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硝基苯酚)是通过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yh:,[<q
此推断忽视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当向苯酚中加入浓硝酸时,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产率极低。工业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经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 yh:,[<q
23、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yh:,[<q
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yh:,[<q
24、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 yh:,[<q
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yh:,[<q
25、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yh:,[<q
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yh:,[<q
26、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yh:,[<q
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yh:,[<q
27、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 yh:,[<q
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yh:,[<q
28、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 yh:,[<q
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yh:,[<q
29、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 yh:,[<q
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 yh:,[<q
30、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 yh:,[<q
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yh:,[<q
31、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 yh:,[<q
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yh:,[<q
32、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yh:,[<q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yh:,[<q
33、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yh:,[<q
例:乙醇和甲酸。 yh:,[<q
34、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yh:,[<q
例:乙烯与环丙烷。 yh:,[<q
35、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 yh:,[<q
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yh:,[<q
yh:,[<q
yh:,[<q
yh:,[<q
13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111条 yh:,[<q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yh:,[<q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yh:,[<q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yh:,[<q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yh:,[<q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yh:,[<q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yh:,[<q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yh:,[<q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yh:,[<q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yh:,[<q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yh:,[<q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yh:,[<q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yh:,[<q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yh:,[<q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yh:,[<q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yh:,[<q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yh:,[<q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yh:,[<q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yh:,[<q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yh:,[<q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yh:,[<q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yh:,[<q
yh:,[<q
yh:,[<q
yh:,[<q
yh:,[<q
14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 yh:,[<q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yh:,[<q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yh:,[<q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yh:,[<q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yh:,[<q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yh:,[<q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yh:,[<q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yh:,[<q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yh:,[<q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yh:,[<q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yh:,[<q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yh:,[<q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yh:,[<q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yh:,[<q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yh:,[<q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yh:,[<q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yh:,[<q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yh:,[<q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yh:,[<q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yh:,[<q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yh:,[<q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y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