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37阅读
  • 11回复

廣西恭城縣梅山瑤姓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珍
 

发帖
1114
金钱
43103
贡献值
130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36
家乡
廣西龍勝縣平等鄉隆江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2-08
        gYc]z5`  
gYc]z5`  
        恭城地接湘南,古属楚越交界之地。据嘉会乡秧家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分析,先秦时期已有人群在境内活动,生息繁衍。隋大业十四年(618),“置桂州,拆平乐地,建恭城县”,此时,汉民族陆续入境择居仁里,已聚集了一定人口。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多种原因,各族姓人口迁徒频繁,于今境内无土著,全为客籍。据考,县内以平地瑶的周姓一族入居最早,始于唐初。汉族以齐姓为代表,为宋代迁入。壮族以莫姓为代表,于明洪武元年被官府招募为“平寇”而来。此后汉瑶壮民族逐渐成为恭城主体民族。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实行剿抚兼施政策,迫使臣服;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教化”政策,迫使同化。部分少数民族,为争取政治地位,跻身上流而改变本姓祖籍流源,
放弃服饰语言,伪称汉族。据民国17年人口统计,全县131088人,其中瑶族14078人,占10.73%;壮族3915人,占3%,汉族113095人,占86.27%。
解放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进行多次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根据群众申报、陆续恢复和更正了一些姓氏的民族成份,瑶族人口不断增加。至1990年全县总人口266720人,其中瑶族132950人,占49.85%。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恭城县,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2005年底,恭城总人口284356人,其中瑶族163063人,占57.34%;汉族113623人,占39.96;壮族7160人,占2.52%;苗侗回满等26个民族510人,占0.18%。
gYc]z5`  
gYc]z5`  
                         恭城縣梅山瑤
湖南省新化县和安化县及其周邻部分地区,古称梅山或梅山垌,新化称上梅山,安化称下梅山,是宋代以前苗瑶民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区域。隋称莫瑶、至唐宋始称梅山蛮。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派章淳平梅山,掠其地籍其民,迫使瑶族背井离乡,流徙外地。此后朝廷从江西吉安府等地移民填充,并置保庆府,辖新化、安化、祁阳、邵阳四县。保庆人迁入恭城多在清乾隆末(1785)至道光初(1821)时期,自称保庆人,皆居瑶山,与瑶为伍。故外称为“山牯佬”,“瑶山人”或瑶人。1984年,经县民族工作组调查识别,群众自我申报,由县人民ZF批准认定保庆人为瑶族。
梅山瑶散居于恭城东西北各山区及其边缘,其主要姓氏有:李、刘、贺、伍、赵、张、邓、戴、代、吴、蒋、罗、杨、阳、胡、蔡、谢、、盛(谌)、陈、王、万、魏、范、
段、曹、肖、何、熊、袁、周、邬、谭、柯、邹、朱、金、舒、罗、龚、黎、郑等43姓。据观音乡水滨村周姓《批山契约》记载:周奇万等四户人家经征得族人同意,将冷水源一带山场,以二百八十文的年租价批与新到的保庆府新化县人谢代宗,谢桥柏、谢坤宗、李咸友叔侄兄弟耕种,时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十八日。三江乡大地村刘姓,始祖刘楚才于清嘉庆初年(1796——1801)由新化县毛坪垣逃荒而来,今传10代。三联村施塘岭陈姓,始祖陈开河逃难到三江,子孙已历“为金能显远立“共7代。郑姓来自邵阳县龙廽二都,始祖郑日卓带妻陶氏在乾隆末期逃荒到伸家瑶落居,今传10代。西岭乡东面村柯姓祖籍安化县,始祖柯宏富三兄弟在清嘉庆年间迁至岛坪源,先住回头山,又住川江,再迁刘家垌,今传8代。营盘村谭姓来自新化县太阳乡上八都,由始祖谭昌礼而传,今已8代。栗木镇泉会村泉会屯周氏始祖道羡公于清嘉庆初年(1796—1801),由邵阳三溪五都迁入,今传9代。
在梅山瑶中,还夹存着明末清初来自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的文、邓、孙、宾、曾等姓群体。其文化相互融合,大同小异。
2条评分好评度+4贡献值+4
游祖地 好评度 +4 珍贵资料 2012-02-24
游家陶 贡献值 +4 资料珍贵 2012-02-08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树坤

发帖
1291
金钱
34641
贡献值
671
交易币
2
好评度
325
家乡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  古地名:龙溪清宁里林居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2-08
秀峰第廿世
离线游家陶

发帖
10923
金钱
16339
贡献值
1170
交易币
307
好评度
1380
家乡
湖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2-08
辛苦了,谢谢上传
湖南常德游氏<九言堂>

