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22阅读
  • 13回复

[求助]请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47
金钱
967
贡献值
25
交易币
0
好评度
41
家乡
辽宁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3-11
哪位宗亲知晓 (交趾国)音 (嘎嘎县)音 是现在什么地方?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家陶

发帖
10923
金钱
16339
贡献值
1170
交易币
307
好评度
1380
家乡
湖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3-11
下面是网上对此问题的回答,供参考 o{,I O!q  
现在没有这个交趾国嘎嘎县的明确地址了 o{,I O!q  
嘎嘎村和嘎嘎县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关系咯 o{,I O!q  
而且相传除了云南本地的少数民族,其他的汉族人都是因为明朝时候流放到云南的汉人后裔 o{,I O!q  
你问的嘎嘎县是想寻祖吧?~我在网上见过有说:云南省贵州府嘎嘎县 o{,I O!q  
想必当年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或者全部合称云南省,那么这个嘎嘎县就不好找了
湖南常德游氏<九言堂>

发帖
147
金钱
967
贡献值
25
交易币
0
好评度
41
家乡
辽宁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3-11
回 1楼(游家陶) 的帖子
游家陶:下面是网上对此问题的回答,供参考 o{,I O!q  
现在没有这个交趾国嘎嘎县的明确地址了 o{,I O!q  
嘎嘎村和嘎嘎县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关系咯 o{,I O!q  
而且相传除了云南本地的少数民族,其他的汉族人都是因为明朝时候流放到 .. (2012-03-11 19:36)  o{,I O!q  
o{,I O!q  
谢家陶站长! o{,I O!q  
父亲早年听爷爷说过是从交趾国嘎嘎县过了的,其余的就不知道了

发帖
9996
金钱
12531
贡献值
2637
交易币
244
好评度
1272
家乡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3-11
不知道,可以到当地的县志办查查。
周文王第110辈、游氏肇祖(公子偃公)第93辈、游酢公第27辈、二三郎公第22辈 、均政公第18辈

发帖
5868
金钱
55111
贡献值
759
交易币
0
好评度
714
家乡
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萝卜冲组884号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3-11
敬请各位宗亲登陆我QQ258949503欣赏苗圃相册动态影集。                                                              
 建萍绿化园林花卉苗圃业务联系游建武电信新号码13319564148、0731-86882718、长途专用电话号码13077326125
                                      
离线游珍

发帖
1114
金钱
43103
贡献值
130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36
家乡
廣西龍勝縣平等鄉隆江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3-11

以下資料供宗親參考

小云南与大槐树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玉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箸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由此可见祖籍《小云南》的辽南先民,发源于华夏中原地区,后因连年战争,南迁至云贵一带,在祖国的南方度过了慢长年代。其后又于明朝初年,跋涉千里,迁至山东半岛,安居乐业260年,几乎涵盖整个明代。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踏上辽南的土地。

小云南与大槐树

在包括四面城一带在内的东北人中,有许多人称自己是“小云南”或“大槐树”人。就是说,他们的祖籍在“小云南”或“大槐树”。

那么,“小云南”和“大槐树”究竟在哪里呢?这些人则说不大清楚。由于他们的先祖大部分是清末山东流民,因此,有人认为“小云南”和“大槐树”都在山东。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先说“小云南”。

山东境内确有一处号称“小云南”的地方,在济南附近的历城和长清之间,那里又叫“跑马岭”。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在此点将。但这里毕竟是因山清水秀而号称“小云南”,与行政区名称无关。况且,山东流民大部分清末才到东北,年代不很久远,不可能只记住“号称”而使政区名称失传。

再在山东境内考查。在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许多居民也称自己是“小云南”或云南人,并都称是明初迁居山东的。看来,这“小云南”肯定不在山东境内。东北的“小云南”人,是他们的先祖先从“小云南”迁到山东,然后再从山东移来东北。

于是,有人认为这个“小云南”在山西。山西境内历史上有云州,“小云南”就是云州之南。但这种观点很难成立,因为山西不仅有云州,还有代州、太原等州郡,为何不称“小代南”、“小太南”?

