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阅读
  • 0回复

中华游氏聚居地-龙眼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宣虎
 

发帖
4636
金钱
73558
贡献值
1912
交易币
106
好评度
2480
家乡
江西 九江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59
J^+_8  
龙眼坑:一枚嵌在时光里的琥珀 J^+_8  
                 游池生 J^+_8  
J^+_8  
          “少小离家老大回”。退休后,我头一个愿望就是回小时候生活的老家住一阵子,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J^+_8  
J^+_8  
         我的老家在药都樟树,从S42东昌高速双金出口下来,再驱车2公里,便是我儿时的居处地龙眼坑。当下,老家村子规模不大,是典型的“空心村”,平日里,村里只住着几十位六十岁往上的老人,以及一些留守儿童。堂兄今年九十六岁了,依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出众,我打算趁这次回乡之机,探寻一些有关家乡的历史变迁和趣闻轶事。 J^+_8  
J^+_8  
         清江县地名志记载:“游氏于南宋末迁此。西南侧低洼处的稻田和水塘呈龙眼状,遂名。”听村中的年长者说,古时候老家名叫“龍溪”。十几年前,在村庄的古庙旧址曾挖出一块“大清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的花岗岩石碑,碑上刻有“龍溪合團修竪社壇喜助花名冊” 。这块功德碑上镌刻着捐款人的姓名与捐银数目,也恰好印证了老家龙眼坑的基址渊源,“游刘肖钟艾,黄阮张在外”(这句俚语意思是当时居住在龍溪的老原住民的姓氏构成)。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我自198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便背井离乡,在外奔波数十年,不管身处长三角,还是在港珠澳,老家始终是我内心最温暖的港湾。早些年,秉持“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每逢国庆、春节长假,我总会驱车千里回老家住上几天,讲讲家乡话,喝喝家乡水;后来,父母那辈老人渐渐离世,我便常在清明、冬至时节回乡祭祖,缅怀亲人,寄托绵绵情思。 J^+_8  
        “旧社会,龍溪村规模很大,有上千人口,村里水井就有四口,庙宇祠堂有三座,还有一顶铸铁大钟鼎。村庄前方有金山、后方有银山,还有斗椅山、砚子山、笔架山。砚子山上长着一棵高大的树,宛如搁放在砚台上的一锭墨条,寓意此地文人会不断涌现,风水极好......”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追忆往昔,还拿出一张皱巴巴、已泛黄的《龍溪图》展示给我瞧。“那后来,这些东西怎么都没了呢?”我试探着询问。 J^+_8  
      “解放前,有的村民随姓氏家族聚居,迁徙到了别处,有的人靠当郎中,行医卖药谋生,远走他乡,还有人因为没有子嗣,未能延续香火......”村民们如数家珍地讲述着。 J^+_8  
     “文革期间开展破‘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行动,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把村子里的重厅、祠堂、土地庙全毁掉了,大钟鼎也砸烂当废铁卖掉了......”堂兄在一旁补充道。“哦,这是时代悲歌!”令我一声叹息。小时候,我见过村上的两口井,如今还有一口保存完好。前些日子,趁着天气凉爽,我带上宣纸笔墨,专门去拓印那口水井边青石围栏上的字迹,上面是“同治戍辰年(即1868年) 游刘更(即更换)”。这口水井直径一米五,深度在20米左右,水井周边用四块完整的青石板相互嵌合围扣起来,井口地面上铺着许多三米来长、半米来宽的花岗岩石板,经岁月打磨的花岗岩石板,油光发亮。那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孩童时期,我们会用自制的打水竹筒,慢慢垂放到井中,等竹筒挨着水面时用力一抖,“卟嗵”一声,竹筒就翻个跟头,乖乖地底儿朝天,满满一筒井水便打了上来。夏日正午,大人们干完农活回家,父亲总会让我赶快去打一筒新鲜冰凉的井水,冲兑几碗母亲做的糯米水酒解渴消暑,那种滋润心田的感觉,令人毕生难忘。 J^+_8  
       村边的古树,是永恒的乡愁寄托。老家村上从前有十几株参天大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乡亲们说,前几年因遇大旱,旱枯死了不少,如今仅存七八棵百年以上的古樟与枫树。2023年,市林业局为这些古树制作了“古树名木保护牌”。“古枫,是龙眼坑人引以自豪的树中之王。她树高30米,树围粗超4米,阅世千年,名闻遐尔。春天,她春意盎然,生机勃发......”这是村上1965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乡贤少林兄为家乡写的散文《古枫颂》里的句子,文章刊登在1997年3月19日的《江西日报》上。同年7月,江西电视台还到村里拍摄了村民“守护古树,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在“午间新闻”节目里播映。家乡的古树,见证了时光的更迭,承载着游子们无尽的眷恋与乡愁。这次回乡,我和乡亲们一道,在中伏当天冒着酷热,为两株野生香樟培土、立碑,并即兴赋诗一首: J^+_8  
      《七绝·立友于铭碑》 J^+_8  
J^+_8  
          昔栽母子两樟香, J^+_8  
          今育友于村道旁。 J^+_8  
         中伏立碑铭盛意, J^+_8  
         浓荫四季惠民长。 J^+_8  
J^+_8  
(注:“母子双樟”指先辈在村口栽种的一株百年古樟及相邻的一株小樟树 。“友于”出自《尚书·君陈》,表示兄弟间相互友爱,也可作为兄弟的别称) J^+_8  
       这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原先位于低洼之处的半土砖瓦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都已搬迁到地势高处。眼下可见二三层的小洋房成栋连排,楼间的水泥路平坦宽阔,环绕村子的太阳能路灯,配套的健身器材、篮球场和小花园都已建好。2019年,村理事会还发动乡亲们集资捐款,兴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龙望远山千峰竞秀,眼观近树百果飘香”,这是活动中心大门上的一副楹联,也是家乡绝美风光的真切写照。2022年,老家被江西省政府授予“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并获颁铭牌。 J^+_8  
J^+_8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迹。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思绪总会瞬间飘回故乡的童年时光。这次在老家,我悠然闲适地住了整整半年,浇花种菜,捕鱼捉虾,每日伴着鸟鸣起床,跟着夕阳归巢,十分惬意,这段放慢节奏的日子,成了今年我最珍视的回忆。 J^+_8  
         国庆节过后,我又将踏上返回上海的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古人的这句诗,恰是此刻心境。故乡本是个寻常的词,可真正让它在记忆里扎根、有了沉甸甸分量的,还是老家村头那口百年古井、院外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是清晨炊烟里飘来的粥香,是冬日围在灶台边烤手的暖意.....   心安归处是吾乡!故乡依稀在眼前,却又仿佛在梦里。 J^+_8  
J^+_8  
J^+_8  
J^+_8  
J^+_8  
J^+_8  
J^+_8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