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游梓翔 (2010-10-06 00:32:46)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 '",5Bu#C
大眾傳播是許多青年學子夢想進入的職場領域,但你知道嗎?在大眾傳播媒體崛起之前,人與人間的訊息傳遞靠的是口語表達與轉述,而且,這每天在你我生活中不斷上演的「溝通」,在西方已發展成一門可以深入鑽研的學問。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游梓翔教授,跟大家分享他從一個夢想進入大眾媒體實務界的高中生,如何跨入口語傳播的學術領域,在溝通藝術間找到自信的舞台。 '",5Bu#C
'",5Bu#C
求學時代展現辯才無礙特質 '",5Bu#C
'",5Bu#C
游梓翔從小便嚮往成為一個媒體工作者,從體育播報員到男主播都曾經出現在他的人生規劃藍圖中,學生時代便充分顯露了他這方面的才華與企圖心。就讀師大附中時期,能言善道的游梓翔參加了辯論社,他笑稱在他擔任社長的全盛時期,辯論社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打辯論賽外,幾乎校內所有與「動口」有關的活動,都被辯論社包攬下來,包括升旗典禮的司儀、活動主持人、替校刊社出馬採訪、畢業典禮致答辭、甚至晚會中的短劇、相聲表演等,辯論社都是當時的不二人選,當時的游梓翔雖然還未接觸「口語傳播」這個名詞,但這些社團經驗已讓游梓翔隱約體悟到這是個可以多面向發展的領域。 '",5Bu#C
'",5Bu#C
懷著對新聞媒體的熱情轉系 '",5Bu#C
'",5Bu#C
在師大附中時期的活躍,讓許多師長發現游梓翔充分具備在媒體工作發展的條件,再加上從小對媒體工作的嚮往,高中畢業後,一開始考進政大中文系的他便打定主意轉系,在升大二那年也順利進入當時的政大新聞系廣播電視組。 '",5Bu#C
'",5Bu#C
在新聞系學習期間,游梓翔遇見這一生引領他進入口語傳播學術殿堂的啟蒙恩師─潘家慶教授。由於新聞系課程中常有討論的機會,辯論選手出身的游梓翔便很容易在這些活動中脫穎而出,這位「當人無數」被學生歸類為「殺手級」教授的潘教授特別注意到游梓翔的突出表現,堂堂給予他高分且從不吝地諄諄指導;被一個嚴格、高標準的教授看重並欣賞,對游梓翔而言不啻是莫大的鼓勵,也因此激發他無窮的鬥志。當時潘教授告訴他,他很有興趣並擅長的「說話藝術」,在美國早已獨立發展成一門專業的領域、並可以一路往更深的學問鑽研下去的,這是游梓翔第一次知道原來說話這門學問可以不只是社團活動,還可以是無限寬廣的學術領域,從那之後,他開始朝這個方向蒐集資料、大量閱讀,愈是深入研究愈是發現這個領域別有洞天,原本立志往媒體實務界發展的游梓翔,因為恩師的引領,從此進入口語傳播的學術領域研究。 '",5Bu#C
'",5Bu#C
大三開始,游梓翔不斷嚐試投稿,作品也屢被刊載,最受到矚目的一次是作品被刊登在當時聯合報發行的刊物「中國論壇」上,後來也因此契機在大三時便出了第一本書─《批判‧思考‧辯》,他發現自己在學術理論裡頭鑽研愈深益發有成就感,也開始認為:「口語傳播」在台灣雖是一個冷門、少人耕耘的領域,但卻很有拓展的空間。 '",5Bu#C
'",5Bu#C
理論與實務的天秤上求平衡 '",5Bu#C
'",5Bu#C
在台灣,大多數傳播學者最為人所批評者,即走在理論或實務的兩端致兩者脫節。游梓翔即使後來在學術圈發展愈來愈順遂,仍舊沒放棄當初走入媒體實務界的夢想。大學時期游梓翔就像許多新聞系同學一樣趁著課餘時間到電視台實習,在當時前後期由李濤、趙少康主持的華視「新聞追擊」節目擔任助理製作,也因此與媒體名人李濤先生結下不解之緣,以致後來游梓翔在美國丹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還毅然半途放棄了全額獎學金回到台灣,擔任當時走馬上任的TVBS總經理李濤的特別助理,就是因為游梓翔始終對實務界無法忘情,回台灣待了半年左右,游梓翔才又回美國繼續未完的課業。 '",5Bu#C
'",5Bu#C
'",5Bu#C
'",5Bu#C
為兩性情愛與學理間搭起橋樑 '",5Bu#C
'",5Bu#C
