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g 妈祖扇的故事 C=;}7g C=;}7g 妈祖扇,实际上就是普通折扇。二十多年了,每年我都要买几把折扇。留心地观察一下,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C=;}7g 妈祖扇,要中庸,要有书卷气。 C=;}7g 2014夏,我要做100把,努力地做折扇中的精品,一把20元。 C=;}7g 折扇,这种日常用具从诞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折扇的造型,随着年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化,并逐渐变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造型。 @vi;P ^1! 妈祖扇,实际上就是普通折扇。印妈祖石像和妈祖散文。原料即竹和纸,或绸布,制作工艺简单。 @vi;P ^1! 折扇是日本人发明。日本人喜儒学,习中庸,搞了折扇。研究妈祖文化二十年,我总会不自觉地想一些关于扇子的问题。 @vi;P ^1! 早期中国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秦汉以后,扇子的形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宫中称为“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 @vi;P ^1! 宋以后,中日交流,折扇渐渐流行。 @vi;P ^1!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从明代开始,制扇技艺传入欧洲,后风行世界。 @vi;P ^1! 夏日,酷暑难挡。有时拿一把扇,我体弱怕热。烈日下行走,折扇可遮挡阳光。另就是附庸风雅,文人嘛,手中总有一把扇。 @vi;P ^1! 民间多见折扇、团扇、葫芦形扇、梯形扇、芭蕉叶形扇、方形扇、椭圆形扇等,我最喜欢的是折扇,中庸。 @vi;P ^1! 近几年,夏天,市场上,有一种绸布上印有各种图案、书法的折扇。这种扇,每把大概市价十元左右,耐用,买一把用个两三年没问题。问卖家,扇来自何处,有说四川荣昌,有说浙江义乌。 @vi;P ^1! 2007年夏的一天,买回来一把扇子。内容喜欢。扇面上是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序》。 @vi;P ^1! 果真是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全文,还有鲜红的几个印章。这年夏天,闲时摇扇之外,也读扇面上的《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品读这些句子,尤感凉风习习。 @vi;P ^1! 2008年夏,又买回一把折扇。扇面上一面是《清明上河图》局部,另一面则是原图的题款。画卷《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处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品读,耐人回味。 tg'2v/ 我自己做的一把折扇。扇面之一面是对妈祖文化的描述,“妈祖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最基本的东西之一,就是心诚则灵。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诚之功夫也。心平气和,礼仪周到,诚之气象也。清心寡欲,天君泰然,诚之效验也。功夫,气象,效验,三者皆由“诚”之一字出。”另一面是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摇动扇子间,有味。 tg'2v/ 另一把扇子的故事,有意思。2012年,四月的一个春意盎然的周末,游九龙谷,买了把扇子。这把扇子也是极有风情和韵致的。一面是沈从文先生说过的两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另一面是一位叫石林的画家画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我深思的是沈从文的那句话。沈从文写的《边城》我一口气读了,真是写得太好了,小说写的那年那月,那老人、那姑娘、那小伙、那船那河、那纯朴的情感。但真要像沈从文那样去认识去思索,肯定是还要多读些他的文章,才可能做得到。 tg'2v/ 还有一把扇子的事,也是有趣的。有次一位朋友请我吃饭,还送我一把扇子。此扇是一把正宗的荣昌折扇,做工精细,纯白绸面,是荣昌比较高档的折扇。朋友开玩笑说:纯白绸面,正好书写精彩人生。 tg'2v/ 一天到某位书法家朋友家里闲聊,他见我手中折扇,直呼“好扇一把”。我随即请他来两笔,他欣然同意在此扇面上写字。 tg'2v/ 写什么呢,我忽然想到“妈祖”两字。于是“妈祖”两字便跃然扇子之上了。写完这两个苍劲有力的字后,他突然停笔道,题款就自己题吧。 tg'2v/ 我想,我又不去卖字,题就题。写什么呢,我竟不假思索鬼使神差地写下“游荔生题”,两人会心地笑了。 tg'2v/ 几日之后,我手拿折扇去赴一个同学会,大家议论较多的居然是我手中这把折扇。在同学会上,这扇子在大家心目中便有了一种妈祖文化的色彩。活动结束后,我喝了几杯啤酒,上了趟厕所,回到原座位,发觉我的扇子不见了。 tg'2v/ 有趣。 tg'2v/ tg'2v/ tg'2v/ tg'2v/ [ 此帖被游新源在2014-09-08 15: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