发帖
8456
金钱
103934
贡献值
2145
交易币
3
好评度
1622
家乡
福建平潭县白青南盘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2-08
拜读了。
《中华游氏网》微信公众号为:《游氏网》。
欢迎各栏目版主与会员投稿,邮箱:380515888@qq.com
福建游氏QQ交流群:15633809

发帖
460
金钱
1931
贡献值
83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6
家乡
安徽宿州市灵璧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2-08
拜读啦,谢谢你。
离线游远

发帖
1801
金钱
31876
贡献值
595
交易币
12
好评度
439
家乡
广西桂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2-08
五百余米的瑰宝——反映中国瑶族历史文化的梅山图恭城现世 7K /quJ  
7K /quJ  
近日,记者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部门获悉:五卷全面反映中国瑶族历史文化的梅山图文物已从恭城观音乡瑶族集聚地发掘。有关专家称,梅山图的现世,是研究中国瑶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最具权威性的珍贵史料。 7K /quJ  
7K /quJ  
    梅山图是中国瑶族做“洪门”道场时张挂的神像图,该图绘制于清乾隆九年(一七四五)年,全图分五卷总长达五百余米,彩绘于宽零点三五米的土白棉布上,从工艺看是先经过防腐处理而后彩绘的,每隔两米许订有绳索以供悬挂之用。彩绘以人物为主,大约有一千余位形貌各异的神和人,有神鬼菩萨、道佛儒三教先师、帝王将相、民间信仰的各种神仙,也有瑶族人民农耕布织以及渔猎劳作的面画,绘制精细、形象生动、配有说明文字,耐看易懂,是幅珍贵的普及瑶族信奉的神灵的普及画卷。从其说明文字中可知,它是根据明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张挂”的梅山图临摹绘制而成的。瑶族的信仰是泛神论,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图中的诸神以及洪门道场就反映了瑶民的信仰。 7K /quJ  
7K /quJ  
    据权威人士介绍:梅山位于今湖南省中部新化和安化间,属雪峰山系,资江大河湾处,秦汉以来,梅山瑶民蒙朝廷恩典,免赋税,但是到宋熙宁五年(一零七四年)朝廷派章惇开发梅山,立城设县,编户口,定税赋,瑶民不堪重负,开始逃离,一部分南逃至湘桂边都庞岭千家垌居住,大约在元德九年(一三零五年)千家垌瑶民造反,官府镇压,瑶民再次逃亡,一部分进入广西恭城县观音、三江、西岭等乡的山区居住,经过近七百年的悠久岁月,瑶民在这些山区定居下来,成为今日恭城居民,在偏僻的山区,古老的风俗原封不动的世代相传,梅山图卷才得以保存至今。 7K /quJ  
7K /quJ  
    梅山图无疑是中国瑶族文化瑰宝,它全面反映了瑶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以及瑶族的多神崇拜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梅山图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瑶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了解。(完) 7K /quJ  
离线游远