游梓翔目前除了擔任世新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負責與對岸及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也在本系開設一些口語傳播專業科目,尤其他所開設的通識科目「情愛溝通」更是每逢選課期間學生便搶破頭的通識科目;在美國求學時期,他因興趣投注了相當多的時間精力研究「情愛溝通」這方面的論文,在課堂中又可以接觸到五花八門的現實案例,故這堂課對他而言,研究的目的大於傳授。 '",5Bu#C
'",5Bu#C
游梓翔舉目前媒體生態為例,最近台灣吹起談話性節目風潮,邀請許多專家在節目中論兩性關係,這些專家中有些利用自身的心理學專業、有些根據自己的創意、有些藉由個人過去經驗來為觀眾解惑;而游梓翔是利用溝通的學理根據、利用邏輯來驗證,理性辯證的方式套用在兩性問題中就變成一種特殊的處理方式。感性的愛情如何用理性的邏輯來分析呢?游梓翔也有一套邏輯性解釋,從有人類以來便跟情愛脫不了關係,過去林林總總經驗累積出來的理論也許不能解決個案中獨特細微的問題,但絕對可以解決大部分人遇到的類似問題,舉例而言:「在吵架過程中不要將分手當作恐嚇對方的語言。」在美國有調查數據顯示只要在吵架中提出了分手的字眼,這對情侶就變成距離分手不遠的高危險群,人在吵架的情境中這類狠話特別容易脫口而出,可是如果看過這樣的數據或理論,也許在吵架的過程中就會盡量隱忍,對於情感的維繫便會有幫助。所以在這門課的課堂上,常有學生強迫他的另一半一起來聽課,可見得這門課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學術,更是對其情感生活有幫助的實用科目。 '",5Bu#C
'",5Bu#C
在這門科目中通常會讓學生私下做大量的討論報告、然後在課堂上統計調查成果,比方「你(妳)送過另一半最特別的禮物」、「你跟另一半間的專屬暱稱」等,統計後發現最被普遍使用的暱稱是彼此互叫「老公、老婆」,這些點滴本來是兩人相處間為了創造特殊感覺而營造的相處模式,但化成一連串理論或是統計數據時便是很有趣的結論。 '",5Bu#C
'",5Bu#C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語言的殺傷力與魅力 '",5Bu#C
'",5Bu#C
在游梓翔與學生的互動網頁上引用了胡適的這麼一句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游梓翔解釋,因為中國人普遍有言多必失、多言多敗的苟且想法,但該發聲的時候卻沉默,對國家社稷來說是種危機,公眾人物應有仗義執言的傲然風骨,而不是做一個怕說錯的順臣,容忍他人的惡行持續。 '",5Bu#C
'",5Bu#C
游梓翔強調,語言有強大的撕裂團體或是凝聚團體的力量。他覺得現今社會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政治人物用語言去劃分族群,創造了一堆無聊的界線讓人與人間互相看不順眼,使得這個島嶼走向一個分化而混亂的社會;所以他希望,透過口語傳播的知識改善這些分化情況。 '",5Bu#C
'",5Bu#C
游梓翔略帶沉重的表示,台灣是個很不重視溝通的社會,大部分人溝通能力的缺乏是由於「不懂得聆聽」,大學生上課累了倒頭就睡,除卻傳統尊師重道的因素不論,這是一種完全不注意聆聽、也不重視別人講話時自己傳遞給別人的反應的行為。 '",5Bu#C
'",5Bu#C
游梓翔說,溝通的要訣是「懂得建立跟別人的共通點」,經常保持這種敏感度就比較容易跟別人建立良好關係。主管跟員工之間的溝通若用:「我也當過別人的部屬,我了解你們的心情…。」,這種說法絕對比「你們幫我想想看好不好!你們怎麼就不懂身為主管的心情?」來的好,站在對方的立場尋找彼此間的交集是溝通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善用「同理心」,就可使對方感到親切、被關心,因而縮短彼此的距離,就能增進個人的人際關係,營造屬於自己的語言魅力。 '",5Bu#C
'",5Bu#C
大學生應培養興趣與基本能力 '",5Bu#C
'",5Bu#C
游梓翔勉勵每一位大學生,在學生時代就應該盡量培養興趣與基本能力,多參加社團,多接觸一些課本以外的東西,念任何書皆抱著「如何使用這些學問」的思考方式。舉其自身的例子來說,游梓翔從學生時代就喜歡「辯論」和「電腦」,而這一路走來辯論能力和資訊能力都對他有極大的幫助,他強調,要真的對所學產生興趣,把專業當成嗜好,學習之路才能夠走的長遠又踏實。 '",5Bu#C
'",5Bu#C
'",5B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