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35阅读
  • 18回复

[讨论]明初江西筷子巷迁移地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6-05
与丰城一样的迁移地~筷子巷考证 p@~ic#X  
  吾邑风俗,除夕祀神,胙肉上插双箸。相传原籍江右居筷子街,岁时纪念,示不忘本也。间有瓦屑者则为瓦屑坝,人幼时习闻,未暇深考。后阅黃冈万氏族谱,有《瓦屑墩考》颇详,实乃知其说非诬,而于筷子街尚略焉。考《爱树堂文集》(黃安张舟一著),有祭余干县自出之祖祝文,云:“余干东门外有瓦屑坝,今遗地犹存。先世居筷子街,有前街后街之分。康熙时族高祖石虹侍讲,曾谒祖余干,自为文祭之。”据此,瓦屑坝、筷子街均在余干东门外相距不远。余每与吾乡士大夫论世族皆称出自江右,其所以然者,当元季鼎革之际,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起楚北,数郡受荼毒必甚。相传吾邑有蒿姓者,为此中旧族。其先世避乱蒿中得免,遂指蒿为姓,其他无闻焉,则当日之孑遗可知矣。其自江右移籍者,始洪武二年。考明代移民之见于史者甚多,明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十余户,往耕临濠;徙北平山后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移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潞、泽民于河北,后屡徙浙江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凡此之类不可枚举,独迁江右于楚一事,不见明文,未知何故。考《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定移民之制。此与故老相传洪武二年之说相合,或者此时余干户口繁盛而楚中实当凋敝之秋,听民择利而趋,不由官府遣发,故史不载耳。余尝登匡庐、蹑五老,观三折泉诸名胜,下瞰彭蠡如在目前。其东则余干故城在焉,惜未能瞻拜祠宇,一访筷子街故里。竹杖芒鞋,请俟异日! p@~ic#X  
p@~ic#X  
江西筷子巷和瓦子角也是见诸文献记载的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许多家谱和方志都记载有某姓某支是从江西筷子巷或瓦子角迁来本邑:《大悟县志•人口》: “有史料可查,较大的一次迁徙为明洪武初年,迁入者以江西、湖广居多。民间素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光山县《赵氏宗谱》:“赵宋之后避敌于闽广间,其子孙苗衍散于江左江右,至今数百年矣。念始祖杉公原籍江西鄱阳县瓦屑坝双港桥筷子巷赵家湾,一经元乱于明初经由鄂麻迁河南光邑。”如义门陈氏的家谱中称:北宋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分户,一部分陈姓转迁至江西南昌筷子巷,洪武元年由南昌筷子巷迁居湖北黄冈红安县至今。 p@~ic#X  
   筷子巷(街)这一地名的分布远大于瓦屑坝,如: p@~ic#X  
  上海市闸北区有筷子巷,武汉市的武昌有筷子巷、筷子堤、筷子湖,重庆小什字有筷子街,湖南长沙有筷子巷,湖南湘潭有筷子巷,四川巴县有筷子巷,四川新津有筷子街,广州有筷子街,黄梅县孔垄镇有筷子街,广东佛山有筷子街,四川大邑县有筷子街,湖北新洲县(现属武汉市)阳逻镇的香岗、又名筷子街,广东顺德县有筷子街,四川什邡有筷子街,湖北鄂州有筷子街,广西北海市有两条筷子街,河南光山县城南关有筷子巷,香港、澳门等地也有以“筷子”命名的街、巷,……… p@~ic#X  
而江西省也有许多市、县有筷子巷地名,如: p@~ic#X  
 南昌有筷子街(筷子巷),临川县有筷子巷,永修县有筷子巷,余干县有筷子巷,鄱阳全城共有八十八条巷弄,其中便有筷子巷。 p@~ic#X  
 武昌筷子街的得名颇有代表性。筷子街位于今武昌临江大道大堤口到前进路段。其形成是由于明朝末年江西吉水县一批制筷业的工匠随人口大迁徒来到武昌,在江边筑堤而居,继续从事筷子生产。他们将竹子在堤边小湖中浸泡,把制成的筷子撒在堤上晾晒。久而久之,当地的居民把堤称为筷子堤,把湖称为筷子湖。后来在湖畔逐渐形成了一专门生产和销售筷子的街道一一筷子街。晚清时代,此地筷子作坊达100多家,所产筷子销往各地,驰誉全国。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为武昌筷子街的鼎盛时期。 p@~ic#X  
 武汉市武昌筷子巷生产竹器的又以江西人居多,因此筷子巷的得名又与“地随人迁”不无关系。 p@~ic#X  
江西的筷子巷得名,大抵也如生产竹器有关,如鄱阳县的筷子巷就是因竹器行业集中于一地而得名。作为古代移民集散地的筷子巷,究竟是南昌筷子巷还是指的其他府州县的筷子巷?文献资料的记载是比较混乱的。           p@~ic#X  
如《河南省志•民俗志》称“江西迁来的移民中,明末清初迁来的占绝大多数。其中,许多来自江西省乐平县瓦西坝筷子巷……”。江西省乐平县是否有筷子巷不得而知,但乐平县人外迁必然要走鄱阳县,穿过鄱阳县城内筷子巷到瓦屑坝渡口乘船才是合理的路径。又如《古姓史话》载:“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而临川县有筷子巷却无瓦屑沟(坝),乐平县亦无瓦西坝而有筷子巷的。 这类将其他地方的筷子巷当作移民集散地,很有可能是移民后裔对先祖迁徙过程的误记。因此,某些家谱中记载的始迁地是值得怀疑的。更有如湖北省宜城县郭海大队《周氏祖碑》的记载:“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古大槐树筷子巷迁到宜城关集,后居张家村,又改为周家楼。”山西洪洞县自古就没有筷子巷的地名,因此其始迁地的可信程度就很低了。 p@~ic#X  
  南昌筷子巷是古代移民集散地,文献资料言之凿凿,应该是很可信的。 p@~ic#X  
