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50阅读
  • 18回复

[转载]转载欣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考悲喜两重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小影
 

发帖
10972
金钱
159239
贡献值
3562
交易币
2
好评度
4567
家乡
福建省福州市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7-01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考悲喜两重天 BYS lKTh  
BYS lKTh  
原创 2016-06-29 李元辉 历史大讲堂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2016年高考成绩已经陆续公布,和往年一样,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现在的高考与古代科举考试断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依然再把目光投向古代的那些举子、进士、状元们,去感受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科考悲喜两重天
学堂专栏作家 /李元辉
BYS lKTh  
金榜题名
BYS lKTh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封建社会的学子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幸运来临时,他们按捺不住得意和欣喜之情,纷纷题诗抒怀,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孟郊的那首《登科后》。
BYS lKTh  
孟郊曾经两次落第,四十六岁那年终于进士及第,他心花怒放,从苦海到天堂竟是一步之遥,不由挥笔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自己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千古回荡。
  
而唐人徐夤《放榜日》诗中的“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一句,与孟郊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句表面上写放榜之日的热闹景象,实质上表达了自己中榜之后的得意洋洋。
    
还有狂喜过头,有辱斯文的。唐代姚合考中进士之后,大喜之下,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得中,还怀疑是做梦,最后喜极而狂。他在《及第后夜中书事》一诗中唱道:“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这让我们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种疑惧与惊喜交加的心理,在唐代曹邺的登第诗中也有反映:“对酒时忽惊,犹疑梦中事。”
    
也有大喜之下,不停回味的。“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这是唐代郑合敬中了状元之后写下的诗句。中榜之后举杯庆贺而大醉,五更酒醒之后,还在不停回味自己竟然中了状元。
    
1517年,明代经学家舒芬高中状元。他踌躇满志,欣然写下《及第》诗,其中两句是“五百名中第一先”、“手攀丹桂上苍天”,真可谓意气奋发,豪情万丈!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名落孙山
BYS lKTh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相对于金榜题名的那些幸运儿,更多的科考学子则是名落孙山,郁闷惆怅。尤其唐代,留下了许多句句生愁、读来让人凄婉的落第诗。
BYS lKTh  
先看唐代罗邺的这首《落第东归》诗:“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落第之后无颜回家,带去的是一腔愁绪,留下的是人生失意。
BYS lKTh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儿子温宪落榜之后,忧叹之余,在崇庆寺的墙壁上题下了一首《不第诗》,抒发心中的抑郁悲哀:“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不第人。
BYS lKTh  
唐代赵嘏科考落第之后,逢人便痛哭流涕,那种科考的辛酸血泪,让人不忍去读。他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一诗中写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
BYS lKTh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这是才子卢纶落第后的感受;豆卢复则是“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钱起更是涕泪俱下,“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BYS lKTh  
《唐诗纪事》记载了一则故事,说出了落第学子来自家庭的压力。唐代杜羔屡试不第,心灰意冷回家,却收到了妻子刘氏寄来的一首《夫下第》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杜羔没脸回家,马上回去再考,竟然考中,这时其妻又寄来了《闻夫杜羔登第》诗:“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读完让人心酸和感叹。
BYS lKTh  
BYS lKTh  
科考不易
BYS lKTh  
古代科考委实不易,主要在于进士录取率较低。据有关史料统计,唐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宋初名额也很少,宋太宗继位后,才大幅增加录取名额,但也勉强达到10%;明朝制定了“南北卷制度”,录取率也在10%左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决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来分配录取人数,但进士最多的年份也就几百名。
BYS lKTh  
如此低的录取率,自然就会增加无数落魄学子。先看一看大诗人杜甫的科考之路。杜甫先在洛阳参加科考不第后,747年又在长安参加了“制举”考试,但奸相李林甫却向唐玄宗宣称“野无遗贤”,炮制了历史上“零录取率”的一场科考。750年,杜甫向玄宗进献了三篇礼赋,玄宗高兴之余,让宰相在“集贤院试文章”,但杜甫这次的努力换来的结果仅仅是在人事部门备案。
BYS lKTh  
BYS lKTh  
诗圣如此,再来看那些考得头破血流最终考中的学子们。
BYS lKTh  
唐代的公乘亿及第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十上十年皆落第,一家一半已成尘”,他前后考了十一年,终于考取,可是一家人已经有一半不在人世了,他对此十分伤感,“得召丘墙(宫墙)泪却频”。唐代进士章孝标考试考得白了头,他在及第后写诗道:“世事日随流水去,红花直笑白头人。”中唐诗人吕温二十三岁那年赴京科考不第,直到四年后才及第,前后考了五次,在诗中感叹“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BYS lKTh  
科考如此不易,难怪北宋的文学家苏洵说出了“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的感慨。宋代的詹文,一直考到七十三岁,才勉强考中,他在《登科后解嘲》诗中说:“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逢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明朝有一位学子名叫刘珠,此人一直参加科举考试,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考中进士。清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成为秀才,“文名籍籍诸生间”,但此后,他虽然屡应乡试,但却年年落第,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蒲松龄才援例成为岁贡生,那时他已经71岁了。
BYS lKTh  
延绵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人间无数得失荣辱、喜怒哀乐,那段历史,永远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BYS lKTh  
科考悲喜两重天,有人欢喜有人愁。喜怒哀乐且抛开,人生何处不精彩!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BYS lKTh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武翔游

发帖
3410
金钱
72971
贡献值
13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2
家乡
贵州省六盘水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7-01
游氏能人辈辈出

发帖
4375
金钱
107814
贡献值
1779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0
家乡
山东滨州中游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7-01
学习
离线游小影

发帖
10972
金钱
159239
贡献值
3562
交易币
2
好评度
4567
家乡
福建省福州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7-02
回 游武翔游 的帖子
游武翔游:游氏能人辈辈出 (2016-07-01 17:01)  BYS lKTh  
BYS lKTh  
离线游小影

发帖
10972
金钱
159239
贡献值
3562
交易币
2
好评度
4567
家乡
福建省福州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7-02
回 山东游森恩 的帖子
山东游森恩:学习[表情]  (2016-07-01 21:42)  (r.{v@h,dV  
(r.{v@h,dV  
离线游耀勇

发帖
1742
金钱
34858
贡献值
624
交易币
0
好评度
93
家乡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道士洑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7-02
分享了
离线游安富

发帖
219
金钱
54536
贡献值
878
交易币
98
好评度
78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7-02
学习了

发帖
887
金钱
2801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6
家乡
江西省丰城市河洲街办富竹居委会游家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07-03
道出了辛辛学子的心声
离线游小影

发帖
10972
金钱
159239
贡献值
3562
交易币
2
好评度
4567
家乡
福建省福州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07-03
回 游耀勇 的帖子
游耀勇:[表情] 分享了 (2016-07-02 11:44)  (r.{v@h,dV  
(r.{v@h,dV  
离线游小影

发帖
10972
金钱
159239
贡献值
3562
交易币
2
好评度
4567
家乡
福建省福州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07-03
回 游安富 的帖子
游安富:学习了 (2016-07-02 21:34)  (r.{v@h,dV  
(r.{v@h,dV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