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近代的醴陵北乡 VUI|.76g
VUI|.76g
近代中国的风云画卷里,湖南始终是抹不掉的浓墨重彩。这片土地像一座熔炉,在救亡图存的烈焰中淬炼出无数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说是“半部近代史由湘人写就”,一点也不夸张。 VUI|.76g
VUI|.76g
而当目光投向湖南的近代史,醴陵便如一颗骤然亮起的星子,在时代的天幕上划出耀眼轨迹。这里藏着太多“开风气之先”的故事:中国南方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呼啸而过时,京张铁路还在图纸上酝酿;阳三石电报局的电键早已嗒嗒作响,将讯息传遍南国,成为南方电报业的源头;兰宜学校与选青学校里,新式学堂的琅琅书声打破旧式私塾的沉寂,成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先声。这些“最早”不是偶然,恰是醴陵拥抱变革的鲜活注脚。 VUI|.76g
VUI|.76g
若说醴陵是湖南近代史上的关键一环,北乡便是这环上最坚韧的纹路。关于北乡的人才辈出,早有一段充满宿命感的传说。南宋年间,醴陵士绅们为盼文风兴盛,合力筑起状元洲,完工时有人问知县:“将来人才何处最多?”知县望着远方悠悠一句:“白鹿东山洗衣南无阿弥陀佛。”后来人才们才恍然,这竟是“北六东三西一南无”的谶语——北乡要占去六成英才。 VUI|.76g
VUI|.76g
百年流转,谶语竟成现实。当株萍铁路的铁轨在北乡土地上延伸,当新式学堂的窗户透出求知的灯光,这里真的成了人才的沃土。单是保定军校与黄埔前五期,就走出了两百多位北乡子弟。他们揣着家国大义,从醴陵的田埂走向战场,在辛亥革命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秋收起义中一呼百应,在抗日战场上亡命拼杀,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呐喊,为新中国的诞生洒下热血。程潜、左权和那些年轻的名字,早已刻进近代中国的年轮里。 VUI|.76g
VUI|.76g
而在北乡的故事中,游家是绕不开的温暖底色。这个被称为“首善之家”的家族,像一棵老槐树,默默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世世代代,他们守着醴陵到湘潭到长沙到湘阴的驿道军路,修烽燧、护治安,让南来北往的客商走得安稳;明代建的“立雪斋”里,近百位学子在此读书成才,文脉香火从未断绝。 VUI|.76g
VUI|.76g
更难得的是游家的悲悯之心。饥荒年月,他们挨家挨户送粟米;祠堂里常设义诊,为赶路的旅人解除病痛;见外乡人客死途中,便备棺安葬,让逝者安息;年末时一把火烧掉借据,灾年里给佃户减租免租,甚至帮穷苦佃户成家立业。修渌江桥、铺石板路、设岁修路局,他们把“修路”这件事做成了代代相传的使命。 VUI|.76g
VUI|.76g
最动人的是修株萍铁路时的抉择。当铁轨要从驿道上穿过,游家没有计较自家利益,反而让出道来,不取赔偿,转而投资安源路矿与交通银行。他们懂,铁路通了,国家才能活络;实业兴了,民族才有底气。 VUI|.76g
VUI|.76g
游家的民族大义也旗帜鲜明,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时,国子监学生游振廷联合一众游家子弟追随左公并收复新疆,众子弟九死一生,幸存者寥寥;乡党程潜在广州成立军政部讲武堂时,游逸鲲与左权等醴陵北乡一众同学追随,后成为黄埔一期第五队;游筱云在省公路局时进入长沙工人夜校,成为伟人的学生,接触到革命真理,秘密加入地下党,潜伏在伪政府高官身边做地下工作;年幼的游剑云在安源与任中共萍乡地委书记的舅舅刘昌炎耳濡目染,当时未入党就开始为党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正式入党),;游旗云也秘密加入地下党,任醴陵北二区宣传队长,与张子意在老家扩红,并联络舅舅程潜支持安源工人纠察队;游家也成了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在大革命时罗学赞刘昌炎易足三张子意等在游家秘密策划秋收起义株萍铁路醴陵暴动,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游涤渊黄埔十五期毕业后,参加抗日远征军,在惠通桥狙击日寇,收复腾冲保山龙陵的滇西国土。 VUI|.76g
VUI|.76g
如今再看游家的故事,才懂何为“家国”。不是空洞的口号,是修驿道时的一砖一瓦,是办学堂时的一笔一墨,是危难时的一粥一饭,是抉择时的舍小家为大家,是民族大义时的挺身而出、不畏牺牲。而湖南的分量,醴陵的关键,北乡的坚韧,终究都藏在这些具体的温暖与担当里,在近代中国的长夜里,亮成一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