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商柔与刚
z?PF9QL1 文/肖经栋
z?PF9QL1 江南自古繁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构成了传统上苏商多儒商的社会根基。儒商以温文尔雅,做事精细柔和为特点,因此,苏商中少有惊世骇俗的开拓型商业领袖,却也罕见为人诟病的恶性商业案件。放眼当下,可见诸多例证:比如江苏在IT硬件生产上独占鳌头,但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方面少有重大建树;国内屡屡曝出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江苏企业往往能独善其身。
z?PF9QL1 苏商的“柔”,体现在做事风格上,但对待做事目标,却以“刚”,即执著出名。江苏历来经济发达,但明清以来,中央政府监控严厉,赋税亦重,如明朝初年,仅苏州府一地的赋税总额,便超过了整个浙江省。要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做生意,殊为不易,于是苏商天然地重视政府关系,并善于夹缝中求生存,在现有体制约束下,将事情尽可能做到极致,然后想方设法突破体制局限,最终推动社会实现大的变革。
z?PF9QL1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曾有学者认为,国内最具有革命性格的,不是燕赵悲歌慷慨之士,也不是岭南骁勇善战之民,而是江浙一带的儒雅文人,皆因政治革命以疾风骤雨的方式打破原有社会结构,但江浙人善于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在和平年代一步步改变现实。
z?PF9QL1 最近二三十年来,“苏南模式”,名扬天下。其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能迅速促进地区经济起飞,固然是重要原因,更根本的是,苏南地区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企业,能在官方政策所能容许的范围内,通过经济发展谋求体制上的变革。
z?PF9QL1 相比之下,广东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是自上而下,中央给特殊政策的结果,而江苏尤其是苏南今天的辉煌,更多体现在自下而上的尝试和努力之中。反过来说,广东“山高皇帝远”,远离中央统治中心,粤商又能置身政治旋涡之外,经商视野延伸至海外,事事逐利为先,这一点,又非直面体制之困的苏商所能比拟。
z?PF9QL1 近代以来,江浙商人通常相提并论,其实,比邻而居的苏商与浙商,论出身论气质,都迥然不同。
z?PF9QL1 浙江人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历来习惯出外谋生,走街串巷,小本经营,常要面对流落异乡者所必须忍受的白眼与欺凌,所以他们天然具有与乡亲合作抱团求生存的强烈。
z?PF9QL1 而富庶的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号称鱼米之乡,农村中以自耕农为主,自给自足,一切不假外求,合作互助的需求就那么迫切。且一般人谋生不成问题,又形成了苏商以“坐贾”为主,不事舟车劳顿、风餐露宿的行商生涯之特点。加上江苏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文人相轻的毛病也渗透到商业经营之中。故苏商之间,少有惺惺相惺之情,遇到急难危机,亦难得出手相助。
z?PF9QL1 有文化,重阴柔,喜“坐贾”,不结伙,这都是苏商的特点,很难片面定优劣。或者正因为他们能安心守在家门口,才能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官民之间,一点点将事业做大。而对外包容,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也使得江苏本地市场未为苏商自身所垄断,给外来商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以昆山为例,祖籍是当地的台胞,只有区区二三百人,但它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台商前来,成为中国内地名副其实的台商投资第一城。
z?PF9QL1 从明清两代的徽商,到当代的台商、浙商,都在江苏大地上如鱼得水,与如此特殊的商业传统和经商氛围,不无关系。
z?PF9QL1 (摘自《中国经营报》)
z?PF9QL1 
《水浒传》让毛泽东赢了蒋介石
z?PF9QL1 有违禁字眼,文字“玉”,呵呵,见谅
z?PF9QL1 
烈士柔情
z?PF9QL1 启明我的小宝贝:
z?PF9QL1 启明是我们在牢中生了你的时候为你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有了你才4个月的时候,你的母亲便被湖南清乡督办署捕于陆军监狱署来了。当时你的母亲本来是立时死的罪,可是因为有了你的关系,被督办署检查了四五次,方检查出来是有了你!所以为你起了个名字叫启明(与你同样出生的一个叫启蒙)。小宝宝.你是民国18年正月初二生的,但你的母亲在你才有一个月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父是什么样,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抚养你了,不能不把你交与你的祖父母来养你,你不必恨我!而应十艮当时的环境!
z?PF9QL1 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纱布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你的父亲是死于民国17年阳历10月14日,即古历九月初四日。你的母亲是死于民国18年阳历 3月26日, 即古历二月十六日。小宝贝,你的父母你是再不能看到,而且也没有相片给你,你的母亲所给你的纪念作品和衣物,及一金戒指,你可做一生的唯一的纪念品!
z?PF9QL1 小宝宝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地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我的启明,我的宝宝,当我死的时候你还在牢中。你是个不幸者,你是这世界上的不幸者!更是无父母的可怜者。小明明,有你父亲在牢中给我的信及作品,你要好好地保存!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多说了。血泪而成。你的外祖母家在北方,河北省阜平县。你的母亲姓赵。你可记着。你的母亲是23岁上死的。小宝宝,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你父母的期望。可怜我的小宝贝,我的小宝宝!
