔字的启蒙熏陶,但处于那个史无前例视文如仇的时代,阿忠的字虽写得有点入门,可只适合快刷大标语的需要。后来从“四旧”的书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颜真卿字帖,从此才踏上一条传统艺术文化征程。
在阿忠书斋“咏梅阁”书房内,悬挂一幅沈觐寿(被启功称为天下无匹的褚体)的书法手迹对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把此励志名言奉为圭臬、并赠与后学的书法家,多半有自己的切身感受。阿忠体会到沈老的苦心与期望,他以此为座右铭。
1982年春节,闽清县举办迎春书法展览,阿忠第一次参展,其作品是书写一位唐代诗人的诗。他自以为有钢笔隶书的功底,且有学过郑板桥的怪体变异为书法之功力,会轻易地获得成功,殊不知郑板桥的书法也是脱胎于前人笔法,应有临摹历代书法家的基础打底才能运用自如。因此,阿忠的字并未获取一致好评。
他没有失落,不肯服输的他翻看一些书法研究的论著,终于大彻大悟,学书必须从基础学起。从唐楷入手,他从学颜真卿“勤礼碑”开始,学习一段后,又觉得自己运笔尚感笨拙。
1983年下半年,他又开始临摹褚遂良的《阴符经》的轻快飘逸字体。在工作之余,拼命练字,写过的纸张不计其数。两年之后,他又转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隶书和汉礼器碑,还临习晚清名盛一时的杨貌翁的隶书。
量变引起质变,经过刻苦的磨练,阿忠终于学有所成,日进有功,他的的书法艺术水平提高很快,但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他仍感自己还是不行,永不知足。尤其是参加竞选文化局长改任文联常务副主席之后,发现文艺界书法家云集,自己更应青出于蓝,一步一个脚印。
闽清文联成立后,县书法协会每年都聘请国内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前来授课,陈奋武、石开、吴乃光、朱以撒、蒋平畴、赵玉林、林健、黄学文、余险峰等名家均来过闽清讲课。每年桃花盛开,省美术家协会常光临梅溪赏花游学。著名书画家常与阿忠聊天,从中点拨阿忠的书法艺术。
与兄弟文联的书法界交流、互访,也使阿忠找出自己的差距,他学人之长,自感增益不少。他一方面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王国里涵泳万象,兼收并蓄;一方面又在继承与嬗变中不断更新自我,丰富自我。顺昌文联来的一位副主席向阿忠建议:必须把书法作品推到报刊上去,接受社会的公认与考验,这才是促进书艺进步的一种捷径。
受到同仁的鼓舞与点拨,阿忠于1989年9月在《福建日报》刊发专栏题字,以后几乎每周一次就在省级以上的各种报刊发表题字和书作。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这期间,陆陆续续有杂志社、报社那种特别的信封将报样或样刊寄给他,熟人也从各种报纸上看到了他的书法作品,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像“文物”一样被人被人挖掘出来,一下子成了“大名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他从报刊上剪下“帖报”作品共八大本。在全国青年书家中,他的字见诸报刊的数量无人可及。
这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