 南昌是江西一大都会,且筷子巷位于赣江之滨,有水陆便捷之利(距另一个移民集散地瓦子角不到500米),南昌筷子巷作为移民集散地应该是可信的。至于江西其它地方的筷子巷,因江西盛产竹子,工匠们“扎堆”在一条街巷生产竹器是很有可能的,街巷即由此而命名。但散布于各地的筷子巷,是否为移民集散地,这就不能一概论之了。 p@~ic#X  
  瓦子角的得名一说是相传是东晋许真君得道,举家拔宅飞升,落下一只瓦角掉在此地,于是就得名瓦子角。一说是在宋代的江西都市城镇,比如九江、抚州、乐安等地,已大量出现了常年集中向市民观众演出的瓦舍勾栏,即是杂剧百戏的演出场所“瓦子”。 “瓦子”因战乱或其它原因毁弃,昔时演出的瓦舍遗地,便成为瓦子场、瓦子角的地名。其遗址尚可考据的,尚有南昌市的瓦子角和乐安县的瓦子场。   p@~ic#X  
瓦子角或瓦子场的地名并不多见,载于文献资料的有: p@~ic#X  
“南宋绍兴年间,郭姓由河南开封瓦子角迁入,历30余代。”(《永丰县志》79页) p@~ic#X  
“康熙间,南昌瓦子角张姓迁入下张、匡源。”(《弋阳文史资料 第5辑》86页) p@~ic#X  
此外还有《宁都县志》载该县 会同乡有瓦子角村(77页)。 p@~ic#X  
    看来瓦屑坝与筷子巷不同一处,但都为明初迁出地,不小于明初丰城人口迁移!光山游氏可能是先湖北后转光山,与赵陈等姓氏一样,确切年代为洪武元年,二年,有需要的宗亲可供参考! p@~ic#X  
p@~ic#X  
p@~ic#X  
[ 此帖被游叶旺在2015-06-05 15:47重新编辑 ]
2条评分好评度+5贡献值+5
湖南游建国 好评度 +5 好文章 2015-06-06
湖南游建国 贡献值 +5 好文章 2015-06-06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离线游武翔游

发帖
3357
金钱
72826
贡献值
1369
交易币
0
好评度
434
家乡
贵州省六盘水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6-05
谢谢上传珍贵历史资料辛苦了
离线游建明

发帖
602
金钱
6433
贡献值
285
交易币
2
好评度
186
家乡
湖南省浏阳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6-05
浏阳有一支游氏谱有此记载,也是洪武2年,现有人口上千。
没有五百年的亲戚,只有五百年的宗亲
离线游学京

发帖
10684
金钱
53061
贡献值
2550
交易币
9
好评度
1831
家乡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6-05
分享了
为理清粤西游氏源流而努力;
欢迎各地宗亲加入游氏廣平堂柒群(粵西)
群号105680760
离线游贤坤

发帖
3874
金钱
22721
贡献值
1083
交易币
3
好评度
1478
家乡
重庆渝北区两路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6-05
珍贵资料,分享了。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6-05
回 游建明 的帖子
游建明:浏阳有一支游氏谱有此记载,也是洪武2年,现有人口上千。 (2015-06-05 13:13)  p@~ic#X  
p@~ic#X  
噢!浏阳一支谱序可有?本网能搜到吗?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6-05
瓦​屑​坝 p@~ic#X  
p@~ic#X  
p@~ic#X  
这里是废墟,数不清的瓦屑陶片堆起了一条长坝,片片瓦砾散落在绿杨衰草之间, p@~ic#X  
流水泥沙之中。昔日的荣华变成了遐想,变成了供人凭吊的沼泽,绿装翠盖的芦苇芰荷遍布其间。 p@~ic#X  
几百万江西移民曾经带着诀别, p@~ic#X  
带着失落从这里出发 p@~ic#X  
, p@~ic#X  
渡过茫茫大湖 p@~ic#X  
,驶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p@~ic#X  
   对丧失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 p@~ic#X  
, p@~ic#X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多少年来逡巡寻觅的起点,瓦屑坝是江西移民对故乡陆地最后的记忆。无论是过长江、入巴蜀,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瓦屑坝湛蓝的天空上一团团白云 p@~ic#X  
, p@~ic#X  
从江南飘来,成了他们如梦如幻的牵系。 p@~ic#X  
鄱阳湖“一盆清水”从故乡流来,把安徽的潜水、 p@~ic#X  
菜子湖、白荡湖, p@~ic#X  
湖北的滠水、浠水、举水、蕲水„„连在一起了 p@~ic#X  
!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的四百多年时间里,江西移民一次次地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 p@~ic#X  
,通过鄱阳湖入长江 p@~ic#X  
, p@~ic#X  
向东进安庆府到桐城、 p@~ic#X  
潜山、池州、凤阳, p@~ic#X  
向西入黄州府到麻城、 p@~ic#X  
黄安、蕲州,最后被转到四川的也不在少数。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 p@~ic#X  
无情地斩断了移民回乡的念头。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逐渐忘记了祖居地的具体地点,但瓦屑坝却千百 p@~ic#X  
