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一位名叫丘春盛(音)的中国广东客家人随着移民大潮来到曼谷。他和当时大部分华人一样做着地方税款“包收人”的工作。他迎娶泰国女子为妻,生有6个孩子,并在1908年移居清迈。1910年,妻子在收税路上遭遇抢劫,突发心脏病而死,这促使丘春盛决定改行从事丝绸贸易。上世纪20年代以前,清迈还是一个偏远的边府。从清迈到曼谷需要坐船、骑马或骑象,行程长达3个月。但1921年,火车的开通让清迈商人得以直达曼谷市场。大约在1932年,丘春盛的长子丘昌(音)夫妇开设工厂,从中国、伊朗和缅甸进口丝绸,参考曼谷的流行款式制造成衣。丘家的产品风靡一时,甚至受到曼谷皇室的青睐。 |pZ7k#%
这位成功的商人丘昌即是他信的祖父。丘昌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从未再回中国,也都娶了当地女子为妻。根据泰国当时的法律,在泰定居的华人第三代可以成为泰国公民,使用泰国姓氏。1938年,丘昌选择了泰姓“西那瓦”,意为“循规蹈矩地做好事”。从这时起,西那瓦家族和清迈其他商业家族广泛联姻。联姻的家族涉及磨粉业、航运业,零售业等等。到1949年他信出生的那年,西那瓦已经是清迈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pZ7k#%
商业发展并不是家族的唯一目标。泰国社会素来有“重官轻商”的传统。从1932年君主立宪开始,军队成为泰国政治最为强大的力量,历届政府首脑均出自军方。到了他信父辈一代,西那瓦家族成员开始努力进入军界。他信的大伯父萨克官至将军。萨克的两个儿子后来也从军成为高级军官。1949年他信降生时,他的父辈几乎都在清迈政界担任要职。 |pZ7k#%
1950年,他信的父亲洛特接手了家族产业。他信后来回忆父亲“看上去对继承的物质遗产并不感兴趣”。洛特开了一家咖啡店,他信从小就在店里帮忙。60年代,洛特也走上从政之路。1967年,他当选了清迈府议院,次年成为议会主席,两年后又当选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