据山东蓬莱史志办的李先生介绍,蓬莱旧县志有从云南镇雄移民山东的记载,时间是明初。因为当时那里的一部分居民不好管理,明政府采取了强制移民的措施。

李先生提供了两份家谱的记载。其一是《蓬莱王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大柳树下村;其二为《蓬莱刘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鸭儿湾。

《明"宣宗实录》卷九十载:明初,越南权臣黎季嫠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明成祖朱棣应陈朝遗臣的请求,派将军张铺、沫英率兵讨伐黎季嫠。黎季嫠被俘后,明成祖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又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二十年后,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交趾布政使撤销后,大约有八万越南籍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和山东。

可见,明初政府确有从云南向山东一带移民的行为。上述的镇雄,在今云南和贵州交界处;乌撒卫在今贵州境内,鸭儿湾不知在何处;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当时归云南管辖。

这一点也有民间传说为证。

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把平度北部的两目山淹没了两次,因此两目山原名两没山。洪水过后,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居民来山东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了三年,才到达山东……

明初,官府从云南交趾国捆绑一批人来山东。这批人中有王斗、徐秤和兰小三三户人家。这三人从小一起长大,来山东的路上互相照应,他们走完旱路走水路,一直走了一年零八个月,才到达青岛。他们在浮山的山坡上结庐而居,取名“荒草庵”。这三人去世后,儿孙们在原址上盖了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后来,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

那么,这里的云南和“小云南”是什么关系呢?是否云南境内还有个“小云南”?答案是肯定的。

考查云南境内,共有两处“小云南”。其一是云南思茅地区,其二是大理附近的祥云县。

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端,是通往西域的茶马古道起点。曾有“小云南”之称。但这个“小云南”和济南附近跑马岭的“小云南”一样,都是“号称”,与行政区名称关系不大。

而祥云县之称“小云南”确与行政区的变化密切相关。

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109年),汉朝在此设云南县,县治在今县城东30里的云南驿镇云南驿村。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这里又先后设立了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因此,史学者总称祥云为“古云南”。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因为“云南”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已成为省级行政区“大云南”了。

关于这一点,有专家这样说道:“……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在其2000多年来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过程在中国所有的行政区中,绝无仅有。”

但是,民间称祥云为“小云南”起自何时呢?特别是明代是否称“小云南”呢?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滇游日记十二载:“洱海卫往鸡山道……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始悟此脊自口口山度为口口口山而尽于小云南……”徐氏在这里三次提到“小云南”,他游历的时间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二十日。

清康熙60年(公元1721年),一位叫杜昌丁的人陪被贬发西藏的云贵总督蒋陈锡赴任。一路上他写下《藏行纪程》,记载了所见所闻。在经过今祥云时,写道“……二十日,七十里,赵州,宿。二十一日,七十里,白崖,宿。二十二日,七十里,小云南,宿。”根据里程推算,这个“小云南”就是今祥云云南驿。

可见,至少在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祥云在称“小云南”。

若求其始称时间,必先考云南之名所含地域逐渐扩大的过程。其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其始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云南省后,其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因此,祥云称“小云南”,应该自唐封“云南王”之后,但至少不迟于元设行省即“大云南”形成之前。

如此说来,明初民间称祥云为“小云南”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明政府为什么从包括“小云南”在内的几个地方向山东一带移民呢?

本来,朱元璋的军队于洪武十五年降伏云南后,为了加强统治,向云南移入大批汉人,并实行卫所制度,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不应该向外地移民。但事实上确有许多包括“小云南”在内的云南人被移往山东。

奇怪的是,现存的家谱中都没有记载先祖从“小云南”移往山东的原因。似乎后世修谱者或先祖在故意回避这个问题。个别谱中也只有“避祸”的字样。再联想民间传说,这些人被捆绑押送的情形,以及蓬莱旧县志中关于从镇雄移民山东的记载,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些“小云南”人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参与抵抗或判乱的战俘。如曾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就是被朱元璋部队掳获的战俘。他原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氏。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被俘,编入傅友德军中,随明军抵京师(今南京),后又进燕王朱棣府。

明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异地安置战俘的办法,恐怕是为了稳定局势、加强统治。而这些移民尽量向后人隐瞒被迁的原因,是为了免得给后人带来麻烦,这种做法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封建社会是比较明智的。

当然,外迁的“小云南”人中也有部分从军外迁或投亲靠友自发外迁者。

关于从军外迁,发生于明永乐二年。一些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奉旨山左(东)迁民。”这次外迁,主要以“小云南”一带的卫所军户为主。当时,距朱元璋军队降服云南已有25年。这些军户被迁到山东后,仍称自己是“小云南”人。这些军户(包括前文所说的战俘)被安置在威海、成山、大蒿、海阳、靖海五个卫所中。参加了保卫海防的抗倭斗争。