次在记忆中出现,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他们把故乡的最后记忆定格在瓦屑坝及其周边地区。 p@~ic#X  
p@~ic#X  
p@~ic#X  
  当年, p@~ic#X  
那古老的帆船承载着多少人的无奈与迷惘离开故乡。传说来自江西各地的移民被反绑着双手 p@~ic#X  
,用一条绳索串起来,向瓦屑坝蹒跚而来, p@~ic#X  
大小便憋急了便呼喊监送人员:“解手啊!”(解开被绑的双手),就地排泄。没想到先民带着几分苦涩的呼喊 p@~ic#X  
, p@~ic#X  
竟为中华大词典创造 p@~ic#X  
了一个新词—“解手”,更想不到这江西“土话”竟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各地广为传承。江西 p@~ic#X  
人称“解手”,湖北、安徽等很多地方也称“解手”。后来演变成在外地的江西人相互对接的暗号 p@~ic#X  
, p@~ic#X  
成了血脉相连的密码。鄂东、鄂北把方向词“去”读成“及”,把动词“站”读成“集”,这是地道的饶州口音,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江西移民离开瓦屑坝传导的那份沉重影响了当地人, p@~ic#X  
还是当地人的包容 p@~ic#X  
, p@~ic#X  
使赣、皖、鄂的语言习俗方面血脉相连留下了记忆,很难说清楚。 p@~ic#X  
   p@~ic#X  
p@~ic#X  
明代医圣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州城东有一条江西移民垒起来的“坝”,为怀念故乡 p@~ic#X  
,特意起名“瓦屑坝”。 p@~ic#X  
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 p@~ic#X  
p@~ic#X  
光绪《麻城县志》对当地声名显赫的周氏家族的记载称: p@~ic#X  
周氏“自元末受七公者, p@~ic#X  
江西饶州徙于黄 p@~ic#X  
,遂为麻城人”。《 p@~ic#X  
黄安县志》记载的历史名人中,周氏有40人名列其中, p@~ic#X  
光“进士”就有15 p@~ic#X  
人之多。他们与饶州(鄱阳 p@~ic#X  
)有名的西门周氏又有什么渊源 p@~ic#X  
,许多人还不清楚。麻城陈氏大家族,系江西饶州陈氏移民后裔,他们与瓦屑坝的陈氏是否同宗? p@~ic#X  
遍布于桐城的“九李十三汪”及彭、姜诸大姓,也系江西饶州人氏,他们与饶州何地的汪、李、彭、 p@~ic#X  
姜一脉相承 p@~ic#X  
? p@~ic#X  
这一切都有待于其后人的追寻。 p@~ic#X  
p@~ic#X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坝”字逐渐隐去, p@~ic#X  
瓦屑坝现已改名瓦屑泠( p@~ic#X  
鄱阳人把湖与大河、港汊连接的那段水域称为泠)。据考 p@~ic#X  
,这是一个江南常见的村庄 p@~ic#X  
,亦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坐落在鄱阳城西约 p@~ic#X  
10 p@~ic#X  
公里的莲湖乡。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 p@~ic#X  
,千百年来,清凌凌的江水流淌得一派妩媚。这个“渔村绕水田 p@~ic#X  
, p@~ic#X  
澹浦隔晴烟”的清幽之境 p@~ic#X  
, p@~ic#X  
相传曾是豪门大族聚居的地方。 p@~ic#X  
其姓氏有朱、陈、胡、张、施、孟、梁、邱、董、彭、何、姜„„这里也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 p@~ic#X  
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宫作宫殿营造之用。这里曾是一个古战场,传说 p@~ic#X  
,唐末黄巢入鄱 p@~ic#X  
, p@~ic#X  
姑苏陶人为避战乱,弃场逃走 p@~ic#X  
, p@~ic#X  
经兵燹之灾 p@~ic#X  
, p@~ic#X  
此地变成了废墟。朱元璋、陈友谅当年一场鏖战就发生在瓦屑坝边上的大莲子湖上。     如今,古老的瓦屑坝虽已褪尽了千年浮华,然而,鄱阳湖以“中国唯一一盆清水”成了举世瞩目的候鸟乐园,江西人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前奏曲已经鸣响。泱泱大湖边上的千湖大县—鄱阳,也以“湖城”品牌向世人展示鄱阳湖的风采。瓦屑坝这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古老码头,这个曾经回响过江西移民脚步声的地方,因为游子的共同怀念,一定会迎来睿智者解开谜底的辉煌
[ 此帖被游叶旺在2015-06-05 16:05重新编辑 ]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6-05
瓦屑 坝江西“萧条”代表? p@~ic#X  
p@~ic#X  
   p@~ic#X  
       浩淼鄱阳湖,茫茫湖水;孤岛瓦屑坝,芳草萋萋。瓦屑坝陶片堆起废墟长坝,流水风浪冲走昔日繁华。七百年移民史,百万江南移民根,成中华八大遗民圣地之首。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 一北一南两圣地,天下移民多其后。远古长坝,承载鄱阳湖古文明;荒凉古渡,凝结先祖辈大壮举。 p@~ic#X  
    瓦屑坝,古陶工场,陶片历千百年迤逦20余里;瓦屑坝,移民圣地,百万黎民自此大迁徙。从元末明初,至清嘉庆年,400余年赣鄱大地移民大集中,由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皖苏,向西入鄂湘,远迁至巴蜀。“洪武遣散”,泪洒故土,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斩断回乡念。芳草连天长,怀念在心上。无论魂归何处,瓦屑坝是其根!!   p@~ic#X  
