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3376
-
- 注册时间2014-08-31
- 最后登录2025-08-20
- 在线时间29小时
-
- 发帖791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4
- 金钱25622
- 贡献值1027
- 交易币4
- 好评度619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917
- 金钱
- 25622
- 贡献值
- 1027
- 交易币
- 4
- 好评度
- 6198
- 家乡
- 莆田
- 性别
- 男
|
家训随感 h\,5/ )Y 一般而言,在莆田,游植为“圭浦游”始祖。“圭浦游”之分,从游彖开始。游彖,游植第四世孙,官居唐太常卿,正三品,主管礼部 。 h\,5/ )Y 游彖,字启易,唐太常卿,又称太卿先生,喜种荔枝。彖公传有六子。长子维善。维善六传至辅公。宋代游氏出了9名进士,尤其是游辅,祖孙三代,连中5名进士。这里,家训起了作用。 h\,5/ )Y 辅公孙,游一龙(嘉定进士)官居漳洲剌史,后入粤为官,徙居顺德,为壶南房始祖。彖公次子士龙。士龙公五传至元公生有四子。长子允之,乃居圭浦,三传至霆公,霆公名一凤,号伯雷(宋绍定二年进士1229),授广东漕荐经略,徙广东南海之鼎安,为南海房之始祖。 h\,5/ )Y 广东的“圭浦游”后代,是重视家训的。清光绪甲午年,“圭浦游”游氏后裔游普荫,任福建省兴化府知府。翌年,游普荫来圭埔,谒游家庙,题匾方书曰“祖孙父子同堂科甲”。游普荫聊天,提到《 游氏荔枝林记》、“圭浦游”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 h\,5/ )Y 古代,莆田,影响一个人主要是家族文化家族。在莆田人传统观念中,以道德传家为最,耕读次之,诗书再次之,最后才是富贵,富贵传家富不过三代。正是基于此, “圭浦游”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 h\,5/ )Y 家训是指用以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一种教诲。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莆田有悠久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优良传统。在莆田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有特色的。 h\,5/ )Y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广为人知的有: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唐太宗《诫皇属》、包拯家训、欧阳修《诲学说》、《袁氏世范》、《朱子家训》等。莆田的姓氏文化中,“家训”有许多。 h\,5/ )Y 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类,它透露出的是情怀。家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 h\,5/ )Y 那太常卿游彖的文化追求是什么呢?读书。读《 游氏荔枝林记》,“太卿先生,归隐山林,好树艺,古宅有沃壤,乃取荔枝树数百株种之,朝夕灌溉,培其根本,无牛羊之牧达其枝也。”“藉令爱敬寝衰不和不睦,是戈其本而塞其源也,得无有凋谢歇绝之虑耶,是则太常公之微意也!有识者可以深长思矣。”原来,游彖希望子孙读书,培其根本,无牛羊之牧达其枝也。 h\,5/ )Y 在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埔村顶江,可见门楼木刻或砖雕的“登科”、“科第”、“世科第”、“明经第”等字样。一般人家也不忘题上“耕读传家”等。小时,我常听大人唠叨,内容都是老生常谈,“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等,这些内容,其实也是家训。 h\,5/ )Y 《 游氏荔枝林记》后记,“紫霄后浦吾宗依然聚族在焉,呜呼,祖宗功德千余年,绵绵不绝,岂不远哉?我子姓可不思所以丕振,而复敦睦之谊哉。”是希望后人记住祖宗功德,更记住“圭浦游”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 h\,5/ )Y 游家庙是莆田游氏祖祠。祠联为“圭浦家声大,容台世泽长”。联上句说“游家四凤”。联下句说的就是游彖,容台即为古代礼部的别称。礼部的官员,多出名门。 h\,5/ )Y 有一些游氏宗亲,自认系游植、游彖后裔。可温习莆田名文《 游氏荔枝林记》,那里头有中庸、辉煌、谦虚、宽厚等,还有“圭浦游”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 h\,5/ )Y 游辅请当时探花为其手植数百株荔枝,纪念游彖,并著《游氏荔枝林记》,传“游家紫,莆田荔枝十二名品之一”,主要也是“盖为子孙千百计至深远也”。 h\,5/ )Y 明代,莆田游氏共有十三名进士。嘉靖天启年间,游日章祖孙三代,中了三名进士,一名举人。《续莆阳比事》誉曰:“祖孙三代四甲科”。这里,家训也起了作用。民国时期,游彖的后代,有人才,篆刻出了二个大师。 h\,5/ )Y 如今,“圭浦游”一般化,本分,也不错。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h\,5/ )Y h\,5/ )Y h\,5/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