发帖
1801
金钱
31876
贡献值
595
交易币
12
好评度
439
家乡
广西桂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2-08
恭城梅山图与千家峒 7K /quJ  
7K /quJ  
    恭城是桂林旅游城市的一颗旅游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7K /quJ  
    在恭城周渭祠后厅里公开展出的百米梅山图,以栩栩如生的图画,向世人展示着瑶族人生活的场景,还有他们早在宋代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活生产情景及独特的文化信仰。 7K /quJ  
    梅山图绘于条形土布之上,上千个人物组成一幅长长的瑶族人历史生活图卷:耕织渔猎的瑶民、梳妆打扮的瑶族姑娘、有打鼓吹笙的艺人、还有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有神仙鬼怪等,他们神态各异,生动形象。图中展示瑶家的生活场面,也颇为广阔:激烈战斗、歌舞升平、商贸集会等等。 7K /quJ  
7K /quJ  
   《梅山图》翻开瑶族变迁史。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反映瑶族历史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瑶族文物画卷,该文物于l995年发现。 7K /quJ  
    《梅山图》是瑶族做“洪门”道场时张挂的神像图。洪门道场是瑶族梅山先民的遗风,当村里老人去世时,都要唱梅山歌和悬挂《梅山图》祭奠亡灵返回梅山十三洞安息。 7K /quJ  
    《梅山图》上的彩绘以人物为主,大约有一千余位形貌各异的神和人。有神鬼菩萨、道、佛、儒三教先师,帝王将相,民间信仰的各种神仙以及瑶族人农耕布织以及渔猎劳作的画面,是一幅反映瑶族信仰、历史的珍贵画卷。从其中的文字说明可以得知,它是根据明万历年问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张挂”的梅山图临摹绘制而成。瑶族的信仰是泛神论,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图》中的诸神以及洪门道场就反映了瑶民的信仰。 7K /quJ  
    该图于1995年在恭城县观音乡水宾村被人发现后送交当地档案局收藏。据了解,该图绘制于清乾隆九年(1745年),全图分五卷,总长531米,彩绘在宽0.35米的土白棉布上。从工艺上看,该图是经过防腐处理后彩绘的,每隔2米许订有绳索,以供悬挂之用。该图除有小部分因年久破损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好。 7K /quJ  
画卷绘制于清朝乾隆九年(1745年),而画中人物的生活年代则远在宋代。虽然经历了250多年的风风雨雨,整幅图卷依旧色彩鲜艳,经过防腐处理的土布至今保存完整。 7K /quJ  
这幅梅山图出自何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恭城文物工作人员下乡考察时,偶尔在观音乡水滨村一位60多岁的蒋姓瑶民手里见到了这幅长达l00多米的图卷。当时,这幅图卷已被当地瑶人视为共有的“族谱”和“传家宝”,凡遇村中老人去世,便将这图卷挂出来,由德高望重者对着图由头至尾颂读吟唱,怀念祖上在梅山的渔猎生活,唱送逝者魂归梅山圣地故里。百米图卷因其五卷之多,常常要唱上大半天。 7K /quJ  
恭城梅山图的发现,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关注。 7K /quJ  
    梅山位于今湖南省中部新化与安化之间,属雪峰山系。据《宋史梅山峒蛮》记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自秦汉以来,就有瑶人在梅山一带生活。起初,出于“开辟荒野”的考虑,梅山一带的瑶人得到减免一些赋税的优待。到1072年,宋朝派官开发梅山,立城设县,编制户口,征收赋税。瑶人不堪重负,开始逃离梅山。在恭城,一些瑶族老人谈到自己祖上的家园时,多次提到“千家峒”这个地方。 7K /quJ  
    在恭城观音乡一带瑶民中,代代相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绘制梅山图”的故事:瑶族先人盘王去世后,六个各自成家的儿子每年农历十月十五都要携妻带子聚集到父亲的老屋里打鼓吹笙,追念父亲。老母担心:天长日久,他们以后还会记得父母的模样吗? 7K /quJ  
    一天,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你们每人留下一件自己穿过的衣服,趁我现在眼睛还好使,手脚也灵便,把你们父亲的音容笑貌、谋生的情景画在上面。等我百年之后,到你们父亲的忌日,就把这图挂在老屋来追念吧!”儿子们含泪脱下了身上的衣服,老母亲倾尽精力把图画完,并将丈夫最后的归宿地“梅山”题写于画卷之首——这就是瑶民们传说中的最早的梅山图。 7K /quJ  
    目前发现的梅山图这图是依据瑶族祖上绘制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梅山图临摹而成的,全图共分5卷,长达500余米,分散于多个家庭中。据考古工作者估计:至少还有200多米梅山图散落在民间。 7K /quJ  
    恭城的瑶民中代代相传着一首“迁居歌”: 7K /quJ  
      一片乌云黑四方,大瑶众生共商量。 7K /quJ  
      别我千家峒,一齐铁心肠。 7K /quJ  
      心闷沉,往哪方? 7K /quJ  
      一片乌云黑四方,大瑶众生过桥忙。 7K /quJ  
      桥桥水水桥桥水,眼泪汪汪…… 7K /quJ  
    诗中饱含着当年瑶族人被迫离开家园时的万般无奈和深沉的哀伤。 7K /quJ  
    据老人们说,宋代官府开发梅山后,众多瑶人南逃至都庞岭一个叫“千家峒”的地方定居。到元朝大德九年(公元l305年),官府清剿千家峒,再次被迫逃生的瑶民将一个大牛角锯为九节,九位户主各持一节,分散逃走。并约定:日后重逢时以角为证辨认亲属。其中一部分辗转进入恭城县观音、三江、西岭等乡山区居住。不断迁徙、开辟新家园的瑶族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民族。 7K /quJ  
在中国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美等地的瑶族同胞,都保存并流传着一份记录本民族的重要文献史料——    《千家峒》。历代相传的古文献史料和流传在瑶民中的故事,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的原始聚居地。瑶族先民曾在千家峒内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丰衣足食的生活。千家峒是中国瑶族的发祥地。瑶族的圣地就在千家峒及周边地区。 7K /quJ  
    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几十本《千家峒》和《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发展到一千户人家,故取名千家峒。 7K /quJ  
    数百年来,散布在各地的瑶胞有一个共同心愿:寻找到祖先失落的家园。 7K /quJ  