p@~ic#X  
p@~ic#X  
          览中华五千年历史,战乱纷争五占其四。一场战争数十年,白骨处处人烟稀;胜者为王坐江山,移民填地首其中。《明史·食货志》《中国移民史》,均记载瓦屑坝移民。 p@~ic#X  
p@~ic#X  
p@~ic#X  
两史曰:明洪武年间,江西移民总数达二百四十多万,而从瓦屑坝集散之移民多达百万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百万饶州民,散落大江南。安庆四十万民,二十八万是其后;宿县182姓,143姓自鄱阳;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蕲春有瓦屑坝,四川有移民碑。 p@~ic#X  
p@~ic#X  
瓦屑坝村,水运枢纽,渡口壮阔,豪门望族聚居于此。扁子港上,帆樯林立;筷子巷里,摩肩接踵。小小瓦屑坝,何成移民源?缘由有三:江南渔米乡,繁衍有根本;战火未燃地,人丁少作鬼;水斜出通江,水运枢纽地。遥忆当年,鄱阳湖畔斯地者,男安渔女安织,乐乐乎安民生。奈洪武之令,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于当叶,应龙骧而景云起。其时,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之移民定律,长绳缚手,迷惘牵挂,蹒跚离去,背井离乡。 Z- (HDn  
Z- (HDn  
    一水之流汇万脉,一木之茂繁千条。饶州移民如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自强不息,他乡重建家园;奋发图强,甘于为国牺牲。诗书耕读,各地延传;皖鄂拓荒,终成富庶之乡;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辉煌;为固明清王朝,繁江南之地,不怕千万里风吹雨打。呜呼!二百万人繁衍七百年,子生孙,孙生子,人口何其穷?昔日悲壮,造就日后崇高。医圣李时珍,首辅张居正,移民之后。时至今日,移民后裔,东西南北中,访问瓦屑坝认祖归宗,其中的肺腑,其中的魂魄,岂是语言文字能够陈述之心中的痛!      叶落知其根,移民访其源。瓦屑坝,古陶遗址,移民圣地。千万游子,顶礼膜拜,寻根问祖。“根亲”成文化,瓦屑坝成品牌。当年移民集散地,今成寻根文化源。      青史悠悠,湖水涛涛。瓦屑坝村留芳千古,中国湖城名噪海内。 Z- (HDn  
Z- (HDn  
家的温情,根的神韵,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熙熙攘攘。翻开那一段历史,乃知移民于国有功;走进今日瓦屑坝,朝拜老祖宗心系中华红彤彤。壮哉!瓦屑坝,记移民之壮举;伟哉!瓦屑坝,载万世之丰功.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6-05
瓦屑坝为何成为移民聚散地   Z- (HDn  
Z- (HDn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及自然灾荒,平民为避难求生而背井离乡,自然流亡他乡是常有之事。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迁徙。一是西晋永嘉年间,史称“永嘉南渡”;二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时的汉人大南迁;三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攻陷开封后,南宋大批汉人随皇室南迁。这三次大迁徙,史学界称之为“自发性移民”。     在中国历史上,明初也发生了一次大迁徙,而这次大迁徙,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三次“自发性移民”。明初大迁徙称之谓“屯田组织迁徙”,是明初由明朝政府有组织、有领导、有措施、有定向的大规模移民,也就是由皇上颁旨,地方政府管理的移民。这次大移民是有其政治、经济的社会原因及历史背景的大移民,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以蒙古族为首的各封建统治阶层,对农民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同时,水旱灾害频发,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各地出现了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惨景。农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奋起反抗。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不久,起义军的熊熊烈火燃遍了中原地区。公元1367 年,统治中国97年之久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在长达十七、八年的战争中,各起义军 共同打击元军,而后又互相搏杀。这十七、八年,可谓是混战的十七、八年,导致百姓罹难,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这场混战中,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大明王朝。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的烂摊子。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是哀鸿遍野、饿殍遍地、赤地千里、不见人烟的凄凉景象。