z?PF9QL1 你的母亲于长沙陆军监狱署
z?PF9QL1 泪涕三月二十四日
z?PF9QL1 赵云霄烈士在监狱生下女儿赵启明后,于1929年3月就义,这是她就义前写给刚出世的女儿的信。信中有大量的重复,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母亲对孩子万般不舍的挚爱。(编辑:李雷)
z?PF9QL1 z?PF9QL1 z?PF9QL1 
酷的脸
z?PF9QL1 徐怀谦
z?PF9QL1 陈丹青有一个演讲,题目叫《鲁迅的好看和好玩》,谈到鲁迅先生的长相,他说:“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z?PF9QL1 我认同陈丹青的评价,鲁迅先生的脸的确酷得很,但我个人不太喜欢“酷”(cool)这样过于时尚的词,我更喜欢用“冷”和“硬”这两个字眼来为鲁迅先生画像?如果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找答案,那么大概只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最合适了。
z?PF9QL1 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冷和硬。他的目光是冷的。这种冷是冷静、冷峻,是穿透假相直抵本质的冷,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冷,而不是冷酷无情的冷(面对敌人则另当别论),更不是麻木不仁的冷。他可能不太合群,也可能不太容易让人接近,但他的内心非常强大,有大爱大恨,有狂风巨浪,有菩萨心肠,有济世情怀。他的面颊、他的眉毛、他的小胡子是硬的,这种硬是意志的刚硬,是“一个都不宽恕”的强硬,而不是蛮不讲理的硬,更不是盛气凌人的硬。这种硬会让他处处碰壁,却也让他活得有棱角有质量,活成了民族魂,活成了中国的脊梁、,
z?PF9QL1 老实说,鲁迅先生的脸长得并不好看,但是有特点。“五四”时期很多名人的脸都称不上好看,但是让人过目不忘,像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都属此类。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人做学问做到他们这个份上,才真正称得上“臻于化境”。我说这句话的意思一方面是我欣赏鲁迅先生极富个性的脸,另一方面,我更欣赏他极富个性的文字、他的脸和他的文字是一体的:有这样的脸,才流淌出这样的文字;反过来说也成立,有这样的文字,才刻画出这样的脸。人们常说,脸是父母给的,其实不确。父母只给了你脸的形状,上面的内容是后天补充上去的。现如今,大街上帅哥美女越来越多了,但有特点有气质的却越来越少;为人八面玲珑、四处逢源的越来越多了,但有棱角有个性的人却越来越少。最让我痛心的是,某些高校的校长、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毫无儒雅之气,却有着实足的官油子、贪官相或者酒囊饭袋样、面目可憎状。有人说,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总之,这是一个缺乏个性的时代。可是,我们不能把什么过错都推给时代。一个人左右不了时代,却可以左右自己的脸——它可以不漂亮,却不可以没内容;它甚至可以很丑,却不可以没有个性。据说,苏格拉底的脸就奇丑无比,可是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却无人可以撼动。
z?PF9QL1 当年,鲁迅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艮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如今,我的书房内并没有鲁迅先生的照片,他的像挂在我的心中,他的黑瘦的面貌,他的冷和硬时刻提醒并引导我写下一些绝非人云亦云的文字。读者看了,如果觉得还算没有浪费时间,或者竟能从中读出一点不俗,那俺就老脸有光了。
z?PF9QL1 [选自徐怀谦著《酷的脸》商务印书馆版]
z?PF9QL1 
生活的艺术
z?PF9QL1 文/于丹
z?PF9QL1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
z?PF9QL1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z?PF9QL1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z?PF9QL1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林语堂先生曾经坚信:“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最好的论据。”
z?PF9QL1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中国人轻逸愉快的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吗?
z?PF9QL1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z?PF9QL1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z?PF9QL1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z?PF9QL1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z?PF9QL1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思恋的“恋”,焦虑、顾虑的“虑”,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都与心有关。
z?PF9QL1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z?PF9QL1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z?PF9QL1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z?PF9QL1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
z?PF9QL1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z?PF9QL1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z?PF9QL1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
z?PF9QL1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z?PF9QL1 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z?PF9QL1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z?PF9QL1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z?PF9QL1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z?PF9QL1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z?PF9QL1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z?PF9QL1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z?PF9QL1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z?PF9QL1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压力)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z?PF9QL1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
z?PF9QL1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z?PF9QL1 (摘自《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
z?PF9QL1 z?PF9QL1 
瘦身不靠节食
z?PF9QL1 文/蔡依林
z?PF9QL1 我有很多减肥的朋友,刚开始减肥的时候总是充满信心,碰到我就说:“我瘦了三千克啦!”但不久之后再碰到,她们变成皱着眉头问:“我明明就少吃很多了,一开始体重确实下降了一点,但为什么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体重,甚至更重?”其实,这种靠“少吃”减重而失败的原因,出在代谢率的下降。身体是会“记仇”的,它天生就有把用不完的热量转换成脂肪储存起来的能力。当它意识到你吃的明显低于之前的食量时,会以为你面临食物匮乏的处境,从而启动防御机制把代谢率拉低,不让你把先前存起来的脂肪夺走。
z?PF9QL1 提高基础代谢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吃得足够营养,搭配健康的生活形态。这样等于告诉你的身体:“你现在正处在巅峰状态,拿出最好的效率,好好工作和燃烧吧!”