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只龙犬。他帮助评王打败了高王,娶了评王的女儿三公主为妻。盘瓠一到晚上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与三公主生活得很幸福。评王将盘瓠封到桂林附近做官,盘瓠王不愿做官,与三公主来到一个四面是山,当中是小平原,只有一个石隧道通往外界的地方生存繁衍,生下了6男6女。评王赐给他们12姓:盘、沈、郑、黄、李、邓、周、冯、赵、胡、雷、蒲。 7K /quJ  
    这12人长大以后,评王到这里看望女儿女婿。盘瓠为了款待岳父,亲自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山羊,不慎在追捕中落到扶灵树叉中被夹死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随后赶到,杀死由羊,用羊皮做鼓面;砍倒桐树,用桐木做鼓身;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瑶族长鼓。跳长鼓舞时用手拍打鼓皮,其用意之一是替盘瓠报仇。盘瓠死后化为一个石狗,成为瑶族的图腾和保护神。这也是瑶家寻找千家峒的原因之一。 7K /quJ  
    瑶家祖先的故事说:500年后,瑶族的子孙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峒团聚。越是迁徙漂泊的民族,越是怀念自己的故地,寻根是他们永恒的情结。“长鼓瑶人割不断,子子孙孙要归源”,就像寻找美丽的耶丽娅女郎一样,为了寻找千家峒,瑶家人踏上了寻根苦旅。1831年,湖南省江华县爆发了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占领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的十多个县。这支武装队伍曾提“ 打回千家峒”的口号,并有起义军战士唱的“千家峒歌”至今流传在湖南省宁远县瑶山之中。 7K /quJ  
    1931年,广东连山、连南等地的瑶民就曾前往广西、湖南、浙江等地寻找千家峒。1933年,湖南江华瑶民赵明禄等3人发起组成15人的寻根“先遣队”,变卖家产,在一个名叫石碧洞的地方生活一年(他们认为这里就是千家峒),但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生存的环境极其恶劣,最后不得不离开。 7K /quJ  
    1941年,以广西大瑶山为中心的近十县瑶民,由于不满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山主的压迫,掀起了向千家峒武装迁徙的运动。他们派人宣传:“瑶族出盘王了,他要我们都回祖先居住过的千家峒生活。”但千家峒在哪里?他们并不确切知道,准备打出瑶山后,一路走一路找。l941年阴历八月初一,瑶民按计划出发,他们打着红旗,扛着刀枪,冒着倾盆大雨,向着蒙山县武装迁徙。这支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 7K /quJ  
    1957年,广西恭城县、灌阳县瑶民在周生隆、周昌和两位乡长的领导下,选派几十名代表,91-出,寻找千家峒圣地。这件事被错定为反革命事件,两位乡长被判刑,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平反。20世纪60年代后期,湖南江永县大远乡的赵顺德、赵顺旺两兄弟以打猎为生,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湘、粤、桂交界的山区寻找干家峒。1975年,广西荔浦县、永福县有几百名瑶民离乡背井,聚集在全州火车站,目的是要回到千家峒生活。20世纪80年代,荔浦县瑶民赵德标继承爷爷、父亲的遗志,寻找千家峒,几次登l-ffl5庞岭顶峰韭菜岭,最后在湖南江永县大远乡落户。类似的寻根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乡村的干部由于领头组织寻根活动而被打成反革命而含冤狱中。寻根行为更具悲壮和传奇色彩。 7K /quJ  
    那么,瑶族的发祥地千家峒到底在哪里呢? 7K /quJ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寻找瑶族的这个圣地,据学者考证,千家峒位于灌阳县东南l8公里海拔2009.3米的都庞岭腹地韭菜岭,四周高山原始森林环绕,中间是绿草繁茂、碧水涟漪的盆地,是世界上300多万瑶族同胞向往和崇拜的圣地。由于岁月流逝和民族迁徙等诸多原因,几百年来,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 7K /quJ  
    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探索和考察,取得了大量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碑资料,终于揭开了千家峒之谜。1998年5月7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西瑶学会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区)、地、县有关人士在广西灌阳县召开“中国灌阳都庞岭千家峒研究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干家峒主要在以都庞岭主峰韭菜岭为中心的广西灌阳县境内,同时也包括湖南省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7K /quJ  
这一认定,无疑是瑶族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7K /quJ  
    费孝通先生在考察千家峒之后说:“无论它是一个传说也好,作为一个史实也好,它都是早年瑶族居住地区的一个典型模式,那就是与世隔绝,尽管现在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7K /quJ  
离线游远

发帖
1801
金钱
31876
贡献值
595
交易币
12
好评度
439
家乡
广西桂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2-08
   7K /quJ  
7K /quJ  
7K /quJ  
瑶族梅山图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xODAyNDA=.html 7K /quJ  
7K /quJ  
7K /quJ  
7K /quJ  
7K /quJ  
7K /quJ  
离线游珍

发帖
1114
金钱
43103
贡献值
130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36
家乡
廣西龍勝縣平等鄉隆江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2-08
恭城縣梅山瑤族游姓來自湖南新化應德公后裔的可能性非常大。
离线游宣虎

发帖
4616
金钱
60992
贡献值
1691
交易币
106
好评度
2463
家乡
江西 九江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2-10
拜读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