到明末,明军解体,山东半岛卫所相继撤销,屯戍制度废除,这些“小云南”来的军户也就地落籍为民。所以,山东半岛地区存在大批“小云南”人。

到了清代,这些人的后裔又纷纷“闯关东”来到东北。因此,包括四面城在内的东北地区自称“小云南”人的祖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

再说“大槐树”。

“大槐树”确实是一棵树,在山西洪洞县。

有这样一首民谣曾广为流传: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棵大槐树位于县城北两里许,靠近汾河岸边,相传植于汉代,故又称“汉槐”。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树下修了一座广济寺,香火很盛。有一种鹳鸟,觅食汾河鱼虾,在大槐树上做窝栖息。远望树冠,鹳窝累累,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这棵大槐树,为什么会成为部分东北人的老家呢?

事情是这样的。

元朝末年,红巾起义风起云涌,有一首《醉太平小令》这样写道: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锅根源,惹红巾千万。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这首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最后,游方僧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逐灭群雄,建立明朝。

在这场战争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包括山东一带在内的黄淮地区。许多村落空无一人,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可以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朱元璋决定从破坏较轻、人口较密的山西,向这一带移民。当然这也包括了上文所述的“小云南”和云南。

这样,朱元璋派出钦差大臣,在大槐树下的广济寺设立了移民机构。使这里成了山西移民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但是,老百姓故土难离,尽管朝庭许诺了种种优惠条件,可大多数人就是不肯上路。

无奈,朝庭采取了强制措施。有两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其一说,大槐树附近有个凤凰窝村,这里住着几百户人家。由于村里有人在朝庭当官,所以开始朝庭决定这里不外迁。于是周围的老百姓纷纷到村里投靠亲友,结果使这个村子人满为患。最后,朝庭专门发了一道圣旨:“凡是凤凰窝的人必须外迁,不然诛灭九族”。这下,全村人都傻了眼。

其二说,有一天朝庭发布告示,欺骗老百姓说:“凡不愿迁者,请三天内到大槐树下集合。愿迁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集中在大槐树下。可朝庭派大批官兵突然把大槐树包围住,结果这些人被全部外迁了。

这两个传说均载于《洪洞古大槐树志》。据说,上侧所的另一种说法“解手”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因为老百姓被反绑着双手上路,需要大小便时,就向宫兵喊:“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就只喊“解手”了。

由于大槐树是移民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所以当人们上路后,一步三回头,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累累的鹳窝,就成为永久的记忆了。

到了清代末年,山东一带天灾人祸不断,人们纷纷“闯关东”。这样,部分“大槐树”人来到了东北。

这就是“大槐树”人的来历。

据“大槐树”人讲,他们有自己的两处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指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可能是长时间被反绑双手形成的。两个小拇指甲,也叫“花脚指盖儿”,是“大槐树”人独有的特征。“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指验甲形”。

在东北,确实可以见到背抄手走路的人,也经常可以见到脱鞋验甲形认老乡的情景。

1条评分贡献值+5
游家陶 贡献值 +5 珍贵资料 2012-03-13

发帖
147
金钱
967
贡献值
25
交易币
0
好评度
41
家乡
辽宁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3-12
回 5楼(游珍) 的帖子
游珍:以下資料供宗親參考 'k67$H  
小云南与大槐树 'k67$H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玉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箸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 .. (2012-03-11 23:20)  'k67$H  
'k67$H  
谢游珍版主提供信息,辛苦了

发帖
8479
金钱
65582
贡献值
3198
交易币
14
好评度
5345
家乡
湖南株洲姚家坝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3-13
重要的历史资料。谢谢
待人以真
离线游家陶

发帖
10923
金钱
16339
贡献值
1170
交易币
307
好评度
1380
家乡
湖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3-13
回 5楼(游珍) 的帖子
游珍:以下資料供宗親參考 'k67$H  
小云南与大槐树 'k67$H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玉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箸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 .. (2012-03-11 23:20)  'k67$H  
'k67$H  
谢谢上传珍贵资料
湖南常德游氏<九言堂>
离线游珍

发帖
1114
金钱
43103
贡献值
130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36
家乡
廣西龍勝縣平等鄉隆江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3-14
'k67$H  
交趾——南越赵佗时建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归汉。东汉时治龙编。隋唐交趾郡即交州。唐于此置安南都护府。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权从爱州(治今越南清化)攻取交州,为越南吴朝之始。宋人常称之为交趾。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交趾省,有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 'k67$H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