z?PF9QL1 肉十菜十淀粉
z?PF9QL1 那么,我们怎样吃食物才够营养、够健康呢?
z?PF9QL1 在我看来,三餐都要有肉、有菜、有淀粉。我们可以把食物区分成五大类,分别是主食、肉类、水果、蔬菜和油脂。它们就像是燃料一样,供应身体各种不同运作机能所需的养分,缺一不可。如果你只吃其中某一两类,或者有哪几类绝对不吃,长期下来体内无法平衡,就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z?PF9QL1 第一大类:主食让你变聪明。饭、面、冬粉、米粉、吐司、馒头、地瓜、芋头、玉米、红豆、薏仁……这些常见的食材都算主食类。它们主要由淀粉(糖类)构成,糖类燃烧后能提供给身体所需要的能量,预防肌肉组织分解。淀粉是减重的必要元素,可以预防代谢率下降。很多人采用“无淀粉或吃肉)减肥法”,是以为如果没有糖类,身体就会直接开始燃烧脂肪。乍听之下有理,但其实燃烧脂肪也必须靠糖类帮忙,当没有糖类可以燃烧,身体就会拿蛋白质来取代。蛋白质燃烧后会生出许多含氮的废物,这样你就变得松垮垮的,像干掉的西红柿一样。
z?PF9QL1 第二大类:吃肉类肌肉才漂亮。肉类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营养素及部分油脂。常见的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海鲜如鱼、虾、贝类等都属于这一类。其重要功能在于生长和修护人体组织,构成肌肉,调节体液与提高免疫力。如果身体没有摄取充足的蛋白质,肌肉和很多生理机能就没法维持在最旺盛、最有效率的状态。
z?PF9QL1 第三大类:水果让皮肤水汪汪。水果包含各种维生素、膳食纤维及部分矿物质。它们可以维持生长及组织修护所需,而丰富的维生素也有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老化、美化肌肤的功效。水果要吃当季且当地盛产的。要特别留意的是,水果最好能够自己切、洗、处理,尽量不要在晚上吃水果。
z?PF9QL1 第四大类:吃蔬菜红润有光泽。蔬菜含膳食纤维及部分矿物质、维生素,常吃可以帮助排便、排除废物,并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不同颜色的蔬菜所含的营养素和食物酶不同,所以每餐尽可能吃不同颜色的蔬菜,这样摄取到的营养更完整。
z?PF9QL1 第五大类:油脂让人好舒畅。绝大多数减重的人都“闻油色变”,但油脂不可或缺。它含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可以保护内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如果长期无油饮食,皮肤会变得干燥,肠道缺少润滑。用凉拌的方式烹调能完整保留油的营养素,而经过大火炸、炒的油,产生变质的几率比较高。如果你喜欢自己下厨,不妨几家厂牌的油轮着用,葵花油、橄榄油、亚麻籽油,尽可能摄取不同种类的油,就有较多的机会均衡摄取到人体必备的脂肪酸ω—3、ω—6、ω—9等营养素。
z?PF9QL1 每日饮食份量
z?PF9QL1 用最常见的汤匙来计算(餐饮店用的“免洗汤匙”作为衡量单位即可),一份主食约等于1/4碗白饭。也就是说,吃了一碗白饭,就等于吃进了四份主食。白饭可以替代成营养素接近的谷类,例如红豆、绿豆、薏仁等。而吃了一碗面、米粉或通心粉,则算吃进了三份主食。粥、面线、吐司面包都算两份。
z?PF9QL1 肉类最简单的分量判断方式,就是伸出你的手,将食指与中指并拢,这样两指的大小就是约一份。吃火锅的时候,我们常会涮猪、牛、羊肉片,约三片就是一份肉类了。蛋一个算一份,贡丸之类的加工品一个也算一份。
z?PF9QL1 水果的分量就更容易算了。像橙子、奇异果大小的,一个就算一份,而番茄、西瓜、木瓜,吃一碗等于一份。甜度较低的柠檬、百香果两个算一份;芒果这种含糖量较高的,1/2碗的量就算一份。
z?PF9QL1 100克的新鲜蔬菜算一份,煮熟后大约就是1/2到一碗的分量。
z?PF9QL1 (摘自《蔡依林教你能吃能睡又能瘦秘诀:养瘦》上海文艺出版社)
z?PF9Q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