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68
-
- 注册时间2010-05-22
- 最后登录2018-10-23
- 在线时间345小时
-
- 发帖144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
- 金钱25548
- 贡献值1304
- 交易币23
- 好评度1817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447
- 金钱
- 25548
- 贡献值
- 1304
- 交易币
- 23
- 好评度
- 1817
- 家乡
- 福建省南平市
- 性别
- 男
|
游酢与南平“理学名邦”之渊源探析 aqQ o,5U> —-浅析游酢与朱熹的传承关系 aqQ o,5U> 北宋理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他与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开创入闽理学之先河,同为闽学鼻祖。游、杨以“道南”文化为源头活水,三传至朱熹及其门人,进一步以儒学为主体,融合佛、道有益成份,集濂、洛、关新儒学之大成,在武夷山一带创立了“致广大极精微”的闽学即朱子学。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学的最主要的代表者,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到了南宋末元初,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以及日、韩等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这一国际性的极其深刻的中国文化运动,是以游酢、杨时等为“道南”源头活水的。 aqQ o,5U> 因此,南平的“理学名邦”之称,是有深刻含义的。正如清代理学大师方宗诚所说的,如果没有游酢等人的“既勤敷菑”,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耕获”。 aqQ o,5U> 本文就游酢与南平“理学名邦”之渊源作些探讨,敬请方家赐教。 aqQ o,5U> (一)道南首豸山 aqQ o,5U> 游酢(1052-1123年)字子通,后改字定夫,号广平,因曾筑草堂于故乡豸山,学者称其为豸山先生,谥文肃。建阳县禾平里人,宋元丰五年进士,元符武举及第,历官县尉、知县、府教授、太学博士、知州、知府、监察御史、将军等职。他理政有方、惠政在民,治学有道,师承二程,号称“程门四杰”之首,在书法上被称“草圣”。著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结辑为《豸山文集》十卷。 aqQ o,5U> 游酢自幼天资聪颖,才高善学。杨时为其撰写的《墓志铭》指出:“读书一过目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传自得,不为世儒之习”,其父游潜致仕太守,有诲子侄文,教子有方。酢8岁(1060年)善文,人称神童,12岁(1064年)潜心“孝经”,钻研书法,能作诗文。 aqQ o,5U>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20岁,被推荐赴京城开封预考。程颐见之就断言“其资可以适道”,同年八月程颢召之任扶沟县教谕,拜二程为师,9年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即他29岁时,带领杨时到河南颖昌拜师于程颢。程颐赞美游酢说:“其德业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游、杨学成南归时,程颐目送他俩说:“吾道南矣!”游酢与杨时“载道南归”,由此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给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游酢的学问、道德、业绩和历史价值,宋理宗皇帝在敕文中曰:“游酢言正而行端、德宏而学粹、趨礼乐场,超卓传注之表,群经独得其趣,诸子莫遁其情,罗网百家,驰骋千古,进宪台以率僚属,推理学以大义,《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解经书,足以开来学于后世。顾功德之齐全、宜恩隆之特巽。兹稽谥法,道德博厚谓文,言行端行谓肃,谥‘文肃’”。 aqQ o,5U> 宋理宗皇帝还在游酢逝世后122年即于1256年追赠“御赞”匾曰: aqQ o,5U> 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 aqQ o,5U> 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 aqQ o,5U> 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 aqQ o,5U> 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aqQ o,5U> 这些不仅是对游酢“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的确切肯定,而且是对 “道南”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丰功伟绩的奖赏。历代圣贤为游酢建立诸如纪念堂、立雪堂,乡贤堂、祠堂、将军庙等祀之。乃至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将游酢列位于孔庙西庑先儒祀之,又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晋升为“先贤游子酢之神位”。先儒的“儒”主要指儒学成就者,而先贤则包括了儒学在内的诸方面,圣与贤联系在一起,游酢即圣贤。 aqQ o,5U> 游酢“道南”,为朱熹创立朱子学源头和前提,系南平“理学名邦”的核心部分。 aqQ o,5U> (二)游酢与朱熹的传承关系 aqQ o,5U> 据《游定夫集·诸儒论述》载,程颢曾说:“建州游酢非昔日游酢也,固是颖然资质温厚,南剑州杨时虽不逮酢,然煞颖悟”。