百姓家破人亡、游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安。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就成了明初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自己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三为垦田以实中原。奏议中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之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令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高潮耕种,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之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入籍之民。”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因而也就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就这样成为官府指 Z- (HDn  
定的移民聚散地。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到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中,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江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北及江淮地区。仅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江苏及四川者,竟达210余万人。这210余万人, Z- (HDn  
有近百万是饶州府人。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都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西最大移民聚散地。 Z- (HDn  
瓦屑坝移民在皖鄂湘地区的分布   Z- (HDn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军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后十几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使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致使明初首先往以上地区移民。在明初移民中,迁徙到凤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数最多,政府又最为重视。      根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家谱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     Z- (HDn  
  安徽:凤阳、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          湖北:武汉、黄州、英山、安陆、荆州、襄阳、寿州、监利、麻城、襄樊     Z- (HDn  
湖南:长州、岳州、衡阳、邵阳、宝庆、零陵、郴州、常德、靖县、辰州 Z- (HDn  
Z- (HDn  
Z- (HDn  
    瓦屑坝移民的流向和分布 Z- (HDn  
Z- (HDn  
Z- (HDn  
Z- (HDn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历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苏移民达210万人。   Z- (HDn  
  洪武七年  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     Z- (HDn  
  洪武九年  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   Z- (HDn  
   洪武廿一年  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汉。迁9.1万到安陆。迁10.7万到汉阳、丐阳。迁16万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Z- (HDn  
   洪武廿二年  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   Z- (HDn  
   洪武廿五年  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   Z- (HDn  
   洪武卅年   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 Z- (HDn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 Z- (HDn  
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6-05
以上是引用明初瓦屑坝稽考部分,无论是筷子巷还是瓦削坝,都是明初迁徙中转站这点可以确定的!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