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3376
-
- 注册时间2014-08-31
- 最后登录2025-04-09
- 在线时间29小时
-
- 发帖780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4
- 金钱25056
- 贡献值1012
- 交易币4
- 好评度6066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04
- 金钱
- 25056
- 贡献值
- 1012
- 交易币
- 4
- 好评度
- 6066
- 家乡
- 莆田
- 性别
- 男
|
我读《中庸》 妈祖文化的内涵,就是孔孟之道。 '",5Bu#C 《中庸》,有意思的一本书。 '",5Bu#C 我读《中庸》,几十年了。研究妈祖文化二十年,对中庸的理解,一点点在进步。非常美妙的、开心的一个事情。 '",5Bu#C 2017年新年开始,我打算重新学习《中庸》。 '",5Bu#C 中国人,特色,就是中庸。中国的“中”,我个人认为,就是中庸。 '",5Bu#C 中庸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大多数人的为人处事原则。 '",5Bu#C “中”和“庸”的观念,早就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基本范畴,始于孔子。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非常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 '",5Bu#C 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 '",5Bu#C 庸,即是用、即是常,即是简单,就是规律。 '",5Bu#C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者,用也。” '",5Bu#C 进一步,也可以理解:“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 '",5Bu#C “不易”,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 '",5Bu#C 朱熹,大儒,提出“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 '",5Bu#C 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冷静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5Bu#C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也就是说,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5Bu#C 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舜是运用中庸的能手,所以成为圣人。在此,可以把“时中”理解成“适度”,也就是事物的均衡性或者说是行为的适度性。 '",5Bu#C 在《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评价另外两个弟子。孔子说,这两个人,一个太过,另一个不及。子贡又问,过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就是说,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 '",5Bu#C 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 '",5Bu#C 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牢的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度”的原则。 '",5Bu#C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度”,做到“时中”呢。 '",5Bu#C 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中国古代的那些圣君明主,他们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在于他们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把握过与不及的两端,采用中庸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5Bu#C 孔子把中庸视为个人明哲保身、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并把它当作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 aqQ o,5U> 要想避免两端,首先就应该把握两端,亦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果就是过犹不及。把握两端之后,经过度量便可以找到不宽不严、不重不轻、不隆不简的中点,这个中点就是“适度”。 aqQ o,5U> 在儒家看来,合于“度”的要求,才恰到好处。 aqQ o,5U> 有德之人,都合于“度”;中庸,理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aqQ o,5U> 在儒家思想中,有很多言论,可以体现中庸,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把握事物之度。 aqQ o,5U> 《中庸》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子路论“强”的记载:“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极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aqQ o,5U> 孔子认为,南方人以“宽”或“柔”为强,北方人以果敢或“强”为强,都是有偏颇的。 aqQ o,5U> 如果能处于二者之间,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来体现强,才是一种真正的强,才是君子之强。 aqQ o,5U> 孔子的中庸,要求将几种原则或思想调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这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有所不同,中庸之道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制约,而非两者的转化。 aqQ o,5U> 它包含着一种思想,即任何事物或行为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应或对立的方面,只有当这两个对应或对立的方面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和”的状态时,事物或行为才属于一种最合理、最完整的境界。 aqQ o,5U> 这种制约平衡原则在孔子“仁”和“礼”、“忠”和“恕”等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如果按中庸的思想,那么,就不能单纯行“礼”而不顾“仁”,也不能单纯行“仁”而不顾“礼”,相反地,应该是行“礼”时考虑到“仁”的制约,行“仁”时考虑到“礼”的制约。这样才是符合“仁”“礼”的中庸,才符合中庸的“适度”原则。 aqQ o,5U> 中庸思想中的制约与调和,最明显的体现就在于“和”的思想上。 aqQ o,5U> 礼是用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如果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就会使阶级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在推行“克己复礼”的同时,又主张“和为贵”,通过引进“和”这种平衡性原则,以求达到中庸之道。 aqQ o,5U> 再比如“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本身就是中庸的一种体现。孔子认为“和而不同”是君子所应促成的理想目标,因此力图把这个原则贯彻到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以期达到“和”,即达到兼容两端,以求恰到好处。 aqQ o,5U>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们应该为了事业和而不同,不要为了个人的面子、尊严而谄媚邀宠、搞同而不和。因此,孔子思想中的对立面之所以能并行不悖,共同支撑其学说,离不开起制约和调和作用的中庸思想的平衡。 aqQ o,5U> “仁”和“礼”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同样,中庸思想也离不开“仁”和“礼”。 aqQ o,5U> 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aqQ o,5U> 中庸的原则就是“仁”和“礼”。 aqQ o,5U> 中庸之道的真谛,就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 aqQ o,5U>
|