《游豸山先生之遗》云:“游酢载道南归,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并称,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基也。”薛子曰:“游广平程门高第者也,与上蔡(谢良佐)、龟山(杨时)并隆。”游酢门人在《宋元学案》记载著名的有:“胡文定(安国)、胡宪、吕东莱、曾开、 江琦等人。据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载:胡文定为游氏门人,二程高弟游、杨、吕、谢。学者谓朱文公得统程。由杨中立传罗豫章、豫章传李愿中、愿中以授文公是固然矣(世称延平四贤)!不知游定夫传胡文定、文定传之籍溪(胡宪字愿仲,学者称之为籍溪先生)、籍溪以其学授文公。”这个脉络分明,寓意游、杨之江河归朱熹之海。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之水正是游、杨的“道南”。朱熹承接游、杨“道南”之统也。游酢心诚“立雪”拜师,尽得二程理学真传,南归后致力传授二程洛学。使之成为:“洛学正宗传人”、“理学元宗”、“道南儒宗”、“道南首功”,朱熹称他为“道南首豸山”,世称其为“程门四杰之首”。朱熹赞也:“清德重望,皎如日星,流风余韵,师世范俗。”南宋大理学家、宰相真德秀在《祭游御史祝文》中赞他曰:“惟公道盛德尊、尝居元慔,缅怀遗范,可效可师,朝夕恪恭,庶几万一。”如此评价之高,“百世而下,传真有光。” aqQ o,5U> 现存游酢著述较少,绝大部分遗失,明·徐火勃认为“不过是其百分一。”按今人考证,方彦寿认为“游酢著作有40多卷”,陈其芳先生说“游酢著作至少有39卷”。就是游酢这些不多的著述,高令印先生却深刻阐明了“有关南宋理学(新儒学)的主要内容,诸如理本论、理一分殊、心性论、存理灭欲、格物致知等,不仅有基本论述,还有许多创见,特别是文化意义上论述理学。《易说》、《中庸》作为理学的核心内容,显示理学根源和教化功能,克服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的弊端,使理学的发展朝着正确方向。游酢的《易说》、《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中庸义》等,是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张载的《西铭》、《正蒙》、二程的《识仁》、《定性书》、《易传》等之后的理学经典代表著作”。从吴更先生浅析“朱熹《四书集注》中的游酢语录”多矣!也可见对游酢许多论点是很欣赏的。 aqQ o,5U> (三)南平“理学名邦”当之无愧 aqQ o,5U> 翻开1984年重修《南平县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宁府志》等,就可以看到南平自宋而降大儒迭出不穷,被称为海滨邹鲁,成为“理学名邦”闻名全国。 aqQ o,5U> 1、历史的见证 aqQ o,5U> 明·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在为南平道南书院撰《道南书院记》中说:“南方之士,其尤著名者,游与杨也。”清·延建邵道按察司从佥事刘冲于康熙十八年,在南平县志卷末原志序中曰:“是邦乃杨、罗、李、朱四先生倡导之区,邹鲁一脉,风流未艾!以振兴道学名邦之风。”建安道尹蔡凤禨于民国10年重修南平县志作序:“延平四贤先生实生兹郡,有理学名邦之誉”。方象瑛为建宁府《重修孔庙》作记:“建固称理学之邦也,自游定夫推程门高弟,胡氏父子兄弟继之,一时名儒辈出,朱子受学于籍溪(胡宪),闽学之盛海滨邹鲁”。再如南宋理学家张栻在作《游、胡二先生祠堂》记:“建之为州,素称多士,御史游公,文定胡公相继而出,模范典型,皆足以师表后学”等。由此可见,延建二府是游杨“道南”文化的策源地,理学称盛之区域。“延平四贤”闻名于世,南平而得“理学名邦”之誉。 aqQ o,5U> 2、昔日荣光今又耀 aqQ o,5U> 闽台首届游酢文化研讨会,于2002年秋日,在“理学名邦”之南平隆重召开,来自各地领导、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游氏后裔等,对理学名邦的“南平”有着更深的认识和敬仰,与会代表心怀激情向大会组委会建议,敬请原省政协主席游德馨题写“理学名邦”匾,游主席接受代表要求,题写了“理学名邦”匾,馈赠给延平区人民政府,永存纪念,体现了南平“昔日荣光今又耀”的美誉! aqQ o,5U> 2003年冬,游德馨、省政协副主席林逸、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朱明元、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会长游嘉瑞先生等,在南平市委书记徐谦、市长陈桦女士、延平区委书记陈杰、区长曹聪等领导陪同下,应邀出席了在南平市历史文化名楼双溪楼举行的“理学名邦”揭匾和“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挂牌仪式,谱写了游酢名贤、“理学名邦”与双溪名楼相宜交映熠熠生辉,载入史册。 aqQ o,5U> aqQ o,5U> 3、论绪结语可鉴 aqQ o,5U> aqQ o,5U> 历代志序均谓延平为“理学名邦”。笔者认为正因它地处闽江源头首府,且更是自宋游酢、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大儒迭出,尤其是朱熹出现,使兹郡理学勃兴,故有海滨邹鲁之誉,“理学名邦”之称。朱熹上承杨、罗、李,世称延平四贤一脉,亦秉承游酢、胡氏父子兄弟一脉,汇归朱熹之统,在武夷山一带集中国理学之大成,遂为闽学即朱学。朱熹联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aqQ o,5U> aqQ o,5U> 游酢与南平“理学名邦”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也就是说游酢是“理学名邦”的最先开拓者。同时,游酢给朱熹理学思想送来了源头活水。 (作者: 南平 游恒派 游恒照) aqQ o,5U> aqQ o,5U> aqQ o,5U> [ 此帖被南平游恒照在2010-08-08 11:19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